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对ABO血型鉴定中正反不符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其输血策略。方法 :使用血清学方法鉴定ABO血型,对其中正反不符者采用ABO基因外显子6及7进行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并测序,确认ABO亚型。结果:84 487例次ABO血型鉴定中共检出74例次ABO血型正反不符,不符率为0.09%。除去重复例次后共有67例ABO血型正反不符者,其中红细胞抗原减弱43例,血型抗体减弱9例,抗原及抗体同时减弱者2例,亚型12例,其他1例。36例ABO血型正反不符住院患者中,25例接受了输血治疗,22例为血液疾病患者。排除亚型病例后,统计输注ABO基因型同型红细胞15例,输注O型洗涤红细胞5例,采用t检验分析其输血效果,结果无统计差异(P=0.225)。结论:ABO血型正反不符者中血液疾病患者比例最高,临床输血结合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结果,可输注ABO相容或基因型同型红细胞。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1例A×B亚型的鉴定,说明血型鉴定中正反定型及ABO亚型对输血的重要性。方法按照试剂所提供的操作方法进行血型血清学检测,进行ABO血型正反定型,抗人球蛋白检测。结果血清学试验表明,被检者的红细胞与A抗体发生凝集,与B抗体不发生凝集,与抗-AB发生凝集,被检者的血清与A1型红细胞、B型红细胞、O型红细胞不发生凝集,初步判定为A×B亚型。结论 ABO亚型是ABO抗原以外的抗原性较弱的亚型或变异,主要是由糖基转移酶基因突变或单碱基因缺失等原因导致A抗原或B抗原表达减弱,是导致正反定型不符,血型误判及配血不合的主要原因,给血型鉴定及患者输血带来困难。在临床工作中,应重视ABO血型亚型的存在,提高输血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薄艳  刘伟  李代红  张杨 《临床荟萃》2012,27(12):1076-1078
ABO血型鉴定是临床输血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保障输血安全的重要环节。在血型鉴定中,除正常的ABO血型外,还存在一些抗原性较弱的ABO亚型,给输血工作造成困难从而影响临床治疗。亚型同时伴有抗抗体的存在,导致血型正、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A亚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血型鉴定及输血策略,旨在为临床输血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提升患者的输血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该院血液科2018年7月11日收治的1例血型为A亚型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应用血清学与分子生物学方法(PCR-SSP)进行血型鉴定试验,并应用血型血清学法筛选符合输血要求的悬浮红细胞与血小板。分析患者的血型鉴定结果、输血方案及输血治疗效果。结果患者的ABO正反定型试验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红细胞和抗-A抗体、抗-AB抗体都出现凝集,血浆和A1型红细胞弱凝集,B细胞出现凝集,血清学试验鉴定结果提示血型均为A2型。不规则抗体筛查3组细胞反应都呈阴性,未发现不规则抗体。唾液血型物质与吸收放散试验结果均提示患者的血型为A型,其中唾液血型物质中含有分泌型物质A。ABO基因型为A02/001。患者的输血治疗顺利、有效,治疗期间出现发热反应,经对症处理后退热。结论对A亚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进行血型鉴定,应遵循正反定型结果必须一致的原则,不相同者应对标本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对ABO血型定型困难且有输血治疗需求的患者,应严格按照输血规定进行治疗,以确保疗效,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王越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3):1711-1712
目的加强ABO亚型血型安全输血管理,防范亚型不符造成的输血安全隐患。方法对输血科41例正反定型不符血液标本进行ABO正反定型、吸收释放试验、唾液血型物质测定等血清学检查。结果 41例ABO血型亚型中共检出12个种类,其中A亚型17.07%(7/41),B亚型78.05%(32/41)。结论安全输血中ABO血型准确鉴定是一项重要内容,应及时采用多种血清学方法进行检测和分析,保障临床安全输血。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本实验室1例正反定型不符的骨科患者标本进行血型鉴定,探讨ABO亚型鉴定的重要意义。方法应用常规试验以及吸收放散试验等血清学方法和ABO基因直接测序进行鉴定。结果患者红细胞上含有弱A抗原,血清中检出了不规则抗-A_1,ABO血型为A~(el)亚型,其基因型为Ael08/O02。结论 A亚型最主要的血清学特征是红细胞抗原数量的减少,红细胞与试剂血清表现为弱凝集或者不凝集,易误定为O型,给患者输血带来风险。在日常工作中重视ABO亚型的存在,能够减少临床输血反应,保证临床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A2型M2白血病患者进行ABO血型鉴定,探讨适合此类亚型患者的红细胞和血小板的输注策略,提高输血疗效。方法采用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本院2017年4月收治的1例M2型ABO正反定型不一致白血病患者的血型进行血型参比试验,同时对患者进行家系调查,并用血型血清学方法为该患者筛选适宜输注的悬浮红细胞和血小板。结果根据血清学、分子生物学方法的结果确定该患者为A2亚型,基因型A02/O01;不规则抗体筛查为阴性,血浆中存在抗-A1。在病程期间共进行输血治疗32次,输注O型洗涤红细胞16次(34 U)和A型血小板16次(16 U),输血后试验数据及临床表现提示输血治疗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输血后无畏寒、寒颤及发热等不良输血反应。在后期治疗中,血型血清学检测结果与输血前比较,抗-A1并未检出。该患者ABO正反定型不一致与疾病无相关性,化疗会降低血液中抗体的含量;A2型患者输注A型血小板和O型洗涤红细胞可以满足临床治疗需要。结论 ABO血型鉴定时,应该坚持正、反定型结果一致的判定原则,对于不符合此原则的标本应同时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检测;对于可能因血液疾病造成抗原减弱而影响ABO血型定型的患者,在ABO血型确定以前有输血治疗需求的,应采用最严格的输血标准,以保证输血疗效,避免意外抗体的产生而影响后续的输血治疗。  相似文献   

8.
输血是外科手术、出血性疾病、急性感染伴休克等疾病常用的治疗方法。但是,输血时常常在血型鉴定中遇到ABO亚型、白血病抗原性减弱、新生儿抗体未形成等导致血型正反定型不符〔1〕。本科最近遇到一例因天然抗-B抗体减弱而导致ABO血型鉴定困难,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红细胞ABO血型鉴定及鉴定结果的可靠性对保证临床输血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1]。在临床输血治疗过程中,有时会发生正反定型结果不一致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为ABO血型系统的亚型导致[2]。2012~2013年在本院输血科血型鉴定工作中发现16例ABO亚型,对其进行血型血清学分析,现报道如下。材料与方法1材料2012年1月~2013年12月于本院输血科鉴定的排除由于年龄、疾病等其他原因造成的正反定型不符患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住院患者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原因,以进一步提高临床输血安全。方法我院2010年11月—2015年11月在住院患者输血前血型鉴定中,采用微柱凝胶法和盐水试管法进行ABO血型正反定型试验,共发现87例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后将标本送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进行进一步血型鉴定,并分析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的原因。结果此期间在我院住院行输血前血液鉴定36 437例,发现87例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占0.24%,原因分析结果显示疾病或治疗因素干扰鉴定结果 63例(72.4%),其中血液系统疾病46例(52.9%),低丙种球蛋白血症9例(10.3%),大量输晶、胶体液等药物干扰6例(6.9%),血清蛋白过高2例(2.3%);自身抗体干扰鉴定结果 20例(23.0%),其中冷自身抗体8例(9.2%),同种抗体6例(6.9%),自身抗体5例(5.7%),血清含对试剂成分反应的物质1例(1.1%);血型亚型4例(4.6%),其中B亚型2例(2.3%),B(A)表型2例(2.3%)。结论对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的标本一定要严格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排除各种试验技术原因,认真准确无误的鉴定出血型后再进行抗体筛查及交叉配血等试验,从而保证临床输血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ABO亚型在怀化地区的分布情况。方法对正反定型不符及疑难配血的标本通过红细胞抗原、血浆抗体及唾液中血型物质检测以及红细胞吸收放散试验进行亚型鉴定。结果 15例可疑标本共检出A亚型4例,B亚型11例,亚型种类为A2、A3、Ael、B3、AB3和Bx。结论鉴定血型亚型对临床安全输血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蒋利星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17):1814-1815,1817
目的研究新生儿溶血病的实验诊断及治疗。方法 2000年1月至2009年7月桂林市中心血站采用直接、间接抗人球蛋白法及吸收放散试验对71例新生儿溶血病患者进行实验诊断,并根据实验结果对患儿进行治疗。结果在71例新生儿溶血病患者中ABO新生儿溶血病67例,占94.36%;其中需换血治疗3例,占ABO新生儿溶血病中的4.47%;RH(D)新生儿溶血病4例,占5.64%,均行换血治疗。结论部分ABO新生儿溶血病患者需进行换血治疗,RH(D)新生儿溶血病全部需换血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性分析本地区导致临床输血交叉配血不相合产生的原因,为预防溶血性输血反应,保障临床输血安全,拯救病人提供有效依据。方法:对2006-2013年番禺、南沙两区各医院因交叉配血困难而送检的标本745例检测结果进行血型鉴定、不规则抗体筛选和鉴定、交叉配血。结果:ABO血型不合引起的交叉配血不相合15例、血浆蛋白异常引起的交叉配血不相合33例,血型不规则抗体引起的151例。其中ABO血型不合引起配血不相合的A亚型12例,B亚型3例;不规则抗体引起配血不相合分别是:自身抗体57例,药物抗体7例,同种特异性抗体87例.分别为:抗-E31例、抗-cE12例、抗-c5例、抗-Ce1例、抗-M10例、抗-Mur9例、抗-E伴抗-Mur3例、抗-Le^a 5例、抗~Le^b 3例、抗-P16例、抗-Jk^b 2例。结论:本地区导致交叉配血不相合的原因主要是同种不规则抗体,异常血浆蛋白次之,最后是ABO亚型。同种不规则抗体以1Kh血型系统的抗体为主,抗-E比例最多;建议交叉配血试验不配合时,应考虑ABO血型定型是否错误,排除异常血清蛋白影响,开展不规则抗体筛选和鉴定,建立Rh系统数据库,选择相合的血液输注,预防免疫性输血反应,保障临床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抗-HI抗体的筛查和鉴定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2-11月该院4例抗-HI抗体阳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抗人球蛋白法和盐水试管法进行不规则抗体的筛查和鉴定,并对临床输血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4例患者均为ABO血型,其中A型RhD阳性2例,AB型RhD阳性2例。抗人球蛋白法的筛查结果均为弱阳性,盐水试管法的筛查结果均为阳性。在盐水介质条件下,4例患者血清与16系谱细胞反应结果均为阳性,与自身红细胞反应结果均为阴性;在抗人球蛋白介质条件下,4例患者血清与16系谱细胞反应结果除1例弱阳性外均为阴性,与自身红细胞反应结果均为阴性。2例治疗用血患者输血后,血红蛋白上升达到预期效果,无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为抗-HI抗体阳性患者输血时,应选择ABO同型且盐水试管法及抗人球蛋白法配血结果均相合的血液。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儿科患者疑难配血的原因及输血对策。方法对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北院(郴州市儿童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的53例疑难配血标本进行ABO血型正反定型、Rh表型鉴定、吸收放散试验、抗人球蛋白试验、不规则抗体筛查及鉴定试验等相关检测,找出导致配血困难的原因,依据原因采用相应的输血对策。结果53例疑难配血患儿中,以新生儿疑难配血发生率最高(75.5%)。新生儿疑难配血中,ABO血型不合溶血病发生率最高(18例),其次为抗-D溶血病(6例)和纤维蛋白丝干扰(6例)。非新生儿疑难配血中,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7例、同种抗-M 5例、同种抗-E 1例。采用相应输血策略后,仅2例患儿出现输注无效,其余患儿输血效果良好。结论儿科患者疑难配血的原因较多,ABO血型不合溶血病、AIHA分别为导致新生儿与非新生儿疑难配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探讨稀有B(A)血型的遗传特性、鉴定方法和输血策略.采用血型血清学方法、PCR-SSP方法基因定型和ABO血型第6、7外显子直接测序的方法进行B(A)血型鉴定,并分析该家系的血型遗传特点和分子机制;同时对B(A)型献血者和用血者进行配合性试验和临床输血研究.结果表明,该家系调查发现3例血清学结果正反定型结果不符,均为血清学结果为正定型AB型,反定型B型,ABO基因型为B(A)04/O01型,1袋B(A)型红细胞输注给1例B型患者后临床有轻度的输血反应,B(A)型患者输注O型洗涤红细胞后患者未出现输血反应.结论:对ABO血型血清学正反定型不符的标本,可以用家系调查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辅助验证,B(A)型血液不能给B型或AB型患者输注,B(A)血型患者输血时应采取配合性成分输血或自身输血.  相似文献   

17.
临床用血前交叉配血不合104例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总结临床输血中遇到的疑难交叉配血病例,探讨输血前交叉配血不合的原因,使临床输血更加的科学、安全、有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合肥市不同医院送到本站进行用血前疑难交叉配血病例104例,疑难交叉配血采用盐水法、MP法和抗人球蛋白法等方法检测。结果 104例疑难交叉配血标本中,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1例,受血者不规则抗体阳性28例,冷凝集素凝集5例,红细胞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43例。104例疑难交叉配血结果为,盐水法交叉配血主/次出现凝集13例,聚凝胺法交叉配血主/次侧出现凝集34例,抗人球蛋白法交叉配血主/次侧出现凝集44例。结论交叉配血不合的原因主要有:缗钱状假凝集,冷凝集素所致非特异性凝集,红细胞被致敏引起的凝集,不规则抗体引起的凝集等。临床用血前交叉配血应选择能同时检测完全抗体和不完全抗体的方法,确保患者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 Changes within the ABO system are regularly observed phenomena in allogeneic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BMT) and peripheral blood progenitor cell transplantation (PBPCT). Major ABO mismatch can lead to different clinical problems including acute hemolysis after infusion of the allograft, delay of red blood cell (RBC) engraftment, or even manifestation of pure red cell aplasia (PRCA). STUDY DESIGN AND METHODS: This retrospective study demonstrates the safety and the impact of donor-type RBC transfusion before allogeneic PBPCT in major ABO settings as routinely performed at our transplantation unit. This study reports on transfusion of mismatched RBCs at the end of the conditioning period in 35 patients who underwent allogeneic PBPCT, which led to a decrease in isoagglutinin titers in most cases. RESULTS: A decrease of isoagglutinin titer after donor-type RBC transfusion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demand of RBC transfusion between transplantation and Day +30 (p = 0.003). Interestingly, patients who developed PRCA were not observed, a complication being regularly documented by other groups. CONCLUSION: A decrease of isoagglutinin titers by in vivo immunoadsorption before allogeneic PBPCT does not only lack severe complication but also leads to a reduction in demand of RBC transfusion after engraftment and ma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PRCA in these patients.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初步探讨电子交叉配血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微孔板法检测4 126名献血者的ABO和Rh系统血型;用微柱凝胶法筛查意外抗体及鉴定抗体特异性;在此基础上建立献血者数据库。采用微柱凝胶法对10 685名住院患者作常规ABO和Rh(D)血型以及意外抗体筛查和鉴定,配血以血型血清学和电子交叉配血2种方式进行;对9 996名住院患者以ABO和Rh(D)血型相容作血清学交叉配血,并对其中2 920人作电子交叉配血;同时对689名住院患者作ABO和Rh系统血型鉴定和意外抗体筛查,对意外抗体筛选结果为阴性的患者作电子和血清学交叉配血。结果初步建立了可应用于电子交叉配血的献血者数据库,对2 920名经ABO和Rh(D)血型检测及无意外抗体的住院患者和657名经ABO和Rh血型检测及无意外抗体的住院患者,与4 113名献血者分别作了6 109次和1 227次电子交叉配血与血清学交叉配血试验,2种方法结果完全一致;电子交叉配血与血清学交叉试验配血时间分别为15和45 min。结论电子交叉配血的建立和临床应用是可行的,除了同样准确外,其最大的优势是比血清学交叉配血试验时间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20.
The rare cisAB subgroups inherited from a single parent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 activities of dual A and B glycosyltransferases encoded by a gene on one chromosome. The serological complexity of cisAB challenges clinical blood transfusion practice because of misclassification in ABO group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