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浅析小儿咳喘的常用药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翠华  胡燕 《陕西中医》2000,21(8):375-376
收集近年常用的100首治疗小儿咳嗽的有效方剂,经分析发现止咳平喘药(杏仁、桑白皮、百部等),化痰药(桔梗、半夏等),平肝息风药(地龙、蝉蜕、僵蚕等),清热解毒药(黄芩、连翘、射干等),活血药(桃仁、丹参、当归等)其他(麻黄、桂枝等)均为临床常用药,并为临证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常用藏药材生等的基原及用药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可靠依据,通过查阅历代藏医药文献及汉译本著作,对藏药生等的名称、基原、产地及功能主治等进行本草考证;发现生等最早记载于《四部医典》。经本草考证,12世纪前古籍文献中未见生等的优劣之分,12世纪起以品种和颜色分为赞旦生等、吉尔巴生等和松生等;搜集文献发现,其基原品种涉及无患子科、鼠李科、三尖杉科、豆科、苏木科、红豆杉科等6个科的16种植物;结合历代藏医文献及汉译本著作,判断上品藏药生等可能为产于印度、缅甸、非洲以及中国广东、云南、浙江、广西、台湾等地生长的豆科植物儿茶Acacia catechu(L.f.)Willd.的干燥茎枝。其他属地方习用药,多基原藏药生等以赞旦生等、吉尔巴生等、松生等入药使用是权衡生态资源和藏医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属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必要性。由于藏药特色资源日益匮乏,今后此类现象会更加明显,应加强开展藏药传统药性、现代化学及药理药效研究,确定最佳用药植物。  相似文献   

3.
脱发在临床上主要分为雄激素型脱发和斑秃。目前治疗脱发的常用药物有生物应答调节剂 (维A酸类等 )、免疫调节剂 (他克莫司等 )、血管扩张剂 (毛果芸香碱等 )、局部刺激性生发药 (芦荟宁等 )、钾离子通道开放药 (米诺地尔等 )及抗雄激素药 (非那雄胺等 )等。  相似文献   

4.
食物与忌口     
《科学养生》2010,(9):14-14
当食物影响疾病的治疗,助邪伤正、添病益疾时要忌口。如荨麻疹、丹毒、湿疹、疮疖、中风、头晕目眩等症症,不宜食用海鲜鱼、虾、蟹、贝、猪头肉、鸡肉、鹅肉、鸡蛋等。又如各种出血性疾病:崩漏带下、月经过多、吐血、咯血、鼻出血、皮下出血、尿血、痔疮等病症,不宜食用胡椒、羊肉、狗肉、烧酒等。又如溃疡病、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等病症,不宜食用白酒、豆类、薯类等。  相似文献   

5.
速效救心丸是由川芎、冰片等药组成的滴丸型巾成药,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改善微循环、改善心肌缺血、抗动脉粥样硬化、解痉镇痛等作用,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疾病,改善胸闷、气短、心前区疼痛等症状的良药。近年来,经临床实践证实,该药还有不少应急妙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名老中医叶熙春对痰饮病的辨治规律及其用药经验。方法:针对158例痰饮病医案进行数据挖掘,统计出频次≥10的症状40种、频次≥20的药物72种,再运用SPSS 22.0软件进行聚类、因子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最后对有意义的结果进行讨论分析。结果:158例痰饮病的常见症状23种,有咳嗽、咯痰、形寒、胸闷等;常用药物有40种,如茯苓、桂枝、葶苈子、苏子、杏仁、甘草、陈皮、半夏等;症状二联有25组,如形寒和肢冷等;三联有26组,如形寒、痰多和气逆等;四联有9组,如气逆、咳嗽、痰白和痰多等;药物二联有8组,如苏子和半夏等;三联有17组,如苏子、陈皮和茯苓等;四联有5组,如陈皮、茯苓、炮姜和半夏等。结论:痰饮病核心症状有咳嗽、咳痰、气逆、形寒、胸痛等,核心药物有茯苓、桂枝、白术、甘草、陈皮、半夏等,核心方为苓桂术甘汤、二陈汤等,治疗用药多以温化痰饮等功效的药物,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赵政  色佳鸿  石光 《中医药导报》2021,27(1):207-210
偏头痛的非头痛症状主要有眩晕、平衡障碍、嗅觉敏感、视觉异常等头面部症状,睡眠障碍、焦虑、抑郁等身心症状,恶心呕吐、纳少等胃肠症状,以及颈部疼痛、皮肤痛觉敏感等其他疼痛症状,分别对应中医的眩晕、郁病、不寐、多寐、呕吐等。非头痛症状主要病因有痰饮、瘀血、阳气不足及气血不足等,再结合偏头痛本身辨证,复杂了偏头痛的辨证。病因中痰饮与偏头痛非头痛症状息息相关,痰饮上蒙清窍可见头痛、眩晕、嗅视觉异常,滞于胃肠可见恶心、呕吐、纳少等症状,痰浊扰心可出现睡眠障碍、情志障碍等,阻滞经络可出现诸多疼痛症状。  相似文献   

8.
目的 基于症状-证候-药物挖掘胆结石医案数据。方法 收集CNKI、万方、维普数据库中的相关医案,将各项信息规范化处理后采用频数分析、热图分析、聚类分析进行考察。结果 共纳入125首医案,包括5种单一证型、10种复合证型,涉及76味中药,累计使用频次2 739次,核心症状有苔腻、苔黄、纳呆等,核心中药为柴胡、海金沙、炒白术等。湿热中阻证核心症状见脉弦、口苦、苔黄腻等,核心中药为栀子、黄芩、茵陈等;肝郁气滞证核心症状见脉弦、苔白、嗳气等,核心中药为鸡内金、柴胡、郁金等;肝郁脾虚证核心症状见右上腹痛、舌红、脉弦细等,核心中药为柴胡、茯苓、炒白术等;肝络不和证核心症状见右上腹痛、痛引肩背、口苦等,核心中药为柴胡、郁金、金钱草等;肝胆湿热证核心症状见巩膜黄染、舌红、苔黄等,核心中药为鸡内金、柴胡、郁金等;肝胆失和证核心症状见脉弦、口苦、便秘等,核心中药为延胡索、赤芍、柴胡等。结论 胆结石病位证素包括肝、胆、脾、胃、经络,病性证素包括气滞、气虚、湿和热(火),中医临床治疗本病大多通过疏肝健脾、利胆和胃、清热利湿、排石止痛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引发“上火”的具体因素很多,比如情绪波动过大、受凉、伤风、嗜烟酒,以及过食葱、姜、蒜、辣椒等辛辣之品,贪食羊肉、狗肉等肥腻之品和中毒、缺少睡眠等,都会“上火”。但是“上火”也分很多种,中医把头昏、咽喉肿痛等偏上部位的火热症状叫“上焦火”,把烦热口渴、胃脘痛等中间部位的叫“中焦火”,把便秘、尿赤等偏下部位的叫“下焦火”。  相似文献   

10.
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小红参等11种中药中 Zn、Sr、Ni、Mn 等10种微量元素和 Ca 等3种宏量元素的含量。并据测定结果参考有关文献对小红参、人参果、茜草、柴胡、甘草等灰分率、元素含量和元素比值等特点的临床意义作了探讨。初步认为它们对防治某些心血管病、血液病和加强免疫、抗放射线、抗癌、抗衰老研究将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1.
阳虚体质是常见的八种偏颇体质之一,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虚寒表现为主要特征,临床主要表现为平素畏冷、喜热饮食、手足冰冷、胃部怕冷、腰膝冷痛、腹泻等症状,易患痰饮、肿胀、泄泻等疾患;感邪易从寒化等。笔者依据阳虚体质的特征及中医基础理论结合体质干预临床,分别从如何避开致病因素、不同的季节如何调养、不同的时辰如何调养等方面进行整体施护;从情志、季节、起居、食膳、运动等方面进行因体施护;应用穴位点按、拔罐、刮痧、药茶、穴位热敷等传统中医针灸疗法针对阳虚体质的胃脘部冷痛、腰膝怕冷等症状使患者进行自我调养;总以多方位、多种疗法综合对阳虚体质进行体质护理。  相似文献   

12.
中医水肿辨治探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历代医家对水肿从病名及分类、病因病机、治法等方面均有论述.在古代文献中,水肿又有水、水病、水气等病名,分为四水、五脏水、十水、阴阳水等,可由外感六淫、湿热相兼、水渍妄行、疮毒归内、瘀血阻滞、久病劳损等致病.在治则方面,古人除运用发汗、利小便、逐水等法外,根据病因论治,或清热解毒,或活血利水,或理气化水等,并重视补益脾肾.另外,古代文献也有放血、针灸、食疗、导引等法的记载.  相似文献   

13.
通过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对槲寄生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进行整理、分析和归纳。槲寄生中含有黄酮、萜类、生物碱等小分子化合物,及槲寄生凝集素、壳多糖结合蛋白及槲寄生毒肽等高分子化合物;槲寄生有抗肿瘤、调节免疫、降血压、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等药理作用。  相似文献   

14.
党中勤教授治疗胆石症多从肝辨治,以正本清源,确立"疏肝利胆、理气通腑、清热利湿、消石排石"的治疗大法,自拟"利胆排石方"作为治疗胆石症的基础方。临证时,党教授常根据患者具体临床表现和病情发展转归不同阶段,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灵活加减运用。若结石直径较大者,加牡蛎、半边莲、石见穿等;右胁疼痛较甚,或放射至后背疼痛者,加徐长卿、鸡矢藤、姜黄等;腹胀者,加枳实、厚朴、大腹皮等;便秘者,加火麻仁、桃仁、大黄等;便溏者,加茯苓、炒白术、炒薏苡仁、炒山药等;纳差者,加焦麦芽、砂仁;失眠者,加炒酸枣仁、柏子仁、夜交藤等。若肝胆湿热偏重者,加茵陈、虎杖、栀子、大黄、车前子等;肝郁化火明显者,加栀子、黄芩、夏枯草、大黄等;若火郁日久,耗伤阴津者,加生地黄、白芍、知母等;若瘀血明显者,加五灵脂、蒲黄、白芍、莪术等;肝气乘脾者,加陈皮、防风、炒白术等;若肝气犯胃明显者,加陈皮、半夏、生姜等。  相似文献   

15.
紫珠属植物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紫珠属的紫珠、杜虹花、大叶紫珠、木紫珠、日本紫珠等植物中主要含有黄酮、萜类、挥发油等化学成分,具有止血、抗脂质过氧化、镇痛、抑菌以及抗肿瘤等药理作用。  相似文献   

16.
灵芝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灵芝含有多糖、三萜类、核苷、甾醇、生物碱、氨基酸、微量元素等多种化学成分,具有抗肿瘤、保肝、调节免疫、抗衰老等生物活性。综述了近年来对灵芝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刘健教授认为脾虚是干燥综合征的重要致病因素,治疗应采用健脾滋阴、清热解毒等法,健脾滋阴常用陈皮、玄参、山药、茯苓、生地黄、太子参等,清热解毒常用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紫花地丁、黄芩等,同时善用炒谷芽、炒麦芽、焦山楂等消食和胃之品。该文从病因病机、用药特点等方面总结、分析刘健教授的临床经验,并列举验案以进一步佐证。  相似文献   

18.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方法,研究历代医案中小儿时行疾病的舌象、脉象特征与用药规律。方法以《历代儿科医案集成》中的634例小儿时行疾病医案为数据源,建立规范化数据库,使用频次统计、Logistic回归分析、关联规则等方法,对舌象、脉象与中药之间的相关性以及中药之间的规律性进行数据分析。结果①本研究共纳入从汉代至现代的医案634则,共涉及方剂634首,中药250种。②涉及小儿时行疾病共23种,其中以外感温热病居多。频数≥4的舌象共16种,舌质主要以红舌、绛舌、芒刺舌等热性舌象居多,舌苔以腻苔、黄苔、白苔、厚苔等居多。频数≥3的脉象共16种,以数脉、滑脉、弦脉、细脉等居多。频数≥82的中药有22项,以杏仁、甘草、连翘等居多。③发现15条舌象与中药相关性结果,如红舌与地骨皮、竹沥、瓜蒌等相关性较强,腻苔与炮姜、佩兰、麻黄等相关性较强,黄苔与党参、黄连、枳实等相关性较强,等。④发现13条脉象与中药相关性结果,如数脉与淡豆豉、葛根、玄参等相关性较强,滑脉与竹沥、忍冬藤、地骨皮等相关性较强,弦脉与夏枯草、橘络、忍冬藤等相关性较强,等。⑤置信度较高的药对为枇杷叶-浙贝母、紫菀-杏仁、薄荷-连翘等,支持度较高的药对为浙贝母-杏仁、金银花-连翘、栀子-连翘等。⑥置信度较高的舌脉关联关系为黄苔-数脉、白苔-数脉、红舌-数脉等。支持度较高的舌脉关联关系为红舌-数脉、腻苔-数脉、黄苔-数脉等。结论《历代儿科医案集成》中小儿时行疾病的舌象以湿热性舌象居多,脉象以数脉、滑脉、弦脉等居多,用药以杏仁、甘草、连翘等居多;部分特定舌象、脉象与用药之间存在相关性,部分药物之间亦存在关联规律,可作为药对配伍使用。历代儿科医案中的诊疗经验,或可为现代中医儿科临床所借鉴。  相似文献   

19.
中医治疗失眠注重调理脏腑阴阳平衡,拥有方药、针刺、艾灸、刮痧等多种治疗方法,并重视生活调摄及精神情志等的全方位调理。本文从五脏辨证、中药治疗、针刺等常用疗法及生活调摄等方面,对近年来国内中医药对失眠的概括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慢性肾脏病与微观证治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振球 《河南中医》2007,27(1):13-15
慢性肾脏病不仅包涵IgA肾病等原发性肾小球肾炎,还包括紫癜性肾炎,糖尿病、高血压等引起的肾损害,以及伴随年龄增长而引起的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等疾患。本病属中医肾热病、肾风、肾水、肾劳等范畴。临证当首分虚实,虚证用补肾、滋肝、健脾、益气等法以理虚,实证用熄风、利水、祛痰、化瘀等法以治实。见微知著,细心辨证,据证选方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