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IL)-17蛋白和mRNA水平、辅助T细胞(Th17)细胞表达比例,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SLE患者及对照者血浆中IL-17的蛋白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2组外周血中IL-17 mRNA表达水平;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Th17细胞比例,进一步分析IL-17/Th17细胞与SLE临床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和相关分析.结果 SLE组患者血浆IL-17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SLE组患者外周血IL-17 mRNA表达水平[(28.3±11.7)×10-5]高于对照组[(9.8±2.2)×10-5](P均<0.01).SLE患者PBMCs中Th17细胞比例(2.5±1.5)%及IL-17荧光强度(1937±1022)显著高于对照组[(1.5±0.7)%,(1245±413)],且SLE活动期患者Th17细胞百分比高于非活动组,SLE肾病组Th17细胞比例较无肾病组明显升高(P均<0.05).SLE患者血浆IL-17水平、Th17细胞数与SLE疾病活动性指数(SLEDAI)呈正相关(r=0.681,P<0.01;r=0.426,P=0.034).结论 SLE患者体内IL-17蛋白分泌及基因表达水平存在明显异常,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亦显著升高,且与疾病活动性有明显相关,提示IL-17/Th17细胞可能在SLE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浆辅助性T(Th)17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7、IL-22、IL-23和IL-27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45例SLE患者及32名健康人血浆IL-17、IL-22、IL-23和IL-27水平,分析它们之间及其与疾病活动和临床特征的关系.2组资料的比较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结果 SLE患者血浆IL-17和IL-23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77.8(25.4~87.6)pg/ml和36.4(15.7~338.2)pg/ml;14.7(<7.8~247.5)pg/ml和<7.8(<7.8~81.7)pg/ml,P均<0.01],非活动组与活动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LE组IL-22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77.4(<15.6~559.7)pg/ml和378.8(21.8~1154.2)pg/ml,P<0.01],且活动组明显低于非活动组(P<0.01);与对照组相比,SLE组IL-27水平有升高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LE患者血浆IL-17与IL-23水平呈正相关(P均<0.01);IL-22水平与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积分、红细胞沉降率、抗双链DNA(dsDNA)滴度呈负相关(P均<0.01),与C3水平呈正相关(P<0.05);各细胞因子水平与临床表现和药物治疗无关.结论 SLE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因子反应异常,IL-17和IL-22在SLE病理生理中的作用不同,IL-23/IL-27失衡可能促进Th17介导的炎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热休克蛋白90(HSP90)和血浆白细胞介素18(IL-18)的表达水平及与疾病活动的关系。方法:运用Westernblot技术检测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SP90的表达,ELISA方法检测血浆中的IL-18水平,并与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⑴SLE患者HSP90的表达水平在活动期组(0.82±0.10)和稳定期组(0.54±0.09)与正常对照组(0.37±0.11)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分别P<0.01),且活动期组较稳定期组增高更明显(P<0.01);⑵SLE患者血浆IL-18水平在稳定期组(327.82±101.45pg/ml)和活动期组(459.79±134.08pg/ml)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252.32±76.45pg/ml)(分别为P<0.05,P<0.01);⑶SLE患者的HSP90和IL-18水平与SLEDAI评分之间呈正相关(分别为r=0.80,P<0.01;r=0.49,P<0.01)。结论: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SP90和血浆IL-18水平均显著增高,并且与SLE的病情活动密切相关,可能在SLE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白细胞介素(IL)-23和IL-12的调节作用。方法78例SLE患者[以SLE疾病活动评分(SLEDAI)进行活动性评分]和正常对照36名,分别抽提SLE患者和正常对照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mRNA,并反转录成cDNA,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方法对IL-23特异的亚单位P19、IL-12特异的亚单位P35以及它们共有的亚单位P40作定量分析,数据采用看家基因进行标化。结果未经治疗、已经治疗的SLE患者的IL-12特异性的亚单位P35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P值分别<0.05,<0.01)。与未经治疗相比,用类固醇激素或类固醇类激素加免疫抑制剂治疗的SLE患者显著抑制P40和P19的表达(P值分别<0.01和<0.05)。活动性SLE患者(SLEDAI>10)的P19、P40、P35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非活动性SLE患者(SLEDAI≤10)(P值分别<0.01,<0.01和<0.05)。结论IL-12的表达下降或IL-23的表达上调也许参与SLE的发病过程,这两种细胞因子有可能是SLE患者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 检测白细胞介素17( IL-17)和白细胞介素23( IL-23)在原发性高血压病( EH)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64例EH患者(EH组)不同等级间及治疗前后血清IL-17、IL-23水平及变化,以30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 EH组血清IL-17及IL-23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EH不同级间血清IL-17和IL-23水平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2、3级高血压患者血清IL-17及IL-23的水平较1级患者明显增高;治疗后血清IL-17及IL-23水平则显著低于治疗前,但仍高于对照组( P< 0. 005) ,血清IL-23与IL-17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2 = 0.5841, P < 0.001)。结论:血清IL-23和IL-17可能参与EH的发病及病理变化过程,监测血清IL-23和IL-17水平可作为判断EH病情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老年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中辅助性T细胞(Th)17、Th1、白细胞介素(IL)-23及干扰素(IFN)-γ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和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分别检测该院2010年2月至2013年3月住院治疗的36例老年SLE患者与同时期的23例老年健康体检者的Th17细胞、Th1细胞百分比,IL-23及IFN-γ浓度,并对其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另外对SLE患者的相关检测指标与SLE活动指数(SLEDAI)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SLE组、活动组、非活动组的Th17细胞占所有CD4+T细胞的百分比、IL-23及IFN-γ浓度均高于健康组(P<0.05),Th1细胞占所有CD4+T细胞的百分比与健康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SLE活动组的Th17细胞占所有CD4+T细胞的百分比和IL-23浓度均高于非活动组(P<0.05)。SLE患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占所有CD4+T细胞的百分比、IL-23浓度均与SLEDAI评分呈正相关(r=0.78、0.56,P<0.05),而Th1细胞占所有CD4+T细胞的百分比、IFN-γ浓度均与SLEDAI评分无相关性(P>0.05)。结论老年SLE患者外周血中Th17、IL-23及IFN-γ的表达增高,Th1细胞表达无差异,Th17细胞与IL-23的表达与病情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疾病活动性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70例SLE患者(SLE组)和63例健康查体者(对照组),采用PCR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FN-γmRNA和IL-10mRNA表达情况;采用凝胶图像扫描系统对PCR产物的电泳条带进行密度扫描.结果SLE组IL-10 mRNA表达量高于对照组(P<0.01),IFN-γ表达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SLE组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10分者IFN-γ mRNA表达显著高于≤10分者,IL-10 mRNA表达在两者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SLE时存在Th1细胞向Th2细胞漂移现象;IFN-γ表达增高与SEE疾病活动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IL-12、IL-18的表达及与疾病活动的关系。方法应用ELISA法以及半定量RT-PCR法分别测定SLE活动组、缓解组和对照组血清IL-12、IL-18水平以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IL-12 mRNA和IL-18 mRNA的表达。结果SLE活动组IL-18 mRNA、IL-18的表达较SLE缓解组和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均〈0.05)。血清IL-18水平与IL-12水平呈负相关(r=-0.406,P=0.019)。SLE患者SLE疾病活动指数与IL-12、IL-12 mRNA呈负相关(r=-0.617,P〈0.05;r=-0.512,P〈0.05),与IL-18、IL-18 mRNA呈正相关性(r=0.817,P〈0.05;r=0.806,P〈0.01)。结论SLE活动组患者中存在IL-18异常高表达和IL-12异常低表达,二者之间呈负相关,在SLE发病和发展中可能起不同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乙型病毒性肝病(HB)患者血清IL-17、IL-22水平变化规律,为其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取84例HBD患者静脉血分离血清,采用ELISA法分别检测IL-17、IL-22、HA、LN、ⅣC水平,采用常规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TBIL、γ-GT水平。结果与健康组(40例查体健者)比较,HBD患者血清IL-17及IL-22水平明显升高,P<0.01;随肝损害的程度加重,IL-17及IL-22表达水平增高(P<0.01)。IL-17、IL-22分别与HA、LN和ⅣC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均<0.05)。肝癌患者(16例)IL-22水平与TBIL、γ-GT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 IL-17、IL-22在HBD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其水平变化在HBD临床诊断、病情分析及预后判断中均具有重要价值。深入研究IL-17、IL-22等细胞因子通路与肝脏损伤机理,可为HBD免疫干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 - 17(IL - 17)在狼疮性肾炎患者 (LN)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表达和分泌及其与LN疾病活动性的关系。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LN活动期患者血浆及PBMC体外自发培养或刺激培养的上清液中IL - 17蛋白水平 ,流式细胞仪免疫荧光分析法检测PBMC表达IL - 17的水平 ;用逆转录 -聚合酶联反应 (RT -PCR)法测定LN活动期患者PBMC体外自发培养和刺激培养后的IL - 17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LN活动期患者血浆检测不出IL - 17(<5ng/L) ;PBMC自发培养和PHA刺激培养下 ,LN活动期、LN静止期和正常对照 ,三组均检测不出IL - 17;而PBMC在CD3mAb +CD2 8mAb和PMA +ionomycin刺激培养下 ,较自发培养和PHA刺激培养 ,上述 3组IL - 17水平均明显升高 (P <0 .0 1) ,LN活动期PBMC表达、分泌IL - 17水平与SLE疾病活动指数 (SLEDAI)呈明显正相关。结论 LN活动期患者PBMC表达、分泌IL -17水平存在明显异常 ,并能反映LN疾病活动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急性白血病患儿外周血白细胞介素-17(IL-17)的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急性白血病患儿43例,按照化疗结果分为未缓解组(15例)、缓解组(28例)及化疗后骨髓抑制组(19例)、非骨髓抑制组(24例),22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液相多重蛋白定量技术(CBA)检测各组外周血血浆IL-17。结果未缓解组、缓解组、骨髓抑制组和非骨髓抑制组IL-17水平低于对照组(P均<0.05),未缓解组IL-17水平低于缓解组(P<0.05),骨髓抑制组IL-17水平低于非骨髓抑制组(P<0.05)。结论急性白血病患儿外周血IL-17水平降低,其表达水平部分反映了白血病的疾病状态。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肠道菌群、白细胞介素-23(IL-23)/白细胞介素-17(IL-17)轴与溃疡性结肠炎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为溃疡性结肠炎组,另选同期10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对两组以及溃疡性结肠炎组内不同分型患者肠道菌群(肠杆菌、肠球菌、酵母菌、双歧杆菌、乳杆菌)、IL-17、IL-23进行对比,利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对肠道菌群、IL-17、IL-23与溃疡性结肠炎严重程度的相关性进行检验。结果溃疡性结肠炎组肠杆菌、肠球菌、IL-17、IL-23高于对照组,酵母菌、双歧杆菌、乳杆菌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溃疡性结肠炎组内轻型患者肠杆菌、肠球菌、IL-17、IL-23最低,酵母菌、双歧杆菌、乳杆菌最高,重型患者肠杆菌、肠球菌、IL-17、IL-23最高,酵母菌、双歧杆菌、乳杆菌最低,中型介于其间,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肠杆菌、肠球菌与IL-17、IL-23呈正相关性(P<0.05),酵母菌、双歧杆菌、乳杆菌与IL-17、IL-23呈负相关性(P<0.05),肠杆菌、肠球菌与溃疡性结肠炎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性(P<0.05),酵母菌、双歧杆菌、乳杆菌与溃疡性结肠炎严重程度呈负相关性(P<0.05),IL-17、IL-23与溃疡性结肠炎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肠道菌群,IL-23/IL-17轴与溃疡性结肠炎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或可能为该病症的重要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联合血液滤过对乙型肝炎相关肝衰竭血清白细胞介素(IL)-17、IL-6的影响。方法 30例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血浆置换联合血液滤过单次治疗。用ELISA检测各组血清IL-17、IL-6浓度,同时记录血清ALT、TBil等值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肝衰竭组患者血清IL-17、IL-6水平分别为(123.5±23.0)pg/ml、(110.0±18.5)pg/ml,高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8.5±6.3)pg/ml、(27.8±5.9)pg/ml和正常对照组(34.7±3.3)pg/ml、(12.1±5.1)pg/ml,P均<0.001;治疗后血清IL-17、IL-6水平分别为(84.7±21.4)pg/ml、(75.8±16.6)pg/ml,较治疗前下降(t=35.1,P<0.001;t=33.4,P<0.001);与好转组相比,人工肝对恶化组血清IL-17、IL-6清除效率降低(t=3.8,P<0.05;t=3.9,P<0.05);人工肝对血清IL-17、IL-6清除效率均与MELD评分呈负相关(r=-0.53、P=0.003;r=-0.43,P=0.015)。结论血浆置换联合血液滤过能有效降低肝衰竭患者血清IL-17、IL-6水平,其对IL-17、IL-6的清除效率可能与患者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4.
徐雪  裘昊旻  薛愉  吕玲 《临床内科杂志》2010,27(10):669-671
目的 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浆IL-17、干扰素(IFN)-γ水平及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Th)17和Th1细胞表达比例,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SLE患者及对照组血浆中IL-17、IFN-γ浓度;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Th17、Th1细胞表达比例.进一步分析Th17/Th1细胞及其相关因子与SLE临床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SLE患者PBMCs中Th17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且SLE活动期患者Th17细胞百分比高于非活动期患者(P〈0.05),而SLE患者Th1细胞比例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SLE患者血浆IL-17水平、Th17细胞数与SLE疾病活动性指数呈正相关.结论 SLE患者体内IL-17水平、Th17细胞比例显著升高,且与疾病活动性明显相关,提示IL-17/Th17细胞在SLE发病机制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IL-10受体(IL-10R)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89例SLE患者和30名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IL-10RmRNA的表达水平;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10水平。结果①活动期SLE患者和非活动期SLE患者及正常人IL-10受体表达阳性率为100%。②PBMC中,IL-10RmRNA表达水平:活动期SLE患者(1组)为0.87±0.29,非活动期SLE患者(2组)为0.72±0.21,正常人(3组)为0.68±0.14。1组和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组和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和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血清中IL-10水平:1组和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组显著高于3组(P<0.05),2组显著高于3组(P<0.05)。活动期SLE患者和非活动期SLE患者血清中的IL-10水平与PBMC上的IL-10R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888,r=0.787,P<0.05)。结论IL-10及其受体的异常表达可能在SLE疾病活动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检测SLE患者PBMC中IL-10受体的表达水平可作为疾病的活动性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中的IL-17、IL-6水平及其与疾病活动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40例SLE患者和40例正常对照者,采用ELISA法测试其血清IL-17和IL-6,仪器法检测ESR,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C_3、C_4、IgG、IgA、IgM。结果:SLE患者组的血清补体C_3、C_4、IgG、IgM、IL-17、IL-6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组血清补体C_3水平与疾病活动指数(SLEDAI)呈负相关,IL-17、IL-6水平与SLEDAI呈正相关。同时发现IL-17与IL-6之间、IL-17/IL-6与SLEDAI之间也分别存在相关性。结论:IL-17、IL-6可能在SLE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Lu GY  Guo XF  Wang ZY  Bai X  Su J  Ruan CG 《中华内科杂志》2006,45(1):42-44
目的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及VWF裂解酶(VWF-CP)活性,探讨VWF及VWF-CP在SLE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残余胶原结合实验法及ELISA法分别对30例SLE患者血浆VWF-CP活性及VWF:AG水平进行检测。结果SLE患者血浆VWF:AG(114.6±16.3)%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71.3±49.5)%(P<0.01),而血浆VWF-CP活性水平(57.7±16.3)%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86.6±1.8)%(P<0.01),狼疮性肾炎(LN)组(130.1±40.6)%血浆VWF:AG水平显著高于非LN组(97.6±27.6)%(P<0.05),而VWF-CP活性显著降低(P<0.05),血浆VWF-CP活性水平与狼疮活动指数(SLEDAI)呈负相关(R=-0.4316,P<0.05)。18例肾活检的LN患者中,Ⅳ型VWF水平最高,VWF-CP活性最低,其余3型之间无差别。30例初发SLE患者综合治疗4周后血浆VWF:AG水平显著下降,VWF-CP活性水平在治疗后SLEDAI评分≥9分者,无显著性升高,SLEDAI评分<9分者,有显著性升高(P<0.05)。结论SLE的血浆VWF升高,VWF-CP活性低下,参与SLE尤其是LN的发生发展,内皮损伤和自身抗体可能是致SLE患者VWF升高,VWF-CP活性低下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稳定期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21(Interleukin-21,IL-21)、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的表达水平及三者与肺功能指标第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_1%pred)及健康损害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70例吸烟慢阻肺稳定期患者为慢阻肺组,70例健康吸烟者为健康吸烟对照组,70例健康非吸烟者为健康非吸烟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各组血清IL-21、IL-17、TLR4的表达水平;应用德国耶格肺功能仪检查各组肺功能指标FEV_1%pred;用慢阻肺评估测试量表(CAT)评分,评定慢阻肺患者的健康损害程度;分析血清IL-21、IL-17、TLR4表达水平与FEV_1%pred、CAT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慢阻肺稳定期组血清IL-21、IL-17、TLR4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健康吸烟对照组及健康非吸烟对照组,(P均0.05);慢阻肺稳定期患者血清中IL-21、IL-17、TLR4表达水平与FEV_1%pred均呈负相关(r=-0.586、-0.703、-0.638,P均0.05);慢阻肺稳定期患者血清IL-21、IL-17、TLR4表达水平与CAT评分均呈正相关(r=0.718、0.677、0.596,P均0.05)。结论慢阻肺稳定期患者血清IL-21、IL-17、TLR4表达水平增高,且三者均与患者肺功能指标FEV_1%pred、健康损害程度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IL-17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肝炎肝硬化的相关性。方法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34例慢性乙型肝炎、32例肝炎肝硬化、26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及2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中的IL-17水平,同时检测不同Child-Pugh分级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IL-17的表达。结果各组患者与健康对照者血清IL-17的浓度均有显著性差异。肝硬化和慢性乙型肝炎组、重型肝炎组有显著差异(P<0.01),慢性乙型肝炎组与重型肝炎组之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348);Child-PughB级、C级患者与A级患者相比,血清中IL-17的表达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IL-17与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生以及肝纤维化之间可能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7(IL-17)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内巨噬细胞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CHB患者30例和健康对照者10名,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肝组织IL-17和CD68的表达情况。体外分离培养骨髓来源巨噬细胞(MDM),予以IL-17处理后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相关细胞因子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1.CHB患者肝组织IL-17比正常对照组表达增加(P0.05)。2.CHB患者肝组织CD68阳性巨噬细胞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3.IL-17细胞因子刺激后,巨噬细胞MCP-1 mRNA(4.65±2.27)表达高于对照组(2.05±0.95),iNOS mRNA(121.7±26.65)也明显高于对照组(3.29±1.62),而IL-10 mRNA(14.2±6.85)较对照组(23.50±8.00)明显下调,同样Arg-1 mRNA(20.68±5.29)表达也较对照组(35.80±8.97)下调(P0.05)。结论 IL-17可能通过肝脏巨噬细胞参与CHB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