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与开放性椎体成形术在脊柱转移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2012年1月至2016年3月行手术并获得随访的126例脊柱转移性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126例患者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转移性肿瘤进入椎管压迫脊髓、神经根的患者,行开放性手术治疗(开放手术组,43例);无明显脊髓或神经根受压,或不适宜开放手术者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PVP组,83例)。采用VAS评分、ECOG分级、Frankel分级分别对患者的疼痛、功能状况和脊髓功能进行评价;出院后每3个月门诊随访1次,行X线、CT或MRI检查,每次随访均进行疼痛、神经功能和活动能力的评估。结果:PVP组治疗112个椎体,基本无出血,中位手术时间50 min;术后2 d时VAS评分即有显著降低,并持续至术后1个月;ECOG分级在术后1个月时有显著降低;除了无症状的骨水泥渗漏(44/112)外,未发生神经损伤或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中位生存时间为16个月。开放手术组中位手术时间160 min,中位出血量1 000 ml;术后1个月时VAS评分显著降低;ECOG分级在术后1个月有显著降低;术前41例有脊髓功能障碍患者中有36例术后Frankel分级得到提高(87.8%);40例运动功能不完全丧失患者中有29例完全恢复(76.3%)。术后12例出现并发症(27.9%),中位生存时间为11个月。结论 :对脊柱转移瘤患者选择合适方式的椎体成形术可以有效重建脊柱稳定性,减轻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正>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肿瘤患者生存期的延长,脊柱转移瘤的发生率和检出率明显增高,约27%的肿瘤患者会出现脊柱转移瘤~([1])。死于癌症的患者中,尸检发现有脊柱转移瘤者超过2/3~([2])。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作为一种微创外科手术,近年来广泛应用于脊柱转移瘤的治疗。PVP可迅速缓解脊柱转移性肿瘤引起的疼痛,恢复椎体的部分高度,维持脊柱的稳定性,显著改善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就PVP在脊柱转移瘤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骨水泥椎体成形在治疗脊柱转移瘤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骨水泥椎体成形在脊柱转移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0年11月~2011年6月我院应用骨水泥椎体成形治疗脊柱转移瘤患者155例,共251个椎体。颈椎1个,胸椎149个,腰椎101个。男性88例,女性67例,平均年龄63.5岁(36~87岁)。采用两种手术方式:应用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或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110例,181个椎体;开放性手术椎管减压脊柱内固定,结合术中骨水泥椎体成形或联合其他部位椎体成形45例70个椎体。所有患者术前有严重的腰背痛或合并不同程度的下肢神经功能损害症状。平均VAS评分7.6分(5~10分),术后第3d根据VAS评分评估患者的疼痛缓解情况,术后2周时根据Frankel分级评估神经损害和ECOG评估活动能力的改善。出院后每3个月门诊随访一次,行X线片、CT或MRI检查,每次随访均进行疼痛、神经功能和活动能力的评估。结果:术中无1例出现肺栓塞、截瘫或围手术期死亡,所有患者术后3d内疼痛缓解,平均VAS评分降至2.6分(1~4分),术后2周评估,有神经功能损害者39例,Frankel分级除2例外均有1级及以上的恢复。ECOG分级4级者18例,其中15例改善为3级;3级者92例,其中63例改善为2级;2级45例中13例改善为1级。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的平均注入量为4ml(3~7ml)。108(43%,108/251)个椎体术中出现骨水泥渗漏,19个在椎间隙,86个在椎旁或椎旁静脉,3个椎管内渗漏,但均无临床症状。术后患者均接受化疗和(或)放疗,平均随访20个月(3~36个月),122例死于原发病,33例带瘤存活。结论:对脊柱转移瘤患者选择合适方式的骨水泥椎体成形安全、简单,效果显著,减少了椎体置换或前路开放手术的创伤。  相似文献   

4.
脊柱是癌症患者最常见的转移部位,脊柱转移瘤导致的疼痛、脊髓压迫以及神经损害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放疗曾经是脊柱转移瘤的主要治疗方式。对于放疗敏感的肿瘤患者,其可有效缓解疼痛,对于放疗不敏感的肿瘤患者,立体定向放疗同样可取得良好效果。对于脊髓受压、脊柱不稳、病理性骨折患者,外科手术可解除脊髓压迫,恢复脊柱稳定性,缓解疼痛,而脊柱微创技术的应用可有效降低手术风险,同样达到治疗目的。立体定向放疗联合外科手术使外科手术变得简单,立体定向放疗可控制肿瘤进展,手术目的只是解除肿瘤脊髓压迫和稳定脊柱。而系统治疗是延长患者生存期的重要环节,新型治疗手段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的应用可显著提高疗效,改善生存状态。由于肿瘤治疗的复杂性,需要多学科协作,共同制定治疗方案。该文就脊柱转移瘤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DSA引导下射频消融(radio frequency ablation,RFA)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6年6月本院收治的脊柱转移瘤患者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25)和观察组(n=25)。对照组给予PVP技术治疗,观察组行DSA引导下RFA联合PVP技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手术并发症和预后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7 d、3个月、6个月两组患者ODI、VAS评分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2.00%、68.00%,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术前比,术后两组骨代谢生化指标NTx、ICTP、BAP水平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6个月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肿瘤复发率分别为8.00%、32.00%,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骨水泥外渗率分别为12.00%、44.00%,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随访2-3年,观察组生存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RFA联合PVP技术可有效缓解脊柱转移瘤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NTx、ICTP、BAP水平,减少骨水泥外渗情况的发生,降低肿瘤复发率,提高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提高脊柱转移瘤患者的生存期,且疗效优于单纯使用PVP技术,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经胸椎体切除术治疗脊柱转移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胸椎体切除术、前路内固定系统重建脊柱稳定治疗胸椎转移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胸椎转移瘤患者采用经胸椎体切除、单纯植骨支撑融合或钛网支撑植骨融合、载抗肿瘤药骨水泥应用及前路内固定重建技术的治疗效果。男13例,女8例;年龄32~68岁,平均48.5岁,主要原发瘤包括肺癌6例,肾癌5例,乳腺癌5例,其它肿瘤5例,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背痛20例,下肢无力lO例,下肢不全瘫伴感觉及腱反射异常8例,1例全瘫。[结果]所有病例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6—56个月,平均24个月。15例患者疼痛缓解,lO例术前双下肢无力但能行走的患者中,术后完全恢复正常;9例术前不能行走的患者中,术后6例能够行走,3例行走未恢复,但神经功能有明显改善。肿瘤局部复发5例,复发率23.8%。[结论]经胸椎体切除、前路内固定系统重建术治疗胸椎转移瘤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恢复或保护患者的运动功能,控制顽固的脊柱疼痛。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射频消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2014年3月收治的55例脊柱溶骨性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8例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组),27例行射频消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RFA组)。PVP组中男20例,女7例,年龄47.0±8.5岁,PVP+RFA组中男19例,女9例,年龄49.0±7.6岁。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者疼痛情况,卡氏功能状态评分(Karnofsky,KPS)评价患者功能状态,观察两组患者骨水泥外渗情况及术后肿瘤复发率,并应用Kaplan-Meier法对全部患者进行生存分析。结果:随访6~18个月,PVP组11.68±3.29个月,PVP+RFA组12.19±3.33个月。PVP组VAS评分从术前的7.86±0.85分降至3.07±0.90分,PVP+RFA组从术前的7.67±0.96分降至2.96±0.94分,两组术后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疼痛明显缓解(P0.05);术前和术后6个月时两组VAS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后KPS评分较术前均有所提高,两组术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PVP组骨水泥外渗率为42.86%,PVP+RFA组为11.11%;PVP组肿瘤复发率为32.14%,PVP+RFA组为7.41%,两组骨水泥外渗率及术后肿瘤复发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PVP组术后中位生存时间为12个月,PVP+RFA组为13个月,两组术后生存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VP+RFA治疗脊柱溶骨性转移瘤可取得与PVP相似的临床疗效,并能有效减少骨水泥外渗及术后早期肿瘤进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椎体成形术联合后路减压内固定治疗伴有神经症状脊柱转移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的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2016年6月—2022年1月收治的32例采用椎体成形术联合后路减压内固定治疗合并神经症状脊柱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性20例, 女性12例。年龄(64.8±11.9)岁, 年龄范围39~85岁。收集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修正Tokuhashi评分、脊柱肿瘤不稳定评分(SINS)。记录并比较术前和各随访期(术后1、3、6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 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PS)以及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手术前后比较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Q1, Q3)表示。结果 32例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并完成6个月随访。手术时间为(209.6±49.0) min, 出血量为(462.9±298.3) mL, 14例(43.8%)患者术后输红细胞治疗。患者修正Tokuhash...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单纯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内固定联合PVP治疗脊柱转移癌的疗效。方法将43例脊柱转移癌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分别采用PVP及内固定联合PVP治疗。术后7 d及术后12个月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4~59个月。术后7 d及术后12个月VAS:PVP组分别为2.70~3.90(3.39±0.44)分、2.00~3.40(2.73±0.57)分,内固定联合PVP组分别为2.60~4.00(3.39±0.54)分、2.10~3.50(2.83±0.56)分;术后7 d及术后12个月时ODI:PVP组分别为19.00~25.50(22.54±2.17)分、24.10~25.67(25.37±0.15)分,内固定联合PVP组分别为19.11~25.52(25.54±2.17)分、22.12~24.42(23.37±0.13)分。两项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联合PVP组优于PVP组。术后PVP组l例肿瘤复发,内固定联合PVP组2例肿瘤复发,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脊柱转移癌,尤其是多节段转移患者内固定联合PVP较单纯PVP能更加有效地缓解疼痛,恢复脊柱稳定,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背景:脊柱是恶性肿瘤中除肺脏、肝脏外最常见的转移部位。脊柱转移肿瘤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患者的生存期延长,多数骨科医师选择手术治疗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目的:初步评估脊柱转移肿瘤切除和脊柱重建的疗效。方法:2001年1月至2009年11月收治脊柱转移肿瘤患者42例,分别进行前路椎体切除,后路椎板切除减压,一期后路全椎体切除术和经皮椎体成形术。对比各种手术的手术时间、平均出血量、术后疼痛缓解率和症状缓解率。结果:随访时间为5-108个月。前路椎体切除手术平均手术时间234min,出血量1966ml,术后疼痛缓解率为83%,症状缓解率为33%;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手术平均手术时间218min,出血量1292ml,术后疼痛缓解率为85%,症状缓解率为28%;一期后路全椎体切除术手术平均手术时间290min,平均出血量2275ml,术后疼痛缓解率为100%,症状缓解率为57%;经皮椎体成形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均未统计),疼痛缓解率为100%,之前均无症状。结论:一期后路全椎体切除术手术时间较长,平均出血量较多,但术后症状缓解率和疼痛缓解率较高,对于单节段病变椎体或者致病椎为单节段、无重要内脏转移、一般情况较好、预期寿命超过半年的患者,应采用一期后路全椎体切除术以达到解除病痛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正>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2000年全世界有1 000万人被诊断为癌症,到2020年预计达1 500万,癌症发病率提高50%。随着治疗方案的不断改进,患者生存率也不断提高。恶性肿瘤死亡患者中约有36%的人发生脊柱转移[1-2],其中70%发生于胸椎,其次是腰椎(20%)和颈椎(10%)[3]。脊柱转移癌最常见的原发肿瘤是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4]。传统脊柱开放手术具有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多、住院时间长、功能恢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RFA)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脊柱转移瘤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行单纯PVP治疗,30例)和观察组(行RFA联合PVP治疗,32例)。比较两组疼痛VAS评分、ODI、KPS评分、骨水泥渗漏率。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12个月。两组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ODI、KPS评分均明显优于术前(P<0.05);术后7 d及1、3个月VAS评分及ODI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骨水泥渗漏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RFA联合PVP较单纯PVP治疗脊柱转移瘤能更有效地缓解患者疼痛、减轻其功能障碍并降低骨水泥的渗漏率。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与开放手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手术适应证、临床疗效、并发症及外科治疗方式的选择。方法:2004年4月~2011年4月行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脊柱转移瘤患者共177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对原发瘤切除后的孤立转移者,或肿瘤进入椎管压迫脊髓、神经根者,以及脊柱严重不稳者行开放性手术治疗,共87例;对无明显脊髓或神经根受压者,不适宜开放手术者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共90例。采用VAS评分、ECOG评分、Frankel分级对两组患者的疼痛、功能状况和脊髓功能进行评价;使用Kaplan-Meier法评估两组患者生存率。结果:PVP组共治疗242个椎体,基本无出血,中位手术时间70min;术后2d时VAS评分即有显著降低,并持续至术后1、3、6个月;ECOG评分在术后1周和3个月时均有显著降低;除了无症状的骨水泥渗漏(91/242)外,未发生神经损伤或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中位生存时间为16个月。开放手术组中位手术时间240min,中位出血量1600ml;术后1个月时VAS评分显著降低,并持续至术后3、6个月;ECOG评分在术后1个月和3个月均有显著降低;术前47例有脊髓功能障碍患者中有39例术后Frankel分级得到提高(83%);29%运动功能完全丧失患者(4/14)和60%运动功能不完全丧失患者(20/33)的神经功能完全恢复;术后17例出现并发症(19.5%),并发症发生率高,围手术期死亡3例(3.4%);中位生存时间为11个月。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对于椎体转移瘤所导致的疼痛和轻中度不稳定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应作为一线的姑息治疗方法;开放手术应限于原发瘤切除后的孤立转移有硬膜压迫或严重脊柱不稳定的患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单纯后路钉棒系统固定结合PVP术治疗胸腰椎骨转移癌的效果。方法对19例出现神经功能受损的患者胸腰椎骨转移癌,采用单纯后路减压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结合骨水泥充填椎体成形术治疗。结果 19例均获得脊椎稳定,术后患者的疼痛、食欲、睡眠获得显著改善,与术前比较差异显著(P0.01),且未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明显下降,术后2周、1月、3月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3月分别有63.2%和78.9%的患者神经功能至少获得Frankel一级以上恢复。结论椎体成形术结合经后路椎弓钉棒系统固定术式相对简单、安全并可有效改善脊柱转移癌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射频消融联合微创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多电极射频消融联合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对25例患者共62个椎体行经皮多电极射频消融及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主要原发瘤包括肺癌10例,肾癌5例,乳腺癌5例,其他肿瘤5例,全部患者均有腰背痛症状,不伴有脊髓压迫症状.术后平均随访通过VAS评分法比较手术前后症状缓解程度.[结果]全部患者于术后48 h内疼痛明显缓解.1例出现骨水泥外漏,但无临床症状.所有病例获得完整随访,术后平均随访24个月,疼痛较术前明显缓解,均无椎体进一步压缩、腰椎滑脱改变,优良率为96%.[结论]经皮多电极射频消融联合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瘤创伤小,明显缓解疼痛,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经前路胸椎体切除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胸椎体切除,前路内固定系统重建脊柱稳定治疗胸椎转移瘤的围手术期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前路胸椎体切除术治疗胸椎转移瘤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结果]通过这些护理措施的落实,确保了患者手术顺利进行,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术后早期并发症5例,肺部感染2例,泌尿系统感染1例,经抗生素治疗后痊愈;胸腔积液2例,重新行闭式引流后消失。[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细致的病情观察和术后护理,是手术成功的保证;同时术后应重点加强呼吸护理,减少肺部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多椎体( 3个椎体)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椎体转移瘤的疗效。方法根据行PVP治疗的椎体数将102例椎体转移瘤患者分为两组,≤3个椎体者为A组(62例), 3个椎体者为B组(40例)。记录骨水泥渗漏等并发症情况。采用疼痛VAS评分、ODI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100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个月。B组2例死亡,其中1例于术后5个月死于肺部感染,1例于术后4个月死于全身恶液质,均未纳入统计。A组和B组疼痛有效缓解率分别是89.9%和8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VAS评分、ODI术后3 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骨水泥渗漏率A组19.05%,B组19.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多椎体PVP可以安全有效缓解脊柱转移瘤患者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在脊柱转移癌中的治疗效果和适应证的选择。方法对21例脊柱转移癌病人的30个椎体,在CT引导下经皮椎弓根向椎体内穿刺并注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结果20例术后2~72h内疼痛缓解,18例活动状况改善,术前有神经根损伤和截瘫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无明显变化;1例多发脊柱严重破坏者术后疼痛无缓解,3例活动状况无明显改善。术后CT显示1例骨水泥硬膜外少量渗漏。21例术后随访4~20个月,平均7.5个月。18例疼痛缓解,其中15例疗效稳定。结论PVP治疗脊柱转移癌安全可行,方法容易掌握,术后多数能即刻缓解疼痛,增加脊柱稳定性,改善活动状况,并可与放疗、化疗等联合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1—2020-01采用PVP治疗的34例脊柱转移瘤,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疼痛VAS评分、ODI指数、QOL评分、椎体前缘压缩率、伤椎Cobb角。结果 34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至少12个月的随访。切口均一期愈合,2例出现椎体前方侧漏,4例出现椎体侧方渗漏,3例出现椎间隙侧漏。未出现骨水泥渗入椎管、脊髓神经损伤与压迫、局部感染、骨水泥过敏、循环系统异常及肺栓塞等并发症。术后3个月与术后12个月疼痛VAS评分、ODI指数较术前降低,QOL评分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疼痛VAS评分、ODI指数较术后3个月增高,QOL评分较术后3个月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与术后12个月的椎体前缘压缩率、伤椎Cobb角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P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有效方法,可有效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Tomita评分结合脊柱肿瘤不稳评分(spinal instability neoplastic score,SINS)和改良Tokuhashi评分结合SINS评分用于脊柱转移瘤患者治疗决策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评价两套评分系统临床运用价值。方法:3名具有一定临床经验的脊柱外科医生对41例脊柱转移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这3名脊柱外科医生用Tomita评分、改良Tokuhashi评分、SINS评分对每位患者进行评分,并运用改良Tokuhashi结合SINS评分及Tomita结合SINS评分决定患者的治疗方案。间隔20天后对上述病例进行重复分析,分析观察者间一致性和观察者内一致性。结果:Tomita结合SINS评分用于治疗决策时,平均观察者间一致性Kappa值为0.78(0.75~0.81),平均观察者内一致性Cronbach′sα系数为0.79(0.77~0.82)。改良Tokuhashi结合SINS评分用于治疗决策时,平均观察者间一致性Kappa值为0.68(0.65~0.72),平均观察者内一致性Cronbach′sα系数为0.73(0.72~0.75)。有17.9%的患者在两组系统评估后而得出不同治疗方案。结论:Tomita结合SINS评分和改良Tokuhashi结合SINS评分均具有较好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