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 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在帕金森病失眠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58例帕金森病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治疗3周,比较两组患者帕金森病统一评分量表(UPDRS)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UPDRS得分均明显较入组时改善,观察组患者UPDRS得分和PSQI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在不良反应发生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71,P>0.05)。结论: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帕金森病失眠是一项无创性的物理治疗措施,该方案临床疗效确切,具有安全可靠和不良反应少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高、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帕金森病伴发抑郁障碍的疗效和临床安全性。方法将92例帕金森病伴发抑郁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采用抗震颤麻痹药联合高频(5Hz)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高频组);采用抗震颤麻痹药联合低频(0.5Hz)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低频组);采用抗震颤麻痹药联合假性经颅磁刺激治疗(假刺激组)。各组r-TMS每周治疗2次,共治疗4周。每2周评定UPDRS、HAMD-17,记录不良反应,治疗4周后作临床评价。结果入组时三组患者HAMD得分和UPDRS得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干预后第2周高频刺激组HAMD得分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4),第4周差异进一步扩大,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000);干预后第2周UPDRSⅡ得分高频、低频和假刺激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81),第4周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219)。干预后第2周及第4周UPDRSⅢ得分三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105、0.4248)。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左前额叶背外侧高频磁刺激具有改善帕金森患者的抑郁症状,对日常生活的能力亦有所改善,临床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28):70-72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在帕金森病的研究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60例帕金森病患者,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两组均予常规药物治疗,并积极进行功能训练,实验组同时联合TMS治疗,1次/d,每次20 min,7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周。治疗后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价量表(UPDRS)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治疗前,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UPDRS总分、精神行为情绪(UPDRS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UPDRSⅡ)和运动功能(UPDRSⅢ)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患者的UPDRS总分、精神行为情绪(UPDRS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UPDRSⅡ)和运动功能(UPDRSⅢ)各项评分显著降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疗效确切,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在帕金森病的研究和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帕金森病患者功能障碍和抑郁情绪的治疗效果。方法 50例帕金森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和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结果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的UPDRSⅠ、UPDRSⅡ、UPDRSⅢ评分、UPDRS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MMSE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的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可作为一项无创性物理治疗帕金森病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2):24-27
目的 探讨米氮平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老年焦虑症伴睡眠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8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在我院诊断治疗的老年焦虑症伴睡眠障碍患者100 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 例。两组均给予米氮平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HAMA 评分、PSQI 评分以及临床疗效。结果 (1)治疗后,观察组HAMA 评分(13.0±2.5)分,对照组(18.1±1.8)分,两组均显著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AMA 评分治疗后观察组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观察组PSQI 评分(6.2±1.1)分,对照组(10.7±1.4)分,两组均显著下降,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PSQI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临床痊愈率观察组32.0%,对照组为10.0%,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100.0%,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米氮平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老年焦虑症伴睡眠障碍可显著改善患者焦虑症状及睡眠障碍情况。  相似文献   

6.
符鲲  宋涛 《当代医学》2013,(31):142-143
目的探讨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上肢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上肢偏瘫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午10月--2012年5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50例,患者均合并上肢偏瘫,全部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给予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上肢强制性运动疗法,对照组息者仅给予上肢强制运动治疗。治疗1个月后对患者康复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诒疗总有效率(92.0%)明显高于对照组(76.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FMA评分[(53.46±12.97)分、(3846±13.14)】及Barthel评分[(67.25±14.33)分、(48.52±13.86)分】均较康复治疗前[EMA(28.59±11.24)分、(28.71±11.45)分;B&rthel(36.52±12.05)分、(37.03±13.20)分】升高,但研究组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上肢强制性运动疗法可有效改善脑卒中上肢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效果明显,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对抑郁症患者家庭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66例抑郁症患者按照入院顺序随机编入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用抑郁症常规治疗,研究组采用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两组分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对抑郁症患者的症状改变和家庭功能变化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患者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8,P>0.05);对照组和研究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HAMD、HAMA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6周两组间FAD总分、问题解决、情感介入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7、2.22、2.16,P<0.05)。结论和单独使用文拉法辛组比较,重复经颅磁刺激可以有效改善抑郁症状及其家庭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迟发性癫痫患者的不良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6月来我院就诊治疗的86例脑卒中后迟发性癫痫患者作为实验对象,采用随机法将患者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治疗及康复训练,观察组使用常规治疗、康复训练及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治疗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抑郁量表(HAMD)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FDS)得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HAMA及HAMD评分分别是(13.7±3.1)分、(15.4±3.2)分,对照组对应分别是(17.7±3.9)分、(22.4±3.6)分,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NFDS得分为(12.2±3.2)分,对照组(16.2±4.0)分,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迟发性癫痫效果较好,能有效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状态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值得使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高、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舍曲林治疗帕金森病患者伴抑郁的疗效进行分析.方法 将2015年2月~2017年2月帕金森病伴抑郁患者48例随机分两组.高频组采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舍曲林治疗,低频组采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舍曲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帕金森病伴抑郁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前和用药3周患者HAMD评分的差异.结果 低频组患者帕金森病伴抑郁治疗效果和高频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不良反应发生轻微;治疗前两组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用药3周两组HAMD评分显著低于治疗之前(P<0.05).结论 高、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舍曲林治疗帕金森病患者伴抑郁的疗效相当,均无明显副作用,可有效改善患者抑郁症状,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泌乳素(PRL)水平及认知功能的 影响,为临床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7 年11 月—2019 年9 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康宁 医院就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200 例作为实验组,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 组和B 组,每组100 例。A 组给 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B 组给予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00 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放射 免疫法测定PRL 水平;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精神症状;采用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 量表(RBANS)评估认知功能。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血清PRL 水平和PANSS 阳性症状分、阴性 症状分及总分较高(P <0.05);而RBANS 评分较低(P <0.05)。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PRL 水平与RBANS 评分呈正相关(r =0.514,P =0.000);而与PANSS 阳性症状分、阴性症状分及总分呈负相关(r =-0.462、 -0.501 和-0.487,均P =0.000)。与A 组比较,B 组治疗前后血清PRL、PANSS 及PANSS 阴性症状分的差值 较高;而PANSS 阳性症状分的差值较低(P <0.05)。结论 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精神分裂症降低血清 PRL 水平,改善RBANS 评分和PANSS 阴性症状分的效果优于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但改善PANSS 阳性症 状分的效果不如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  相似文献   

11.
方敏 《中国医药导报》2012,9(27):51-52,55
目的研究快速眼球运动睡眠行为障碍(RBD)与帕金森病(PD)的相关关系,并探讨伴有RBD的PD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选择我院106例PD患者,根据非运动症状问卷(NMS quest)第25项问答结果,将入选的84例患者分为RBD组(54例)和非RBD组(30例),采用统一PD评分量表(UPDRS)、Hoehn-Yahr(H-Y)分级比较两组患者的运动症状,选用NMS quest量表比较两组非运动症状发生情况,选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法(MMSE)、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帕金森病睡眠量表(PDSS)和Epworth嗜睡量表(ESS)对两组患者的认知功能、焦虑和抑郁、睡眠障碍进行比较。结果 RBD组患者的病程[(3.7±1.3)年]显著短于非RBD组[(5.1±2.2)年](P〈0.05),RBD组与非RBD组运动症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BD组的非运动症状(胃肠道功能、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精神和睡眠活动等)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RBD组(P〈0.05)。结论伴发RBD的PD患者的病程较短,非运动系统受累的临床症状更加广泛。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6):80-83
目的分析酒石酸唑吡坦片联合1 Hz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1~10月在我院治疗的失眠症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60例。研究组采用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酒石酸唑吡坦片治疗;对照组给予酒石酸唑吡坦片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PSQI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显著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PSQI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HAMA及HAMD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HAMA及HAMD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酒石酸唑吡坦片联合1Hz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失眠症能够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睡眠质量,缓解患者焦虑抑郁情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在帕金森病(PD)患者临床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收治的PD患者5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5例给予常规药物和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2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行重复经颅磁刺激辅助治疗。2组患者治疗4周后进行效果评估,观察患者运动功能、非运动症状、精神状态、生活质量等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4周UPDRS评分中行为和情绪、日常生活活动、运动能力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MORSPD评分中语速及流利速度、起坐及走路姿势、写字及动手能力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NMSQ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MMSE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QOL-C30评分中躯体、心理、社会功能及物质生活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常规药物治疗、康复训练基础上再给予PD患者重复经颅磁刺激辅助治疗,可能有效提高患者运动功能,改善精神状态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舒必利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疗效,观察其安全性与不良反应。方法:68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真刺激组(n=34)和伪刺激组(13=34),真刺激组采用重复经颅磁刺激结合舒必利治疗,伪刺激组给予假性刺激结合舒必利治疗。治疗前、治疗1周、2周、4周及6周应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疗效,采用不良反应量表(TESS)、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心电图评定药物的安全性。结果:两组治疗前后总显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PANSS量表评分具有显著性差异,真刺激组疗效明显优于伪刺激组(P〈0.01)。真刺激组与伪刺激组治疗中均无严重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舒必利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较单纯舒必利治疗疗效显著,起效快,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加以推广并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经颅磁刺激联合运动疗法治疗帕金森病运动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21年1月—2022年6月本院收治的诊断为帕金森病且有运动障碍的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表法分为A组(药物治疗组)、B组(药物治疗+康复治疗组)、C组(药物治疗+经颅磁组)和D组(药物治疗+康复治疗+经颅磁组)共四组,每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帕金森病常规治疗,A组为单独接受药物治疗,B组进行药物治疗联合运动疗法康复治疗,C组进行药物治疗联合经颅磁治疗,D组进行药物治疗、经颅磁治疗以及运动疗法康复治疗。采用ADL量表、Berg平衡量表、修订的Ashworth量表评定各组治疗效果。结果 D组治疗效果均优于A组、B组、C组(P<0.05或P<0.01)。结论 经颅磁刺激联合运动疗法治疗帕金森病运动障碍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案,疗效显著,对患者的运动功能改善具有极大帮助,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对酒依赖合并焦虑抑郁患者的影响。方法方便选取该院在2013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90例酒依赖合并焦虑抑郁患者作为实验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与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在入组及治疗后2周、4周及8周时,对两组患者进行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观察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第2周、4周及8周的HAMA评分依次是(19.7±6.3)分、(13.9±5.2)分、(7.2±5.3)分,与治疗前及对照组同期相比,明显低于两者(P<0.05);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对酒依赖合并焦虑抑郁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安全性较高,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值得使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普拉克索在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神经功能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19年7月—2021年8月云南省德宏州人民医院收治的帕金森病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35例)和B组(35例)。两组均给予多巴丝肼片进行治疗,B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盐酸普拉克索片进行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的PSQI、HAMA、HAMD、MMSE、UPDRS评分及血清BDNF、5-HT、NE水平。结果 治疗3个月后,B组PSQI、HAMA、HAMD、MMSE、UPDRSⅠ、UPDRSⅡ、UPDRSⅢ及UPDRSⅣ评分分别为(9.65±0.87)分、(7.87±1.65)分、(9.54±2.65)分、(13.56±1.67)分、(0.45±0.16)分、(11.56±0.45)分、(20.43±1.87)分、(0.65±0.21)分,A组分别为(12.54±0.98)分、(11.43±3.21)分、(13.28±3.54)分、(18.57±1.65)分、(1.49±1.48)分、(14.75±0.78)分、(25.76±2.21)分、(1.01±0.34)分,均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对25例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患者焦虑、抑郁的症状改善情况。方法对2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前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通过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及实施心理护理,使精神分裂症患者焦虑或抑郁症状及失眠得到改善,部分摆脱药物依赖及副作用,促进疾病恢复。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及心理护理,使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焦虑或抑郁症状得到改善,提高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滋肾益髓方在治疗帕金森运动及非运动症状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1年6月—2013年12月该院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60例帕金森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抗帕金森病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滋肾益髓方,观察两组患者入组时、治疗1个月、3个月不同时点的帕金森运动功能评定量表和非运动症状筛查表。结果两组入组时,两个得分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比较:对照组治疗1月后MDRSPD得分情况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月后MDRSPD得分情况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1.3个月MDRSPD得分情况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与对照姐在治疗1、3个月后MDRSPD得分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治疗3个月后,非运动症状30题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入组时、治疗1、3个月后非运动症状30题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滋肾益髓方在帕金森病运动及非运动症状中具有一定的效果,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睡眠训练对帕金森病(PD)患者睡眠质量的改善作用,以及对抑郁和焦虑症状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与跟踪随访的方法,对2012 年3 月-2014 年9 月在陕西省康复医院确诊的321 例帕金森病(PD)患者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老年性痴呆评定量表- 认知分量表(ADAS-cog)测评,筛选符合要求的患者分为3 组:抑郁组(A 组),焦虑组(B 组)和认知障碍组(C 组),进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调查,分析其与PD非运动症状的相关性。对有睡眠障碍的患者实施睡眠训练方案,训练3~6 个月后再次测评PSQI、HAMD、HAMA 和ADAS-cog。结果调查的PD患者中255 例有非运动症状,各组睡眠质量与非运动症状均呈正相关(p <0.05)。与睡眠训练前比较,睡眠训练后A和B组患者PSQI总得分降低(p <0.05),且HAMD和HAMA 得分也降低(p <0.05)。结论连续睡眠训练能够有效提高PD 患者的睡眠质量,改善抑郁和焦虑症状,对认知障碍无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