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结合现代的不良生活方式及社会压力的存在,人类的亚健康状态越来越严重。传统的保健养生重视脾胃的调理,本研究通过调理脾胃理论基础探讨治未病的依据。改善人类的亚健康状态。方法通过查阅各种中医理论基础文献查找与脾胃调理治未病有关的理论依据;联合中医方面的专家教授共同探讨脾胃调理治未病的机制;深入临床实践,将脾胃调理治未病理论依据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总结其效果。结果通过各种研究方法,丰富了脾胃调理治未病的理论依据,将脾胃调理治未病的理论用于指导临床及教学工作。结论现代疾病谱的发生结合人类脾胃等脏器的重要机能可见脾胃调理治未病势在必行,为临床工作中治未病提供了重要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祖国医学认为人们身体亚健康属"未病"范畴,它形成的主要病因病机有:饮食不节、劳逸过度、情志失调、年老体衰等,临床表现为人体气血阴阳失调及其相关的症候表现。其治法当以调理后天之本脾胃为主。以下是介绍中医治未病的优势及调理后天之本脾胃治未病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从理论研究、中医古籍、临床运用等几个方面入手,对调理脾胃治未病的理论研究进行综述,强调了临床脾胃病治疗中“治未病”思想应用的必要性,认为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调理脾胃治未病理论研究方法多以探讨性、研究文献和临床经验性总结为主。  相似文献   

4.
王志刚 《新中医》2015,47(4):5-7
糖尿病是一个终身病,最终导致多脏器损害及终末期肾衰等慢性并发症,因此运用"治未病"思想防治糖尿病的进一步发展、恶化,意义重大。提出未病先防,合理饮食,养生为要;有病早治,调理脾胃,首当其冲;已病防复,安五脏调阴阳,化瘀为纲的宗旨,调节阴阳和脏腑的平衡而改善患者的症状,防治并发症,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脾胃是后天之本,化生气血养五脏,位处中焦通达上下,为全身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之阳气对人体各脏腑正常运行起到重要作用.通过梳理文献中涉及脾胃阳气的相关理论,论述脾胃阳气在"治未病"中的作用以及具体应用.强调脾胃阳气在"治未病"中的重要作用,并且脾胃之阳在"治未病"中应处于核心地位,"治未病"的核心要点是通过"护、疏、助"...  相似文献   

6.
正"治未病"理论奠基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将"治未病"视为治病的最高境界。《素问遗篇·刺法论》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治未病"思想的核心即是通过各种方法扶助正气,提高机体抗病及修复能力,使之不得病、少得病、得轻病。人体的正气来源于肾,充养于脾胃,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调理脾胃"治未病"的研究成为当前医学界研究的热点[1]。兹将健脾和中法与"治未病"的相关问题探讨  相似文献   

7.
论述湿阻病的临床特点、湿阻与脾胃的关系,及调理脾胃化湿、燥湿以"治未病"。  相似文献   

8.
随着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发展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亚健康"状态得到更多关注。干预亚健康状态,减少慢性病发病率,提高健康水平,减轻医疗负担有着极其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治未病"思想和"亚健康"联系紧密,符合从疾病医学到健康医学的模式转化,即从"治已病"到"治未病"的转化。"治未病"包含未病先防、扶正祛邪,见微知著、及早诊治,既病防变、防邪深入,病后调理、防止复发四个方面。脾胃与五脏六腑关系密切,且中土之气为人体"一气周流"的枢轴,从调理脾胃入手(生活方式调整、药物干预、环境改善)干预亚健康,可达到健康促进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9.
"正脊平衡推油"技术,缘于"膏摩",传承与创新,发挥中医药"治未病"优势技术,在亚健康领域中的外治调理技术,我们如何传承?如何规范?如何创新?……。"正脊平衡推油"亚健康调理技术新模式探讨,将引领亚健康外治调理技术服务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未病理论与当代健康理念的关系。建议施行融合中医药治未病思想的当代健康理念新模式。方法阐述中医药治未病和当代健康理念的理论基础。论述中医药治未病思想在当代健康理念中应用于指导诊断病因,提供防治思路上意义重大。结论将"中医药体质辨识调理+西医标准化诊疗干预"有机结合,加快推进从以疾病为中心到以健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转变,以全民健康助力全面小康。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治未病"思想对防治脾胃病变的指导意义。方法:归纳有关文献资料,结合当代研究成果对治未病"思想防治脾胃病变进行探讨。结论:防治脾胃病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体现"治未病"思想的一个关键领域。这就要求我们在临床防治功能性胃肠病、慢性胃炎、脂肪肝等脾胃系疾病时,时刻贯彻"治未病"思想,以期提高临床诊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膏方是传统中医八大剂型之一,其在对慢性病、体质偏颇性疾病的治疗方面有独特优势,目前膏方的中医治未病多局限于一年的冬季时令,其他时间则很少重视膏方的治未病理念。谢胜主任医师创造性地将体质学说、运气理论、心身医学、温补学说、四季养生、饮食调理等理论相结合,指导膏方的应用,提出以"脾胃为基石"四时膏方的治疗理念,在专科专病及亚健康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满意的的临床疗效,充分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中医"治未病"干预亚健康的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的健康理念,赋予了"亚健康状态"的新思维.无器质性病变、动态的、明显的"六高一低"的发展趋势是"亚健康状态"的特点.中医"上工治未病"思想与现代亚健康新思维十分契合,中医"治未病"之"善诊"三法和"善治"五法,体现了中医药干预亚健康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14.
耳穴疗法干预调理体质偏颇患者1477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基于治未病思想,观察耳穴疗法对体质偏颇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自身对照方式,对1477例体质偏颇患者运用耳穴贴压或针刺疗法进行调理,并进行随访追踪、统计学分析,观察其疗效.结果:显效322例,有效914例,无效241例,总有效率为83.7%(1236/1477).结论:耳穴综合疗法对体质偏颇患者具有明显疗效,且操作简便,易被患者接受,可推广成为一种新的养生保健干预方式,是治未病领域的一个新方向.  相似文献   

15.
通过挖堀、分析李中梓论著中的"治未病"思想,认为未病之时,应当重视养生;欲病已病,主张调理治本;疾病后期,则以调养为主。提出"节劳养精、饮食养胃、起居调摄、运气调心"的养生方式,对现代亚健康管理有指导作用;体质调理、病后"甘温调中"的中医调理思想,对慢病的中医药管理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上海市某社区"治未病"服务相关情况,为进一步推广"治未病"服务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结构式访问,对社区居民就"治未病"服务相关知晓情况进行现场问卷调查。结果:社区居民对"治未病"服务知晓率低,但注重调理健康状态,认为有必要进行"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结论:"治未病"在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群众中有较大的需求,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在推广的途径上除了治未病中心以外,应注重电视及网络的运用。  相似文献   

17.
姚春  赵炜 《四川中医》2008,26(5):17-18
本文阐述了"治未病"的含义,以及如何在脾胃病方面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讨针灸临床如何贯彻中医"治未病"思想,突显其特色与优势,加强针灸在"治未病"中的实际应用,从治神合道、规避邪气、起居调摄、辨别体质以及临床治疗的不同层次,阐述了针灸"治未病"的内涵.认为针灸"治未病",既要重视针灸技术在无病预防、欲病防起、才病即治、治未盛之病等不同层次的灵活应用,也不能忽视中医学通行的养生法则.对全面发挥针灸的临床价值,使中医"治未病"理念在针灸技术中得到广泛应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逸过度、年老体虚等是形成"未病"的主要病因病机,诸多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人体气血阴阳失衡,从而产生一系列不适的表现。中医认为现代医学之亚健康可参见中医之"未病",并分析总结了中医脾胃与亚健康之间的关系,认为治未病首先应调理脾胃。  相似文献   

20.
"治未病"是中医治病、养生的重要思想。亚健康,是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对中医"治未病"与亚健康关系进行了深入阐述,以中医"治未病"思想探讨现代亚健康调理的策略,从调理原则、调理阶段、调理方法等各个方面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