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MMP)-7在子宫腺肌病患者内膜-肌层界面(EMI)的表达及其与患者痛经、贫血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60例子宫腺肌病(实验组)和60例对照组患者的EMI及深肌层分别进行MMP-7组织标记,并对其与患者痛经、贫血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实验组EMI处MMP-7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8.798、8.518,均P<0.05);实验组MMP-7的表达强度在增殖期和分泌期均高于深肌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8.410、9.552,均P<0.05).在子宫腺肌病患者EMI处MMP-7的高表达与患者痛经及贫血均存在正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319、0.271,均P<0.05).结论 MMP-7在子宫内膜-肌层界面参与了子宫腺肌病的发生和发展,并与痛经的发生、贫血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在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ADS)患者子宫内膜-肌层交界区(endometrial-myometrial interface,EMI)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4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科微创中心因ADS行全子宫切除术的30例患者为ADS组(其中增殖期15例,分泌期15例);同期因宫颈病变而行子宫切除的20例患者为对照组(其中增殖期10例,分泌期10例)。通过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两组EMI区及ADS组远肌层的VEGF、b-FGF及CD 34(标记微血管密度)蛋白的表达,分析3者间的相关性。结果 (1)VEGF和b-FGF在ADS组及对照组EMI区的表达存在周期性变化。ADS组EMI区分泌期的表达(分别为3.460±0.322,3.210±0.364)高于增殖期(2.940±0.333,2.880±0.307),对照组EMI区分泌期的表达(分别为2.080±0.230,1.980±0.413)亦高于增殖期(1.720±0.326,1.340±0.362)(P均0.05)。而VEGF和b-FGF在ADS组远肌层的表达无明显周期性变化。(2)无论增殖期还是分泌期,VEGF和b-FGF在ADS组EMI区的表达均高于远肌层和对照组EMI区(P均0.05)。(3)MVD在两组EMI区及ADS组远肌层均呈周期性变化,其在ADS组EMI区分泌期计数(11.21±2.90)高于增殖期(10.22±2.85)条/40HP;在ADS组远肌层分泌期的计数(7.52±1.68)高于增殖期(6.15±1.25)条/40HP(P0.05);其在对照组EMI区分泌期的计数(6.26±1.98)亦高于增殖期(5.75±1.01)条/40HP(P0.05)。无论增殖期还是分泌期,MVD计数在ADS组EMI区明显高于远肌层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VEGF和b-FGF在两组EMI区的表达均显著相关;且两者的表达与两组EMI区MVD计数亦分别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 VEGF和b-FGF在子宫腺肌病EMI区的表达明显增高,并且与MVD计数呈显著正相关。提示VEGF和b-FGF可能在ADS的血管形成及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COX-2和VEGF在子宫腺肌病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测子宫腺肌病异位子宫内膜组织COX-2和VEGF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34例经病理证实为子宫腺肌病标本为研究组,30例非子宫腺肌病子宫标本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研究组原位内膜和腺肌病病灶、对照组内膜和子宫平滑肌层中COX-2和VEGF的表达。采用RT-PCR检测COX-2mRNA和VEGFmRNA的表达。结果:COX-2和VEGF在研究组原位内膜和腺肌病病灶中的表达率均高于对照组内膜,研究组腺肌病病灶表达率均高于原位内膜(P<0.01)。增殖期和分泌期二者在腺肌病病灶表达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分泌期二者在研究组和对照组中内膜的表达均高于增殖期(P<0.05)。COX-2和VEGF蛋白表达存在线性相关(r=0.787,0.562,P<0.01)。RT-PCR检测表明,COX-2mRNA在研究组腺肌病病灶存在高表达,对照组肌层和内膜不存在COX-2mRNA表达。比较对照组正常肌层,腺肌病病灶中VEGF165和VEGF121呈现高表达(P<0.01)。结论:COX-2和VEGF的高表达可能与子宫腺肌病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检测不同月经周期子宫内膜-肌层交界区(endometrial-myometrial interface,EMI)组织中细胞核增殖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表达水平,探讨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 ADS)和非ADS子宫EMI区的增殖特点。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6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因ADS行全子宫切除术患者的子宫标本30例为ADS组,同期因宫颈上皮内瘤变Ⅲ切除的子宫标本26例为对照组。取EMI区组织,采用免疫组化、qRT-PCR(quantificational 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两组子宫EMI区组织中PCNA的表达情况。结果①PCNA表达的部位:内膜腺上皮细胞、间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及EMI区平滑肌细胞、异位内膜细胞中均可见PCNA的表达。②PCNA在ADS组中的表达:在ADS-EMI区组织中,PCNA mRNA持续性高表达,增殖期与分泌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NA蛋白表达亦失去周期性变化,相对灰度值:(1.06±0.29)、(0.98±0.19);在位内膜和异位内膜中,PCNA蛋白增殖期与分泌期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PCNA在对照组中的表达:在EMI区中,PCNA mRNA表达随月经周期变化,增殖期是分泌期的2.06倍(P0.05);PCNA蛋白在增殖期的表达亦显著高于分泌期(P0.05),相对灰度值:(0.78±0.18)、(0.61±0.22)。在内膜组织中,增殖期PCNA的表达水平高于分泌期(P0.05)。④两组间PCNA表达对比:与对照组EMI区相比,ADS-PCNA mRNA呈持续性高表达,失去周期性变化,增殖期mRNA表达水平是对照组的2.965倍,分泌期是对照组的5.794倍;同样,ADS-PCNA蛋白亦呈持续性高表达,失去周期性变化。但两组中,EMI区PCNA的表达水平均低于同组的内膜组织(P0.05)。结论ADS子宫EMI区PCNA持续性高表达,失去周期性变化,造成交界区局部增生紊乱,这可能与ADS子宫不规则增厚密切相关,并且可能参与ADS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芳香化酶P450、雌激素受体(ER)在子宫腺肌病(ADS)子宫内膜-肌层界面(EMI)及病灶上的表达及意义,为药物治疗ADS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采集2012年10月-2014年6月在余姚市人民医院因ADS(排除合并有子宫肌瘤)行子宫全切术56例作为观察组(A组),其中增殖期子宫内膜(增殖期)26例,分泌期子宫内膜(分泌期)30例;同期因子宫肌瘤(排除合并腺肌瘤或黏膜下肌瘤)行子宫全切术66例作为对照组(B组),其中增殖期38例,分泌期28例;另因宫颈重度不典型增生或有卵巢肿瘤而无内分泌功能疾病行子宫全切术36例作为对照组(C组),其中增殖期19例,分泌期17例。两两比较增殖期、分泌期,芳香化酶P450、ER在ADS EMI和病灶或肌瘤病灶及正常子宫肌层上的表达水平,各组内比较增殖期、分泌期表达有无差异。结果增殖期A组与各组比较,芳香化酶P450在EMI和病灶上均有强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分泌期A组与C组比较,芳香化酶P450在EMI和病灶上均有强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但与B组比较EMI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灶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增殖期A组与各组比较,ER在EMI中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中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泌期A组与两对照组比较,ER在EMI和病灶上均有强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EMI及病灶中芳香化酶P450、ER在A组组中无周期性生理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随着生理周期发生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芳香化酶P450、ER在观察组中EMI上的强表达,且无周期性变化是ADS的发病基础,阻断该合成酶以便治疗ADS。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子宫腺肌病患者子宫在位及异位内膜组织CD146的表达与其微血管形成的关系,探讨子宫腺肌病患者微血管生成的变化。方法:手术切除子宫患者66例,其中子宫腺肌病40例(AM组),对照组26例。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正常子宫内膜、腺肌病患者在位及异位内膜组织中CD146的表达及微血管数目和密度(MVD)值。结果:AM组在位内膜中MVD分泌期(33.7±4.9)明显高于增殖期(27.2±5.0)(P0.01),对照组子宫内膜中MVD分泌期(20.5±3.8)与增生期(17.9±3.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M组与对照组相比无论是增殖期、分泌期及整个月经周期,在位内膜MVD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内膜(P0.01)。AM组患者在位内膜(4.1±1.4)与异位内膜(4.9±1.4)CD146表达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在位内膜增殖期CD146表达评分(3.6±1.7)相比差异显著,与分泌期(4.7±0.6)相比评分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对照组内膜整个月经周期(2.4±0.8)及增殖期(2.4±0.7)、分泌期(2.3±0.9)相比CD146表达评分均明显增加,CD146在AM患者在位内膜85%(34/40)、异位内膜90%(36/40)及对照组内膜62%(16/26)的表达阳性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146与MVD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r=0.567,P0.01)。结论:腺肌病患者子宫内膜和异位内膜CD146表达显著增强,提示CD146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微血管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反转录富含半胱氨酸蛋白(RECK)与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在子宫腺肌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5月至2017年5月病理科石蜡存档包埋的96例组织标本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标本来源将其分为A组(为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标本)36例、B组(为因子宫腺肌病切除子宫的在位内膜标本)34例和对照组(来自因其它妇科疾病而治疗的患者标本,均非子宫腺肌病)26例,根据资料结果记录三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以及RECK和MMP-2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子宫腺肌病的相关性。结果 (1)对照组和B组其RECK的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A组(P0.05),但对照组和B组比较无差异(P0.05);(2)A组和B组其MMP-2的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A组与B租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A组和B组其增生期和分泌期RECK的阳性表达率比较均无差异(P0.05),但对照组增生期RECK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分泌期(P0.05);(4)A组和B组其增生期和分泌期MMP-2的阳性表达率比较均无差异(P0.05),但对照组分泌期MMP-2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增生期(P0.05)。结论在子宫腺肌病患者中,MMP-2和RECK分别为较高和较低表达,其中MMP-2可能为促进子宫腺肌病发生的因素,而RECK可能是阻止子宫腺肌病发生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8.
秦风雪  张英娥  刘昕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3):1794-1796
目的:探讨MMP-2和VEGF在子宫腺肌病中的表达及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SABC法)检测56例腺肌病子宫及26例正常子宫中MMP-2及VEGF的表达。结果:在异位内膜和在位内膜组中MMP-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1·4%和67·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正常内膜的42·3%(P<0·05)。异位内膜周围肌层和正常肌层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7·9%和34·6%(P<0·01);在异位内膜中VEGF的阳性表达率为75·0%,明显高于在位内膜和对照组正常内膜的52·5%和46·2%,(P均<0·05)。异位内膜周围肌层和正常肌层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9·6%和38·5%(P<0·05);在异位内膜和异位内膜周围肌层中MMP-2与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P均<0·01)。结论:异位内膜及内膜周围肌层中MMP-2的过度表达与子宫腺肌病病理过程中的内膜组织侵袭力和平滑肌大量增生有关,VEGF与腺肌病的血管生成密切相关,MMP-2和VEGF在子宫腺肌病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细胞核增殖抗原(Ki67)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子宫腺肌症中在位和异位内膜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30例子宫腺肌症在位子宫内膜和肌间异位内膜Ki67和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Ki67和VEGF在子宫腺肌症病变中均有不同程度的阳性表达,子宫肌层异位内膜Ki67阳性表达率为53.3%,VEGF阳性表达率为96.7%。异位内膜的腺上皮Ki67和VEGF表达高于在位内膜的腺上皮(P0.05)。腺上皮表达高于间质(P0.05)。月经周期中VEGF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异位内膜腺体VEGF和Ki67的表达具有相关性(P0.01)。结论:子宫腺肌症是一种细胞增殖性疾病。子宫腺肌症异位和在位子宫内膜组织中均有Ki67和VEGF的阳性表达,与子宫腺肌症的临床症状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ADS)子宫与正常子宫不同解剖部位平滑肌细胞生长与增殖状态的差异。方法收集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科微创中心因ADS行子宫切除的标本14例为ADS组,选取同期因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s,CIN)Ⅲ或早期宫颈癌切除的子宫标本15例为对照组。原代培养子宫内膜-肌层交界区(endometrialmyometrial interface,EMI区)与子宫外周肌层(outer myometrium,OM)平滑肌细胞,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特性,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生长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析细胞增殖情况。结果 1子宫EMI区与OM平滑肌细胞形态有明显差异,EMI区细胞多呈长梭形,OM细胞多呈菱形且倾向于成簇生长;EMI区细胞"峰-谷"特点和结节形成现象比OM细胞显著。2 ADS组EMI区细胞生长旺盛,高于ADS组OM细胞和对照组EMI区细胞的生长活力。3 ADS组在EMI区的平滑肌细胞G2+S期比例为24.35%±2.51%,高于OM区细胞比例(21.04%±1.27%),EMI区细胞增殖能力比OM区显著增强(P0.05);EMI区平滑肌细胞在ADS组的G2+S期比例为24.35%±2.51%,高于对照组细胞(20.72%±1.28%)(P0.05)。结论ADS患者EMI区细胞生长状态和增殖能力旺盛,可能是影响腺肌病发生发展的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11.
孙健  金仙玉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5):2132-2136
目的:检测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及细胞核相关抗原Ki-67在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AM)组织中的表达,研究以Survivin、Ki-67为核心的细胞凋亡、增殖在子宫腺肌病发病中的作用及相关意义。方法:2004年10月~2006年10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0例子宫腺肌病子宫标本中异位内膜、在位内膜、平滑肌组织及对照组18例正常子宫内膜、平滑肌组织中Survivin蛋白和Ki-67的表达。结果:①腺上皮细胞:Survivin蛋白表达为异位内膜>在位内膜>正常子宫内膜(P=0.017,0.000,0.001,P<0.05);Ki-67表达为异位内膜显著高于在位内膜及正常子宫内膜(P=0.006,0.033,P<0.05),而在位内膜与正常内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2,P>0.05)。②间质与平滑肌:Survivin蛋白及Ki-67在3组内膜间质细胞中及病例-对照组平滑肌细胞中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Survivin蛋白与Ki-67在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腺上皮细胞表达呈正相关性(r=0.367,P=0.046,P<0.05)。结论:Survivin蛋白和Ki-67在AM内膜腺上皮细胞中的过度表达及两者的协同作用可能参与了子宫腺肌病的发病过程,子宫内膜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失衡可能是子宫腺肌病的发病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与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在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中的表达情况,研究子宫腺肌病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0例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和30例正常子宫内膜中TGF-β1与MMP-2的表达。结果TGF-β1在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中及正常子宫内膜中的表达分别是(65.79±0.13)辉度、(63.22±0.65)辉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P-2在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中及正常子宫内膜中表达分别为(53.98±0.64)辉度、(52.76±0.86)辉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GF-β1与MMP-2在子宫腺肌病中的表达明显增高可能促进子宫内膜在子宫肌层内异位种植和生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与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在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中的表达情况,研究子宫腺肌病的发病机制.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0例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和30例正常子宫内膜中TGF-β1与MMP-2的表达.结果 TGF-β1在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中及正常子宫内膜中的表达分别是(65.79±0.13)辉度、(63.22±0.65)辉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P-2在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中及正常子宫内膜中表达分别为(53.98±0.64)辉度、(52.76±0.86)辉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GF-β1与MMP-2在子宫腺肌病中的表达明显增高可能促进子宫内膜在子宫肌层内异位种植和生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子宫腺肌病患者在位子宫内膜、异位子宫内膜中雌激素受体alpha(ERα)、雌激素受体beta(ERβ)和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的表达及其对子宫腺肌病发病的影响。方法:收集子宫腺肌病患者在位内膜40例、异位内膜40例、同期行子宫肌瘤手术的正常子宫内膜40例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和分析ERα、ERβ和MMP-1的表达。结果:MMP-1和ERα在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的腺体和间质中的表达分别呈高表达和低表达状态,与子宫腺肌病的在位内膜和正常内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异位内膜中ERβ的表达明显高于ERα;MMP-1和ERβ的表达存在相关性;ERα、ERβ和MMP-1在在位内膜和正常内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MP-1和ERβ可能共同参与子宫腺肌病的发生与发展。在异位内膜中ERβ/ERα比例的变化可能提示局部激素受体微环境的改变在子宫腺肌病发生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辣椒素受体(TRPV1)、P物质和雌激素受体α(ER-α)在子宫腺肌病病灶中的表达,分析其与痛经的关联性,为子宫腺肌病疼痛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7年7月到2019年2月术后病理诊断为子宫腺肌病的绝经前患者51例为子宫腺肌病组,不合并子宫腺肌病及痛经的宫颈上皮内瘤变绝经前患者14例作为子宫正常对照组。采用RT-PCR检测上述病灶中TRPV1、P物质和ER-α的mRNA表达,采用Western-bolt方法检测TRPV1和ER-α的蛋白表达,将其与痛经程度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 子宫腺肌病组TRPV1 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高于子宫正常对照组(P均<0.01)。子宫腺肌病中P物质mRNA表达高于对照组(P<0.01)。子宫腺肌病中ER-α mRNA表达高于对照组(P<0.01),但两组中的蛋白表达无统计学差异。子宫腺肌病组TRPV1、P物质和ER-α mRNA的表达与疼痛的VAS评分之间存在正相关性(r=0.548,P<0.01;r=0.350,P<0.01;r=0.292,P=0.049)。但TRPV1和ER-α蛋白在子宫腺肌病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雌孕激素受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子宫肌瘤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8年9月在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且经组织病理检查证实为子宫肌瘤的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采用子宫切除术治疗。按照1∶1比例选取120份正常子宫肌层组织进行检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连接法检测雌激素受体亚型(ERα、ERβ)、孕激素受体(PR)及VEGF表达。结果子宫肌瘤组织中VEGF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子宫肌层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分泌期子宫肌瘤组织中VEGF颜色加深,且阳性表达率高于增生期子宫肌瘤组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子宫肌瘤组织中ERα、ERβ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子宫肌层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子宫肌瘤组织中PR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子宫肌层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分泌期子宫肌瘤组织中ERα、ERβ、PR颜色加深,且阳性表达率高于增生期子宫肌瘤组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VEGF、雌孕激素受体在子宫肌瘤组织中呈高表达状态,因此临床可通过检测子宫组织中VEGF和雌孕激素受体表达水平来判断患者病情状况,但无法判断患者疾病类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局部粘着斑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FAK)和钙粘素E(E-cadherin)在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ADS)患者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意义及相关性。方法选择2015~2016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收治的24例ADS患者为ADS组,23例无子宫内膜病变的患者为对照组,获取子宫内膜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两组子宫内膜组织中FAK和E-cadherin的表达情况。结果 FAK在ADS组表达(10.660±0.259)高于对照组(8.357±0.348),而E-cadherin在ADS组表达(9.122±0.212)低于对照组(10.300±0.318)(P0.05);FAK的表达在ADS组增殖期(10.400±0.422)、分泌期(10.960±0.2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cadherin在ADS组表达增殖期(9.563±0.232)高于分泌期(8.600±0.316)(P0.05);ADS组FAK、E-cadherin表达呈显著负相关(r=-0.563,P0.001),对照组FAK、Ecadherin表达呈显著负相关(r=-0.504,P0.001)。结论 ADS中FAK表达增加与E-cadherin表达下降呈相关关系,FAK和E-cadherin可能共同参与ADS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子宫腺肌症患者在位子宫内膜、子宫内膜-肌层界面(EMI)增生期雌激素受体变化及其对腺肌症发病的影响。方法:收集正常妇女子宫内膜(及部分肌层)40例和腺肌症患者在位内膜(及部分肌层)50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分析雌激素受体(ERa)的变化。结果:①子宫腺肌症组ERa阳性的腺上皮细胞数量在增生早期为86.7%,正常内膜组为50.0%,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且腺上皮细胞胞质中也可见ERa阳性颗粒。子宫腺肌症组和正常内膜组在增生中期、增生晚期ERa阳性细胞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子宫腺肌症组EMI上ERa阳性信号显著增强。结论:子宫腺肌症患者子宫内膜中ERa阳性细胞数量增加,EMI在近肌层处方向性生长位点ERa的信号强度较正常内膜组明显增强;相对于正常者的改变,雌激素效应增强,可能是子宫腺肌症患者子宫内膜发生浸润性生长的分子学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7(TlMP-7)在子宫腺肌病中的表达,探讨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在子宫腺肌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SP)法,检测78例子宫腺肌病患者的原位内膜、异位内膜及80例正常子宫内膜中MMP-7和TIMP-7表达情况。结果 ①MMP-7在子宫腺肌病原位内膜、异位内膜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子宫内膜,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②TIMP-7在正常子宫内膜的表达高于腺肌病的原位内膜、异位内膜,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③在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MMP-7与TIMP-7之间具有负相关关系,在腺肌病的原位内膜、异位内膜中二者不具有相关性。结论 MMP-7表达增强和MMP-7/TIMP-7的比例失调,是子宫腺肌病的原位内膜及异位内膜细胞具有侵袭能力的原因之一。从而为治疗本病提供了循证医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整合素β1亚单位(Intβ1)及基质蛋白酶-2(MMP-2)在子宫腺肌病和低度恶性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差异。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检测15例低度恶性子宫内膜癌、15例子宫内膜异位病灶以及15例正常增殖期内膜中Integrinβ1和MMP-2的表达。结果:MMP-2和Intβ1子宫内膜异位病灶中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增殖期内膜和低度恶性子宫内膜癌。结论:MMP-2和Intβ1在子宫腺肌病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有可能用来区分子宫腺肌病与子宫内膜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