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比较高流量吸氧湿化仪与无创呼吸机对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分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40例呼吸衰竭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高流量吸氧组和无创呼吸机组,每组20例。两组按照呼吸衰竭临床路径进行常规治疗,高流量吸氧组采用高流量吸氧湿化仪辅助通气,无创呼吸机组采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观察两组患者通气功能和临床表现,并予以血气分析检查。结果无创呼吸机组患者在呼吸频率控制方面略优于高流量吸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流量吸氧组患者较无创呼吸机组刺激较少,有助于缓解心动过速,在血氧分压与血氧饱和度改善方面也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血二氧化碳分压改善方面表现相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流量吸氧湿化仪在改善血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方面较无创呼吸机有一定优势,但在控制呼吸频率稍差于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无创呼吸机辅助肌肉训练的干预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的疗效观察。方法:选择2014年8月-2016年4月在门诊及住院治疗的稳定期CODP患者5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30例稳定期COPD患者进行常规内科治疗,治疗组26例患者除内科治疗外,使用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联合呼吸肌锻炼、上下肢肌力训练等进行干预治疗,6个月后评价两组的动脉血气分析、肺通气功能(FEV_1、FEV_1%)、6 min步行试验、生存质量评估(通过圣乔治呼吸问卷及呼吸困难评分表)、研究期间急性加重次数、平均住院次数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PaO_2、PaCO_2、FEV_1、6 min步行距离、MMRC及SGRQ评分等,以及平均住院次数、平均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创呼吸机辅助肌肉训练的康复治疗方法可降低COPD患者的PaCO_2及住院率,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高流量吸氧与呼吸机序贯治疗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6月黄河三门峡医院收治的90例呼吸衰竭患者,按照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呼吸机组和高流量吸氧组,每组45例。高流量吸氧组接受高流量吸氧湿化仪辅助通气治疗,呼吸机组接受有创-无创呼吸机序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指标[二氧化碳分压(PaCO_2)、氧分压(PaO_2)、氧饱和度]以及心率、呼吸频率。结果治疗后,两组PaCO_2较治疗前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PaO_2、氧饱和度均高于治疗前,且高流量吸氧组PaO_2、氧饱和度均高于呼吸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呼吸机组在心率、呼吸频率控制方面均优于高流量吸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高流量吸氧治疗呼吸衰竭在改善患者血氧饱和度、PaO_2方面优于呼吸机序贯疗法,在控制心率、呼吸频率方面略差于呼吸机序贯疗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无创呼吸机辅助治疗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心率、血氧等因素的影响。方法结果:随机抽取84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接受常规药物及吸氧治疗的4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接受无创呼吸机辅助治疗的42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率(HR)、呼吸频率(RR)、血氧饱和度(SPO2)及动脉氧分压(Pa O2)等指标进行统计对比。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HR、RR、SPO2、Pa O2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HR、RR水平较对照组低,观察组SPO2、Pa O2水平较对照组高,组间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提示观察组可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心率、血压,提高血氧饱和度及动脉氧分压,同时可缓解患者的呼吸困难症状。结论对急性左心衰竭患者采取无创呼吸机辅助治疗可取得较好效果,可稳定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同时可缓解患者的呼吸困难状态,在临床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无创呼吸机在急性左心衰急救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入院治疗急性左心衰的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强心利尿扩血管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强心利尿扩血管药物基础上加用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对两者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等指标以及治疗总有效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创呼吸机治疗急性左心衰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及体征,有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应用BiPAP辅助通气治疗时的观察和护理方法。方法将2003年4月~2007年5月我院ICU收治的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63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2例,治疗组31例,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对照组予中心管道鼻导管氧疗,治疗组予应用BiPAP呼吸机无创通气治疗,对两组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pH值、动脉血氧分压、动脉二氧化碳分压进行护理观察并对比。结果治疗组实施BiPAP呼吸机无创通气后4h,呼吸困难减轻,呼吸频率及心率下降,经皮血氧饱和度及动脉血氧分压均明显升高,动脉二氧化碳分压下降,与对照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iPAP呼吸机治疗Ⅱ型呼吸衰竭有确切的疗效。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和保持呼吸道通畅是使用BiPAP呼吸机治疗的前提;各项生命体征、意识状态、血气指标是BiPAP呼吸机治疗时的观察重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应用无创呼吸机治疗的效果以及其对患者血氧指标改善情况。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45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22例以及呼吸机治疗组(观察组)23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血氧指标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血压、血氧饱和度、心率等情况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压、血氧饱和度、心率的指标较治疗前得到改善,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心率、血压以及血氧饱和度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在镇静、扩容、利尿的基础上应用无创呼吸机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血氧指标,有利于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便携式呼吸机在院前急救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2010年5月-2011年5月将需要采用辅助呼吸的76例院前急救危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气管插管后用便携式呼吸机辅助呼吸,对照组气管插管后用简易人工气囊辅助呼吸。将两组进行比较,观察两组患者血氧饱和度、心率、呼吸频率及抢救成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心率、呼吸频率能及时纠正,抢救成功率明显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急救危重患者在气管插管后用便携式呼吸机辅助呼吸,可改善患者呼吸困难,提高血氧饱和度,同时还可以节约人力资源,为抢救患者赢得宝贵时间,提高了急危患者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动态血氧饱和度和睡眠结构改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剑梅  苏红  龙淑珍  黎雨 《广西医学》2007,29(6):799-800
目的 了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血氧饱和度、睡眠结构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COPD的吸氧或无创通气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中、重度COPD患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及体检健康者各30例,检测其血氧饱和度及睡眠结构。结果 COPD患者夜间血氧饱和度较白天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COPD及OSAS患者Ⅲ+Ⅳ期睡眠减少,快动眼睡眠期减少,觉醒次数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COPD患者血氧饱和度处于持续低水平状态,夜间睡眠结构改变与OSAS患者相似,COPD患者应持续的低流量吸氧或使用无创呼吸机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老年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96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老年患者,应用鼻罩行辅助通气治疗2 h,对比治疗前后动脉血气分析,并观察神志、发绀、血压和心率等的变化.结果 使用呼吸机2 h后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明显增高,与联机前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血二氧化碳分压明显降低(P<0.01);发绀减退或消退,呼吸频率、心率减慢,气促减轻,但血压无明显变化.结论 鼻罩BiPAP呼吸机辅助通气对COPD合并呼吸衰竭有肯定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无创正压机械通气(NIPPV)用于治疗急性中毒合并呼吸衰竭的效果.方法 选择45例急性中毒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IPPV+常规综合治疗,23例)和对照组(常规综合治疗,22例).监测两组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呼吸频率、心率、血压、辅助呼吸肌动用评分、气管插管率、住院病死率.结果 治疗组治疗6h后动脉血气分析的各项指标[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 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C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Q2)]及呼吸频率、心率、辅助呼吸肌动用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值均<0.05),与对照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治疗组的有创机械通气率和病死率分别为13.0%和4.3%,对照组分别为22.7%和9.1%.结论 NIPPV具有无创伤、可早期使用、并发症少、易被患者接受和使用方便等特点,可以迅速缓解呼吸困难,改善呼吸肌疲劳,提高PaO2,降低PaCO2,降低气管插管率和病死率,对于急性中毒合并呼吸衰竭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2.
吉晓娇 《基层医学论坛》2016,(24):3329-3331
目的:评价无创正压通气(NIPPV)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 AECOPD 并呼吸衰竭患者分为2组,试验组33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 NIPPV 治疗;对照组33例仅予以常规治疗。观察指标包括呼吸频率(RR)、心率(HR)、血氧饱和度(SaO2),动脉血 pH 值(pH)、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呼吸频率(RR)、心率(HR)、血氧饱和度(SaO2)、动脉血 pH 值(pH)、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比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85.3%,对照组总有效率62.5%,试验组有1例死亡,病死率为2.9%,对照组有 3例死亡,病死率为9.3%(P<0.05)。结论 NIPPV 治疗 AECOPD 并呼吸衰竭疗效确切,可降低患者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陈庆青  胡晓峰  郑运江  李滨 《海南医学》2014,(12):1736-1738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机械通气(NIPPV)治疗急性河豚鱼中毒合并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选择21例急性河豚鱼中毒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观察治疗前后动脉血酸碱度(pH)、动脉氧分压(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以及呼吸频率(RR)、心率(HR)、血压(BP)和辅助呼吸机动用评分(ARMES)等。结果 NIPPV治疗急性河豚鱼中毒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6 h后pH、PaO2、SaO2、RR、HR、BP、ARMES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1),治疗24 h后可明显降低PaCO2(P<0.05)。3例患者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其中2例5 d后顺利脱机,1例经抢救无效死亡。结论急性河豚鱼中毒所致呼吸衰竭具有可逆性、时间性的特点,NIPPV通过提高PaO2、降低PaCO2,迅速缓解呼吸困难、改善呼吸肌疲劳,降低气管插管率和病死率,对于急性河豚鱼中毒合并呼吸衰竭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无创正压通气(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IPPV)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效果。方法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住院患者89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和NIPPV治疗组(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包括抗感染、支气管扩张剂、祛痰药、糖皮质激素、纠正酸碱平衡以及持续低流量吸氧等;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无创正压通气的BiPAP呼吸机进行辅助通气。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呼吸频率(RR)、心率(HR)、酸碱度(pH)、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以及生命体征的变化等。结果经治疗后,治疗组的上述各项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P〈0.05),患者插管率、住院天数、病死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在治疗后,除PaCO2有明显下降(P〈0.05)外,其他各项指标与治疗前比较虽有所改善,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NIPPV对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确切,有利于呼吸衰竭的纠正,是抢救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有效疗法。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  The evidence for 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NIPPV) used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stable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is insufficient. The aim of the meta-analysis was to assess the treatment effects of long-term NIPPV on gas change, lung function,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HRQL), survival and mortality in severe stable COPD patients.
Methods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RCTs) and crossover studies comparing the treatment effects of NIPPV with conventional therapy were identified from electronic databases and reference lists from January 1995 to August 2010. Two reviewers independently assessed study quality. Data were combined using Review Manager 5.0. Both pooled effects and 95% confidence intervals were calculated.
Results  Five RCTs and one randomized crossover study with a total of 383 severe stable COPD patients were included. NIPPV improved gas change significantly when using a higher inspiratory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s. The weighted mean difference (WMD) for the 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 in artery (PaCO2) was 3.52 (–5.26, –1.77) mmHg and for the 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 in artery (PaO2) 2.84 (0.23, 5.44) mmHg. There were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in dyspnea and sleep quality, but gained no benefits on lung function. The 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 (SMD) for the 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1 second (FEV1) was 0.00 (0.29, 0.29). And the benefits for exercise tolerance, mood, survival and mortality remained unclear.
Conclusions  Patients with severe stable COPD can gain some substantial treatment benefits when using NIPPV, especially improvements in gas change, dyspnea and sleep quality. Studies of high methodological quality with large population, especially those based on a higher inspiratory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s are required to provide more evidences.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呼吸锻炼对80岁以上高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门诊定期随访的稳定期高龄COPD患者及同期进行呼吸锻炼的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以≥80岁的稳定期高龄COPD患者为治疗组(43例),给予缩唇呼吸、腹式呼吸及呼吸操训练等呼吸锻炼,以〈80岁的同期进行呼吸锻炼的COPD患者为对照组(50例),评价锻炼时的耐受情况和舒适度,同时评价治疗组锻炼6个月后肺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结果:无一例因锻炼不耐受而放弃锻炼,也无一例因锻炼而出现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呼吸衰竭等并发症。舒适度和非高龄COPD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71,P=-0.918)。锻炼6个月后,患者最大肺活量(VCmax)由(2.01±0.86)L升高到(2.41±0.97)L,(t=2.023,P=-0.046);生活质量评分由(55.12±16.32)分提高到(64.31±16.54)分(t=2.594,P=-0.011)。结论:对高龄COPD患者采取呼吸锻炼是安全的,并且能有效地改善肺功能和生活质量状况。  相似文献   

17.
无创通气在急性呼吸衰竭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无创通气对急性呼吸衰竭(ARF)的治疗作用。方法52例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应用无创机械通气辅助呼吸,分析通气治疗前后呼吸频率(RR),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aO2,动脉血气分析等结果,计算氧合指数(PO2/FiO2)。结果RR、HR、PaCO2、PaO2、PO2/FiO2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应用无创通气治疗急性呼吸衰竭,可改善ARF的氧合及缓解患者呼吸困难的症状,可作为治疗急性呼吸衰竭的一种有效呼吸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无创通气对急性呼吸衰竭(ARF)的治疗作用。方法52例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应用无创机械通气辅助呼吸,分析通气治疗前后呼吸频率(RR),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aO2,动脉血气分析等结果,计算氧合指数(PO2/FiO2)。结果RR、HR、PaCO2、PaO2、PO2/FiO2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应用无创通气治疗急性呼吸衰竭,可改善ARF的氧合及缓解患者呼吸困难的症状,可作为治疗急性呼吸衰竭的一种有效呼吸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19.
为总结对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合并呼吸功能不全病人使用无创正压通气(NIPPV)治疗的经验与体会,评价其在早期对SARS病人呼吸功能改善的作用,收集并比较因呼吸功能不全而使用持续无创双相正压面罩通气(BiPAP)治疗的25例SARS病人,治疗前与治疗24h内相关呼吸参数和生理指标的变化,初步分析NIPPV早期对SARS病人氧合功能影响。结果NIPPV后24h内多数病人的气促和呼吸困难有不同程度缓解,心率(HR)和呼吸频率(RR)明显减慢,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和氧合水平用改良呼吸指数(MRI)显著升高(P<0.05)。提示NIPPV早期应用对SARS合并呼吸功能不全病人的氧合功能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文玉明  马渝  陶扬  殴书钦  张翠萍 《重庆医学》2007,36(12):1179-1180
目的 评价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急性左心衰疗效.方法 对16例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急性左心衰常规治疗30min不改善者选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观察通气前后临床症状和心功能、相关指标变化,并作统计学处理和分析.结果 15例患者经无创正压通气治疗45min~2h后,临床症状和心功能明显改善.心率、呼吸频率、血压、pH 、PO2、氧合指数等指标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仅1例患者因合并严重肺部感染治疗无效,总有效率为93.7%.结论 在控制适当压力水平、维持血液动力学稳定前提下,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急性左心衰是有效且较安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