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二次TUR联合即刻膀胱灌注化疗药物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T1期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120例分为2组:实验组58人,患者在第一次TUR术后24h内膀胱灌注化疗药物,4-6周行二次TURBt,以后按常规膀胱灌注化疗;对照组62人,TUR术后1周常规膀胱灌注化疗。观察两组肿瘤复发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结果:本组总复发率21.7%(26/120)。实验组1年内复发1例(1.7%),1-2年内复发4例(6.9%);对照组1年内复发8例(12.9%),1-2年内复发13例(21.0%),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8例,对照组不良反应7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即刻膀胱灌注化疗及二次TUR可降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复发率,不良反应并无增加。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吉西他滨膀胱灌注预防高危非肌层性浸润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方法90例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TURBt)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5例,分别采用吉西他滨(治疗组)和吡柔比星(对照组)膀胱灌注。术后定期行膀胱镜检查,观察两组患者肿瘤复发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患者随访期间有7例复发,总复发率为15.5%;对照组患者随访期间有16例复发,总复发率为35.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发生不良反应10例,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9例,主要为尿频、尿急、尿痛和血尿等,对症治疗后缓解,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TURBt术后膀胱灌注吉西他滨预防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确切,患者耐受性好,是较理想的膀胱灌注化疗药。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单次、多次吡柔比星(THP)和丝裂霉素C(MMC)、卡介苗(BCG)膀胱腔内灌注预防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术后复发的作用。方法随机对照研究,123例患者分为4组,A组在术后6h内THP30mg单次灌注,B组、C组和D组分别于术后2周内THP30mg、MMC20mg、BCG120mg多次灌注,观察患者术后复发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随访期30~80个月,平均42.6个月。A组复发率18.8%、B组14.7%、C组20.7%、D组17.9%。各组之间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CG组患者不良反应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5)。结论THP单次膀胱腔内灌注对预防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术后复发效果可靠,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费用低廉。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TUR-BT术后吉西他滨(GEM)膀胱灌注联合白介素-2预防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复发的临床效果及辅助治疗后免疫功能状态变化。方法: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322例,均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术后按肿瘤复发危险度分为低危、中危、高危组,各组内又随机分为两部分,分别行单纯GEM膀胱灌注、联合GEM膀胱灌注+白介素-2治疗。比较各危险组内部随访期内的复发率,并检测辅助治疗后患者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数量变化。结果:全部病例随访2年。在中危组和高危组中,联合GEM膀胱灌注+白介素-2免疫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单纯GEM膀胱灌注组(P均<0.05),而在低危组中复发率无明显差异(P>0.05)。单纯膀胱灌注组和联合治疗组患者经过辅助治疗后,单纯灌注组CD4+细胞百分比及CD4+/CD8+比值明显低于联合治疗组,而CD8+细胞百分比高于联合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联合GEM膀胱灌注及白介素-2免疫治疗可以有效降低中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术后肿瘤复发率,并提高患者术后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早期应用吡柔比星膀胱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绿激光汽化术后复发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绿激光汽化术治疗浅表性膀胱癌患者117例术后随机分为早期膀胱灌注化疗组(Ⅰ组)和常规膀胱灌注化疗组(Ⅱ组).Ⅰ组63例,术后6小时内应用吡柔比星行膀胱灌注化疗1次,术后l周开始规律膀胱灌注化疗;Ⅱ组54例,术后1周开始应用吡柔比星常规膀胱灌注化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膀胱肿瘤复发率、肿瘤复发时间及灌注化疗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随访14 -52月,平均34月.Ⅰ组8例复发(12.7%),复发时间为(684±221)天:术后第1年0例复发,术后第2年5例复发,2年后3例复发;Ⅱ组15例复发(27.8%),复发时间为(526±260)天:术后第1年5例复发,术后第2年6例复发,2年后4例复发.两组比较,Ⅰ组的肿瘤复发率及术后第1年肿瘤复发率明显低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的肿瘤复发时间、术后第2年及2年后的肿瘤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膀胱灌注化疗不良反应包括膀胱刺激症状、肉眼血尿等,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浅表性膀胱癌绿激光汽化术后早期应用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化疗可有效降低术后肿瘤复发率,特别是降低术后早期复发风险,且不增加灌注化疗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电切术后尿液脱落细胞检查与肿瘤残留、复发的相关性,探索术后尿液脱落细胞学阳性作为二次电切手术指针的可行性。方法:将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在本院诊断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96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分别对电切术前、术后[分别于手术室、术后第一天、术后四周(每周一次)]收集新鲜尿液行尿液脱落细胞检查,术后常规膀胱灌注吉西他滨(术后即刻灌注,前四周,每周一次;后每月一次,共1年),术后随访至肿瘤复发或满两年。统计各个研究时间段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尿液脱落细胞学阳性率情况。结果:96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术前尿液脱落细胞检查阳性15例,术后即刻尿液脱落细胞检查阳性86例,术后第一天尿液脱落细胞检查阳性32例,术后第一周尿液脱落细胞检查阳性10例,术后第二周尿液脱落细胞检查阳性5例(均行二次电切,证实为肿瘤残留),术后三周、四周尿液脱落细胞检查阴性。在两年的随访期内共15例证实为肿瘤复发,其中4例为尿液脱落细胞检查阳性。结论:非肌层浸润膀胱癌行电切术后通过连续多次进行尿液脱落细胞检查发现尿液中播散的癌细胞以及创面残余癌组织存在,可作为决定是否进一步行二次电切手术的备选条件。  相似文献   

7.
王晓天  宋永胜  崔军 《现代肿瘤医学》2012,20(11):2328-2330
目的:观察表柔比星(EPI)、吉西他滨(GEM)序贯膀胱灌注辅助手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118例,均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术后分别行EPI(EPI组,40例)、GEM(GEM组,36例)和EPI、GEM序贯(序贯组,42例)膀胱灌注治疗,观察三组膀胱癌复发、进展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全部病例随访二年,序贯组膀胱癌复发率低于EPI组和GEM组(P均<0.05),EPI与GEM组复发率无明显差异。各组膀胱癌进展率无明显差异(P均>0.05)。EPI组、GEM组、序贯组分别有3、3、4例出现轻度膀胱刺激症状,无其他不良反应。结论:EPI、GEM序贯膀胱灌注辅助手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可降低术后二年内复发率,但不能改变膀胱癌的进展。  相似文献   

8.
易善红  叶钢  王祥卫  金欢胜  张远宁  严治林 《癌症》2008,27(11):1208-1211
背景与目的:膀胱灌注疗法是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重要辅助措施.但是复发率仍然较高.本研究旨在评价联合应用羟基喜树碱(hydroxycamptothecin,HYD)和卡介苗(bacillus Calmette-Guerin,BCG)膀胱腔内灌注对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方法:45例膀胱乳头状移行细胞癌患者行经尿道电切术或膀胱部分切除术后分为两组:联合治疗组24例,术后1周内行HYD膀胱腔内单次灌注,第2周后开始定期行腔内灌注BCG;BCG组21例,术后1周开始灌注BCG,并定期进行灌注治疗.定期膀胱镜检查、尿细胞学检查和随访.结果:45例术后随访24个月,BCG组3例分别于术后2、10、12个月复发,复发率14.28%(3/21).其余18例未见复发;联合治疗组未见复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论:HYD早期单次膀胱内灌注联合BCG定期膀胱内灌注的免疫化学疗法对预防膀胱乳头状移行细胞癌术后复发疗效较好.不良反应不明显.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膀胱癌是我国泌尿系统最常见的肿瘤,其中初发者70%~80%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经尿道肿瘤切除可以治愈,但术后复发率可达50%~75% [1].膀胱内灌注治疗是目前预防非肌层浸润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最常用的一种治疗手段,且灌注采用的药物种类繁多.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口服水飞蓟宾胶囊联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术后复发的影响。方法:将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12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2例和观察组62例,对照组给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观察组给予口服水飞蓟宾胶囊联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单因素分析性别、年龄、血尿、吸烟、肿瘤数目、肿瘤大小、肿瘤病理分级、肿瘤分期、水飞蓟宾联合吡柔比星对膀胱肿瘤复发的影响。将单因素分析可能影响肿瘤复发的因素纳入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独立影响肿瘤复发的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肿瘤数目、肿瘤大小、肿瘤病理分级、肿瘤分期、水飞蓟宾联合吡柔比星可能是影响膀胱肿瘤复发的因素(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多发、T1是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水飞蓟宾联合吡柔比星是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独立保护因素(P<0.01)。结论:口服水飞蓟宾胶囊联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TUR-BT术后复发的预防效果较好,可减少患者术后早期复发率,且不增加不良反应,较为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12.
我院1975年6月~1990年7月共收治食管平滑肌瘤10例,占同期食管肿瘤总数的0.192%(10/1092)。位于食管上段2例,中段5例,下段3例。X线食管钡餐造影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方法。行食管粘膜外肿瘤摘除9例,食管部分切除1例,效果良好。本文就其诊断与手术治疗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背景与目的: 研究仙人掌原液的毒性。 材料与方法: 小鼠急性毒性试验、Ames试验、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大鼠30 d喂养试验。 结果: 仙人掌原液雌、雄小鼠LD50均大于20.0 g/kg,属无毒物质;Ames试验、微核试验和精子畸形试验结果均为阴性;大鼠30 d喂养试验结果显示该样品30 d喂养对大鼠各项观察指标未见毒性作用。结论: 在本次实验条件下,仙人掌原液为无毒物质,未显示有遗传毒性和亚急性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4.
Chronic experiments on CBA and C57B1 mice and acute experiments on CBA mice established: (a) carcinogenic effect of sodium nitrite given continuously with drinking water (0.1; 1.0 and 10.0 maximum allowable concentra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morpholine fed with bread, and (b) endogenous synthesis of nitrosomorpholine as a result of simultaneous intragastric administration of same doses of sodium nitrite and morpholine. Also, nitrosomorpholine and N-nitrosodimethylamine synthesis was observed in vitro following addition of low-dose sodium nitrite, morpholine and amidopyrine to human gastric juice. Carcinogenic hazard associated with low-dose nitrite consumption in humans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5.
背景与目的:研究仙人掌原液的毒性。材料与方法:小鼠急性毒性试验、Ames试验、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大鼠30 d喂养试验。结果:仙人掌原液雌、雄小鼠LD50均大于20.0 g/kg,属无毒物质;Ames试验、微核试验和精子畸形试验结果均为阴性;大鼠30 d喂养试验结果显示该样品30 d喂养对大鼠各项观察指标未见毒性作用。结论:在本次实验条件下,仙人掌原液为无毒物质,未显示有遗传毒性和亚急性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通过总结胰头癌病人的临床表现和影象学检查结果来评价手术切除的可能性。方法总结32例胰头癌病人的临床表现和CT、磁共振(MRI)检查结果,判断肿瘤是否已发生邻近浸润或远处转移,以此来评价其手术切除的可能性。结果在22例作CT检查的病例中,判断正确的为17例,准确率为77.3%。作MR检查9例,全部判断正确,准确率为100%。结论某些特殊的临床表现和CT、MR检查对判断肿瘤是否发生邻近浸润或转移有较大价值,为术前评价手术切除的可能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胆囊癌的防治方法。方法分析29例胆囊癌病人临床资料、治疗方法及结果。结果术前诊断明确者21例,剖腹探查发现已属晚期,9例为Ⅳ期行根治术,12例为Ⅴ期未行根治术,均于术后1年内死亡。术前怀疑胆囊癌者5例,剖腹探查冰冻切片证实为Ⅴ期及Ⅳ期者各1例,Ⅴ期未行根治术,Ⅳ期行根治术,均于术后1年内死亡;Ⅲ期者3例,行胆囊癌根治术分别于术后10月、13月、17月死亡。2例术中冰冻切片发现的Ⅱ期胆囊癌,行胆囊癌根治术,分别于术后23月、26月死亡。1例意外胆囊癌属Ⅰ期胆囊癌,术后5年半死亡。结论要减少胆囊癌危害,重在及时治疗胆囊结石。  相似文献   

19.
20.
中晚期贲门癌148例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贲门癌手术治疗影响生存率的因素 ,提供今后工作参考。方法 对 14 8例经手术治疗的贲门癌患者进行术后并发症、绝对生存率的X2 检验。结果 本组切除率为 94.5 9% ,近半胃切除占 72 .14 % ,1、3、5年生存率分别为 67.9%、45 %和 2 4.3 %。病期、外侵程度和淋巴结转移等因素对 5年生存率有显著影响 (P <0 .0 1)。术后并发症以吻合口瘘及肺癌并发症为多见 ,其发生率为 3 .6% ,手术死亡率 1.4%。结论 提高生存率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 ,根治手术和术后积极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