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结核的CT表现特点及CT在肝结核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析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结核病的CT资料.结果:9例肝结核患者CT平扫病灶均为低密度影,其中4例患者病灶内可见钙化,"粉末状"钙化是其特征.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无明显强化,静脉期和平衡期病灶有不同形式的轻微强化.结论:肝结核CT的表现虽无特异性,但综合分析临床资料和CT表现,多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增强三期扫描对诊断肝血管瘤的影像学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影像学及临床最后诊断的23例肝血管瘤患者CT资料.结果 23例27个病灶中有22例24个病灶平扫表现为低密度,1例3个病灶平扫表现为等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27个病灶均出现边缘结节状和(或)斑状强化,且强化环绕病灶周围.门静脉期22个病灶强化范围向中心扩散、延伸;5个病灶完全强化.延迟期27个病灶均完全强化或大部分强化.结论 16层螺旋CT增强三期扫描对肝血管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很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黄永生  周敬林 《中外医疗》2011,30(18):169-170
目的探讨肝血管瘤的CT征象,评价螺旋CT增强扫描诊的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随访或手术病理检查证实的25例肝血管瘤患者CT资料。结果 25例病人,32个病灶平扫病灶检出率为87.5%,增强扫描有29个表现典型的"快进慢出"CT表现,延迟期22个病灶填充为等密度,10个病灶不规则填充;3个病灶动脉期未见明显强化,门脉期少量强化,延时期扫描病灶为等密度强化。增强扫描病灶检出率为100%。结论肝血管瘤具有较为特征性的CT表现,螺旋CT增强扫描是诊断肝血管瘤的有效而准确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诊断肝血管瘤的影像学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随访或手术病理检查证实的38例肝血管瘤患者CT资料.结果 38例49个病灶在平扫时均为低密度灶.增强扫描后46个病灶于动脉期出现病灶边缘结节状或斑块状强化,门脉期病灶内增强范围逐渐扩大且密度逐渐均匀并有下降,延时期扫描病灶大部分或全部强化,密度与肝实质相等或略高.3个病灶动脉期未见强化,门脉期少量强化,延时期扫描病灶为等密度强化.结论 多层螺旋CT增强Ⅲ期扫描可清楚显示肝血管瘤的典型CT表现,对血管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CT及MRI动态增强扫描对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9经病理证实的FNH结节,分析其CT及MRI影像资料.结果 9例FNH均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共有10个病灶,其中肝右叶6枚,跨左右叶2枚,肝左叶2枚.5例患者CT及MRI资料完善,1年轻女孩仅行MRI检查,3例患者仅行CT检查.CT表现:8例FNH平扫表现为等密度或稍低密度影,5个见裂隙状、星芒状低密度中央或偏心瘢痕.动脉期7例明显均匀强化,1例中度强化,所有病灶中心瘢痕均未见强化,4例肝门侧见增粗迂曲血管影.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程度均不均匀降低,呈相对高和等密度,强化特点呈"快进慢出"强化模式.5例肿块中央或偏心裂隙状瘢痕呈缓慢渐进性强化.MRI表现:T1WI示5个病灶呈稍低信号,1个病灶呈等信号;T2WI示6例患者均呈稍高信号.MRI增强扫描示,6例患者均呈明显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病灶呈稍高信号及等信号,5个病灶出现中央瘢痕,瘢痕组织在T1WI上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表现为延迟强化.结论 FNH多见于青中年患者,多数无明显症状,靠近肝包膜下,CT和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能全面、准确显示FNH的血供特点.病灶明显富血供高强化及裂隙状纤维瘢痕延迟性强化是其特征性影像表现,病灶多无包膜,两者均能对其做出准确诊断.二者结合可提高FNH的诊断准确性及特异性.  相似文献   

6.
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多层螺旋CT征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ngiomyolipoma, AML)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探讨其CT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男性3例,女性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AML患者平扫和三期增强扫描的MSCT表现.结果 8例中4例(50%)为肝混合型AML表现,平扫病灶由稍低密度软组织成分和低密度脂肪成分构成,边缘清楚.1例病灶为脂肪型AML表现,3例病灶为平滑肌型或血管型AML表现,增强扫描7例8个病灶动脉期软组织成分均明显强化;门脉期6个病灶密度高于周围肝实质;延迟期仍为高密度者3个.增强扫描病灶的脂肪成分均不同程度强化.6例的7个病灶周边出现扭曲血管与肝动脉相连;门脉期和实质期有3个病灶周围可见包膜样强化.3个病灶周围可见向肝静脉引流的引流静脉.结论 多层螺旋CT可以展现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影像特征,对术前诊断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肝结核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经临床证实的肝结核CT表现特点,并作文献复习。结果①浆膜型3例:肝包膜增厚呈椭圆形稍低密度影,环形及分隔样强化,邻近肝实质受压并动脉期异常灌注。②实质型16例,其中:弥漫粟粒病灶5例:肝内弥漫粟粒状低密度影(大直径<10 mm),部分病灶门脉期轻度强化。多发多形病灶8例:多发大小不等、形态不同的病灶,低密度为主,不均强化,边缘性强化为主,大多门脉期比动脉期明显,部分病灶周围肝实质动脉期异常灌注,3例7个病灶内可见散在点状钙化。单发病灶3例:结节状、团块状,早期不均强化,延时环状或分房状强化。③混合型14例,同时合并浆膜结核及实质结核的CT表现。结论肝结核CT表现多样,但有定的特征性,结合肝外结核史、临床症状及相关性检查,可以明确诊断。肝实质型结核分为粟粒型、多灶多形型、单灶型较实用、合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肝脏真菌感染的CT影像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总结6例经临床和/或病理证实的肝脏真菌感染患者,所有病例采用philips64层螺旋CT机行平扫及3期动态增强扫描,并经抗真菌治疗1~3个月后复查.结果 CT表现:肝内多发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灶(6例,共78个病灶),直径1.2~2.8cm;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呈边缘环形强化(53个病灶),病灶中心呈“靶样”强化(8个病灶),病灶周围异常灌注(15个病灶);门脉期和延时期病灶边缘环形强化范围增大(50个病灶),边缘模糊(28个病灶),所有病灶内无分隔强化表现.伴肺部真菌感染(5例).结论 肝脏真菌感染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并能对抗真菌治疗效果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细菌性肝脓肿的CT及MRI影像学特征,提高细菌性肝脓肿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或穿刺病理证实的24例细菌性肝脓肿的CT和MRI表现。24例中18例经CT平扫和增强检查,其中3例同时经MRI检查,6例仅经MRI平扫和增强检查。结果 24例共26个病灶(右叶16个,左叶8个,尾叶2个),CT和MRI表现为类圆形15例,椭圆形3例,不规则形8例。CT增强扫描动脉期17个病灶均表现为病灶边缘极轻或轻度环状强化,其中有8个出现灶周楔形或片状一过性强化。肝脓肿MRI多表现为不均匀的长T1、长T2信号,时间-信号曲线表现为"速升-缓升"样变化;脓肿壁时间-信号曲线表现为渐进性强化。结论 CT、MRI能较好地显示肝脓肿的特征,在脓肿定位、定性及鉴别诊断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肝血管瘤不典型病例的分析诊断。方法收集我院32例经病理证实的不典型肝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16排CT平扫及增强检查,并对其进行分析、诊断。结果 32例患者平扫时共检查出38个病灶;其中圆形、类圆形病灶35个,不规则形态病灶3个。病灶内见有纤维瘢痕、坏死低密度影及高密度钙化22例,还有4例病灶肝包膜不光整,局部有皱缩。增强后:23个病灶为常见典型表现,动脉期边缘强化,门脉、延时期病灶完全填充;3个病灶动脉期已填充强化,门脉、延时期进一步强化;5个病灶动脉期、门脉期、延时期填充强化不显著;2个病灶三期均无强化;还有5个病灶为动脉期中心点片状强化,门脉、延时期呈向外围充填强化。结论对于不典型强化表现的肝血管瘤,诊断需注意观察细微变化,综合考虑,充分地进行鉴别,从而得出正确诊断结论。  相似文献   

11.
赵玲玲 《中原医刊》2009,(24):91-92
目的探讨肝细胞腺瘤(以下简称肝腺瘤)的螺旋CT表现。方法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临床病理确诊的21例肝腺瘤的螺旋CT平扫和增强三期扫描(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的表现。结果21例肝腺瘤的平扫及增强螺旋CT表现如下:病变大小不等,边界清晰,无分叶。大部分位于肝脏右叶。平扫多为低密度、等密度,3例患者表现为肝脏内多个病灶,余均为单个病灶。3例病灶诊断为急性出血,6例病灶内可见脂肪变性,3例病灶中心可见坏死。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除出血、脂肪变性部分呈均匀明显强化,有1个病灶肿瘤实质部分呈不均匀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病灶呈等密度或略低密度。结论螺旋CT特别是三期增强扫描对肝腺瘤的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彭晓容 《罕少疾病杂志》2012,19(5):17-20,57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CT和MRI扫描在诊断肝内周围性肿块型胆管细胞癌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且有完整临床资料的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纳入所有进行了动态CT增强(n=23)和MRI增强(n=19)扫描的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分别对病灶的大小、部位、边缘、形态、密度(或信号)以及动态增强表现以及继发征象进行分析。结果病灶均为单一肿块型36例,周围见卫星灶者6例;发生于右肝18例,左肝24例;肿瘤直径平均4.9±1.8cm(1.9-11cm)。平扫时,在CT上肿块均呈稍低密度,MRI上肿块呈稍高T2WI信号、稍低T1WI信号;动态增强时,23例CT扫描患者中,18例患者动脉期及门静脉期病灶周围见线样环状强化,延迟期均可见病灶中心不同程度延迟强化;19例MRI扫描患者中,13例患者动脉期及门静脉期病灶周围见线样环状强化,延迟期均可见病灶中心不同程度延迟强化。间接征象包括:周围性胆管扩张(n=17)、邻近肝包膜回缩(n=8)、肝门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n=16)。结论动态增强CT和MRI在肝周围性肿块型胆管细胞癌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增强CT对肝硬化背景下肝内微小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1月于我院就诊治疗的60例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超声造影和增强CT检查,比较不同检查方式对肝硬化患者肝内微小结节的检出和诊断符合率,并总结不同影像学检查中的图像表现。结果超声造影检查对肝硬化肝内微小结节的诊断符合率显著高于增强CT检查,尤其对于小肝癌的诊断符合率更高(P<0.05)。超声造影36个肝癌病灶均表现为"快进快出"特征,其中30个病灶在动脉期病灶内表现为造影剂呈球形快速填充,门脉期提前廓清,而在延迟期病灶完全廓清呈低回声改变,6个病灶在动脉期表现为环状向心性快速填充,门脉期至实质期始终同步廓清;而24个增生性结节病灶中有8个在动脉期呈现快速球形填充,在门脉期提前廓清,呈"快进快出"特征;5个肝血管瘤病灶中3个在动脉期表现为向心性增强,门脉期或延迟期缓慢廓清。增强CT检查中,35个肝癌病灶33个在动脉期呈现明显强化,2个未见明显强化,所有病灶均于门脉期和平衡期分别逐渐消退;24个增生性结节病灶在动脉期表现为中度强化,在门脉期呈现高度强化;4个肝血管瘤病灶在动脉期表现为轻度强化,在门脉期持续等强度强化,而延迟期呈现高度强化。结论超声造影对肝硬化患者肝内微小结节病灶诊断符合率显著高于增强CT患者,尤其是对于小肝癌的诊断,超声造影检查诊断更为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单排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在肝脏占位性病变中的强化表现、特征,探讨其临床诊断意义。方法收集本院36例经病理证实的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经单排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的强化形式、特征。结果本组肝细胞癌10例,肝血管瘤9例,胆管细胞癌7例,肝转移瘤6例,肝脓肿3例,肝脏腺瘤1例;肝细胞癌动脉期病灶强化且密度高于正常肝实质,血管瘤典型表现为平扫呈低密度,胆管细胞癌动脉期无强化,三期扫描表现"慢进慢去",肝转移瘤CT扫描常见"牛眼征"等。结论单排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可用于检查各种肝脏占位性病变,根据各种疾病的CT表现特征,结合患者的其他临床信息即可较准确地评估病变,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脑淋巴瘤的CT、MRI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脑淋巴瘤的CT、MRI表现与病理特征的相关性,以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分析19例经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脑淋巴瘤的CT与MRI表现,并与病理资料对照研究。结果 19例患者单发11例,多发8例,共发现32个病灶,多发病灶常呈区域性分布。病灶常位于脑表浅部位和近中线部位。CT表现为边缘清楚的等或稍高密度;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多数呈等或稍低信号,所有病灶均明显强化,其中26个较均匀,6个病灶有小囊状或裂隙状无强化区,病灶形态呈"握拳样"或"团块样",水肿和占位效应程度不一。病理上均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结论病理形态基础决定脑淋巴瘤CT、MRI表现有一定特征,认真分析病灶部位、分布、形态、数目、密度、信号及强化等影像表现,可明显提高诊断准确率,有利于临床治疗及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脾结核的CT诊断价值及分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脾结核患者的CT及临床资料。结果本组中活动型脾结核17例,其中,粟粒状病灶5例、结节状病灶9例、冷脓肿形成3例,非活动型脾结核3例。15例患者脾脏增大,CT平扫:钙化病灶为高密度,其余病灶均为低密度,病灶常多发,边界多清晰;CT增强扫描:病灶多不强化或轻度强化,边缘廓清,冷脓肿边缘可见环状强化。20例均伴有脾外结核。结论 CT对脾结核的诊断及分型有较高的价值,可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王传彬  程涛 《安徽医学》2015,36(5):548-55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腮腺基底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总结其具有诊断意义的CT征象.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腮腺基底细胞瘤的临床资料和CT资料,并复习相关国内外文献.结果 腮腺基底细胞瘤中老年女性多见,多表现为腮腺区无痛性渐大性肿块.16例单发,1例多发;12个病灶位于浅叶,紧邻包膜下;15个病灶呈圆形、椭圆形,3个病灶呈浅分叶状;所有病灶均边界清楚;病灶较小,平均最大径约6~36 mm;9个病灶呈均匀或不均匀实性,增强后动脉期多明显强化,静脉期多缓慢持续强化或缓慢减退;9个病灶呈囊实性,增强后呈均匀薄壁"环形"、不均匀"花环状"或"附壁岛状"强化.结论腮腺基底细胞腺瘤具有一定的临床特点和CT表现,MSCT能够对大多数病灶做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肝血管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特点,探讨其对肝内实质性占位病灶的诊断价值,分析经临床或病理确诊的48例应用多层螺旋CT进行平扫、增强(包括动脉期、门脉期、平衡期及延时期增强)扫描资料。结果48例69个病灶在平扫时66个病灶(957%)显示为低密度,3个病灶(43%)为等密度;增强后62个病灶(8986%)于动脉期出现病灶边缘结节状或斑块状强化,门脉期及平衡期病灶内增强范围逐渐扩大且密度逐渐均匀且有下降,延时期扫描病灶大部分或全部强化,密度与肝实质相等或略高。4个病灶(577%)动脉期表现为致密结节强化影(直径<2cm)门脉期及平衡期密度逐渐下降,延时期扫描病灶与肝实质等密度;3个病灶(435%)动脉期未见强化,门脉期及平衡期少量强化,延时期扫描病灶为等密度。提示多层螺旋CT增强四期扫描可清楚显示肝血管瘤的典型CT表现,对肝血管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很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2010年8月~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肝部占位性病变患者7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原发性肝癌患者32例,肝血管瘤患者18例,肝转移癌12例,肝内胆管细胞癌10例.结果 3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动脉期强化病灶49个,门静脉期低密度病灶52个,延迟期24例密度低于临近的肝组织,8例呈等密度.12例肝转移癌患者动脉期及门静脉期均显示边缘连续环状强化,中央区供血少,可见“牛眼征”,延迟期呈低密度表现.18例肝血管瘤患者动脉期26个病灶结节状边缘,门静脉期病灶内增强范围增大,影像密度均匀及下降,延迟期几乎所有病灶均强化,密度接近于肝脏实质.10例肝内胆管细胞癌动脉期有5例出现病灶边缘环状强化斑,3例片状不均匀强化,2例不强化;门静脉期轻度不规则斑块样强化2例;延时期有4例不同程度向心性强化,密度稍高于正常的肝组织,网格样强化3例.结论 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的CT表现特征.方法:以YYNW院2014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32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总结患者的CT资料及临床资料.结果:32例患者中,位于肝门处15例、肝左叶和肝右叶分别为7例和5例、同时侵犯肝内胆管及肝门(混合型)5例;5例未显示胆管内肿块性病灶,27例门脉期和中动脉期病灶均匀强化;10例轻度强化,17例明显强化,使延迟扫描病灶密度降低,病灶边界显示清楚,无边缘强化或渐进性强化;3例患者可见胆囊内结石,5例患者可见肝内胆管结石;3例患者可见胆囊内结石,5例患者可见肝内胆管结石.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提高CT诊断准确率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