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2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问卷在基层医院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中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自2009年3月~2011年10月门诊及胃镜检查患者中,对存在反流相关症状患者249例进行问卷调查。同时以胃镜检查、PPI试验其中任何一项阳性作为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标准。结果 249例诊断胃食管反流病的患者中胃食管反流问卷(GerdQ)调查诊断率与胃镜检查阳性率和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试验阳性者与无明显差别。结论胃食管反流病问卷作为初步诊断胃食管反流病是简单易行有效的方法,对临床诊断特别是基层医院对胃食管反流患者的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提高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对2003-2013年我们收治的以食管外表现为主要症状的32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本组均无典型胃食管胃反流症状,主要表现慢性咳嗽14,哮喘5例,非心源性胸痛11例,咽部不适2例,确诊前病程2~39个月,经确诊胃食管反流病给予相应治疗后,症状均有明显好转。结论对于久治不愈的慢性咳嗽、哮喘、心绞痛样胸痛、咽部不适等症状的患者,应考虑胃食管反流病的可能,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胃食管反流患者的食管动力学指标的变化。方法 检测42例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和14例非胃食管反流病者的食管动力学指标。结果 GERD组患者的LESP、LESL及LESL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GFRD患者食管体部PA减低、PV减慢等不同程度的病理改变;UESP在GERD组低低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胃食管反流患者存在整个食管动力学指标的改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胃食管反流病量表与食管阻抗-pH监测在胃食管反流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将60例确诊为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作为研究组,将60例健康体检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依次给予胃食管反流病量表与食管阻抗-pH监测,对比两组诊断结果。结果 两组食管阻抗-pH监测结果比较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的胃食管反流病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亚型胃食管反流病的胃食管反流病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食管反流病量表与食管阻抗-pH监测均可用于胃食管反流病诊断,联合应用可进一步确诊患者的疾病,可及时辅助临床有效治疗患者疾病,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王迅 《中国基层医药》2006,13(10):1700-1701
贲门癌、胃近端癌及胃体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治疗以病变食管或食管胃切除、食管胃/肠吻合为主。贲门切除后,很多患者术后出现程度不同的胃食管反流及反流性食管炎、严重影响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作者采用食管乳头状套人式吻合预防贲门切除后反流,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过多胃、十二直肠内容物反流人食管引起烧心、反酸、胸痛等症状。是食管下端括约肌(LES)压力的降低或者一过性松弛以及食管裂孔疝等原因,致胃食管反流频繁,损伤食管下端黏膜引起反流性食管炎(RE),可导致食管溃疡、狭窄甚至癌变。临床冶疗基本原则为改善抗反流屏障、减少胃食管反流;减低反流液的酸度,保护食管黏膜,增强黏膜抵抗力。其治疗目的是减轻或消除症状.防治并发症,预防复发。  相似文献   

7.
张宏伟 《河北医药》1998,20(4):232-235
1964年Miller首次报告在食管括约肌上方放入pH电极进行长时间食管pH监测;1969年Spencer进行了16小时的研究。1974年Johnson和DeMeester设计24小时食管pH监测的新方法,开创了此项技术的新纪元,使之成为临床研究胃食管反流的重要检查手段。二十多年来它的发展和应用极大地加深了对胃食管反流和食管酸廓清机制的认识;它不仅对胃食管反流定量监测,而且把病人的主观症状和食管酸暴露的客观表现联系在一起;不仅能诊断胃食管反流,而且可用于判断治疗效果;24小时食管pH监测可确定胃食管反流的时间  相似文献   

8.
随着对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s disease.GERD)研究和认识的不断深入,在临床工作中发现的相应患者也呈上升趋势。由于该病常常具有食管外症状。而易被误诊,因此在这里与大家讨论,以更好地认识胃食管反流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喘息与婴幼儿胃食管反流症状相关性。方法从我院儿科1998年1月~2006年10月在门诊及住院明确诊断的胃食管反流病108例中筛选以喘息为主诉就诊的胃食管反流病17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17例以喘息表现为主诉的胃食管反流在常规抗感染、平喘等治疗无效后采取调整体位、饮食,抗反流等治疗,喘息症状缓解,哮鸣音消失。结论胃食管反流可作为一个独立病因引起喘息。  相似文献   

10.
胃食管反流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食管下扩约肌功能不全导致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由于婴幼儿胃食管解剖生理、神经调控特点,胃食管反流在儿科有较高的发病率和就诊率,尤其以胃肠道功能障碍引起者多见。胃食管反流能引起消化系统和其他系统的并发症,严重者影响生长发育,甚至发生猝死综合征。因此,早期、及时的治疗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代食管术及结肠代食管术与食管反流的关系,评价两种术式及改变体位对减少胃食管反流的效果。方法选取结肠代食管术后患者12例及胃代食管患者20例,进行了24hpH监测。结果①胃/结肠代食管术后患者均存在食管反流;②胃代食管术食管反流程度较结肠代食管术鸯③结肠代食管术直立和卧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胃代食管术两种体位有显著差异。结论就减轻胃食管反流而言,结肠代食管术优于胃代食管。  相似文献   

12.
支气管哮喘与胃食管反流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支气管哮喘伴胃食管反流患者与支气管哮喘无胃食管反流患者的胃镜下食管粘膜病理差异,哮喘的轻重,肺功能及喘、咳周平均日次数。方法:将54例就诊的支气管哮喘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支气管哮喘无胃食管反流症状组(1组)30例,支气管哮喘伴胃食管反流症状组(2组)24例,所有病人均经食管胃镜检查同时测定FEV1、PEF和喘、咳周平均日次数,两组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2组均有食管粘膜的病理变化,1组部分病人也存在着潜在食管粘膜的病理变化,两组差异非常显著;两组病情严重程度差异有显著性,2组的病情明显重于1组;两组FEV1、PEF值差异有显著性,2组的FEV1、PEF值明显小于1组;2组的喘、咳用平均日次数明显犬于1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胃食管反流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的肺功能有一定的影响;伴胃食管反流支气管哮喘病情较重;无反流症状的支气管哮喘也可能存在着潜在的反流。  相似文献   

13.
食管抗反流屏障削弱和反流物对粘膜的损害被认为是胃食管反流病 (GERD)发病的主要机制 ,目前食管 2 4小时 p H监测已作为诊断胃食管反流 (GER)及胃食道反流病(GRRD)的“金标准”,广泛用于国内外 [1 ]。本文拟就以食管2 4小时 p H监测指标作为“标准”来评价灌注法食管压力测定(亦称静态食管测压 )的相应食管动力指标 ,以探讨食管动力异常在胃食管反流中的作用。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收集本院 1997年 1月至 1998年 5月同时进行食管 2 4小时 p H监测和灌注法食管动力测定的患者 71例 ,男 34例 ,女 37例 ;平均 5 1.0 1± 16 .31岁 (2…  相似文献   

14.
慢性咳嗽通常指咳嗽时间超过8周,无明显肺部疾病证据的咳嗽.咳嗽是呼吸内科门诊患者最常见的主诉.胃食管反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GER)是引起慢性咳嗽的常见病因,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约占慢性咳嗽病因的10%~40%.GER性咳嗽(GER induced Cough,GERC)也可能是胃食管反流病的唯一表现,而且许多患者无烧心和(或)返酸症状,故临床常易导致误诊.本文总结了由胃食管反流所致慢性咳嗽17例及其治疗,并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5.
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由胃内容物反流引起的疾病,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下食管括约肌松弛,导致胃内容物(主要是胃酸)反流入食管,而引起的食管黏膜炎症。其典型症状是烧心和泛酸,严重时可导致食管溃疡、出血和狭窄,甚至引发食管癌。胃食管反流可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包括睡眠障碍、饮食受限、社交活动受影响等。  相似文献   

16.
许西娥  邓响  张立敏  裴焱 《河北医药》2009,31(22):3164-3164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由于长期的胃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造成食管损伤、并引起烧心、反酸、胸痛、呕吐、咽及呼吸道症状。我院曾统计了3296例各年龄组北方人群的胃食管反流情况,结果为5.19%的人每天体验到反流症状,而27.82%的人每月至少有一次反流症状。一部分反流症状严重或出现并发症的患者需手术治疗,由于GERD的诊断及治疗过程相对复杂,患者对治疗效果的要求也相对较高,外科临床治疗及护理任务也相对较重,本文将我院对132例开式抗返流手术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埃索美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同时也是酸相关性疾病。根据其内镜下表现可分为反流性食管炎(RE)、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NERD)。本研究是观察埃索美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RE)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 2 4小时监测食管 p H及胆汁变化对反流性食管病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便携式 p H监测仪及胆汁监测仪同步动态监测 4 5例患者的食管 2 4 h p H及胆汁变化情况。结果  (1) 4 5例受检者中 ,病理性胃食管酸反流 15例 (33.3% ) ,十二指肠 -胃 -食管胆汁反流 (DGER) 2 5例 (5 5 .5 % ) ,病理性胃食管酸反流 15例同时伴有 DGER。 (2 ) 2 7例 DGER者胆汁反流期间 p H均值 =5 .2 3± 0 .93,酸反流 (p H<4 )时间百分比 =7.87± 15 .80 % ,碱反流 (p H>7)时间百分比 =5 .6 7± 6 .89%。 (3) 2 4 h总胆汁反流时间百分比与总酸反流时间百分比呈明显的正相关 (r=0 .91,P<0 .0 0 1) ,而与总碱反流时间百分比之间未见明确的相关性 (P>0 .35 )。结论 十二指肠 -胃 -食管胆汁反流与胃食管酸反流呈正相关 ,而与碱反流无明显相关性。 2 4 h p H监测诊断胃食管反流病有一定局限性 ,应同步进行动态 p H和胆汁监测  相似文献   

19.
胃食管反流性咽喉炎126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燕玲 《江西医药》2010,45(2):144-146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性咽喉炎的治疗方法。方法对126例胃食管反流性咽喉炎患者进行分组治疗,然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组有效率87.30%,对照组有效率55.56%,结果有显著差异。结论对于胃食管反流性咽喉炎患者,除进行咽喉部治疗外,还应进行胃食管反流的治疗。  相似文献   

20.
胃食管反流症(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临床较为常见的胃肠道多发病[1]。其发病机制主要因为患者食管下端括约肌功能障碍或食管体部运动异常,造成胃及十二指肠内容物逆向流入食管中,导致患者食管黏膜出现炎症、糜烂等症状,从而发展成反流性食管炎等疾病[2]。此外,有研究显示,胃食管反流病的高发人群主要为中老年人、长期喝酒吸烟的人及精神压力大的人等[3]。其中中老年胃食管反流症患者的发病率较高,由于其身体素质较差,胃缺乏动力,对分泌的胃酸返回食管造成阻碍,导致胃排空推迟,因而引发消化道相关疾病[4]。目前,针对胃食管反流症的治疗方法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而临床较为常用的药物为奥美拉唑(洛赛克),虽能使患者烧灼、反酸等临床症状得到改善,但无法较好的保护患者肠胃。因此,本研究采用铝碳酸镁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老年胃食管反流症患者,分析其安全性及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