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正>颈型眩晕是由于颈椎退行性改变压迫椎动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是临床常见病症,多见于老年人。近年来,随着工作和生活压力增大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年轻人也发病率呈上身趋势。临床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颈部僵硬,视力障碍,甚至猝倒,可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笔者于2008年1月至2013年7月间,采用天麻注射液治疗颈性眩晕60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程茹 《浙江中医杂志》2003,38(3):104-104
眩晕可见于多种疾病 ,如高血压病、内耳眩晕病、脑外伤后综合征、颈椎病、脑动脉硬化等 ,轻者闭目能止 ,重者视物旋转 ,不能站立或伴恶心呕吐 ,甚则晕厥 ,严重影响日常工作生活。笔者自1 998年 7月至 2 0 0 2年 2月期间 ,采用自拟化痰逐瘀通窍汤治疗顽固性眩晕 5 0例 ,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 5 0例中 ,男性 1 9例 ,女性 31例 ;年龄最小 37岁 ,最大 72岁。全部病例反复眩晕发作在半年以上 ,最长者 3年余 ,且经头颅CT、脑彩超、颈椎片、颈椎CT及其它相关检查 ,确诊为颈椎病而致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者 2 0例 ,…  相似文献   

3.
内耳眩晕病为内科常见病、多发病 ,常影响患者的工作与生活。我科自 1999年 6月~ 2 0 0 0年 6月应用刺五加注射液静脉点滴治疗内耳眩晕病 33例 ,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本组病例均为我院住院患者 ,其中女性 2 4例 ,男性 9例 ;年龄 16~ 30岁 11例 ,30岁以上 2 2例 ,平均年龄 4 1岁。1.2 诊断标准 :眩晕视物旋转 ,听力减退 ,耳鸣 ,病史 0 .5 a以上。排除心脏病、脑部疾病及药物中毒性眩晕者。2 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入院后均应用 10 %葡萄糖 2 5 0 ml,加入刺五加注射液 (黑龙江省完达山制药厂生产 ) 4 0 ml静脉点滴…  相似文献   

4.
霍新华 《光明中医》2010,25(7):1246-1246
<正>颈性眩晕是由于颈椎不稳、退变,骨刺直接刺激或压迫椎动脉或椎动脉痉挛而导致椎动脉供血不足的一种病症[1],属于中医学眩晕的范畴。颈性眩晕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常反复发作,影响患者生活或工作,近年来有年轻化的趋势。我院康复科两年来在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低血糖致眩晕的护理方法,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法将73例低血糖致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常规西医护理,观察组在西医护理基础上实施针灸、中药熏洗双足、中药治疗、耳穴压豆等中医护理。观察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血糖恢复正常及眩晕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对照组脑干损伤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低血糖致眩晕患者在西医护理基础上实施中医护理可提高治疗成功率,促进低血糖及眩晕消失,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正>颈源性眩晕为神经内科常见临床疾病,多发于中老年女性,发病时患者感阵发性眩晕,严重者可有恶心、呕吐、头痛、耳鸣、耳聋、视力减退等伴随症状[1],常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生理和心理痛苦,极大地影响工作和生活。我院神经内科病区2008年11月~2014年10月应用山莨菪碱穴位注射治疗颈源性眩晕患者,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一般资料选取我院神经内科病区2008年11月~2014年10月治疗的颈源性眩晕患者116例,依据《实用内科学》,  相似文献   

7.
1999年~ 2 0 0 3年 ,对 2 1例症状以眩晕为主 ,体征明显的颈椎病患者进行中医综合疗法治疗 ,取得较好的疗效 ,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8例 ,女 13例 ;年龄最大 67岁 ,最小3 3岁 ;病程最短 1周 ,最长为 8浕 ;均排除了神经系统及外周前庭器官器质性病变 ;2 1例中 ,以低头伏案工作的工种发病率较高 ,症状、体征均符合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临床表现 :以眩晕为主 ,眩晕性质为旋转性 4例 ,摇晃性、浮动性 10例 ,下肢发软、站立不稳或倾斜感 7例 ;眩晕发作为阵发性 15例 ,持续性 6例 ;眩晕与颈活动有关 18例 ,与改变体位有…  相似文献   

8.
王欣英 《国医论坛》2010,25(2):34-35
<正>椎-基动脉供血不足之眩晕,是由于椎-基动脉系统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疾病。临床表现为眩晕,时伴头痛、恶心、呕吐或感觉障碍,意识或视野障碍,心悸,震颤,纳差,乏力,失眠多梦等。本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工作习惯的改变,发病率明显上升,并趋于年轻化,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笔者自2001年9月~2009年9月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该病39例,并与单  相似文献   

9.
金芳芳 《光明中医》2010,25(4):584-585
<正>眩晕是临床常见病症,可见于西医的多种疾病,如脑动脉硬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梅尼埃综合征、高血压病、低血压、贫血、神经衰弱等。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本病常反复发作,影响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李燕梅教授为河南中  相似文献   

10.
颈性眩晕病是由于颈椎病引起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出现反复眩晕 ,伴恶心、呕吐、项强的一种疾病 ,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近年来 ,笔者采用电针治疗本病 6 0例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6 0例中 ,男 4 3例 ,女 17例 ;年龄 35~ 6 8岁 ;病程 1月~ 5年。1.2 诊断标准  (1)以眩晕为主症 ,常表现为头转向某一侧时即出现眩晕 ;(2 )排除耳源性、眼源性眩晕以及颅内病变 ;(3)X线摄片提示颈椎横突间距变小 ,钩椎关节增生 ,或CT检查提示左右横突孔大小不对称 ,一侧相对狭窄 ;(4 )TCD提示椎 -基底动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倍他司汀治疗不同眩晕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3年2月我院门诊眩晕疾病患者80例,按疾病种类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是后半规管良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研究组患者为除良性位置性眩晕之外的周围性眩晕以及中枢性眩晕患者,两组患者全部选择倍他司汀进行治疗,比较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的临床效果和对照组比没有显著差异(P> 0.05);研究组的VSS-SF评分和对照组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 0.05);研究组的生活质量评分和对照组比没有显著差异(P> 0.05)。结论:倍他司汀治疗不同眩晕疾病的治疗效果都比较显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促进身体的快速康复,安全性更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二陈汤加味治疗痰浊内阻型眩晕56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惠  郭燕 《光明中医》2003,18(2):39-40
眩晕是中西医临床常见的一种病症 ,以眼前发黑、视物不清或旋转 ,站立不稳为主要表现。眩晕作为一个症状见于西医学中的某些疾病。中医学认为导致眩晕之病因病机颇为复杂 ,证候类型也多繁杂。本组 56例皆为中医痰浊内阻型眩晕 ,分别见于西医学中的脑干梗死、枕叶梗死、高血压病、快速心房纤颤、颈椎病等疾病中。本组 56例眩晕经二陈汤加味治疗获满意疗效。谨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56例病人为 2 0 0 0年 5月~ 2 0 0 2年 5月我院门诊及住院病人。其中男性 40例 ,女性 1 6例 ;年龄在 3 2岁~ 84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54 83岁。高血压病 1 5例 ,经…  相似文献   

13.
<正>颈性眩晕是指椎动脉的颅外段受颈部病变的影响导致血流障碍的眩晕综合征。其特点是眩晕呈间断性、反复性,发作时与颈部活动姿势有明显关系,可伴有恶心、呕吐、颈项背部不适、耳鸣、视觉障碍等症状。其发病以中老年人居多,但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方式的转变,有年轻化趋势。本病轻者能给患者学习、工作、生活等带来较大负面影响,严重者可发生相应区域脑梗死。因此全面理解其发病机制,对指导  相似文献   

14.
眩晕是中医常见的临床病证,根据风、痰、瘀、火、虚的致病特点可以进行辨证论治加以治疗;西医中的眩晕是指一种临床症状,根据判断不同发病机制从而进行相应的治疗方法。该病发作往往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因此有效缓解及治愈眩晕的方法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用眼针治疗眩晕也成为一种特色治疗方法。临床治疗取得了显着疗效,文章从眼针以及眼针与相关治疗相结合治疗方法的角度来综述近十年眼针治疗眩晕的临床研究进展,为临床治疗眩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颈性眩晕也称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的临床常见类型,也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本病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通过数年的临床实践研究,我们认为通过针刺和药物双重治疗颈性眩晕,见效快,疗效高,值得进一步推广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魏承兰 《国医论坛》2002,17(5):46-47
眩晕是临床常见症状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其病因之一。笔者使用葛根素注射液合西比灵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 30例 ,疗效显著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1 999年 3月~ 2 0 0 0年 9月共收治眩晕患者 5 6例 ,随机双盲分为两组。治疗组 30例中 ,男 1 8例 ,女1 2例 ;年龄 5 2岁~ 80岁 ,平均 48± 1 0岁。两组资料经统计学处理 ,具有可比性 ( P>0 .0 5 )。两组病人均有反复发作性眩晕 ,伴恶心呕吐 ,一侧或双侧视力障碍 ,或偏盲、复视、眼震、共济失调、构音障碍、猝倒发作 ,无耳鸣耳聋。颈颅多普勒超声 ( TCD)检查均示椎—基底动脉…  相似文献   

17.
针刺配中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50例临床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它常由于颈部活动时眩晕加重、甚至卒倒 ,伴有头枕部疼痛──发麻而影响睡眠及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我们采用针刺夹脊穴、风池、印堂、曲泉、曲泽穴配合中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5 0例 ,获得满意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5 0例病人均为门诊收治病人。其中男 32例 ,女 1 8例 ,年龄最小 2 1岁 ,最大 79岁 ,病程最短 2 5天 ,最长 1 8年。1 .2 症状体征 颈部僵硬、活动受限 ,有晨僵感 ,头目眩晕 ,转头时眩晕明显加重 ,甚至卒倒 ,伴有视力减退 ,记忆力减退 ,睡眠欠佳 ,头枕部麻痛 ,…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分析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急性发作期证候相关危险因素。方法: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选择清远市清城区人民医院接收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急性发作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证候分布情况进行观察,分析证候相关因素。结果: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急性发作期证候主要有8个,各证候对应危险因素如下:肝郁痰热证:饮酒和较小工作压力;肝郁化火证:焦虑状态;脾虚湿困证:电脑前工作和眩晕家族史;热证:高血压病史;气血两虚证:久站和生活安逸;风痰证:低头伏案工作和酗酒;肝阴虚证:年龄层次;气虚证:颈椎病病史,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急性发作期证候主要有8个,其相关危险因素较多,临床上可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9.
<正>颈性眩晕是临床眩晕症的一种常见类型,其病因尚未完全阐明,多种颈部病变可导致该病症,临床一般认为颈性眩晕可能与颈椎不稳致颈动脉颅外段供血不足或因关节退变、损伤等影响椎基底动脉血供有关[1]。颈性眩晕对患者日常工作和生活影响较大,目前治疗方案有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其中保守治疗包括局部手法整复、扩血管药物、  相似文献   

20.
我科于 1 997年 7月~ 2 0 0 1年 3月利用倍他司汀联合复方丹参治疗眩晕病人 60例 ,并与 60例独用复方丹参治疗的病人进行疗效比较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 .1 病例选择  1 2 0例眩晕病人 ,其中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48例 ,梅尼埃病 2 8例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 2 6例 ,头晕待查 1 8例 ;年龄 >2 0岁 ,眩晕发作频率 >1次 /月。上述病人均已排除一般性头晕、非发作性眩晕 ,如神经症、高血压、贫血等所致头晕 ,按照随机开放平行对照实验方法 ,将 1 2 0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60例 ,两组性别、年龄、病情计分等一般性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