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和重视新生儿重度窒息最恰当和有效的复苏方法。方法:对娩出时重度窒息儿采用适时快速气管插管和非气管插管的不同复苏方法,总结分析重度窒息抢救成功率和复苏后的并发症。结果:气管插管组较对照组重度窒息病死率显降低、5min内复苏成功率高,复苏成功所需用药、措施以及复苏后并发症明显减少。结论:对重度窒息儿及时气管插管能有效地降低新生儿的病死率、并发症的发生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口气管插管延期(术后超过3d)拔管的患者,如何实施有效地呼吸道管理,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123例经口气管插管延期拔管患者进行呼吸道管理,如改进吸痰操作护理要点及加强呼吸道管理等要点。结果:123例患者中,治愈116例,放弃治疗4例,死亡3例,均未发生严重肺部并发症。结论:实施有效地呼吸道管理,可有效防止经口气管插管延期拔管患者的肺部并发症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对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气管插管对急性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12例行气管插管的急性脑出血患者,按入院后24 h内气管插管与否分为A、B 2组,比较2组气管插管前后生命体征、动脉血气分析及血乳酸变化、早期严重并发症发生率、14 d及3个月内病死率。结果与B组比较,A组气管插管前后生命体征稳定,心率、呼吸、PaO2、PaCO2、乳酸波动不明显(P>0.05);肺部感染、呼吸衰竭、上消化道出血、高血糖、高血钠等发生率均明显降低(P<0.05);14 d内病死率亦明显降低。结论对急性脑出血患者早期气管插管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管芯引导法经口盲探气管插管术"的可行性和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5年3月接收"管芯引导法经口盲探气管插管术"的2 300例全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患者气道评估情况、气管插管时间、插管成功率、插管操作引起的并发症及插管心血管应激反应发生率。结果 2 300例患者中困难气道(WILSON综合评定>5分)者386例,占16.8%;气管插管时间为8~90 s,平均(17±6)s;气管插管成功率为98.7%,困难气道插管成功率为92.0%,其中插管失败者经纤维咽喉镜辅助插管成功;插管操作并发症发生率为1.6%,插管心血管反应发生率为1.2%。结论管芯引导法经口盲探气管插管术无须麻醉喉镜及特殊设备辅助,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安全可行,插管应激反应轻微,对于某些心脑血管疾病和插管困难患者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气管插管患者常见并发症及护理对策.方法 本文对2009年2月~2010年8月在ICU住院治疗并行气管插管的患者进行了并发症分析,采取针对性的加强管道护理措施,预防和避免病情的恶化.结果 本组78例行气管插管患者中发生并发症的患者10例,发生率为12.82%;其中机械性损伤1例、误插入食管3例、气管导管脱出3例、气管导管阻塞2例、呼吸道漏气和梗阻1例.结论 加强气管插管的管道护理措施,提高护理质量,可有效防治气管插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气管插管危重症患者在长途转运途中的呼吸道护理方法及效果展开探究。方法选取我院转运的70例气管插管危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给予对照组常规呼吸道护理,观察组则接受全面优质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安全转运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呼吸道梗阻、呼吸衰竭以及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需长途转运的气管插管危重症患者展开全面优质护理干预,可有效避免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充分促进转运安全性的提高,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7.
马庆玲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17):114-114
目的:探讨气管内插管在抢救新生儿窒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气管插管抢救重度窒息新生儿30例,行气管内插管,吸出呼吸道分泌物及羊水,对黏稠的胎粪及黏液吸出,正压给氧,自主呼吸有力后拔除气管插管,结合新生儿复苏药物治疗等方法均收到了满意的效果。从而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减少远期并发症。结果:30例重度窒息儿中,死亡2例,其余28例经气管插管,5例Apgar评分均在5分以上,10例Apgar评分为7~10分。抢救成功律为93%,存活儿无1例胎粪吸入综合征发生,也无颅内出血,吸入性肺炎和气胸发生,2例因患缺血氧性脑病经儿科诊治,均痊愈出院。随访半年无异常。结论:气管插管配合新法复苏,为新生儿重度窒息抢救治疗赢得了时间,有效地改善因缺氧而导致的脑细胞损害,降低了围产儿的死亡率并改善了围产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诊科行紧急气管插管的临床体会。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40例行紧急气管插管患者,回顾性分析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就其治疗结果和护理过程进行分析。结果:40例患者均行气管插管,27例为经口腔明视插管、13例经鼻腔盲探气管内插管,插管成功率100%。不良反应总发生率10%。结论:气管插管技术的应用情况非常紧急,对抢救患者生命、降低病死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合理的紧急气管插管护理是保证患者生命,提高插管效果,防止插管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鼻气管插管和经口气管插管在急诊危重症患者抢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将该院急诊危重症12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经口气管插管治疗,观察组经鼻气管插管治疗,观察两组插管抢救效果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5.00%)显著低于对照组(28.33%,P0.05)。结论:经鼻气管插管和经口气管插管各有优势,应根据急诊患者的病情状况合理选择插管方式。  相似文献   

10.
减少新生儿围术期并发症,保证术中生命安全,提高生存率。方法对87例新生儿麻醉方法选择及围术期并发症防治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术中并发症发生率25%,氯胺酮麻醉高达28%,病死率8%。结论新生儿手术适合选择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氯胺酮麻醉只用于体表小手术,下腹以下手术慎重选择骶管麻醉。术中并发症防治是关键。同时对呼吸循环功能监测、液体管理及保暖措施也有较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的临床特点及护理措施,以提高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愈后。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50例新生儿颅内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及护理方法。结果:50例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中治愈42例(84%),未愈转院治疗5例(10%),死亡3例(6%),总有效率84%。所有病例均进行随访3个月,40例(95%)精神、发育、运动、智力正常。结论:病情观察是新生儿颅内出血治疗的前提和手段,可帮助医生诊断病情,提高疗效;护理是新生儿颅内出血治愈率的保证,高质量的护理,可减少后遗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护理和预防,以提高早产儿存活率。方法:通过药物的治疗和护理,避免过多的翻动,保证安静,使患儿免受刺激,尽可能预防新生儿合并症。结果:提高患儿生存率。结论:高质量的护理和减少患儿翻动,保持病室安静是预防新生儿颅内出血和提高患儿生存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肾上腺素联合立止血治疗新生儿肺出血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建文  李恺  陈运彬 《海南医学》2004,15(10):32-32,28
目的 探讨肾上腺素联合立止血气管内注入治疗肺出血的疗效。方法 对 43例新生儿肺出血用肾上腺素联合立止血治疗 ,并观察其转归 ,并和常规治疗的 41例进行比较分析 ,判断疗效。结果 肾上腺素联合立止血治疗的患儿死亡率 3 4.9% ,肺出血停止时间 6.2± 0 .7小时 ,撤机时间 70 .2± 6.8小时 ,最后存活率 5 8.1% ,与对照组比较死亡率低 ,肺出血停止时间急撤机时间短 ,最后存活率高 ,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肾上腺素联合立止血气管内注入可降低肺出血患儿的死亡率 ,改善肺出血患儿的转归。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床旁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新生儿颅脑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7月我院94例存在高危因素并接受床旁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分析头颅彩超检查结果以及MRI结果。结果两种检查方法对颅内出血II级、颅内出血III级、颅内出血IV级、缺氧缺血性脑病、脑室扩张、脑实质内出血、化脓性脑膜炎临床检出率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床旁多普勒超声诊断法对脉络丛囊肿、室管膜下囊肿以及颅内出血I级的临床检出率明显高于MRI(P0.05),而MRI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者硬膜下出血临床检出率显著高于床旁多普勒超声(P0.05),部分患儿诊断结果得到手术/尸检证实。结论相对于MRI,床旁多普勒超声可提高新生儿脉络丛囊肿、颅内出血I级以及室管膜下囊肿的检出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讨探新生儿惊厥的病因、临床表现特点,以有效控制惊厥的发作,早期干预减少后遗症。方法对我院新生儿科的176例新生儿惊厥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以缺氧缺血性脑病和颅内出血多见,发病时间多在生后3 d内;其次为低血钙和低血糖,发病时间多在生后1周;而感染多发生于1周后。结论早期发生惊厥者主要与围产期窒息有关,本组缺氧缺血性脑病占首位,其次是颅内出血,常在出生12~24 h发病,出生1周后发病者应考虑感染和电解质紊乱。因此强调加强围产期保健,提高产科技术,建立高危新生儿监护的重要性,早期干预,有助于降低发病率、病死率及后遗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对我国东北地区Ⅲ级医院住院新生儿的调查,以了解东北地区目前住院新生儿的患病情况.方法 回顾性调查了2005年1月1日~2005年12月31日住院的新生儿4 851名.结果 ①男女性别比为1.72∶1.00;②早产儿占住院新生儿的28.5%;③新生儿疾病谱中,发生率最高的前10位的疾病依次为高胆红素血症、肺炎、早产、脓毒症、先心病(含卵圆孔未闭、动脉导管未闭)、窒息、血液系统疾病、颅内出血、HIE、湿肺;④足月儿高胆红素血症、肺炎、胎粪吸入综合征、胆红素脑病、惊厥、先心病、败血症、脐炎和窒息发生率高于早产儿.而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出血、呼吸暂停、颅内出血、寒冷损伤综合征、贫血等疾病的发生率高于足月儿;⑤新生儿转归:治愈率占55.6%,好转率占33.5%,死亡率占2.5%,早产儿的治愈率及好转率均低于足月儿,早产儿病死率占4.1%.结论 住院新生儿中早产儿比例明显升高,新生儿疾病病种发生了变化,有关部门应做这方面的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17.
新生儿肺出血31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新生儿肺出血的病因分布,采取合理的治疗措施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回顾31例新生儿肺出血患儿的病史、病因分布、临床检查及治疗结果等特点,分析它们在肺出血病理生理中的影响。结果引起新生儿肺出血的主要因素:非感染因素有早产、低体温、窒息、吸入性肺炎、寒冷损伤、硬肿症等;感染因素包括败血症、肺部感染等。加强呼吸支持治疗使部分患儿抢救成功(3/9)。结论预防非感染因素如早产、低体温、窒息、吸入性肺炎、寒冷损伤等,感染因素败血症、肺部感染等,可预防新生儿肺出血的发生。新生儿肺出血发生后应积极给予呼吸支持,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新生儿颅内出血与围产期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围产期新生儿颅内出血的高危因素。方法 对147例高危儿,从分娩方式,母亲孕期、产时并发症、胎龄、出生体重和血气检测值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臀位产、钳产、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胎龄小于32周,全重低于1500g的早产儿、出生后24h以内PaCO2〉6.67kPa、pH〈7.2等是颅仙出血的相关因素。结论 缺氧是引起出出血的主要因素,应加强胎儿的宫内监护和维持新生儿血气、血压的正常等预防工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颅脑超声在新生儿颅内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来我院接受诊治的疑似有颅内出血的新生儿120例,同时进行超声和 CT 检查,探讨两种检查方法对颅内出血的检出率,同时分析患儿构成和患儿超声表现。结果120例新生儿共检出颅内出血者64例,检出率为53.33%;超声检出率为95.31%,CT 检出率为92.19%(P >0.05);64例患儿中,脑室管膜下出血者39例,伴脑室内出血者15例,伴脑室扩大者5例,脑实质出血者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者2例,硬脑膜下出血者1例,脑室出血病例明显多于其他部位出血的病例;按照新生儿颅内出血分级标准,其中:I 级者39例,II 级者15例,III 级者5例,Ⅳ级者2例。结论利用超声诊断新生儿颅内出血,具有检出率高、无辐射、无创伤、经济性以及可重复检查的优点,在新生儿颅内出血常规筛查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