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肝素与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疗效对比。方法56例APL合并DIC患者,随机分为肝素治疗组(28例)和低分子肝素治疗组(28例),分别给予肝素8mg,每8h1次,iH和低分子肝素0.4mL,1次/d,iH治疗,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病并补充凝血因子。结果肝素治疗组和低分子肝素治疗组使用抗凝剂的时间分别为(11.4±3.6)d和(10.1±3.0)d,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愈率分别为92.9%和96.4%,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肝素和低分子肝素治疗APL合并DIC同样有效,治愈率高,副作用轻微。  相似文献   

2.
万军 《中国医药》2007,2(7):415-416
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合并DIC的治疗措施。方法对15例确诊APL合并DIC的患者在积极治疗白血病及消除诱因的基础上,运用低分子肝素抗凝、补充新鲜冰冻血浆及浓缩血小板,有纤溶亢进表现者给予抗纤溶治疗。结果治愈12例,自动出院1例,死亡2例。结论APL合并DIC的治疗措施以全反式维甲酸、亚砷酸诱导缓解及适时化疗,消除诱因,早期予低分子肝素抗凝并积极补充血小板及新鲜冰冻血浆,有纤溶亢进时适当抗纤溶治疗,可收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与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并DIC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 分析2006年3月至2011年3月我院收治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资料90例,其中65例患者并发DIC,25例患者无DIC.观察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并DIC的临床特征.结果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并DIC患者体内白细胞、外周血幼稚细胞、骨髓幼稚细胞明显多于无DIC患者,但血小板明显少于无DIC患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皮肤黏膜出血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并DIC的主要临床表现.DIC是导致出血的主要原因,可通过应用肝素,注入凝血因子或血小板等抗DIC治疗来降低患者的早期出血量,减少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孙明 《中国医药指南》2005,3(3):327-328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为一种具有严重出血倾向的急性白血病,既往多数患者初治时化疗因合并严重的DIC而死亡.近年来,由于全反式维甲酸(ATRA)及砷剂(AS2O3)的应用,大大降低了患者DIC的发生,明显提高了患者的缓解率.本文就初治APL应用ATRA、AS2O3诱导化疗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金妍阅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24):3813-3814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其来势凶猛,易出血、感染及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病死率相对较高[1].APL患者合并DIC时,临床出现多项出凝血指标异常,患者出血较重.如不及时治疗和护理,可危及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浓度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健康人组50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28例。分别测定健康人组及APL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结果 APL患者治疗前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显著增高(P<0.05);通过化疗2周部分缓解后血浆D-二聚体含量比治疗前明显降低,但是仍高于正常参考值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浓度的血浆D-二聚体是提示APL患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有价值的重要实验指标;临床监测血浆D-二聚体对APL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合并出血的临床特点和防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APL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疗效.结果 初诊时合并出血症状20例(95.2%),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10例(47.6%),早期死亡5例(23.8%),经全反式维A酸等治疗及血小板及凝血因子输注后完全缓解13例(61.9%).结论 APL出血发生率高,全反式维A酸(ATRA)的应用、血小板及凝血因子输注等治疗可以减少早期出血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引起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严重出血的原因之一,因其病势急剧凶险,死亡率高,故受到重视。我院救治15例患者合并DIC获得成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在维甲酸、亚砷酸联合诱导基础上,不同时间应用柔红霉素联合阿糖胞苷对低危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方法:初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低危组患者23例,根据白细胞(WBC)计数变化调整化疗方案的合理应用时间,观察在白细胞上升至10×109/L(观察组)及20×109/L(对照组)时加用柔红霉素联合阿糖胞苷的作用效果,以达到提高完全缓解(CR)率,减少APL分化综合征(DS)、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严重并发症的治疗目标。结果:两组初诊WBC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观察组中WBC平均上升速率及上升最高值均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中的DS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中位CR时间为26.3 d,对照组中位CR时间为39.6 d,观察组明显早于对照组;另一方面,两组DIC的发生率和CR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白细胞计数变化(≥10×109/L)加用化疗,可提高低危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诱导化疗的治疗效果,有效控制疾病进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过。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AL并发DIC18例,全部病例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加强抗感染、抗凝、小剂量肝素及必要时补充凝血因子等措施。结果:合并DIC者治疗1-2d死亡7例,3-7d死亡3例,治愈8例。结论:DIC是AL(特别是APL)最严重并发症之一,且常为AL(APL)致死的直接原因。及DIC多发于病情危重,严重感染及疾病晚期,积极治疗原发病,去除病因,是抢救DE成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实验室特征及治疗情况,探索DIC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10年9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收治的156例初治APL患者进行病例总结与分析。结果 156例患者中64例(41.0%)合并DIC,中位发生时间为10d。APL合并DIC患者出血广泛且严重,微血管栓塞表现少见。合并DIC患者完全缓解率为63%,早期病死率为33%,达完全缓解时间为44(25~78)d,治疗中并发维甲酸综合征占17%,与非DI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35、0.001、0.029)。维甲酸联合砷剂治疗可缩短DIC治愈时间。DIC组患者复发率为20%,明显高于非DIC组(8%,P=0.031)。DIC组患者总生存时间为12(0.1~65)个月,5年总生存(OS)率为(56±7)%,与非DI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DIC组无复发生存(RFS)时间为17.5(3~65)个月,5年RFS率为(74±8)%,与非DI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多因素分析显示血浆纤维蛋白原(Fbg)、外周血白细胞数、生存状态评分(PS评分)是APL合并DIC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 DIC是APL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为APL致死及导致不良预后的直接原因,应早期诊断。血浆Fbg<1.0g/L、白细胞>20×109/L、PS评分2~4分预示DIC高危、病死率极高,应早期进行维甲酸及砷剂联合诱导治疗。  相似文献   

12.
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发病率低,且可能治愈.儿童APL的一线治疗药物包括全反式维甲酸和亚砷酸,与成人相似.本文综述儿童APL的治疗情况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毛沫波 《安徽医药》2008,12(7):666-667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概率很高,据文献报道约有80%的患者早期即有凝血功能异常,DIC为APL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近年来,随着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三氧化二砷(As2O3)的应用,APL已成为急性髓系白血病中最有可能治愈的一种亚型,约70%~80%的患者获得长期缓解甚而可能治愈。因此,对初发的APL合并DIC的患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急性白血病(AL)患者化疗前后血浆中组织因子(TF)及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的含量变化,探讨血浆TF及TFPI在AL病情进展、疗效观察、预后判断中的意义,为AL患者发生凝血功能异常提供临床诊断和治疗依据.方法:选择2009年7月-2010年2月间住院的各型初诊AL患者48 例,正常对照组20 例,采集空腹外周肘静脉血,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AL患者血浆中TF及TFPI的含量,同时检测其他的临床相关指标,比较血浆TF及TFPI含量在AL患者化疗前后的变化.结果:初诊的AL患者经治疗缓解后血浆TF和TFPI含量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化疗前血浆TF和TFPI含量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AL,APL患者化疗前后血浆TF和TFPI含量均有明显差异;合并DIC组的AL患者血浆TF和TFPI含量均明显高于不合并DIC组的AL,且化疗前后血浆TF和TFPI含量有显著差异.结论:初诊的AL患者血浆中TF和TFPI的含量均明显增高,而治疗缓解后降低,提示血浆中TF和TFPI含量变化与疾病的发生、进展及临床疗效有一定关系;血浆中TF和TFPI含量的升高与DIC的发生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对DIC的疗效判断具有预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钟少东  蔡晓燕 《安徽医药》2011,15(3):277-280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髓细胞白血病的一种亚型,占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15%,预后凶险。骨髓中以多颗粒的早幼粒细胞为主,该类白血病出血倾向严重,常导致早期死亡。该文就APL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是急性髓性白血病(AML)的一个亚型,又称AML-M3型,其发病率占急性髓性白血病的3.8%~34%[1],其临床表现,对药物的治疗反应及预后与其他类型急性髓性白血病有很大不同,特别是本病极易并发凝血功能障碍,常有严重出血,相当多的患者确诊时已伴有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和  相似文献   

17.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伴噬血细胞增多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AMI-M^3)是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特殊类型,在国外APL为同期急性白血病的3.3%~17.4%。APL形态学诊断及临床治疗的资料国内外发表文章较多,但关于AML-M^3伴噬血细胞增多的报道文献介绍尚少。我们在形态学诊断过程中,发现1例APL伴噬血细胞明显增多,现将形态学及细胞化学染色结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AMI-M^3)是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特殊类型,在国外APL为同期急性白血病的3.3%~17.4%。APL形态学诊断及临床治疗的资料国内外发表文章较多,但关于AML-M^3伴噬血细胞增多的报道文献介绍尚少。我们在形态学诊断过程中,发现1例APL伴噬血细胞明显增多,现将形态学及细胞化学染色结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一种以异常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的特殊类型的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t(15;17)异常,被FAB(F-法国,A-美国,B-英国)协作组定为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M3型[1],早期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其来势凶猛,病情复杂,进展迅速,预后凶险,是本病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本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23例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并发DIC患者,现将临床观察及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我们于1988年5月开始用维甲酸(RA)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5例均获得完全缓解(CR),现报告如下。一、对象和方法我院1987~1989年共收治13例APL患者,均按全国白血病标准诊断。RA系上海第六制药厂生产。治疗情况:1.治疗组(5例):RA40~60mg/日,分2~3次口服至CR;高三尖酯碱1mg/日静滴,连用10~14天;小剂量肝素25mg/日静滴,连用10~1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