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 分析HEART评分在急性非高危心源性胸痛患者评估中的应用效果并指导药物治疗。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1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门头沟教学医院急诊科的急性非高危心源性胸痛患者为对照组,2021年1月至12月就诊的急性非高危心源性胸痛患者为观察组,依据HEART评分进行危险分层,比较2组患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诊断的差异及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患者117例,中危患者35例(占35.0%),诊断ACS 18例(占36.6%),低危患者43例(占36.8%),诊断ACS 1例(占2.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发生MACE 9例(占7.7%),低于对照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95%CI)=0.43(0.19,1.00),P<0.05]。控制混杂因素后发现使用HEART评分进行病情分级对患者30 d MACE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95%CI)=0.40(0.17,0.96),P<0.05]。结论 HEART评分可以准确筛选出急性非高危心源性胸痛的中、低危ACS患者,保障患者安全,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基于病史-心电图-年龄-危险因素-肌钙蛋白(HEART)评分的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方法 将2021年1月~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AMI急诊患者82例,将2021年1月~2022年1月入院的AMI急诊患者39例作为对照组,2022年2月~2023年1月入院的急诊患者43例AMI作为观察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急救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采用基于HEART评分的急诊护理路径进行干预。评估两组急救效率情况、不良情况发生率(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家属对急救护理满意度[重危症患者家属满意度量表(CCFSS)]。结果 观察组急诊、会诊、球囊扩张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 0.05);观察组家属对急救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基于HEART评分的急诊护理路径,能有效提高AMI患者的急救效率,降低不良情况发生的风险,提高患者家属对急救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和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估(APACHEⅡ)评分对急诊监护室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收集我院急诊监护室患者118例,入院后所有患者给予MEWS评分与APACHEⅡ评分,比较死亡组和存活组MEWS评分与APACHEⅡ评分的区别;分别比较MEWS评分≤3、4~6,7~9、≥10分数段病死率的区别;研究MEWS评分和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死亡组患者MEWS评分与APACHEⅡ评分均大于存活组(P<0.01);随着MEWS分值增加,病死率升高(P<0.05);MEWS评分与APACHEⅡ评分具有相关性(r=0.632,P=0.001)。结论 MEWS评分是一种方便快捷的评分体系,能够预测急诊监护室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石宁 《哈尔滨医药》2012,(5):366-367
目的探讨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检测在鉴别心源性和肺源性呼吸困难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80例呼吸困难患者,包括心源性呼吸困难和肺源性呼吸困难,检测血浆NT-proBNP的浓度。结果心源性呼吸困难组NT-proBNP浓度高于肺源性呼吸困难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源性呼吸困难组阳性率明显高于肺源性呼吸困难组(P<0.05);心源性呼吸困难组NT-proBNP浓度在心功能不同级别间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NT-proBNP可作为心源性呼吸困难和肺源性呼吸困难鉴别的指标,其敏感性高、特异性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REMS评分系统在急诊急性中毒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采用REMS评分系统对急诊急性中毒患者进行评分,根据分值分层比较各组病死率、住院率和缓解率,比较生存组和死亡组的评分结果。结果根据REMS评分进行分组后,随着评分分值的逐渐升高,病死率也逐渐升高,死亡组的REMS评分均值明显高于生存组(P<0.01)。结论采用REMS评分系统对急诊中毒患者的评估,基本能够判断病情和估计预后,而且简便、快捷,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6.
李子彬  刘宁  李健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1):186-187
目的 TIMI评分能否筛选出急诊胸痛患者中的低危和高危患者。方法收集2009年7月1日至2011年7月1日因非创伤性胸痛在广东省河源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就诊的3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TIMI危险评分。TIMI评分为低分(0~2分)组的患者仅在门诊处理,中分(3~4分)组的患者在急诊留观24h,而高分(5-7分)组患者则收入住院综合治疗。观察患者14d内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TIMI评分低分组246例,中分组82例,高分组28例。356例患者14d内均随访成功,院外、住院期与出院后随访期主要心血管事件共68例(平均发生率19.1%),随着TIMI评分的增加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增加。ROC分析表明TIMI评分0-2对于排除心源性胸痛的敏感性为94.7%,特异性为65%,P=0.027;TIMI评分3-4诊断心源性胸痛的敏感性为54.9%,特异性为50.9%,P=0.027;TIMI评分5-7诊断心源性胸痛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75.6%,P=0.001。结论 TIMI评分低分组和高分组对于排除和确诊心源性胸痛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用来筛选急诊胸痛患者中的低危和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7.
顾霞 《淮海医药》2012,30(2):143-144
目的评价B型脑钠肽(BNP)水平对急性呼吸困难患者病因鉴别诊断的意义以及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急诊呼吸困难患者80例作回顾性分析,比较心源性和肺源性呼吸困难患者的BNP水平、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以及CHF治疗后BNP水平。结果心源性呼吸困难患者BNP水平(983.5±857)pg/ml较肺部疾病引起的呼吸困难患者BNP水平(61±10)pg/ml明显升高,二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而LVEF值前者明显低于后者(P<0.01),NYHA心功能分级Ⅰ、Ⅱ、Ⅲ、Ⅳ级患者的BNP水平逐级升高,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BNP≥100 pg/ml作为诊断心力衰竭的标准时,准确率为83.4%,敏感性为90%,特异性为76%;而以BNP<50 pg/ml作为排除心力衰竭的标准时,阴性预测值为96%。结论对急性呼吸困难患者测定BNP可鉴别心源性和肺源性病因,对诊断充血性心力衰竭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以及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在脓毒症病情评估和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8月~2014年6月本院重症监护病房收住的感染危重患者200例,其中脓毒症组140例,局部感染组60例,脓毒症患者根据病情轻重分为休克组和非休克组,根据预后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入科后进行APACHEⅡ评分,监测患者血清PCT水平及动态变化,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脓毒症组和局部感染组首次PCT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休克组和休克组首次PCT水平、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生存组PCT水平呈下降趋势,死亡组PCT水平呈缓慢上升趋势,并维持较高水平。结论血清PCT水平对脓毒症的早期诊断、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PCT水平的动态变化可作为评估病情、判断预后及调整治疗方案的依据,在脓毒症诊疗过程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吕晓东  詹影影 《中国药业》2011,20(12):27-27
目的探讨血浆脑钠肽水平对诊治心源性呼吸困难、肺源性呼吸困难的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90例呼吸困难的住院患者,分为心源性呼吸困难组48例、肺源性呼吸困难组42例,分别检测血浆脑钠肽,治疗1周后复查。结果治疗前心源性呼吸困难组血浆脑钠肽含量为(2 254±528)pg/L,明显高于肺源性呼吸困难组的(118±28)pg/L(P<0.05),也明显高于治疗后的(1 123±328)pg/L(P<0.05);肺源性呼吸困难组治疗前后血浆脑钠肽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根据血浆脑钠肽水平可快速、便捷、准确区分心源性与肺源性呼吸困难,对指导临床诊治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原晋毅 《抗感染药学》2021,18(2):264-266
目的:分析急诊感染性疾病患者凝血障碍与脓毒血症的相关性,及其治疗对策。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20年5月间门急诊收治的急诊感染性疾病患者153例临床资料,根据其病情程度分为单纯感染组(A组51例)、脓毒症组(B组51例)和重度脓毒症组(C组51例),分析各组患者凝血功能、SOFA评分值与病死率的差异,以及预后情况。结果:C组SOFA评分值高于A组、B组(P<0.05),B组SOFA评分高于A组(P<0.05);C组病死率分别高于A组、B组(P<0.05),B组病死率高于A组(P<0.05);C组D-二聚体(D-D)水平高于A组、B组(P<0.05);C组PLT水平分别低于A组、B组(P<0.05)。结论:急诊感染性疾病患者凝血障碍与脓毒症病情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可作为判断脓毒症严重程度的重要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实行胸痛中心流程优化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用2019年3月—2021年10月胸痛中心建立初期急性心肌梗塞患者40例纳入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选取2021年11月—2023年2月中心流程优化后急性心肌梗塞患者40例纳入观察组,给予胸痛中心流程优化,比对两组救护时间及各项治疗效率指标。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分诊评估用时、首份心电图用时、肌钙蛋白T出结果用时及住院时间,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效率指标方面,观察组急诊双抗比例高于对照组,且急诊双抗时间与PCI开始时间短于对照组,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梗塞患者实行胸痛中心流程优化,可确保快速分诊评估,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升各项治疗效率,保证预后效果,实践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膀胱腹腔内压力(IAP)监测在ICU患者病情与预后评估中的应用。方法:以我院2016年3月至2018年2月12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IAP数值分为高IAP组82例与正常IAP组40例,对比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评分)、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评分、28 d病死率。结果:转入ICU 3 h内,高IAP组患者MAP、HR明显高于正常IAP组患者(P<0.05)。治疗后,高IAP组患者MAP、HR明显降低(P<0.05);高IAP组患者APACHEⅡ评分、MODS评分、28 d病死率均明显高于正常IAP组患者(P<0.05);IAP数值与APACHEⅡ评分、MODS评分、28 d病死率均呈正相关(P<0.01)。结论:高IAP能够显著影响患者的生命指标,对患者的临床治疗具有一定指导作用;IAP对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具有一定评估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诊全身性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患者评分与凝血功能变化关系,为临床提供合理SIRS病情评估,指导治疗。方法采用前瞻性方法收集2009年11月1日至12月30日到广西医科大学东院急诊科急诊符合SIRS诊断标准的患者218例,进行评分分组并测定患者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和D-二聚体(DD)值,比较不同评分分组间差异性及相关性。结果 SIRS患者的凝血系统指标中,随着SIRS评分升高,PLT和Fg逐渐减少(P<0.01),PT、APTT和DD逐渐延长和增加(P<0.01);SIRS患者评分与PLT和Fg含量呈负相关,与PT、APTT和DD含量呈正相关。结论 SIRS凝血功能紊乱程度与疾病严重程度具有明显相关性,凝血纤溶系统活化指标PLT、PT、APTT、Fg、DD均可作为反映SIRS患者病情危重程度的参考指标,在SIRS评分基础上结合SIRS患者的凝血功能动态检测,从而更好地进行SIRS病情评估,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加强急性胸痛的病因的认识,分析其临床特征及治疗经验,并总结诊断经验。方法 选择2010年1月~2011年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住院的36例急性胸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临床研究,进行临床表现、病因、辅助检查诊断及治疗等资料。其中非心源性胸痛20例,心源性胸痛16例。比较两组胸痛的特点,分析相关性因素。结果 在年龄构成上非心源性胸痛组≤45岁者比例较高,≥60岁者比例较低,两组平均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性别、受教育程度及职业构成上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心源性组胸痛发作时伴随症状≥4个者较心源性胸痛组多、胸痛的总病程较心源性胸痛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痛发作持续时间、1周内胸痛发作次数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胸痛的病因比较复杂,临床表现呈多样化,其中非心源性胸痛,年龄较轻、心电图正常、发作时常有特征性伴随症状,或特征性伴随症状成组出现,应注意筛查、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5.
急性脑出血患者心肌酶谱水平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心肌酶谱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检测142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心肌酶谱水平。结果急性脑出血组患者心肌酶谱水平上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心肌酶谱水平在轻、中、重型组之间比较分别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血肿体积组心肌酶谱水平比较分别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性脑出血患者心肌酶谱水平与血肿体积和神经功能损伤程度都具有密切关系,可作为判定病情和评估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中国医药科学》2017,(4):31-33
目的通过比较心源性脑梗死患者与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脑钠肽(BNP)水平变化,分析BNP水平的变化在心源性脑梗死与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月1日~12月31日期间在我院诊断治疗的脑梗死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心源性脑梗死患者50例,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100例,对比两组患者入院24h内以及入院第2周的血清BNP水平,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一周后的NIHSS和MRS评分,分析BNP水平的变化在心源性脑梗死与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同时分析BNP水平的变化对心源性脑梗死与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评价。结果心源性脑梗死患者入院24h内以及入院第2周的血清BNP水平明显高于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源性脑梗死与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的NIHSS、MRS、ADL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NIHSS、MRS、ADL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源性脑梗死与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NIHSS、MRS、ADLS评分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BNP可作为心源性脑梗死和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早期鉴别的一个血清生物学指标,也可为脑梗死患者的预后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梁蕾  李娟  姜兰 《中国医药指南》2012,(27):150-151
目的探讨血浆B型利钠钛(BNP)含量在老年呼吸困难患者鉴别诊断的临床意义意义,为准确治疗,防止误诊提供依据。方法我院182例老年呼吸困难患者,分为心源性呼吸困难组和肺源性呼吸困难组,分别检测BNP含量和心脏超声检查,比较2组患者血浆BNP含量的差别,并对心源性呼吸困难组进行BNP与左室射血分数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心源性呼吸困难组BNP为(715.2±135.4)pg/mL,肺源性呼吸困难组(62.7±15.8)pg/mL(P=0.001);心源性呼吸困难组BNP水平与左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r=-0.65,P<0.05)。结论 BNP是鉴别老年呼吸困难患者病因的一项重要指标,它反映患者的心功能情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分析急诊胸痛的临床特征,总结经验,指导临床。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收治的60例急诊胸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非心源性胸痛与心源性胸痛的临床特点。结果 60例急诊胸痛患者中非心源性胸痛患者40例(66.67%),心源性胸痛患者20例(33.33%)。其中非心源性胸痛患者在发作时的心电图多为正常,心源性胸痛患者在发作时的心电图多为不正常。结论急诊胸痛患者多为非心源性胸痛,非心源性胸痛患者在胸痛发作时心电图正常者较多,胸痛发作时伴有具有特征性的伴随症状单独或成组出现。  相似文献   

19.
《中国医药科学》2017,(9):255-257
目的研究探讨急诊创伤患者应用早期预警评分进行病情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选用本院2010~2014年急诊外科收治的急诊创伤患者临床资料2216例,记为对照组;2015~2017年急诊创伤患者1413例,记为观察组。结果观察组患者就意外事件的发生机率、抢救成功概率、满意程度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同分数段患者抢救成功概率呈下降趋势,且存在显著差异(P<0.05);进重症监护室及死亡患者评分显著高于离院及进专科病房患者(P<0.05);不同年龄段患者见评分无区别(P>0.05)。结论应用早期预警评分对急诊创伤患者进行病情评估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意外事件的发生机率减少病患满意程度提高。值得应用于临床急诊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急诊胸痛患者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肌钙蛋白(CTn)I、肌红蛋白(Mb)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抽取2020年4月—2022年4月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160例急诊胸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最终诊断是否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分为ACS组、非ACS组两个亚组,另抽取30名健康志愿者的相关体检资料进行对照分析,作为对照组。均进行血清hsCRP、CTnI、Mb检测;进一步对ACS组进行危险分层评估,分析血清hsCRP、CTnI、Mb与ACS病情程度的关系,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hsCRP、CTnI、Mb对急诊胸痛患者ACS的诊断价值。结果 对照组血清hsCRP、CTnI、Mb含量<非ACS组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