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颞叶脑挫裂伤的CT影像特点、手术指征及手术方法,提高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32例颞叶脑挫裂伤裂伤的CT影像特点、手术指征及手术方法.结果 10例保守治疗成功,8例发生脑疝后开颅.4例术中脑膨出,术后5例合并大面积脑梗致死亡,余5例存活.16例因神志下降,侧裂池消失,环池受压或伴中线移位而早期手术,均存活.结论 颞叶脑挫裂伤后早期应严密观察,适当放宽手术指征.早期 CT结果 示脑挫裂伤灶 血肿体积≥20mL以上,侧裂池消失,环池受压和(或)伴中线移位,患者烦躁明显加重或已昏迷即有手术指征,尽量在脑疝发生前采取手术减压挽救命,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充分,有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环池形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78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行中脑水平环池形态的CT扫描 ,分析其与疗效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中脑水平环池形态分为四型 :Ⅰ型16例 ,环池无变化 ,死亡1例 ;Ⅱ型20例 ,环池部分变窄 ,死亡3例 ;Ⅲ型22例 ,环池部分闭塞 ,死亡8例 ;Ⅳ型20例 ,环池完全闭塞,死亡14例.结论 了解环池形态变化对颅脑损伤的治疗及预后判断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为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归分析2007年6月至2010年3月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入院时CT检查。结果出血量、出血部位、环池受压程度与高血压脑出血早期死亡高度相关。结论出血量≥100mL,环池重度受压量是早期死亡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额叶脑挫裂伤时基底池影像学征象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20例脑挫裂伤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根据首次CT/MRI扫描形态改变分为4组:Ⅰ组(45例)为基底池形态正常;Ⅱ组(37例)为基底池轻度受压;Ⅲ组(28例)为基底池明显受压;Ⅳ组(10例)为基底池均消失。观察基底池改变与GCS评分、治疗方案及预后的关系。结果基底池形态与GCS评分、治疗方案有关,基底池形态改变越明显,恢复越差,病死率越高,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基底池形态改变越明显,额叶脑挫裂伤预后越差,其可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创伤后急性脑肿胀是指颅脑创伤后早期即出现的脑体积增大,CT显示硬脑膜腔内脑实质外的脑脊液间隙不同程度的受压,或手术中脑膨出,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段的颅脑外伤患者[1]。在临床常见到一部分患者首次CT检查时显示中脑环池、基底池、第三脑室受压或消失,除伴有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影征外,无占位的颅内血肿,或仅伴有薄层硬脑膜下血肿,但中线移位与血肿厚度不成比例。这类患者伤情变化莫测,有些患者就诊时还能说话,或昏迷程  相似文献   

6.
高明  詹鑫 《中国实用医药》2011,6(18):132-133
目的分析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7年3月至2009年9月收治的26例PNSH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经头颅CT扫描,出血部位分布于脚问池10例,鞍上池18例,四叠体池3例,外侧侧裂池6例。全部病例均在2周内行脑血管造影,26例患者脑血管造影均为阴性。22例行CTA检查,4例行MRI检查,均未发现异常。结论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呈良性病程,颅内并发症少见,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脑千听觉诱发电位(BAIEP)、CT扫描所示基底池形态变化在观察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病情、判断预后方面的价值。方法 对92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同时进行BAFP、CT扫描观察基底池的形态变化,分析它们与格拉斯哥昏迷计分(GCS)、格拉斯哥预后计分(GOS)之间的关系。结果 BAEP、基底池形态的变化与患者的病情轻重基本平行,同时与预后密切相关。BAEP能反映脑千不同水平的功能状况;在观察病情演变及判断预后方面也有相当价值;基底池受压预示早期脑疝,其中以环池的变化最为敏感。二者均可反映颅内压的状态,随着颅内压不断升高,BAEP按波V—Ⅲ—Ⅰ的顺序,潜伏期逐渐延长;基底池的变化规律为:环池受压→四叠体池受压→环池和四叠体池闭塞→脑干变形。结论 BAEP、基底池形态的变化在观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变化、指导治疗、判断预后等方面具有相当价值。  相似文献   

8.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泽军  周岱 《江苏医药》2005,31(7):551-551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AH)是脑血管造影(CAG)阴性而CT显示出血主要在中脑周围池的一种疾病,目前已被公认,临床表现和预后均有其特异性。本文回顾分析1998年6月~2003年12月收治的9例PNSAH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本病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颅脑伤开颅术中脑膨出的原因、临床特点、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根据术中脑膨出的速度,脑组织的质地,术前受伤着力部位及头颅CT扫描结果,分析脑膨出的原因。结果 共治疗25例脑膨出,死亡11例,手术死亡率为44%。结论 对迟发血肿所致的脑膨出,术前应该意识到,并作好准备。术中尽力缩短对侧血肿压迫脑组织的时间;对血管麻痹所致的脑膨出,术前应预防缺氧,术中最大限度地进行减压,术后及时正确地行腰穿。以上措施可望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探讨弥漫性轴索性损伤的临床发病机制、特点、和预后。方法分析63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并进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主要采取以非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性治疗,对于中线明显移位的患者采取单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对脑干受压和环池闭塞以及第三、四脑室明显受压甚至消失的脑肿胀、脑疝患者则及时采用双侧去骨瓣减压治疗。结果伤后6个月根据格拉斯哥(GOS)预后分级:恢复良好14例(22.3%)、中残17例(25.7%)、重残15例(24%)、植物状态生存5例(9.1%)、死亡15例(18.9%)。结论弥漫性轴索损伤是重型颅脑损伤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越低,患者昏迷持续时间越长,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1.
庄恺  吴光勇  廖达光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8):2724-2725
目的:探讨血清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脑挫裂伤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40例脑挫裂伤患者按GCS评分进行分组,3~4分8例,5~6分8例,7~8分8例,9~12分8例,13~15分8例,分别于伤后3 h、6 h、12 h、24 h、3 d、5 d、7d、14 d抽取患者的血液,进行血清H-FABP定量检查,同时取8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所有脑挫裂伤患者血清H-FABP高于正常人(P<0.01),GCS评分越低,血清H-FABP浓度越高(P<0.05),出现增高的时期越早,持续增高时间越长.结论:H-FABP对早期脑挫裂伤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颞额叶脑挫裂伤伴小血肿及基底池变化的治疗决策,论证“三3”评分法的可行性。方法按意识、脑挫裂伤面积或血肿量、基底池变化三项评分,分为Ⅰ、Ⅱ、Ⅲ型(“三3”评分法)。根椐274例回顾分析Ⅰ病死率,立即手术组〈延迟手术组,手术治疗组〈保守治疗组的结果;应用于临床92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Ⅰ型33例立即手术治疗,死亡3例;Ⅱ型44例非手术治疗观察中改(延迟)手术治疗17例,死亡1例;Ⅲ型15例非手术治疗。按GCS重型颅脑损伤分型及GOS预后分级,观察组49例,良好/中残30(61.2%)、重残12(24.4%)、植物生存3(6.1%)、死亡4(8.1%)。二组病死率比较:Ⅰ型观察组9.1%〈对照组28.4%(P〈0.05),Ⅱ型观察组2.2%〈对照组7.9%。结论“三3”评分法分型是科学的,可在临床症状恶化之前作为治疗决策的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颅内压监测在双额脑挫裂伤中治疗方案的应用价值.方法 总结分析我科2010年1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48例表现为双额脑挫裂伤的颅脑创伤病人资料,探讨颅内压监测对双额脑挫裂伤的治疗方案应用价值.结果 预后良好35例,轻残8例,中残3例,重残2例.结论 对双额脑挫裂伤的病人行颅内压监测在治疗方案的选择中有很好的临床指导意义,尤其对进展型病人能提供很好的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额颞部脑挫裂伤的特点及治疗经验,方法:统计本院6年来额颞部脑挫裂伤总数、发病率及病因分析其治疗结果。结果:1990年至1996年共收治额颞部脑挫裂伤76例,23例手术治疗,53例非手术治疗,均预后良好,结论:CT对观察额颞部脑挫裂伤的变化非常重要,脑挫裂伤合并广泛脑水肿者需手术清除减压,及时手术清除减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陈国永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1):1636-1637
目的 分析双侧额叶脑挫裂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双侧额叶脑挫裂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7例患者先行保守治疗,其中中转开颅手术9例;直接行急诊开颅手术治疗13例.分析比较两者病死率差异及随访GOS评分情况.结果 保守治疗转手术治疗9例中,死亡4例(44.4%);直接手术治疗13例中,死亡4例(30.8%),两者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35,P>0.05).术后半年GOS评分:良好19例(47.5%),中残9例(22.5%),重残及植物生存4例(10.0%).结论 双侧额叶脑挫裂伤病情复杂,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可适当扩大手术适应范围,最大程度的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6.
陈煜  赖润龙  李勇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4):1915-1916
目的探讨对冲性前额叶挫裂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策略。方法对48例对冲性额叶脑挫裂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根据GOS评分:恢复良好36例,中残8例,重残2例,植物生存状态1例,死亡1侧。结论对冲性前额叶底部挫裂伤常合并有枕部硬膜外血肿及弥漫脑肿胀,及时发现枕部迟发性硬膜外血肿,应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对冲性脑挫裂伤合并弥漫脑肿胀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张华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42-43,45
目的 探讨超声检查早期肝脾挫裂伤的应用价值,以寻求早期诊断的条件.方法 经超声检查发现的肝脾破裂患者30例,其中肝挫裂伤4例,肝裂伤并肝包膜下积液3例,肝挫伤并血肿形成1例,肝包膜下积液1例,脾挫裂伤10例,脾挫裂伤并包膜下积液3例,脾挫裂伤并血肿2例,脾挫裂伤并左肾挫裂伤2例,肝脾挫裂伤4例,对其超声形态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本研究中肝脾挫裂伤以高回声为主,其间可夹杂液暗区.形态呈片状或不规则,边界不清楚.并腹腔积液17例,彩色多普勒血流影像很少探及血流信号.结论 依据病灶的二维超声形态特征可提高肝脾破裂的早期阳性发现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闭合性腹部外伤的临床诊治经验,提高闭合性腹部外伤的诊治水平.方法 对1993年1月至2003年12月收治158例闭合性腹部外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腹腔诊断性穿刺阳性率98.2%,B超诊断阳性率97%,CT诊断阳性率92%.该组158例中,腹腔单个脏器损伤100例,2个脏器损伤40例,3个以上脏器损伤18例,合并脑外伤、胸外伤及多发性骨折57例.150例采用手术治疗.术后死亡13例,死因为广泛性脑挫裂伤、脑干伤、脑疝形成及双肺挫裂伤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结论 对闭合性腹部外伤的患者,应用综合的诊断方法,做到早期诊断,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可有效地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双额叶脑挫裂伤并发脑中心疝治疗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双额叶脑挫裂伤并发脑中心疝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分析7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76例患者,存活53例,死亡23例。根据Karnofsky评分评估生活和生存质量:手术患者46例,其中恢复良好35例,不能自理或长期昏迷8例,死亡3例;保守治疗10例,其中恢复良好6例,不能自理或长期昏迷4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例入院时或入院后短时间即已双侧脑疝,死于中枢性脑干功能衰竭。结论双额叶脑挫裂伤患者极易并发脑中心疝,病情易骤然恶化,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至关重要,手术应在“间脑期”前进行,手术后患者大部分预后较好。有弥漫性脑肿胀者预后差,应尽早行手术减压。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治疗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疗效并总结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神经外科2009~2011年治疗的28例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患者经过治疗按照GCS评分进行疗效评定,其中疗效良好17例,中残6例,重残3例,2例患者死亡。结论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以脑挫裂伤以及填塞效应消失为主要发病基础,确诊首选头颅CT,治疗首选手术。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是治疗能否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