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腰椎椎体后缘骨内软骨结节所致腰椎管狭窄症16例C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腰椎椎体后缘骨内软骨结节 (LPMN)所致腰椎管狭窄症临床、CT诊断及鉴别诊断 ,探讨有关的发病因素。方法 对经手术证实的 16例PLMN所致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表现、CT表现、手术方式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典型的CT改变为 (1)椎体后上缘类圆形骨质缺损 ,边缘较致密硬化 ;(2 )缺损后方有一骨块突入椎管 ,(游离或部分与椎体相连 ) ;(3)硬膜囊及神经根受压 ,可伴有椎间盘突出。结论 CT检查能明确诊断腰椎椎体后缘骨内软骨结节 (LPMN)所致腰椎管狭窄症 ,并为制订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
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9例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所有病例均行X线片、CT扫描检查,其中2例行MRI检查,并对照症状体征进行诊断,手术加以证实。结果:病变主要见于L4、5椎体后上缘或下缘,典型的X线表现为病椎后角有一骨质缺损,其后有一骨块突入椎管;CT扫描均可见椎体后缘类园形或囊状骨质缺损,呈典型的许莫氏结节,椎体后缘突向椎管内的骨块与椎间盘髓核组织一起构成中央管或神经根管的狭窄,压迫马尾或神经根。结论:椎体后缘离断的征象可能是青少年时期椎体后缘环状骨骺陈旧性损伤及其继发改变的结果,X线片、CT、MRI检查具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腰椎椎体后缘终板骨坏死症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腰椎椎体后缘终板骨坏死症的发病机制和诊断治疗。方法:21例病人,以腰腿痛症状为主,少数伴有间隙性跛行和马尾压迫症状,平均发病时间4.5年。X线检查发现下腰椎管内有一与椎体后缘相连的小骨块,CT扫描清晰显示椎体后缘有类圆形或多囊状骨质缺损,周边形成硬化带,后方骨质凸入椎管内,或压迫硬膜囊或压迫神经根。MRI显示对应椎间盘大都呈严重退变状态。本组病人全部行手术治疗,将凸入椎管内骨质凿除和对应突入的椎间盘摘除,部分病人行手术节段的植骨融合和内固定。结果:术中肉眼所见,切除的凸入骨质都与纤维环边缘相连在一起,骨缺损区为纤维软骨组织和骨性组织所充填。术后21例病人均获随访,时间6个月-3年,平均18个月。18例腰腿痛症状消失,3例有轻度腰痛,3例大小便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结论:腰椎受异常应力或过度活动或其它一些尚不明的原因引起椎体终板缺血性变性、坏死,终板内形成骨软骨性坏死缺损区(Schmorl结节),终板缺损区四周骨软骨组织在压力作用下增生、硬化。向后增生的骨质凸入椎管压迫硬脊膜囊内马尾神经或腰神经根,导致了本病的发生。因此将本病命名为“腰椎椎体后缘终板骨坏死症”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它的病理本质。  相似文献   

4.
腰椎椎体终板后缘骨坏死病理演变过程的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腰椎椎体终板后缘骨坏死的病理演变过程和Schmorl结节的形成机制。方法:对13例腰椎椎体终板后缘骨坏死症患者腰椎后路减压术中切除的完整病灶标本行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不同年龄和不同阶段病变的组织学变化。结果:1例儿童和6例成人患者发病时间较短,其病灶的组织学特征表现为软骨终板明显增厚、变性,软骨终板下的骨组织坏死,部分坏死区为纤维组织替代,局部出现修复性新生骨。另6例成人患者发病时间较长,其病灶的组织学特征表现为软骨终板下的成熟骨组织。结论:腰椎椎体终板后缘先发生软骨终板下的骨组织坏死,然后出现修复性新生骨,新生的骨组织由于硬度较低,在压力的作用下发生塌陷,随着爬行替代的完成及骨骼的成熟,逐渐形成凸向椎管内的骨块,表明病变已发展至晚期,处于相对静止状态。腰椎椎体终板后缘骨坏死的病理演变过程实际上也是发生于腰椎椎体终板后缘Schmorl结节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5.
腰椎后缘骨突骨折(附14例临床病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椎间盘突出伴骨块在椎间突出症中并不少见,但对其发生机埋认识不一。作者就此进行了临床探讨。资料:本文报道1991~1994手术治疗的14例(男12,女2;19~44岁),其中5例有明显的外伤史。12例表现为腰痛及神经根放射痛,下肢麻木无力,颇似但重于一般的椎间盘突出症12例间歇性跛行,为椎管狭窄表现。X线平片及CT示椎体后缘有不规则或半月状骨片后移。7例在相邻层面有圆锥状缺损及周缘硬化等软骨结节样表现。结果:经扩大开窗或半椎扳,切除后移之骨块及椎间盘。病理证实骨片为椎体骨皮质。术后4~37月随访,优12例,良2例。结论:椎体后缘具有结构缺陷,又受相应剪切应力,导致骨折(病理及创伤),故建议命名为椎体后缘骨突骨折(PLAF)。由于骨块伴纤维环一起后移,突出物较一般的椎间盘突出大,症状重,一经确诊,多需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6.
下胸椎及胸腰段椎后缘骨内软骨结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临床病例报道以及对相关文献的复习,探讨胸椎后骨内软骨结节的临床特征及病因,病理机制,方法6例下胸椎及胸腰段脊髓压迫症患者经X线片及CT扫描证实,共发生椎体后缘内软骨结节9个,其中4例各发生1个,另2例分别为2个,3个,T11下缘1个,T12下缘5个,T12上缘1个、L1及L2下缘各1个。X线侧位片示:5个椎体后下角或后上角表现为缺损以及相对应的游离骨块,且二者间有线状裂隙,相对应处骨硬化,2个  相似文献   

7.
椎体后缘骨折和后缘骨内软骨结节傅廷友1赵乃华1万年宇1马洪海1我院1989年3月至1996年3月共收治椎体后缘骨折和后缘骨内软骨结节14例,均以腰椎间盘突出症或椎管狭窄症收入院,经CT检查确诊,在同期病例中占2.1%,症状较重的10例行手术治疗。临床...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腰椎椎体后缘终板骨坏死症的发病机制和诊断治疗方法。方法42例患者,以腰腿痛症状为主,少数伴有间歇性跛行和马尾压迫症状,平均发病时间7.6年。X线检查发现下腰椎管内有一与椎体后缘相连的小骨块,CT扫描清晰显示椎体后缘有类圆形或多囊状骨质稀疏区,周边形成硬化带,后方骨质凸入椎管内,或压迫硬膜囊或压迫神经根。MRI显示对应椎间盘大都呈严重退变状态。本组全部行手术治疗,将凸入椎管内骨质切除和对应间隙的退变髓核摘除,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术中完整切除的11例标本作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术中肉眼所见,切除的凸入骨质为松质骨组织,周围硬化带为骨皮质。组织学所见病灶区为小梁骨和髓腔,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骨坏死,无髓核组织成分充填于骨坏死区。术后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3月-7年,平均3.8年。38例腰腿痛症状消失,4例仍有轻度腰痛,2例伴有马尾功能障碍者大小便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结论腰椎受异常应力或过度活动或其它一些尚不明的原因引起椎体终板后缘缺血性变性、坏死,引起腰痛。向后塌陷、增生的骨质凸入椎管压迫硬脊膜囊内马尾神经或腰神经根,导致神经根性症状。因此将本病命名为“腰椎椎体后缘终板骨坏死症”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它的病理本质。  相似文献   

9.
Lowrey于1973年首次报道了3例青少年腰椎椎体后缘骨骺突入椎管压迫神经根的病例,认为是由于创伤所致椎体骨骺环的撕脱骨折。1986年Laredo等总结分析了4例青少年、8例青壮年具有相同病理损害的患者,认为是椎体后缘软骨结节变异的结果,而非单纯创伤因素所致,并将其命名为腰椎后缘软骨结节。也有学者根据其病理变化以及Schmrol结节产生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42岁,因腰部酸痛2年,间歇性跛行3个月。于1996年8月入院。查体:L_5S_1椎间隙压痛,向双下肢放射,腰部活动受限,双侧小腿前外侧皮肤痛觉减退,伸(足母)肌力略弱。双侧直腿抬高试验阴性,跟腱反射减弱。腰椎X线示:前凸消失,L_5S_1间隙狭窄。腰椎CT:L_5椎体后缘一类圆形骨质缺损区,椎管内见一游离的骨块。诊断:腰椎后缘软骨板破裂症。后在硬膜外麻醉下行L_5全椎板切除,见L_5S_1平面椎管内一巨大骨块突入椎管,约占椎管横断面积的3/4,向后方两侧压迫硬膜囊。骨块大部分游离,仅一小部分与椎间隙内组织延续相连,将骨块周边松解,髓核钳咬住并缓慢取出,前方自椎间隙内带出部分组织,长度约6.5cm。术后10天伤口愈合,患者双下肢麻木疼痛消失,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腰椎椎体后缘骨内软骨结节(LPMN)所致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和治疗。探讨有关的发病因素。方法 对经手术证实的16例LPMN所致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手术方式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16例均有间歇性跛行,10例腰腿痛,直腿抬高试验阳性4例。影像学检查见腰椎体后下缘缺损及游离骨块突入椎管内。采用单侧椎板扩大开窗+骨块切除术4例,优3例,良1例。双侧椎板扩大开窗+骨块切除术12例,优9例,良3例,随访1-5年。结论 1、LPMN的形成可能是在软骨板先天性缺陷的基础上,由于应力和创伤作用,髓核经缺隐破裂的软骨板突出到椎体和骨突环之间,引起骨突环撕脱、后移,最终骨化。2、手术时机愈早愈好,单侧椎板扩大开窗+骨块切除和双侧椎板扩大开窗+骨块切除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12.
椎体软骨板破裂临床上少见,蒋位庄等[1]1982年报告5例,王全平等[2]1994年报告56例,但均发生在腰椎,胸椎软骨板破裂者未见报道,现将我们收治的3例报告如下。例1,王XX,男,30岁。搬重物扭伤腰部后出现下肢疼痛、麻木、无力,未作正规治疗,逐渐出现间歇性跛行、步态蹒跚等症状,于伤后5个月来我院。查体:一般情况可,脐以下双下肢皮肤感觉减退,双下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X线侧位片示T10椎体后下角可见三角形骨块突入椎管,椎管造影显示造影剂通过延迟.CT增强扫描示T10~T11椎管狭窄,椎体…  相似文献   

13.
青壮年腰椎软骨板破裂症的临床特征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生于青壮年的腰椎软骨板破裂症,目前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近5年来,国内文献开始陆续出现报道,但命名不一,如:腰椎间盘突出症并椎体后缘离断症、腰椎椎体后缘骨内软骨结节、腰椎椎后缘离断症等等。但其特殊的CT影象学表现及由于突出物压迫硬膜囊和神经根引起椎管狭窄及类似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已逐渐为临床学者所认识。本文总结近5年来经手术治疗的青壮年腰椎软骨板破裂症患者共56例,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治疗方法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4.
腰椎椎体后缘骨内软骨结节所致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腰椎椎体后缘骨内软骨结节 (LPMN)所致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和治疗特点 ,探讨有关的发病因素。方法 对经手术证实的 16例LPMN所致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手术方式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16例均有间歇性跛行 ,10例腰腿痛 ,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4例。影像学检查见腰椎椎体后下缘骨缺损及游离骨块突入椎管内。采用单侧椎板扩大开窗 +骨块切除术 4例 ,优 3例 ,良 1例。双侧椎板扩大开窗 +骨块切除术 12例 ,优 9例 ,良 3例 ,随访 1~ 5年。结论  1、LPMN的形成可能是在软骨板先天性缺陷的基础上 ,由于应力和创伤的作用 ,髓核经缺陷破裂的软骨板突出到椎体和骨突环之间 ,引起骨突环撕脱、后移 ,最终骨化。 2、手术时机愈早愈好 ,单侧椎板扩大开窗 +骨块切除和双侧椎板扩大开窗+骨块切除为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15.
<正>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又称为腰椎后缘软骨结节、腰椎软骨板破裂症等[1-4],是指多种原因引起椎体后缘骨突与椎体分离,向椎管内突出,进而造成椎管狭窄、神经根受压等改变[5]。以往对该病的认识不足,相关的研究报道较少。近年来随着多排螺旋CT的飞速发展以及多平面重组等后处理技术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本病,对其研究愈发深入[1-2]。本文对我院收治的35例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患者  相似文献   

16.
腰椎后缘游离骨块的类型及发生机理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对椎体后缘游离骨块的发生机理,类型和名称作一探讨。方法:基于手术治疗中对腰椎后缘游离骨块的认识,又对1853例拟诊为椎间盘突出的CT片做了调查。结果:腰椎椎体后缘有骨块或钙化者97例,占检索片的5.2%,(1)软骨板破裂后移13例(13.4%),其中儿童1例,成人12例;(2)椎体后缘软骨结节后壁破裂33例(34.0%),(3)椎体后缘骨突骨折9例(9.3%),(4)突出椎间盘钙化或骨化16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腰椎椎体后缘离断合并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理,探讨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总结10例腰椎后缘离断合并椎间盘突出症患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及手术方法选择。结果 10例患中,6例表现为单侧腰腿痛,4例为双侧;4例合并间歇性跛行,其中2例伴有马尾神经受压。CT检查显示全部病例腰椎椎体后缘形成突向椎管内的骨块,其相应的椎体后角骨缺损区为椎间盘髓核组织,其中7例椎间盘突出物超过椎体后缘骨。10例均行手术切除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其中6例同时行离断骨块切除。全部病例经3~36个月随访取得满意效果。结论 本病发病机理主要还是由于青少年时期椎体后缘环状骨骺变异或损伤逐步引起椎间盘突出的继发改变,最终造成神经根和硬膜囊的压迫。椎体后缘骨块仅部分参与神经根压迫。椎管内神经根及硬膜囊的彻底减压才能达到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8.
X线摄片和CT扫描对脊柱损伤的诊断价值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组81例脊柱损伤病人,用X玫摄片和CT扫描发现,X线片对脊柱屈曲型损伤、椎节脱位、半脱位容易确诊,对某些类型骨折较易误诊和漏诊。诊断符合率为80%。CT扫描可显示骨折部位、类型、骨折片的移位,以及骨折片突入椎管、椎管狭窄、急性外伤性椎间盘脱出、血肿所致的脊髓损害,还能显示多节段椎体和附件骨折。椎体骨折均可粉碎性。椎体后缘骨折片不同程度突入椎管占54.3%,与椎体骨折类型有关。CT扫描诊断符合率达  相似文献   

19.
合并椎管内骨块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后路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合并椎管内骨块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后路手术治疗.[方法] 根据病人术前X线片,CT扫描,MRI检查结果,结合临床表现,采取体位复位和/或一侧半椎板切除处理椎管内骨块,包括突入椎管内的小关节突骨块、椎板下陷骨块及突入椎管内的椎体后缘骨块等,对于前二类骨块予清理,而对后者骨块采用体位复位及椎体推挤、顶压、撑开上下椎弓根钉等综合方式复位,然后行椎弓根内固定系统进行固定.对于椎管内占位<33%(1/3),无神经症状者,则行单纯内固定;对椎管占位>50%(1/2)或椎管占位<50%(1/2)但合并神经症状者,则在内固定同时予以植骨.[结果] 本组56例患者通过6~63个月随访,椎体后缘骨块致椎管占位由术前平均42%恢复到术后平均6.1%.椎体前缘高度丢失:术前(33%~75%)平均58%,术后(5%~25%)平均18%.来于椎管后方的附件突入骨块全部得到清理;术前Cobb's角(18°~40°)平均28°,术后恢复到(0°~16°)平均8°.神经功能恢复:术后神经功能均无加重,Frankel分级A级5例中,1例恢复至B级,其余B级以下病人均获得1~3级改善.[结论] 合并椎管内骨块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其骨块来源有小关节突、椎板及椎体后缘,通过体位复位和/或后路半椎板切除能获得有效的清除或良好的减压及复位,同时获得较好的畸形矫正及椎管容积的恢复,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0.
阚宏 《骨科》2011,2(1):38-40
目的提高腰椎体后缘软骨结节(LPMN)CT表现分型与临床治疗相关性的认识。方法根据软骨结节突出骨块位置及对椎管受压情况对典型CT表现及临床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0例LPMN进行综合分析及统计学处理。结果 30例共33个椎体,CT表现为单纯型9例,椎管狭窄型15例,游离型5例,外侧型1例。椎管狭窄型及游离型组手术及非手术疗效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CT可清晰显示病变,准确判断椎管狭窄程度及游离骨块和椎管内容物的关系,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CT分型为制定LPMN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