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 毫秒
1.
开鬼门,洁净府,是中医治疗水肿病的两大基本法则,即汗法和利尿法。作为中医基本疗法的“八法”之首。汗法在新发传染病并发呼吸窘迫和肺水肿时具有显著的疗效。但“汗、吐、下、和、清、温、消、补”八法,可分可合,数法并用,虽为八法,配合之后变化多端。“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重要性。汗法不仅为中医表证的大法,同样,在湿证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医药相应,是辨证施治赖以存在的临床基础和疗效。大汗亡阳,微汗解表。重视汗法和阳主阴从及扶阳理论在新发传染病中的应用,是防控禽流感,猪流感和手足口病时的主要治疗措施,急则治其标。同时“治未病”理论和“预防为主”也是“扶阳”理论在临床中的防控理念。气证和炎证及湿证是新发传染病的辨证要点。  相似文献   

2.
外科的内治法则,是根据辨证的“三因、八纲,”来确定治疗的原则,笔者在本刊一月号,曾以东垣十书治疮的托里、疎通、和营卫,三个大法,结合三因的感受,作了肤浅的叙述,这仅是从三因的辨别作为病因上的治疗法则,在中医的诊疗体系上,主要还是以八纲的阴阳、表里、虚实、寒热为主。订定了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种治法,这是中医各科不变的总纲。爰就八法结合外科的证  相似文献   

3.
前言汗法是中医治疗八法之一,主要是开泄腠理逐邪外出的一种治法。其作用是驱逐侵袭体表的外邪,适用于外感病的初期,或水肿病、疮疡病初起以及麻疹不能透发等阶段。《伤寒论》里把外感病归纳为六经辨证,其治疗法则,备尽汗、吐、下、和解、温、清、消、补等八法,尤其是对“汗法”的论述最详,因此汗法是《伤寒论》中治法的主流。  相似文献   

4.
治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兰城 《四川中医》1993,11(3):18-19
汗液是体内阳气蒸化津液出于体表而成,在生理功能正常情况下,汗是一种肌体循环现象,但在外感或内伤的患疾中,汗则是常见症状,有助于分辨病情虚实和转化,是诊断中的一个重要依据。“汗”法为八法之首,亦可见汗之重要性。在临床辨证中以有汗或无汗乃至出汗时间、部位、程度来鉴别诊断均有一定意义。故此,谨将笔者对治各类汗证的一孔之见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程钟龄归为八法。然单用“八法”,临证难以取得理想疗效。中医在不断发展,中医疗法也应不断创新。江西名医郭志远教授通过40余年的临床总结,丰富完善了前人的治疗法则,认为“截法”当为治疗第九法,而“探法”则为第十法。  相似文献   

6.
“八法”中的“汗法”,又有多种法则,本文对其中“滋水作汗”一法。试加讨论,错误之处,欢迎指正。滋水作汗法的理论渊源“滋水作汗”之法,早在《内经》里已指出,《素问·阴阳别论》曰:“阴加于阳谓之汗”,王氏注云:“阳在下,阴在上,阳气上博,阴能固之,则蒸而为汗。”按所谓“阳气”,指人之卫气言,“阴”指人之津液言,阴足则与阳调和而后有汗。假如阳气有余,而阴气不足,或  相似文献   

7.
俞景茂和解少阳法治疗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华  李岚 《浙江中医杂志》2010,45(12):868-869
“和法”是中医治法“八法”之一,是指导临床辨证施治的一种治疗法则,通过苦辛并进,寒热互用,补泻兼施,从而调节人体的阴阳、脏腑和气血状态。“和解少阳法”为和法的一种,是疏通表里,治疗少阳病邪在半表半里之间,邪正分争的治法。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  相似文献   

8.
“八法”是前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通过辨证论治,不断总结出来的八种治疗方法,至今在临床上仍有现实意义。随着医疗实践的不断发展,“八法”已不能概括临床常用的方药,故前人有“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的说法,就是说既要知常,还要达变,要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比较明确提出“八法”的是清代程钟龄,但其实际运用,早在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中,已有较详细的记载。现就《金匮》中的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八法,分别加以论述。一、汗法:《金匮》对汗法的运用,较为广泛,主张以微微汗出为宜,不可令大汗淋漓,导致耗气伤津的不良后果。如《湿病  相似文献   

9.
“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是一种调整阴阳、阴病治阳的法则,属于补阳法,概括于“八法”之中的补法范畴.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应仔细辨证,对于因阳虚而引起的寒证,它不属于外感寒邪的寒证,而是肾阳不足之虚寒,应当治以温补肾阳,增强体质,或予以驱邪,以达到治愈目的.  相似文献   

10.
任晓梅 《中医研究》1999,12(5):41-42
江苏省名老中医刘再朋,擅长运用活血化瘀法则治疗外科杂病,积累有丰富临床经验。中医“瘀血”含义比较广泛,就外科而言,刘老认为,血管功能障碍、血管器质性病变、血管血栓形成、血管壁损伤与炎症、软组织损伤或炎症等引起的充血水肿、肿瘤或炎性肿块引起的血循障碍等,都属于瘀血的范围;而活血化瘀在八法中属于消法,适用于瘀血证的治疗。刘老在临床实践中辨证结合辨病,审证求因,辨证施治,将活血化瘀治则演化形成不同的具体治法与处方。笔者跟随刘老深受效益,归纳刘老运用活血化瘀治疗外科杂病有十法。1 温经活血法血遇寒则凝,得温则行。此法…  相似文献   

11.
针灸"八法"     
“八法”是指“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种治疗方法,广泛运用于方药施治,笔者认为,此“八法”同样适用于针灸的临床运用,且能提高疗效。1汗法1·1发散风寒取大椎、风池、合谷,用平补平泻手法,后溪用烧山火手法,使其产生热感发汗。主治风寒感冒,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脉  相似文献   

12.
“汗法”为八法之首,是临床治疗常用的基本大法之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凡受风、寒、湿邪,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脉浮苔白等,均为使用“汗法”的辨证依据。多见于伤风、风寒、风热、风湿、风水、风疹、风痹、寒痹、湿痹等证。“善治者,治皮毛”。正确使用汗法,能截断病邪由表入里,否则就会贻误病机。曾遇一位支气管炎患者,拘束头疼,咳呛痰白,前医予止咳清肺化痰,药用桔梗、杏仁、浙贝、半夏、橘红、苏子、甘草、紫菀、黄芩,五  相似文献   

13.
<正> 中医外科之托法,古医籍又称托里法或内托法;是内治三大法则之一,为三大法则之中坚,关系到病情安危好坏转化的枢纽。历代中医外科医家极为重视。《外科精义》云:“凡为疡医,不可一日无托里之药。”若能将托法的辨证施治与中药免疫学结合研究,对提高托法的疗效,开拓中医外科治疗的新境界,是很有现实意义的。1 托法的涵义 托法,《外科启玄》云:“托者,起也,上也。”详而论之,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托法,是疡科临证治表之法。薛立斋云:“焮肿作  相似文献   

14.
汗法为中医治病八法之一,也是八法中的第一法,主要是通过人体汗出达到营卫和,肺气畅,腠理开,血脉通等以祛邪外出,调和正气的目的,广泛运用于日常疾病的治疗。东汉张机(字仲景)治疗痹病依据《黄帝内经》中“外因多责之于风寒湿邪”的理论,针对性地提出了“发汗祛湿”的基本治法。汗法通过调和营卫开通毛窍,调节气机,可用于治疗内伤杂病。历代医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对汗法有所继承和创新。现代临床尤其注重采用汗法治疗早期痹病,这对阻断病情的发展尤为关键。在历代应用汗法治疗痹证的方药中,首先以祛除湿邪为主,且遵循张机的经验以“微汗法”为要,以防“风去湿存,痹不除”,突出强调“祛湿邪,助正气,汗出有度,存津液”等应用注意要点。文章结合案例,总结历代汗法治疗痹病理论及组方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拓展思路。  相似文献   

15.
“动-定序贯八法”治疗消渴病的辨证施治思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糖尿病已成我国一大公共卫生问题.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范冠杰教授在多年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前辈经验,创造性的提出了“动-定序贯八法”综合防治消渴病的临床方案.“动-定序贯八法”理论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基础,强调对疾病发生、发展、变化规律及核心病机进行动态把握,提出了“核心症状-核心病机-主证-治法-药串”的临床辨证规律,主张从整体把握消渴病发展规律进行辨证施治,是中医临证辨治消渴病的新思路及新方法.“动-定序贯八法”其“动-定结合”、“连贯有序”的临证辨治思维具有普遍适用性又有充分的发展空间,临床诊治任何疾病均适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这种针法,是根据中医的阴阳、表里、寒然、虚实“八纲”,采用不同的经穴、利用各种不同手法,达到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种目的的针刺方法。兹根据祖国医学理论和郑毓琳老师的临床经验,结合个人体会简述如下,请中、西医务同志批评指教!一、汗法是利用经穴和发汗手法,开泄腠理,驱邪外出治疗表症的一种治疗方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所说的“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就是汗法的法则。针灸大成说:“汗:针合谷入二分,行九九数、搓数十次、男左搓、女右搓,得汗行泻法,汗止身温出针。如汗不止,针阴市,补合谷。”就是针法发汗的方法。1.外感初期:如恶寒重,发热轻、口中和、舌苔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的理法方药,为历代医家所推崇,无论是外感热病还是各种杂病,只要辨证准确,用之往往疗效卓著。本文拟简单论述《伤寒论》中的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的特点及其应用范围。1 汗法 汗法,又称发汗法,解表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又曰:“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是也。”提出汗法的应用原则和立论根据,并  相似文献   

18.
汗法的运用     
汗法,是祖国医学临床治病的重要法则之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早已指出;“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嗣后,历代医家对于汗法的应用日益广泛,对于汗法的认识日益深入。不仅可以治疗外感初期之表证,而且用  相似文献   

19.
学习管遵惠老师经络辨证经验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祖国医学之精髓在于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指导针灸临床诊治的基本法则.中医辨证方法主要有:经络辨证、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诸法各具特点,运用各有侧重,但就学术渊源及理论内容而论,经络辨证是基础,脏腑辨证是核心,八纲辨证是纲纪.导师在多年的针灸临床实践中,尤其重视经络辨证.现将导师经络辨证的学术经验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20.
由于汗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与实用价值,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内、外、五官各科多种疾病,所以被古人列为“八法”之首。历代医家对汗法的内涵、临床应用提出了诸多观点。笔者根据自己临床经验和学习心得对汗法的应用以及使用汗法时的注意禁忌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