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通过现有的相关研究进一步阐明根除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对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疾病的转归的影响,进一步验证Hp感染与IBS发病机制的联系。[方法]通过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搜索2012年初至2021年底发表过的有关Hp与IBS相关研究的文章共518篇,通过应用endnote等软件筛选,最终纳入5篇随机对照研究(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 RCT),将5篇随机对照研究的最终研究结果汇总成二分类数据形式,通过应用RevMan 5.4软件进行进一步的数据研究与作图。[结果]共纳入Hp阳性的IBS患者315例,对其中162例进行根除Hp治疗及对症处理,其余患者对症治疗。计算实验组与对照组RR值:1.34;95%CI:1.17,1.53;P<0.0001,结果表明根除Hp组的IBS症状缓解率是未根除Hp组IBS缓解率的1.34倍,最高可达1.53倍。[结论]Hp感染与IBS的发生有关,根除Hp后...  相似文献   

2.
细胞毒素相关蛋白基因A与胃粘膜组织恶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细胞毒素相关蛋白基因A(cagA)阳性幽门螺杆菌(Hp)在胃粘膜组织恶性化转变中的作用。方法:以含Hp细胞毒素相关蛋白基因A的质粒(P~(MC3))为外参照品,在微孔板上对PCR扩增cagA的产物作探针杂交及辣根过氧化物酶酶促显色分析,定量榆测不同组织中cagA阳性Hp。结果:往50份Hp尿素酶B基因阳性的临床标本中检测到28份cagA亦阳性(56%),其中5份浅表性胃炎组织,12份癌前病变组织及11份胃癌组织。浅表性胃炎组织cagA阳性的Hp感染率(31%)及每毫克组织感染的平均拷贝数(12.8)均显著低于(P<0.01或P<0.05)癌前病变组织(60%;77.1)或胃癌组织(79%;57.6),二者在后两种组织间均无显著性差别(P>O.05)。结论:cagA阳性的Hp感染可能有助于胃粘膜组织的恶性化转变,这种转变与cagA阳性Hp的感染量有关。  相似文献   

3.
Hp感染与胃癌及萎缩性胃炎c-myc,p53基因表达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研究Hp感染与胃癌及萎缩性胃炎中c-myc,p53基因改变的相互关系,以探讨Hp可能的致癌机制.方法应用PCR扩增及电泳带激光扫描测定c-myc基因扩增情况、PCR/SSCP方法观察p53第8外显子突变情况,快速尿素酶法和HE染色检测胃癌及萎缩性胃炎组织中Hp感染情况.结果萎缩性胃炎组Hp感染23例(23/30,76.67%),胃癌组Hp感染21例(21/30,70%),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萎缩性胃炎组织中c-myc基因无扩增.p53基因第8外显子突变1例(1/30,3.33%),为Hp阳性者.胃癌组织c-myc基因扩增10例(10/30,33.33%),其中Hp阳性8例(8/10,80%),c-myc基因扩增多发生在低分化腺癌中.胃癌组织p53第8外显子突变17例(17/30,56.67%),其中Hp阳性14例(14/21,66.67%).p53第8外显子突变例数在Hp阳性组与Hp阴性组之间差异显著.结论Hp感染者具有更多肿瘤生物学行为,可以引起c-myc基因扩增、p53基因第8外显子突变,Hp可能为促癌剂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与C-myc基因及P53基因的表达与胃癌的相关性。方法用w—s染色法观察不同胃病黏膜组织中Hp感染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检测技术检测不同胃病组织的C-myc基因和P53基因表达产物。结果胃癌及癌前病变组Hp感染率明显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P〈0.01),C-myc基因和P53基因的表达也显著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P〈0.01)。Hp感染阳性组的C-myc基因和P53基因表达明显高于Hp感染阴性组(P〈0.01)。结论Hp感染可能通过激活C-myc基因,同时使P53基因失活从而诱发胃黏膜的癌变。  相似文献   

5.
背景: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胃癌以及多种胃肠外疾病相关,然而其分子致病机制及其与宿主间的相互作用尚不明确。目的:基于miRNA-mRNA调控网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为阐明Hp与宿主间的相互作用以及Hp感染可能造成的病变提供线索。方法:使用GEO数据集筛选Hp感染相关miRNAs和mRNAs,检索差异表达miRNAs的靶基因并与差异表达mRNAs取交集以构建miRNA-mRNA调控网络,对靶基因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Hp感染与疾病的相关性。结果:靶基因功能富集分析显示富集最显著的基因集为趋化因子受体结合趋化因子。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中共有28个核心基因,疾病连接性分析显示Hp感染与癌症以及消化、神经、心血管、呼吸、免疫系统疾病相关。结论:本研究提供了一种基于miRNA-mRNA调控网络预测病原体与人类疾病相关性的方法,并发现Hp感染可增加多种胃肠外疾病风险。  相似文献   

6.
小儿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白细胞介素-8含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黏膜及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含量的关系。方法:对43例接受胃镜检查的患儿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其胃黏膜培养上清及血清中IL-8的含量,并比较Hp感染与非Hp感染患儿胃黏膜及血清中IL-8含量的差异。结果:Hp感染患儿胃黏膜中IL-8含量显著高于非Hp感染患儿(P0.05)。Hp感染组根治Hp治疗前后血清IL-8含量亦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Hp感染可以诱导胃黏膜炎症细胞合成IL-8,IL-8在Hp相关性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利用GEO芯片数据库分析锯齿状息肉病综合征(serrated polyposis syndrome,SPS)的关键基因,探索SPS的分子调控机制及潜在的治疗药物。方法从GEO数据库下载GSE19963数据集,利用GEO2R分析SPS组织样本和正常结肠黏膜组织样本的表达数据,利用DAVID数据库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富集与功能注释。利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分析其关键基因,利用药物基因组学数据库CMap探索具有潜在治疗SPS作用的小分子药物。结果从GSE19963芯片数据集中共获取230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157个为上调基因,73个为下调基因。上调的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于细胞间粘附、脂类物质的生物合成、氧化还原及类固醇的生物合成等过程,下调的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于金属离子的结合、矿物质吸收及细胞色素P450途径等过程。根据PPI网络,筛选出5个关键基因。通过CMap数据库筛选到10个具有潜在治疗SPS作用的小分子药物。结论通过生物信息学筛选出的关键基因及构建的PPI网络有助于全面了解SPS发生的分子机制,为探索关键基因作为临床诊断及治疗的分子靶标提供了可靠的研究方向,筛选出的小分子药物可作为潜在治疗SPS作用的关键药物进行研发。  相似文献   

8.
幽门螺杆菌(Hp)感染被认为是胃癌的重要危险因素,而基因多态性决定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基因多态性对胃癌发病的作用近年来逐渐引起重视.此文综述与Hp感染诱导的胃癌发病有关的宿主基因多态性,包括各种细胞因子、相关酶类及其他基因的多态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旨在探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在幽门螺杆菌(Hp)感染时导致十二指肠溃疡的作用。方法:选择Hp感染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30例,正常健康人20例,抽静脉血,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血清CGRP含量。结果:CGRP在Hp感染十二指肠溃疡  相似文献   

10.
背景:结节性胃炎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具有直接相关性,难治性Hp感染对结节性胃炎的疗效和预后具有显著影响.目的:分析结节性胃炎难治性Hp的球形变发生率、抗菌药物耐药情况及PPI药物代谢酶CYP2C19基因多态性,以提高结节性胃炎患者难治性Hp感染的根除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1月于包头医学...  相似文献   

11.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葛花-枳椇子药对治疗酒精性肝病(ALD)的分子生物学作用机制。方法:利用TCMSP在线数据库检索并获取葛花-枳椇子的活性成分及各成分对应的作用靶点,再根据ADME筛选出合适的中药活性组分。通过检索GeneCards、OMIM、TTD、DRUGBANK、DisGeNET、CTD、PharmGkb及DiGSeE数据库,获得ALD相关疾病靶点。将药物与疾病共同靶点提取后利用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互作网络分析并构建PPI网络;利用Cytoscape 3.7.1软件对关键靶点进行网络拓扑学分析,获取葛花-枳椇子治疗ALD的核心作用靶点,再利用DAVID在线工具对核心靶点进行GO及KEGG富集分析,最后构建“化学成分-核心靶点-关键通路”的多层次网络关联图。结果:共筛选出葛花-枳椇子药对活性成分23个,潜在靶点222个,ALD的相关潜在靶点1523个,药物-疾病的交集靶基因131个,主要活性成分为槲皮素、山奈酚、β谷甾醇、豆甾醇等,核心靶点有APP、NTRK1、TP53、EGFR、CUL3、XPO1、ESR1、MCM2、UBC、FN1、CDK2、HSP90AA1、COPS5、RNF2、MYC、CUL7、SIRT7、GRB2、CUL1、CAND1等,涉及624个生物学过程、111种分子功能、72个细胞组分、123条信号通路,作用机制可能与癌症通路、乙型肝炎、PI3K-Akt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等有关。结论:揭示了葛花-枳椇子药对治疗ALD的“多靶点-多通路-多作用”作用机制,为进一步验证该作用机制提供了基础,也为临床推广、运用葛花-枳椇子药对治疗ALD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讨五苓散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的作用机制。方法在中药系统药理学技术平台(TCMSP)检索五苓散主要成分及对应靶点;检索GeneCards、TTD、DrugBank、DisGeNET数据库,筛选CHF相关靶点;取疾病与药物交集靶点,构建韦恩图;应用Cytoscape 3.8.0软件建立五苓散药物-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及药物成分-交集靶点网络,获得关键化合物;应用STRING平台构建交集靶点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的网络图,分析网络图得到关键靶点;应用Metascape数据库对交集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O)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比较关键靶点及KEGG通路富集基因,选取主要靶点蛋白及关键化合物,应用CB-Dock平台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通过口服生物利用度(OB)及生物活性分子类药性(DL)筛选得到五苓散共有46个活性成分,共涉及63个作用靶点,与CHF重合的靶点有36个,得到谷甾醇、3β-乙酰氧基-白术酮、二氢槲皮素等10个关键化合物,NOS3、CASP3、PTGS2等10个关键靶点。GO分析得到与循环系统、细胞膜成分及蛋白质相关的注释条目。KEGG通路富集通路主要包括AGE-RAGE信号通路、细胞凋亡、白细胞介素-17(IL-17)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五苓散关键化合物与新型利尿剂托伐普坦,与治疗靶点均具有良好结合活性。结论五苓散包括多个活性成分,作用于多个靶点,通过抑制细胞凋亡、氧化应激、心肌重构、炎症通路等多种机制作用于CHF,体现了中药治疗疾病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索血必清注射液作用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合并心肌炎的主要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方法利用TCMSP数据库对血必清注射液的主要活性成分及其靶点筛选,再运用GeneCards数据库和OMIM数据库筛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合并心肌炎的相关靶点,最后对药物靶点和疾病靶点进行Venn分析,得到血必清注射液作用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合并心肌炎的交集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对交集靶点进行蛋白互作网络分析并筛选关键靶点。采用Cytoscape 3.6.1软件构建“药物-活性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图,对靶点基因进行基因本体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结果经筛选得到血必清注射液作用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合并心肌炎的活性成分125个和作用靶点41个,主要涉及71个生物学过程和135条通路。结论本研究初步验证血必清注射液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和多通路来发挥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合并心肌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模拟对接的方法探究灵宝护心丹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TCMSP)、中医综合数据库(TCMID)获得灵宝护心丹所含9味中药相关活性化合物和作用靶点;通过人类基因数据库Gene Cards获得AMI相关基因,利用String 11.0数据库获得目标基因;利用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化合物-靶标网络,根据拓扑学参数筛选灵宝护心丹治疗AMI的核心靶点;利用Cytoscape 3.7.2插件ClueGO+Cluepedia对疾病和药物交集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生物学过程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注释分析。结果灵宝护心丹化合物-AMI靶点网络包含57个疾病靶点和104个活性化合物,核心靶点包括叉头转录因子(FoxO1)、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CASP3、白介素-6(IL-6)、AKT1、SOD2、Bcl2等。GO功能富集得到73个条目;KEGG富集到111个通路,并且被分类为16个具有统计学意义的亚组,主要涉及FoxO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凋亡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等。使用GeneMANIA数据库构建核心靶标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并对其进行生物学功能分析。利用分子对接模拟软件Autodock Vina 1.1.2,对关键药效分子与核心靶标进行配体-受体对接模拟计算。结论基于网络药理学预测灵宝护心丹治疗AMI的潜在分子机制,为进一步研究其药效和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神经胶质瘤患者外周血清中microRNA-21的表达水平,并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 预测其靶基因及功能.方法 选取神经胶质瘤患者53例作为试验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人群5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RT-PCR技术检测两组外周血清中microRNA-21的相对表达量,采用UCSC数据库分析microRNA-21在人类基因中的位置及保守性,采用Targetscan数据库和CoMeTa数据库联合预测microRNA-21的靶基因并进一步分析其靶基因的功能富集和信号通路富集情况.结果 试验组外周血清中microRNA-21的相对表达量(2.53±0.95)高于对照组(1.05±0.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croRNA-21定位于人染色体17q23.1上,具有高度保守性;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microRNA-21的潜在靶基因包括BCL2、SOCS3、MEF2C、PP3CA等146个;功能富集(GO)分析显示microRNA-21的靶基因主要富集于RNA合成代谢、细胞增殖凋亡、转录、磷代谢、细胞信号传导等过程中,而KEGG Pathway分析显示microRNA-21靶基因主要富集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神经营养素信号通路、Janus激酶-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子(JAK-STAT)信号通路、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趋化因子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细胞凋亡信号通路、转化生长因子(TGF)-β信号通路等通路中.结论 神经胶质瘤患者外周血microRNA-21高表达,并通过调控多条信号通路中多的种靶基因进而参与导致神经胶质瘤的发病.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对葛根芩连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方法]运用TCMSP数据库获取葛根芩连汤有效成分及预测药物作用靶点;运用CTD数据库获取UC疾病基因;运用STRING在线工具构建蛋白互相作用网络;使用Cytoscape 3.7.1软件进行蛋白网络可视化处理,运用cytoHubba、MCODE插件筛选关键基因;使用WebGestalt工具进行基因本体及KEGG信号通路分析。[结果]葛根芩连汤靶点与UC疾病的交集基因共112个,功能涉及细胞增殖、细胞凋亡、蛋白质磷酸化、细胞膜、转录因子等方面;KEGG信号通路结果显示交集基因富集于免疫调节密切相关的Th17细胞分化、IL-17信号、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与缺氧相关的低氧诱导因子-1信号通路、肿瘤相关的癌症的途径、结直肠癌通路和PI3K-Akt信号通路;筛选得共10个关键靶点基因,这些基因与免疫反应、肿瘤密切相关。[结论]葛根芩连汤治疗UC的机制是多靶点、多通路的复杂过程,其机制与调节免疫反应、缺氧反应、抗肿瘤等相关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方法检索中药系统药理学技术平台(TCMSP)数据库中各中药化合物,并将化合物的靶蛋白信息导入UniProt网站进行基因名转换。将整合的数据导入Cytoscape 3.5.1软件,构建“中药-化合物-靶点”可视化网络图。登录DisGeNET、GeneCards、DrugBank、OMIM、GAD、TTD数据库对冠心病基因靶点进行检索,并将疾病与药物的交集靶点录入STRING网站构建蛋白-蛋白互作(PPI)网络,对节点信息进行分析与计算后筛选得到核心靶点。将靶点基因导入Metascape网站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同时对通路进行预测。运用AutoDock 4.2、PyMOL 2.3.2软件对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共筛选出瓜蒌薤白半夏汤包含的32种化合物,度值较高的是β-谷甾醇、豆甾醇、柚皮素等。通过Cytoscape 3.5.1软件构建的PPI网络包含98个节点、1318条边,核心靶点为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2(PTGS2)、磷脂酰肌醇3-激酶催化亚基a(PIK3CA)、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等。通过GO及KEGG富集筛选出与冠心病相关的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等10条核心通路,并采用分子对接方法对结果进行了验证。结论柚皮素、β-谷甾醇、豆甾醇、松柏苷、槲皮素可能是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冠心病发挥关键作用的化合物,可能通过作用于PTGS2、PIK3CA、MMP2、VEGFA等靶点对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RAS相关蛋白-A(Rap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通路进行调控,而PI3K-Akt可能是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冠心病的核心通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初步探索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差异microRNA及其靶基因,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研究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从GEO数据库中查找适合的芯片,利用GEO2R在线网站及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进行差异的microRNA分析,并对符合筛选标准的microRNA及其靶基因进行GO和KEGG分析,筛选重要的microRNA及其靶基因。结果 (1)通过对芯片GSE73182及GSE113629数据挖掘发现,差异的microRNA有1535个,符合纳入研究标准的差异microRNA为12个,其中,上调的microRNA为8个,下调的microRNA为4个。(2)差异的microRNA进行预测靶基因,得出关键的靶基因有44个,主要参与生物学调控、代谢、免疫应答、蛋白质结合等方面。(3)文章发现:hsa-miR-21-5p与靶标JAG1及SOX5、hsa-miR-181a与靶标PROX1、hsa-miR-204-5p与其靶标BCL2可能存在作用。结论hsa-miR-21-5p与靶标JAG1及SOX5、hsa-miR-181a与靶标PROX1、hsa-miR-204-5p与其靶标BCL2有望成为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目的基于中医“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贾跃进临床治疗失眠障碍的用药规律。方法通过简述贾跃进对“胃不和则卧不安”的认识,使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 2.2.3将门诊近2年中药治疗失眠障碍的处方进行药物频次、属性统计及关联、聚类和复杂网络分析,得到核心组方。再运用TCMSP、GEO等数据库得到核心组方各药物有效成分的靶点与疾病靶点并取交集,利用Cytoscape 3.8.0及其插件构建疾病-药物-成分-靶点、蛋白-蛋白互作网络,并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选取关键有效成分和关键靶点进行Vina分子对接分析。结果共获得病案228个、方剂228首,涉及中药119味;药性以平、温为多;药味以甘、辛、苦为主;药物主要归脾、肝、胃经;通过药物关联、聚类和复杂网络分析综合得到6味药物的核心组方。共获得核心组方有效成分45种,相关靶点243个,交集基因72个,关键成分包括α-香树素、豆甾醇等;关键靶点有RAC-α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1)、钠依赖性5-羟色胺转运蛋白(SLC6A4)等。GO功能富集分析包括生物调节、信号通路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包括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血清素能突触等。关键成分和关键靶点分子对接显示可稳定结合。结论初步得到贾跃进中药论治失眠障碍的用药规律及相关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0.
microRNA是基因表达过程的重要调控因子,其在细胞分化、增殖、凋亡及脂质代谢等多个方面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microRNA对脂质代谢的调节一直是近些年生物医学的研究热点。脂质代谢相关microRNA主要包括microRNA-33、microRNA-122、microRNA-370、microRNA-758、microRNA-27、microRNA-30c、microRNA-223、microRNA-144等,特别是microRNA-122和microRNA-33在调节体内胆固醇和脂肪酸平衡方面起主要作用。microRNA影响着细胞分化及脂质代谢等多种生物过程,其自身也受到转录因子、脂肪细胞因子和环境因素等的反馈调控,不同microRNA通过对mRNA的作用组成了复杂的调控网络。本文就microRNA调控脂质代谢的作用及方式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