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浅析妇科血瘀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析妇科血瘀证梁文珍(安徽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合肥230061)关键词:血瘀证;妇科杂病;病理;辨证;治疗中图法分类号:R271.1;R255.7血瘀证及对血瘀证的治疗,在妇科领域尤为历代医家所关注。因妇科疾病,究其症状,不外是血、症、痛、带四大主证...  相似文献   

2.
血细胞参数与血液流变学指标对血瘀证诊断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比较血细胞参数与血液流变学指标对血瘀证的诊断价值,为血瘀证的诊断提供新的参考指标,对96例血瘀证患者和60例健康人进行11项血细胞参数和6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测定,结果显示:4项血细胞参数和5项血液流变学指标,血瘀证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血细胞参数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对血瘀证的阳性率分别为91.7%和87.5%,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两者对血瘀证诊断的特异性基本一致,而敏感性血细胞参数好于血液流变学指标,表明血细胞参数可作为诊断血瘀证的新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血瘀证的研究发展脉络与评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主要从4个方面论述了血瘀证50年来研究进展.理论研究,着重从古今文献论述血瘀证定义和含义;客观研究,着重对生理、生化、血液流变学、免疫学、病理学和微循环等方面对血瘀证进行研究;血瘀证的动物模型研究,主要对血瘀证动物模型的建立与造模方法和途径进行研究;诊断标准研究,包括诊断标准、诊断指标的研究。并对上述内容进行了评述,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慢性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机制为“寒 湿热瘀蓄积胞中,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慢性炎症由于久治 不愈,反复发作,给病人造成很大痛苦。血液流变学检测近 年来广泛应用于血瘀证的诊断和研究,目前认为血液流变 性、血液黏度的异常是形成血瘀证的病理基础之一。本课题 应用血液流变学理论,通过血液流变学检测,来研究慢性盆 腔炎血瘀证在血液流变学方面的改变,为慢性盆腔炎发病机 制的认识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从血管内皮细胞角度、从蛋白、分子水平探讨动脉硬化闭塞症(ASO)血瘀实质,方法:选择200例ASO血瘀证患,轻、中、重三组和气滞血瘀、气虚血瘀和湿热血瘀三种证型;利用密度梯度法检测外周循环血液内皮细胞计数(CEC),放射免疫和Griss方法检测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等血管内皮细胞活性因子。结果:ASO血瘀证患均存在高CEC、ET等收缩血管因子血症,存在低NO等舒张血管因子血症,存在血液动力学变化,且以重症血瘀和湿热血瘀患最明显,但湿热血瘀患血浆NO水平不但无下降反而升高。结论: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以及由此引起的血液动力学变化是ASO血瘀证的发生机制之一。临床上检测ASO血瘀患血浆ET、NO等血管内皮活性因子水平有助于判断病情轻重,协助辨证分型,有助于探讨ASO血瘀本质。  相似文献   

6.
益气活血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血液流变学及血瘀证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益气活血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血液流变学及血瘀证的影响白敬华王惠兰兰医一院关键词益气活血血瘀证血液流变学肺动脉高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下称COPD)存在着共同的病理基础,即气虚血瘀。在中医血瘀证的研究中,血液流变学的某些指标已被许多学者作为诊断血瘀证的标准...  相似文献   

7.
活血化瘀法治疗妇科血证的经验李辅仁学术继承人刘毅(北京医院100730)关键词妇科血证;活血化瘀;病因病机1血瘀病理与妇科血证的关系瘀血学说始于《内经》,发展于仲景,并创立10多个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方剂。《血证论》中唐容川对出血证强调侧重祛瘀在于活血...  相似文献   

8.
血瘀证目征的机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血瘀证球结膜微血管特点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探讨目征机理.方法:按1986年第二届全国活血化瘀研究学术会议修订的血瘀证诊断标准和1988年北京血瘀证研究国际会议上制定的血瘀证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血瘀组与非血瘀组,拍摄球结膜图像,检测18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对各组血瘀证诊断记分(包括症状积分和血液流变积分)、血瘀证目征积分和血液流变学各指标值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两组患者在血瘀证诊断记分、血瘀证目征积分上有显著性差异(P<0.01);诊断记分、目征积分与血液流变学中全血黏度、血沉、纤维蛋白原、血栓长度、血栓干重等关系密切.结论:血瘀证目征是诊断血瘀证的有效方法,目征与高黏综合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IgA肾病血液流变学指标及其与血瘀证的关系。[方法]根据血瘀证评分标准将184例IgA肾病患者分为血瘀证组168例(轻度组105例、重度组63例)和非血瘀证组16例,分别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观察各项指标与血瘀证的关系。[结果]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中红细胞变形指数与血瘀证积分负相关(r=-0.9355),其余指标与血瘀证积分正相关(r=0.1452~0.9722),相关性显著(P<0.01或P<0.05)。血瘀证组(轻度组、重度组)与非血瘀证组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重度血瘀证组与轻度血瘀证组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肾功能正常组与肾功能异常组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比较,除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外,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肾功能异常组的血瘀证积分显著高于肾功能正常组(P<0.01)。[结论]IgA肾病患者处于血液高凝高粘、血液流变性异常、微循环障碍状态,其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与血瘀程度密切相关,血液流变性异常和血瘀是其病情进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检测216例冠心病各国血瘀证患者高、低切速全血粘度(分别表示为ηHB和ηLB)、血浆粘度(ηP)、红细胞聚集指教(AI)、血细胞比容(HCT)及血清总胆固醇(CH)、三酸甘油酯(TG)、血浆纤维蛋白原(Fb)、前列环素(PGI2)、血栓素(TXA2)的浓度。结果显示:气滞血瘀组ηLB、AI显著升高,PCI2/TXA2明显下降;阴虚血瘀组CH、HCT、Fb、AI明显增高;痰浊血瘀组TG、ηP显著升高;气虚血瘀组各指标变化不明显。提示血瘀证不同证型有不同的生化基础,血液理化特性与中医证型关系密切,可为血瘀证微观辨证提供实验指标。  相似文献   

11.
血液流变性与心病辨证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60例心病辨证为心气虚证、心血虚证、心血瘀证患者各20例,进行血液流变性检测,并分别与肺气虚证、肝血虚证、肝血瘀证患者、健康人对照比较,结果表明:心病的“同病异证”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分别与异病同证组及健康人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非常显著性(P〈0.01)。提示血液流变性可作为心病临床辨证客观化的主要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从血液流变学改变探讨心病瘀血舌形成的病理机制。方法:随机选择72例心病瘀血舌患者、30例心病非瘀血舌患者、30例非心病瘀血舌患者与20例健康人,检测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结果:心病瘀血舌患者血液存在"黏"、"浓"、"凝"、"聚"状态,且不同证型有不同的"黏"、"浓"、"凝"、"聚"倾向。血液凝聚性增高是不同血瘀证型的共同病理基础。阳虚血瘀证血液的"黏""聚"状况最为严重,痰瘀痹阻证和气滞血瘀证血液中的RBC聚集性增加明显;阳虚血瘀证和气虚血瘀证血液中的RBC变形能力下降显著;而阴虚血瘀证RBC聚集性增加和RBC变形能力减弱均很明显。痰瘀痹阻证、气滞血瘀证、阴虚血瘀证患者的血液处于"高浓"状态;气虚血瘀证和阳虚血瘀证的血液浓稠性改变并不明显。结论:心病瘀血舌的出现,是血液流变性异常改变至一定程度而导致舌微循环障碍的结果。血液流变学检测可为心病瘀血舌患者的诊断、辨证及疗效观察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老年高血压病有无左室肥厚患者各20例,进行性别,年龄配对后,观察其中医血瘀证积分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以及血瘀与左室肥厚的关联程度,结果显示:(1)将左室肥厚(LVH)者血瘀证积分高于无左室肥厚(NLVH)者(P〈0.05),血瘀证与LVH关联密切(OR=4.5);(2)LVH者存在全血粘度(低切),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血小板凝集率增高为主,NLVH者存在血浆粘度,血小板聚集率增高为主;  相似文献   

14.
论述了阴虚血瘀证的形成机制和临床特点。认为阴虚、血瘀互为因果,相互影响,决定了阴虚血瘀证的广泛性,但以阴虚致瘀为主。同时,认为阴虚证多存在微观血瘀的病理变化,故阴虚燥热内盛的病证;热毒炽盛,窜扰脏腑、脉络的病证;郁热蕴阻脉络、关节的病证;阴虚热盛有出血倾向的病证;性喜柔润,以阴为体的脏腑病证等,易出现阴虚血瘀证。阴虚血瘀证患者易发生中风和心肌梗死,属血瘀证中比较危险的一种。  相似文献   

15.
中年大鼠气虚血瘀证的模拟及其机制探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1)目的:建立中年大鼠气虚血瘀模型并探讨其机理。方法;采用饥饿,疲劳,寒凉综合因素作用于大鼠,并观察其耐疲劳时间,T淋巴细胞计数,T淋巴细胞转化率,T细胞亚群,B细胞计数免疫球蛋白和血液流变学,SOD等的改变。结果显示:中年气虚血瘀证大鼠疲劳时间缩短,细胞免疫功能显著降低,血液流变性呈低粘状态改变,SOD活性降低并与衰老改变相近。结论:中年气虚血瘀证的出现是早衰早亡的主要病理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血府逐瘀口服液对冠心病血瘀证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分析其与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glycoproteinⅡb,GPⅡb)人类血小板抗原3(human platelet antigen-3,HPA-3)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筛选符合入选标准的32例冠心病血瘀证患者,进行血瘀证计分并检测血液流变学,采用TaqMan探针技术检测GPⅡb HPA-3基因多态性,血府逐瘀口服液治疗4周后复查血液流变学并进行血瘀证计分。结果:血府逐瘀口服液治疗后冠心病血瘀证患者血液流变学得到改善,含有至少一个突变型基因C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黏度、红细胞变形指数及血瘀证计分与AA型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府逐瘀口服液能减轻冠心病血瘀证患者的血瘀症状,改善冠心病血瘀证患者的血液流变性,这种改善作用与GPⅡb HPA-3基因多态表型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告了在人群调查中69名血瘀证患者的血液流变性改变,并与健康人群及非血瘀证患者比较。结果表明:人群中的血瘀证患者由于血细胞在量上的增加,红细胞聚集性增强及变形能力下降,导致了血液的高粘、高聚状态而使血液“如水之流”特性失常。该结果为血瘀证血液流变性异常的结论向人群外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肿瘤血瘀证与外周血相关指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瘀证是恶性肿瘤中常见的证型,恶性肿瘤血瘀证贯穿于肿瘤发生、发展、结束的全过程,现从血瘀证的诊断标准、血瘀证的分级、肿瘤血瘀证与外周血相关指标的关系、血凝异常与血瘀证、微循环障碍与血瘀证、肿瘤血液流变学异常与血瘀证几方面对血瘀证进行阐述。目前关于肿瘤血瘀证的诊断标准方面,肿瘤血瘀证的分级方面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该研究结合人群特点和环境因素,从微循环、血液流变学及血管活性物质的代谢等方面,对南方地区血瘀证的发病机理、血液理化特性及高粘血症的证治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①南方地区血瘀证普遍存在气病与痰湿病理特点,行气、祛湿药有类似活血化瘀药理效应,②血瘀...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肿瘤患甲皱微循不发迹与病情变化的相关性,应用甲皱微循环检查技术观察了血瘀证患(肿瘤患)119例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结果:(1)在119例患中99.16%患存在不同程度的微循环障碍,尤以血液流变学改变明显,表现在血液流速减慢,红细胞聚集加重,符合中医血瘀证判断;(2)恶性肿瘤临床症状变化多与微循环变化呈同特循环障碍程度越重,临床病势越重,预后也越不理想;(3)中药治疗可使70%的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