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左心室及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价值。方法9例心电图异常患者,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UCG)、左心室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5例患者中UCG示正常,而左心室及冠状动脉造影全部诊断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结论左心室及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2.
1.病例报告 例1:男.60岁。因心悸、气短、四肢水肿4a入院,伴有进行性肌无力,行走困难。曾于外院以扩张型心肌病,病毒性心肌炎住院治疗无效转来我院。查体:四肢及颜面非凹陷性水肿,全身皮肤粗糙、有脱屑,心界向两侧扩大,心间低钝,心尖部可闻及Ⅱ16级杂音。四肢肌力Ⅱ~Ⅲ级,肝脾肿大,心脏彩超示扩张型心肌病改变伴心包积液。经按心肌病治疗,心褒症状缓解不明显;遂行皮肤肌肉活检示:表皮萎缩.真皮层水肿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纤维蛋白沉积增厚,  相似文献   

3.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冠脉造影与临床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PH)是由日本学者20世纪70年代率先报道的1种以心尖非对称性肥厚为特征的肥厚型心肌病(HCM)亚型。近年来,国内外陆续有将APH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冠脉综合征并进行溶栓治疗个案报道,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经济和精神负担,而冠脉造影及心室造影是避免误诊的有效方法。回顾本科1996-2003年27例APH冠脉造影及临床特征,加深对本病认识。  相似文献   

4.
1病例报告 女,50岁。主因活动后心悸气短2a、加重1个月入院。既往有高血压史20a,近2a血压正常。2a前开始出现活动后心悸、气短,休息可以缓解。在当地医院测血压高,按高血压病,心功能三级治疗(用药不详),效果尚可。1a前在北京某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示三支病变累及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于4个月前口服地高辛0.125mg,1次/d;鲁南心康20mg,3次/d;卡托普利25mg,2次/d至今。1个月来患者心悸气短加重,不能平卧,尿量减少,食欲不振。查体:T36.4℃,BP100/70mmHg,慢性病容,表情淡漠,颈静脉略充盈,两肺可闻及干湿性罗音,HR64次/min,律齐,心尖部可闻及3/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肝于右肋缘下4cm,剑下8cm可触及,双下肢中度水肿。冠状动脉造影示:冠脉三支病变累及左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右冠状动脉全程斑块,后降支起始部狭窄60%~70%,前降支全程弥漫斑块,对角支分叉前后可见管状狭窄约80%,回旋支全程弥漫斑,第一边缘支近端局限性狭窄约50%。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心尖部心肌病的诊断特点及误诊原因,提高心尖部心肌病的确诊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心尖部心肌病误诊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文2例分别因阵发性胸痛及胸闷、气短就诊,曾在外院及我院诊断为冠心病、心力衰竭等疾病,予相应治疗后效果不佳.后于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左室造影检查确诊为心尖部心肌病,予积极对症治疗,病情好转出院.随访无复发.结论 临床医生应详细询问病史和细致查体,加强对不典型心尖部心肌病的认识,尽早行相关医技检查,减少误诊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与其它影像检查对心尖肥厚性心肌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超声心动图、核磁共振、放射核素心肌断层显像及心导管左室造影诊断7例心尖肥厚性心肌病。结果:核磁共振对心尖肥厚性心肌病的准确率最高,超声心动图、放射核素心肌断层显像及心导管左室造影也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结论:超声心动图具有简便易行、费用低廉等优点,可作为本病筛选、复查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7.
1 病史摘要 病例1:患者,女性,45岁。因“持续性胸痛5h”来院。患者于清晨5时睡眠中突发心前区压榨样疼痛伴出汗、乏力,短暂意识丧失来急诊。ECG示I、aVL、V1~V6导联ST段抬高。急诊冠脉造影示左主干中段斑块〈50%狭窄,左主干至肺动脉主干瘘。左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正常,所有血管前向血流TIMI3级。考虑血管自发再通,故未行PCI术,回CCU进一步治疗。患者CK最高达3256U/L,肌钙蛋白〉50ng/ml。心超检查示左室前壁、前间壁及侧壁心尖段室壁运动异常。  相似文献   

8.
28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 2 8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进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 ,部分做放射性核素心肌断层 ,冠状动脉造影及左室造影 ,2 4小时动态心电图等检查。结果 2 7例心电图显示胸导联及 /或肢导联T波倒置 ,以V3 、V4 为主 ,超声心动图左室心尖部 (乳头肌水平以下 )心肌厚度达 12mm以上 ,18例行冠状动脉造影 ,17例冠脉正常 ,7例左室舒张末期呈“黑桃”样改变 ;2 8例均无恶性心律失常及心功能不全。标准 12导联心电图显示胸导联倒置的冠状T波应及早做超声心动图检查 ,以提高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9.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16例AHCM的临床表现及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室造影及冠状动脉造影、磁共振等检查特征。结果 心电图显示胸导为主导联上出现对称性T波倒置、ST段压低及R波增高,13例经超声心动图或磁共振证实心尖肥 厚,心宣造影5例呈“黑桃”样改变,冠脉造影示2例存有心肌桥,2例轻度狭窄。结论 AHCM可合并冠状动脉痛变,心电图、超产心功图结合影像学检查能够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后冠状动脉(冠脉)自发再通伴左室附壁血栓的诊治要点,避免误诊。方法对我院收治的心肌梗死后冠脉自发再通伴左室附壁血栓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例因双下肢酸痛、乏力,发现心脏肿物5 d收入院。1年前因胸骨后疼痛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行冠脉造影未见血管狭窄。本次入院后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检查示:左室前间壁室壁变薄,回声增强,正常结构及运动幅度消失,心尖部探及略高回声团块附着,考虑左室前间壁陈旧性心肌梗死并心尖部附壁血栓形成。下肢血管彩超示:双下肢胫前动脉及足背动脉血栓形成。冠脉造影未见血管明显狭窄。完善术前准备后在体外循环下取出心尖部占位性病变,术后病理诊断为血栓形成,后病情好转出院。随访3个月未见明显异常。结论心肌梗死后冠脉自发再通伴左室附壁血栓形成临床少见,易误漏诊,且对其他组织器官威胁大,临床医师应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肥厚性心肌病患者冠状动脉及其特征。方法:25例肥厚性心肌病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观察其冠状动脉分布及特点,测量其各分支中段内径,并与同期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正常人相比。结果:肥厚性心肌病患者冠状动脉供血呈左优势者占20%,各亚型间无明显判别:5例发现合并冠心病,其中1例行PTCA及冠脉内支架术,另1例植入永久性DDD起搏器治疗,1例左前降支中段发现冠脉肌桥;无冠状协脉病变的19例患者左主干,回旋支及右冠脉中段内径较正常者明显粗大(P<005),结论:肥厚性心肌病患者冠脉供血呈左优势者比较较高,其冠状动脉内径较正常者粗大,疑有合并冠心病者须行冠状动脉造影,对指导治疗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2.
冠状动脉瘘是较少见的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 ,主要分为 4型 :冠状动脉静脉瘘、冠状动脉右房瘘、冠状动脉右室瘘、冠状动脉肺动脉瘘。临床多无冠心病心绞痛症状 ,部分患者胸前可闻及杂音。明显者经心脏B超可发现。我院近年来约 30 0例冠状动脉造影患者中 ,发现 3例冠状动脉瘘 ,均为风心病患者 ,现将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病例资料例 1,女 ,45岁。劳累性心慌气短 8年 ,加重 2年 ,查体示心率 86次/min ,律不整 ,S1强弱不等 ,心尖部双期杂音 ,BP 14/ 10kPa ,ECG示房颤。冠状动脉造影示左冠脉正常 ,右冠脉造影时患…  相似文献   

13.
超声心动图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评价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中的作用.方法 12例AHCM患者和21例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均行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检查,AHCM患者中6例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左室造影,3例行核磁共振检查.结果超声心动图显示AHCM组心尖部心肌肥厚,与高心病组有显著差异[(19.3±4.8) mmvs( 9.2±3.1)mm,P<0.05],心尖部心腔狭窄;心电图表现为巨大倒置T波 ,R波振幅高;冠脉造影为阴性.结论超声心动图在诊断AHCM中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正>应激性心肌病(Stress-Induced Cardiomyopathy,SID),也被称作章鱼篓心肌病、心尖球形综合征。主要为一过性的左心室收缩功能异常,其临床表现、心电图以及心肌酶学改变均酷似于急性心肌梗死,但冠状动脉造影却往往排除有意义的冠脉狭窄性疾病。因其多大多有应激因素(包括躯体应激及心理应激等),左心室在收缩期末呈圆底窄颈类似于日本渔民用的章鱼篓形状,心尖部收缩减弱使心  相似文献   

15.
1 病例资料【例1】 男,43岁。因发热2个月,心悸、气喘1个月就诊。既往体健。病人曾在当地医院以“上呼吸道感染、扩张型心肌病”治疗1月余,体温降至正常后心悸、气喘加重,不能平卧,下肢水肿。查体:体温36.5℃,血压18/7kPa。心界向两侧扩大,心率88/min,律不规整,可闻及频发早搏,P2亢进,心尖部可闻及Ⅲ级吹风样收缩期杂音,胸骨左缘第2肋间可闻及双期杂音,肝剑突下3cm,双下肢水肿,周围血管征阳性。X线胸片示:心影呈普遍增大型。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电轴右偏、频发室早、室性并行心律,符…  相似文献   

16.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是原发性肥厚型心肌病的特殊类型,临床上极易误诊。现将我们收治的2例误诊为冠心病的病例报道如下。 例1,女,31岁,以胸骨后压榨性疼痛伴憋气1天,于1990年4月7日入院。查体:T36℃,BP13/8kPa,心肌酶学检查CPK、SGOT、LDH均在正常范围,心电图示左心室高电压,I、aVL、V_2—V_6导联ST段下降>0.05mv,T波深倒,Ⅲ、aVF导联深q波、ST段抬高0.1mv,诊断为冠心病,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入院后给硝酸甘油及营养心肌等药物治疗后症状缓解。遂行心脏B超检查发现室间隔自膜部至心尖部逐渐增厚,靠近心尖部厚达2.6cm,内部回声不均,可见杂乱光斑光点。提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2月好转出院。出院后每年复查两次至今,心电图一直无明显改变。最后诊断为心尖肥厚  相似文献   

17.
1病历摘要 患者,女,37岁,因心悸、胸闷、呼吸困难伴下肢浮肿就诊。查体:BP106/65mmHg,心尖搏动弥散,心界向左扩大,心尖部闻及Ⅲ/6级收缩期杂音,心率106次/min。彩超示:左室内径58mm,左房内径45mm,室间隔9mm,射血分数17%,后心包腔见8mm厚度液性暗区。左室心尖部、后壁、下壁及部分侧壁明显增厚,达16.5mm,且运动减弱,可见无数突出增大肌小梁,错综排列,小梁间呈大小不等深陷的间隙(图1)。CDFI示间隙内有血流与心腔相通(图2),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分析误诊病例思考应激性心肌病的诊治现状,以减少误诊误治。方法对曾一度误诊的3例应激性心肌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组例1因运动中出现心悸、晕厥20 d就诊,当地医院心电图检查示V2~V5导联ST段抬高,拟诊为急性心肌梗死,予相应治疗,病情稳定后转上级医院,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及心脏超声检查等,诊断为应激性心肌病,予对症治疗病情缓解后出院;出院后随访2年,严格限制活动后扩大左心室开始回缩,未限制活动后左心室扩大,再次限制活动后扩大左心室又有回缩。例2因胸前区不适1周来诊,当地医院心电图检查示V2~V4导联ST段抬高,诊断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入我院后左室造影检查示左室基底部运动增强,心尖区运动消失,诊断为应激性心肌病,予对症治疗病情缓解后出院,出院后3个月随访,心电图和心脏功能基本恢复正常。例3因重物砸伤3 h余就诊,就诊后约3 h患者血压降低,心电图检查示V2~V5导联ST段抬高,拟诊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后查肌钙蛋白T正常,伤后9 h心电图恢复正常,修正诊断为应激性心肌病,伤后12 h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左室壁运动弥漫性减弱,予对症处理后病情平稳转外院骨科继续治疗。结论应激性心肌病临床表现多样,与急性心肌梗死非常相似,且诊断标准尚未统一,为避免误诊误治,临床医师应提高对其认识和警惕性。  相似文献   

19.
1病例资料 男,62岁。因持续性胸闷伴发作性胸痛2月余入院。曾于疼痛发作时做心电图检查示窦性心律,aVF导联ST—T改变,为进一步治疗来我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血压最高达200/120mmHg。门诊测血压176/108mmHg,以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收入院。查体:心尖搏动范围正常,心相对浊音界正常,心率71/min,律齐,第1心音较低,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  相似文献   

20.
病例1患者女,64岁。因活动后胸闷、气急5年,入院。既往有风心病史,无栓塞史。体检:心率98次/分,律不齐,心尖区闻及2^+/6级双期杂音,P2亢进,血压13/8kPa。心电图:心房颤动,S—T段压低;胸片示左心耳膨出,CTR58%;超声心动图:二尖瓣狭窄及关闭不全,未发现左房内血栓。冠脉造影:左冠前降支中段轻瞍狭窄,回旋支左房支终末端成网状血管团,并有造影剂喷入左房腔,形成血管瘘(图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