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李玲 《河南中医》1994,14(3):187-189
针灸治疗耳聋的临床研究概况李玲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100700)主题词聋/针灸疗法,综述针灸治疗耳聋历史悠久,早在《内经》中即有记载:“耳聋刺手阳明不已,刺其通脉出于耳前者”。“聋而不痛者,取足少阳;聋而痛者,取手阳明。”现代科学的飞速发...  相似文献   

2.
《灵枢·营卫生会》篇说:“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灵枢·口问》篇:“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中医认为,睡眠是人体阴阳消长出入变化所产生的,是人体气血运行和适应自然界变化而产生的必然结果。《灵枢·营卫生会》篇:“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抟,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医论纂要     
医论纂要中之白圈也。其右旁一小白窍,即相火也;其左旁之小黑窍,即天一之真水也。此一水一火,俱属无形之气。相火禀命于命门,真水又随相火,自寅至申,行阳二十五度,自百至丑,行朋二十五度。日夜周流于五脏六腑之间,滞则病,息则死矣.人生男女交媾之时,先有火会...  相似文献   

4.
笔者宗<灵枢@卫气行>云:"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阳主昼,阴主夜,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凡五十周于身,昼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脏.”说明卫气运行与天体运行形成的昼夜时序节律关系密切.从寅时气血流注手太阴肺经,卯时气血流注手阳明大肠经……直至丑时气血流注足厥阴肝经.  相似文献   

5.
甲、三焦之解剖灵樞营卫生会篇說:“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貫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下焦者,別回腸,注于膀胱而渗入焉。”从这一段看,三焦是有形质的东西。如說上焦出胃上口,傍咽而上,貫穿膈膜,中焦也傍胃,下焦別回腸,都是有一定的部位分布,不过形态沒有說出,然决非  相似文献   

6.
小儿白日尿频,与遗尿、淋症有着显著区别。前者,尿虽频,但仍自知。后者,尿虽频数点滴,但无痛涩之感。《灵枢·营卫生会》篇云;“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  相似文献   

7.
《灵枢.经别》中有“足太阳之正”等十二正,十二正之别为十二经别。历代医家认为十二正即十二经脉,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在胸腹及头部的重要支脉。笔者经反复研究,认为这种理解有悖于《灵枢》原义,故不揣自陋,简要论述如下。《灵枢.经别》中言“足阳明之正”与“足太阴之正”皆“上至髀”。可见,足阳明之正与足太阴之正为向心性循行,而足阳明经脉从头走足,故言“十二正即十二经脉”于理不通。同理,十二经别也为向心性循行,言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的支脉也于理不通。营气行于脉中,沿十二经脉顺序循环流注,昼夜营五十周;卫气日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  相似文献   

8.
“四肢为诸阳之本”出于《素问·阳明脉解篇》。原文说:“四肢者诸阳之本也,阳盛则四肢实,实则能登高也”。它是解释阳明热盛,何以能“登高而歌,……踰垣上屋,所上之处,皆非其素所能也”。该篇紧接《太阴阳明论》而来。彼篇则重点阐述脾胃之间以及脾胃与四肢之间的关系。论中云:“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  相似文献   

9.
《素问·太阴阳明论篇》有这样一段经文:“帝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岐伯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藏府各因其经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历代医家对这段经文的解释各不相同,其中分歧最大者为“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一句。下列举有代表性的三家观之:其一,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阳明为阴阳脏腑之海,五脏六腑各因十二经脉受气于阳明,故经脉得为胃行津液之气”。他认为十二经脉为胃行其津液。  相似文献   

10.
循经推运松解疗法治疗乳腺小叶增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鸿 《河南中医》1999,19(5):28-28
乳腺小叶增生,是妇女常见多发病,其主要症状:乳内有核状物,疼痛或触痛,随月经周期发作,其发生机制与卵巢雌激素水平偏高有关。笔者认为,对本病的治疗应坚持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全面调理。乳房属人体器官之一,受五脏六腑之精气荣养,是气血会聚的地方。手太阴肺经出于云门,穴在乳上;足厥阴肝经入于期门,穴在乳下。出于上,入于下,肺领气,肝藏血,乳居其间。足阳明胃为多气多血之经,自缺盆下于乳;冲脉(血海)起于气街,并足阳明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故乳房属足阳明胃经,乳头属足厥阴肝经。当过食膏梁厚味致痰热内蕴于阳明…  相似文献   

11.
宗气实质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学认为 ,宗气即积于胸中之气 ,是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 ,和脾胃从饮食物中运化而成的水谷精气相互结合而成的。宗气 ,又称大气 ,《灵枢 五味》在论及宗气时说 :“其大气抟而不行者 ,积于胸中 ,命曰气海”。另外 ,张隐庵说 :“大气 ,宗气也。”故历代大多数医家都认为大气就是宗气。宗气积于胸中 ,贯注于心肺之脉。《灵枢 五味》曰 :“出于肺 ,循喉咽 ,故呼则出 ,吸则入。”《类经 针刺类 解结推引》说 :“蓄于丹田 ,注足阳明之气街而下行于足。”另《灵枢 邪客》说 :“宗气积于胸中 ,出于喉咙 ,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归纳起来 ,宗…  相似文献   

12.
<正>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太阴”,指足太阴脾经;“阳明”,指足阳明胃经。本篇主要论述太阴阳明两经表里关系及其各自的生理功能和发病特点。重点内容有:一、脾与胃虽为表里,但因其阴阳异位、虚实逆从不同,故对邪气的感受、病变的表现也不相同,春夏阳明实而太阴虚,秋冬太阴实而阳明虚。二、脾不主时,然属土,居中央,生万物而法天地,四时之气皆赖其养。三、脾能为胃行其津液,而五脏六腑均通过脾的转输而接受来自胃之水谷精微;脾主四肢,病则四肢不用。阳明脉解篇第三十“阳明经”,指足阳明经脉;“解”,解释之义。本篇主要解释足阳明经脉的病变、临床表现及预后问题。重点内容有:一、阳明经脉  相似文献   

13.
白虎汤出于《伤寒论》,为治阳明经证之主方。阳明病有邪热在“经”和在“腑”之分,其来路有三:一为太阳、少阳之邪传里;二为病原在太阳、少阳,经误治而陷入阳明;三为阳明直中或伏邪。其病理机制为邪热伤津,造成“胃家实”。所谓“胃家”系指胃肠而言,《灵枢·本输篇》云:“小肠大肠皆属于胃。”胃为水谷之海,邪热入胃  相似文献   

14.
《内经营气脉度运行考》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难经》据古义献记载相传为扁鹊秦越人所著,以阐述《内经》的主要部份,文笔简明,后世以内、难并称.注释《难经》的始自三国时吴·吕广、唐·杨玄操、宋·丁德用、虞庶、杨康候等五人的注,经明·王九思、石友谅,王鼎象、王惟一等人以五家注而编辑,世称王翰林《难经集注》.此外尚有很多人注释,如金·张元素、元·滑伯仁、清·徐灵胎等,而以明·张世贤《图注难经》流行较广.总而言之,都是"疏不破注,注不破经"并无新义.《难经》研究脉度取《灵枢》将骨度、五十营、营气、脉度、营卫生会等篇概括为:一难曰"……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动脉也.呼吸气二百七十息,脉行一十六丈二尺为一周,五十度周身,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八百一十丈,从寅复起."进一步说明脉度"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漏水下百刻,营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也.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取法于寸口也."  相似文献   

15.
“阴阳二十五人”学说,出于《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内经》对于客观世界的分门别类,是以“五”为基数的,“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予五,人亦应之”(为什么以“五”为基数,目前的解释还不是很圆满),《阴阳二十五人篇》从这个基数出发,借用五行学说,具体地将常见的人体外观形态分为木、火、土、金、水五大类,每大类中又分中,左上,左下、右上、右下,形成了“阴阳二十五人”,然后给予各类以具体的气质、精神描述。经文称这种分类为:“先立五形金木水火土,别其五色,异其五形之人,而二十五人具矣。”二十五人的具体内容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原荣收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医药通报》2013,(3):12-12
人有三气。卫气出于上焦(据《素问》注),荣气出于中焦,二者皆气也;二气合行于心肺之间,则积而为宗气,本无形质,必有所附丽以行。故荣行脉中,附丽于血;卫行脉外,附丽于津。惟血随荣气而行,故荣气伤则血瘀;津随卫气而行,故卫气衰则津停。治血以运化荣气为主;治津以温通卫气为主。知乎此,而荣血、卫气之说可以息矣。  相似文献   

17.
马庆璋 《陕西中医》2001,22(4):247-248
笔者宗《灵枢·卫气行》云 :“岁有十二月 ,日有十二辰 ,子午为经 ,卯酉为纬……阳主昼 ,阴主夜 ,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凡五十周于身 ,昼行于阳二十五周 ,夜行于阴二十五周 ,周于五脏。”说明卫气运行与天体运行形成的昼夜时序节律关系密切。从寅时气血流注手太阴肺经 ,卯时气血流注手阳明大肠经……直至丑时气血流注足厥阴肝经。完成十二经脉气血昼夜旺衰的节律 ,掌握气血旺衰的时间规律 ,按时辨证治疗 ,均获良效。兹举验案如下。1 子时心烦 任某 ,女 ,3 3岁 ,农民。于 9年前因七情所致子时心烦 ,1年发行数次 ,亦不影响家务 ,未曾治疗。 …  相似文献   

18.
曲池穴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是该经气血最盛厚的部位,而阳明经多气多血,且"合主逆气而泄",故针刺能摄纳阳明气血,进而通过平亢盛之肝阳,镇上逆之邪火发挥降血压作用。对上述机制的解读中所涉及到的两大核心观点提出疑问:(1)"阳明多气多血"之"阳明"具体指的是足阳明胃经,非手阳明大肠经;(2)"合主逆气而泄"并非指所有合穴均可主"逆气而泄",对于合穴的临床主治证目前中医界尚存在争议。此外,结合高血压病的主要病理因素,曲池穴的穴性、临床主治证探讨其可能的降压机制。  相似文献   

19.
二、颈部督脉行于颈后正中线;任脉行于颈前正中线;足阳明胃经行于颈部前结喉两侧;手阳明大肠经行于颈外侧面动脉搏动处;手太阳小肠经行于颈部侧面下颌角处;足少阳胆经行于颈部侧面当耳垂处;手少阳三焦经亦行于颈部侧面当完骨后缘;足太阳膀胱经行于颈后项部正中线两侧。颈部正中为咽喉;任脉与冲脉会于咽喉;足阳明胃经循喉咙,其别络合诸经之气下络  相似文献   

20.
太阳与阳明合病在《伤寒论》中出现3次,但关于太阳与阳明合病的概念、诊断与治疗,各医家理解不一。笔者认为太阳与阳明合病非两经症状的简单相加,而太阳伤寒兼阳明受邪或受累的症状,其病症中心仍在太阳,其治仍从太阳入手,重在发表,兼及阳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