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下鼻道开窗术切除上颌窦囊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采用鼻内镜下经下鼻道钻孔进路切除上颌窦囊肿56例(68侧),术后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利用微波热凝治疗上颌窦息肉及囊肿的疗效。方法:对67例上颌窦息肉及囊肿患者行鼻内镜下微波辅助鼻窦手术,在30°、70°鼻内窥镜引导下,利用微波辐射器可随意弯曲的特点,将微波探头经扩大的上颌窦口伸入窦内热凝窦内息肉和囊肿,彻底清除病变。需扩大上颌窦口者同时用微波行中鼻道上颌窦造口术。结果: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9个月),治愈58例,好转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5%,治愈率86.6%。结论:此法可彻底清除上颌窦内病灶,降低术后复发率,弥补了经鼻内窥镜鼻窦手术在处理上颌窦病变时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鼻内镜下上颌窦良性病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上颌窦良性病变的手术切除方法.方法:41例上颌窦息肉、囊肿、曲菌病、内翻性乳头状瘤等良性病变,分别采用3种不同的手术方式清除病灶,其中30例经扩大的上颌窭自然开121径路;4例经鼻内中、下鼻道双径路;7例经扩大的上颌窦自然开口及鼻腔外侧壁切除双径路.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治愈39例,2例复发,治愈率95.1%.结论:鼻内镜下经鼻腔采用3种不同的手术径路切除上颌窦良性病变,疗效肯定,创伤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上颌窦囊肿是耳鼻咽喉科常见多发病 ,传统的手术方法为犬齿窝进路上颌窦根治手术 ,该手术方法损伤大 ,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近几年来 ,我们采用鼻内镜下经下鼻道钻孔径路切除上颌窦囊肿 18例 ,术后疗效满意 ,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997年 5月~ 2 0 0 0年 3月 ,我科门诊共治疗上颌窦囊肿18例 ,男 8例 ,女 10例 ,年龄最小者 18岁 ,最大者 5 4岁。病史 2~ 10年。其中伴前额部持续性钝痛者 13例 ,面颊部压迫感 5例 ,偶有阵发性鼻内流出淡黄色液体 9例 ,术前均行鼻窦 CT检查 ,囊肿直径 2 .0 cm~ 3.5 cm。治疗方法。采用国产好克公司生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中、下鼻道双径路与鼻内镜下中鼻道两种手术方式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的疗效. 方法 40例真菌性上颌窦炎患者行鼻内镜下中、下鼻道上颌窦联合开窗术治疗(A组),53例采用鼻内镜下中鼻道开窗术治疗(B组).术后随访1~2年,定期行鼻窦冲洗及鼻内镜复查.根据1997年海口标准评定手术疗效.结果 A组治愈36例(90%),好转4例(10%),无效0例,有效率为100%;B组治愈45例(84.9%),好转1例(1.9%),无效及复发7例(13.2%),有效率为86.8%.两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13, P=0.018). 结论 鼻内镜下鼻窦术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有效,可先行中鼻道开窗术,对真菌球不能彻底清除者,加用下鼻道开窗术治疗,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4月-2013年2月,我们采用鼻内镜下经下鼻道及中鼻道双进路治疗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21例的临床资料。结果21例经手术顺利完整,术后经病理确诊,临床症状消失,无复发,无永久并发症。结论经鼻内镜下下鼻道及中鼻道双进路治疗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能提供充足视野,完整清除病灶,是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切除单纯上颌窦囊肿手术径路的选择策略。方法选择鼻内镜下单纯上颌窦囊肿切除的47例患者(52侧)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采用下鼻道黏膜瓣下开窗径路者36侧,改良泪前隐窝径路者16侧,观察两种径路的治疗效果。结果术后随访6~12个月,经下鼻道径路手术者36侧中有1侧复发;经改良泪前隐窝径路者16侧无复发。两组患者术后不适症状消失,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自然窦口通畅的单纯上颌窦囊肿,位置靠近窦腔内侧壁、后外侧壁和底壁者,可采用下鼻道径路;位置靠近窦腔前壁或囊肿巨大者,可选择改良泪前隐窝径路,均可达到微创切除病变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上颌窦常见良性病变有上颌窦息肉、上颌窦囊肿和真菌性上颌窦炎等。随着鼻内镜技术的日益成熟,多数情况下这些病变可通过功能性鼻内镜手术得到治愈,但对于部分位于上颌窦底部、内壁及前壁的病变,单纯从中鼻道进路难以完全清除。我科自2002年2月~2008年10月采用中下鼻道联合径路治疗上颌窦良陛病变68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采用低温等离子刀行鼻内镜下上颌骨囊肿经下鼻道或鼻腔底开窗切除术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对23例累及上颌窦或鼻腔底的上颌骨囊肿,术前行鼻窦、上颌骨CT扫描三维重建,了解囊肿与上颌窦、鼻底的关系,采用低温等离子刀鼻内镜引导下经下鼻道或鼻腔底开窗切除术,术后复查和随访。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未出现明显面部软组织肿胀及面部、牙龈麻木牙齿酸痛、牙龈瘘及咀嚼功能下降等,囊肿术腔黏膜于术后8周左右上皮化。随访6~18个月,囊肿无复发。结论采用低温等离子刀鼻内镜下经下鼻道或鼻腔底开窗切除累及上颌窦或鼻底的上颌骨囊肿,较传统的术式具有视野清晰、微创、术后恢复快,安全有效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因上颌窦黏膜囊肿位置不同,应用不同入路行鼻内镜下上颌窦黏膜囊肿治疗方法的临床比较。方法统计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入我院的上颌窦囊肿62例行鼻内镜手术,25例经上颌窦自然窦口行囊肿摘除,20例经下鼻道黏膜下开窗囊肿摘除,17例行鼻内镜辅助下尖牙窝穿刺摘除上颌窦囊肿。结果62例均行鼻内镜手术,术后经病理检查,证实为黏膜囊肿,随访6个月~2年。结论经鼻内镜辅助下不同手术方式治疗上颌窦黏膜囊肿效果明显,损伤较小,治愈率高。  相似文献   

11.
内窥镜鼻窦手术160例小结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鼻内窥镜进行鼻窥手术160例,其中慢性复发性鼻窥炎患者103例,鼻息肉伴鼻炎患者49例,鼻窦囊肿8例,术扣随肪,复发性鼻窦炎患者64.1%治愈,30.1%明显好转;鼻息肉患者全部正常通气,息肉复发率为10.2%,鼻窦囊肿患者全部治愈。  相似文献   

12.
Origin of the choanal polyp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To study the origin of the choanal polyp, the maxillary sinus was surgically explored using a preservative technique. An antral cyst or a cystic rudiment, usually attached to the inferolateral aspect of the sinus wall, was disclosed in 15 patients with this condition. As a part of the choanal polyp, the antral cyst exhibited a macroarchitecture and microarchitecture identical to the structure of the common intramural cyst of the maxillary sinus as studied in nine patient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choanal polyp develops from the expanding intramural cyst protruding through the maxillary ostium and into the nasal cavity.  相似文献   

13.
来源于后组筛窦的后鼻孔息肉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后组筛窦的后鼻孔息肉(CP)的临床特征、诊断以及鼻内镜下手术方法.方法:总结2002年1月~2007年6月收治的11例后组筛窦的CP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鼻腔及鼻窦内病变情况、鼻内镜手术方法及注意要点以及临床疗效.结果:11例均在鼻内镜下完成手术.术中见11例CP根部均来自后组筛窦开口处.后组筛窦内3例(27.3%)伴有囊肿,5例(45.4%)窦内有明显息肉,3例(27.3%)表现为窦内黏膜水肿息肉样变.术中无明显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3年,平均1.2年,无息肉复发者.结论:后组筛窦的CP多来自后筛窦口,可能由窦内囊肿演变而成.鼻内镜下切除息肉同时需开放后组筛窦清除窦内病变,彻底清除病变后不易复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上颌骨囊肿开放术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对13例侵犯上颌窦或鼻腔底的上颌骨囊肿在鼻内镜下行上颌骨囊肿开放术,即行鼻内镜下囊肿下鼻道或鼻腔底开放术,囊肿囊壁被全部或部分切除。结果:随访6~36个月,13例患者未出现面部隆起、鼻塞及鼻腔溢液等症状,囊肿无复发。结论:鼻内镜下上颌骨囊肿开放术适用于侵犯上颌窦或鼻腔底的上颌骨囊肿,较传统手术创伤小,简单高效,受侵牙齿可尽量保存。  相似文献   

15.
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经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并探讨其适应证、并发症及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经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的病例,其中术前及术后病理确诊的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15例,窦内病变镜下检出菌丝或孢子的真菌性上颌窦炎8例,上颌窦囊肿12例,上颌窦后鼻孔息肉6例,上颌窦异物2例。所有病例手术前均行鼻窦冠状位或水平位CT扫描。患者在局麻下以下鼻甲前缘为中心切口,解剖内移鼻泪管-下鼻甲瓣经泪前隐窝进入上颌窦腔处理上颌窦内病变,复位鼻泪管-下鼻甲瓣,缝合手术切口并行下鼻道开窗。结果 43例患者术中均完全清除窦内病变,术后随访6~24个月,下鼻甲形态愈合良好,术腔上皮化,无溢泪、面部麻木等并发症。2例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术后6个月局部复发,原手术入路切除,随访1 8个月无复发。3例术后鼻腔粘连,局部分离,随访12个月无复发。结论经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进入上颌窦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处理上颌窦良性病变的手术方式,可作为鼻内镜下经中鼻道行上颌窦自然口开窗无法彻底切除窦内病变组织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后鼻孔息肉的临床类型和诊断及鼻内镜手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后鼻孔息肉的临床类型、诊断及鼻内镜手术的方法和效果。方法总结1998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34例后鼻孔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发病方式、来源、临床表现、与鼻窦的关系以及鼻内镜手术技巧和疗效。结果①18例发病源于鼻窦囊肿或息肉,其中上颌窦17例,后筛窦1例;②5例发病分别源于鼻囟门或蝶筛隐窝、蝶窦口黏膜,同侧上颌窦或蝶窦积脓或黏膜水肿;③11例发病分别源于中鼻甲、钩突、嗅沟鼻中隔和筛泡前壁黏膜,邻近的鼻窦正常;④全部病例均行鼻内镜手术切除后鼻孔息肉及相应鼻窦开放,术后无复发。结论①建议诊断后鼻孔息肉应分为窦内型、鼻窦阻塞型和单纯型三种临床类型,遵循以临床类型为依据的手术原则,选择合理的术式和范围;②鼻内镜和鼻一鼻窦CT检查可以在术前明确后鼻孔息肉的诊断和临床类型;③鼻内镜手术治疗后鼻孔息肉准确、微创,彻底切除息肉蒂基部,防止复发。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CT对上颌窦肿的诊断价值。方法 报告CT显示上颌窦骨壁垒破坏而拟似恶性肿瘤的上颌窦肿块4例。结果 3例行上颌窦根治术,术后病理分别是上颌窦息肉、囊肿及修复性巨细胞肉芽肿。1例行上颌骨部分切切除术,病理为上颌血管瘤。结论 上颌窦肿块的定性诊断必须依靠病理检查,而CT仅作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蝶窦非垂体源性病变的诊断及鼻内镜治疗方法。方法:53例蝶窦非垂体源性病变患者均经CT扫描发现蝶鞍区病变并提示了病变范围。8例局限性病变者经蝶窦前壁自然口入路完成手术,2例鼻咽纤维瘤侵犯蝶窦者经鼻中隔中线入路,其余经上鼻道或蝶筛入路暴露病变。结果:53例蝶窦非垂体源性病变中,蝶窦囊肿及脓囊肿23例、蝶窦真菌感染8例、蝶窦出血性息肉2例、垂体瘤切除术后蝶窦炎性肉芽肿1例、蝶窦乳头状瘤5例、蝶窦脑脊液鼻漏1例、蝶窦骨化纤维瘤2例、鼻咽血管纤维瘤侵犯蝶窦2例、筛蝶窦脑膜瘤1例均行鼻内镜下蝶窦开放切除病变或修补脑膜,术后症状明显改善;蝶窦内血肿并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3例仅作鼻内镜检查,经DSA证实并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后治愈;蝶窦恶性肿瘤3例,经蝶筛入路切除蝶窦内大部分肿瘤后辅以放化疗;鼻咽癌侵犯蝶窦2例病理检查证实后行放化疗。结论:蝶窦鞍区病变以头痛、眼部症状为常见症状,CT、MRI及DSA检查对蝶窦病变的及早发现和诊断起着重要作用,鼻内镜下处理蝶窦病变径路多样,选择适当径路可达到直接、安全、微创等目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3种摘除上颔窦囊肿进路的选择。方法本组上颌窦囊肿共32例,术前均经鼻窦CT扫描和鼻内镜检查,明确鼻腔情况、囊肿的大小及位置。其中8例伴鼻窦炎鼻息肉者,经中鼻道自然口开放术进路行Messerkling术;19例单纯上颌窦囊肿患者,鼻内镜下经改良柯-陆进路行囊肿摘除术,另5例采用下鼻道开窗进路行囊肿摘除术。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1年,鼻窦CT冠状位扫描或鼻内镜检查,19例经改良柯-陆进路者术后无复发;8例经中鼻道自然口开放术进路者,2例复发,1例术后窦口闭锁,中鼻甲与鼻腔外侧壁粘连;5例经下鼻道开窗进路者,1例复发,2例失访。结论3种术式各有优缺点,临床中应根据不同情况酌情选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