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日本血吸虫病不同流行程度流行区IHA法的阳性诊断阈值。方法 选择江西省鄱阳湖区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2个县(余干和星子)共55个自然村作为研究现场,对5岁以上常住居民采用病原学方法(Kato?Katz法+尼龙绢集卵孵化法)和血清学方法(IHA法)进行平行检测;检测结果采用相关分析和ROC曲线等方法分析,计算不同流行程度流行区IHA抗体水平阳性临界值。结果 血吸虫病流行区人群粪检阳性率与人群IHA血吸虫病特异性抗体水平分布趋势一致(r = 0.588, P < 0.05),与IHA阳性人群抗体水平无相关性(r = 0.221,P > 0.05);流行区2008-2011年连续4年血吸虫粪检阴性人群的IHA阳性抗体水平呈逐年下降趋势,年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3.650,P < 0.05),2008-2011年中任意1年血吸虫粪检阳性人群的IHA阳性抗体水平在4年内均维持较高水平且年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2.461,P > 0.05)。流行村人群粪检阳性率< 1%、1%~5%和> 5%时,对应IHA的阳性诊断阈值分别为1∶80、1∶20和1∶10时,可提高IHA检测结果的特异性。结论 不同程度流行区采用IHA筛查血吸虫病或选择化疗对象时,可考虑选择不同的IHA阳性诊断阈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运用ROC曲线确定磁分离酶联免疫法(MPAIA)在血吸虫病临床免疫诊断中的最佳临界值。方法选择湖北省荆州市部分居民,用病原学和MPAIA方法同时对该人群进行检查。同时采用MPAIA方法对确诊的钩虫病、囊尾蚴病、旋毛虫病及乙肝患者的血清进行检测。用ROC曲线确定MPAIA在血吸虫病诊断中的最佳临界值。结果共检测549人,有疫水接触史的224人中,病原学检测阳性79人,MPAIA检测阳性92人;无疫水接触史的185人中,病原学检测均为阴性,MPAIA检测阳性2人。MPAIA法检测钩虫病、囊尾蚴病、旋毛虫病与乙肝患者血清均为阴性。ROC曲线确定血吸虫病诊断的最佳临界值为0.403(550nm),曲线下面积为0.923。结论 MPAIA在血吸虫病诊断中的最佳临界值为0.403(550nm),但应结合专业知识及实际情况来确定临床最佳临界值。  相似文献   

3.
日本血吸虫病间接血凝试验诊断试剂盒临床诊断效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日本血吸虫病间接血凝试验(IHA)诊断试剂盒对血吸虫病的临床诊断效能。方法分别在江西省、安徽省和湖北省3个疫区现场进行血吸虫病调查,并采集371份病原学确诊的血吸虫病人血清(毛蚴孵化法或/和Kato-Katz法阳性,阳性金标准),761份无血吸虫感染史、无疫水接触史且病原学检测阴性者血清(阴性金标准)。采用日本血吸虫病IHA诊断试剂盒对上述血清进行血吸虫抗体检测,并计算阳性符合率(灵敏度)、阴性符合率(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等诊断效能指标。结果日本血吸虫病IHA诊断试剂盒与阳性金标准的符合率为95.1%(95%可信区间:92.9%~97.3%),阴性金标准的符合率为97.8%(95%可信区间:96.8%~98.8%),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4%和97.6%。试剂盒对不同感染度的阳性金标准血清(1~、41~、100~)检出的抗体阳性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年龄组间IHA灵敏度和特异度变化较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日本血吸虫病IHA诊断试剂盒对血吸虫病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可用于血吸虫病的辅助诊断,适用于疫区大规模人群的血吸虫病现场筛查。  相似文献   

4.
1 可用于检测日本血吸虫病患者抗体的血清学诊断方法40多年来,我国在血吸虫病免疫诊断研究方面,已取得显著成绩.国内学者从50年代初开始研究日本血吸虫尾蚴膜反应(CHR,陈祜鑫等,1951)以来,坚持理论紧密结合实际,科研为防治服务,至今已建立可用于检测血吸虫病患者特异性抗体的血清学诊断方法近60种.但是上述方法能用于诊断病人和考核疗效的并不多,这也表明某种血吸虫病血清学诊断方法,从探索研究到建立最适的检测系统,需要经过现场的反复验证,不断  相似文献   

5.
<正>现阶段,我国诊断HIV感染的方法主要通过血清学抗体检测,WB是最常用一种方法,它通常出现三种结果:HIV抗体阳性、HIV抗体阴性和HIV抗体不确定。但在HIV抗体阴性中,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假阴性,因容易被忽视而漏检,导致HIV进一步传播的风险。相比之下,VL检测具有敏感性和特异性高、窗口期短等优点[1],可以弥补WB的不足。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46例HIV抗体筛查试验阳性而WB为阴性者的VL及随访结果,探讨VL检测对此类人群感染HIV诊断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先天性日本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调查和证实人群中经胎盘传播日本血吸虫病。方法 以日本血吸虫病重流行区湖北省阳新县208例1998年9~12月出生的婴儿及其母亲为对象。进行血清学检测血吸虫抗体和粪便检查虫卵。结果 208例婴儿血清试验和粪便检查均阴性。205例母亲血清学试验中阳性14例(6.8%),粪便虫卵检查全部阴性。结论 目前未能证实先天性日本血吸虫病人存在。但日本血吸虫先天性感染仍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常用的日本血吸虫抗体检测试剂盒在鄱阳湖区日本血吸虫病流行区人群的应用价值。方法在鄱阳湖区3个日本血吸虫病不同流行程度的行政村(新建县曹会村、都昌县井头村和星子县新华村),对5岁以上的常住居民同时采用日本血吸虫感染的病原学(Kato-Katz法和尼龙绢集卵孵化法)检查方法和常用5种抗体检测试剂盒检查人群日本血吸虫感染情况。结果 3个调查点人群的5种常用免疫诊断试剂盒检测的抗体阳性率(33.1%~57.1%)均显著高于粪检阳性率(5.0%-8.2%)(P0.05)。抗体阳性率的年龄分布趋势与粪检结果一致,人群粪检阳性率、抗体阳性率高峰均出现在40~49岁组人群。不同免疫诊断试剂盒的抗体阳性率随着感染度的增加而增高,敏感性为81.2%~94.5%,其中ELISA检测试剂盒敏感性最高;但粪检阴性者中仍有约26.9%~46.1%为抗体阳性。粪检阳性者中,仍有5.5%~18.8%为抗体阴性。结论 5种免疫诊断试剂盒均可用于流行区群体水平的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其中ELISA诊断试剂敏感性最高,且在不同感染度水平间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8.
血吸虫的诊断是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早期诊断可有效控制传染源和阻止晚期血吸虫病的发生。目前常用的血吸虫病诊断方法为病原学检测和血清学检测。随着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有效进行,日本血吸虫病在人群中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均显著降低,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的敏感性和时效性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以其高特异性、敏感性和时效性等优点,极大地促进了血吸虫病诊断方法和相关检测技术的改进和发展,为日本血吸虫病人群感染率低的流行区中进行早期诊断和微量检测奠定了基础。本文围绕国内外血吸虫分子生物学检测和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一概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鄱阳湖区血吸虫病人特异性同种型抗体反应水平及特征。方法以可溶性虫卵抗原(SEA)和成虫抗原(AWA)为检测抗原,采用间接ELISA法检测血吸虫病流行区及非流行区人群血清中8种特异性同种型抗体(IgG、IgG1、IgG2、IgG3、IgG4、IgE、IgM、IgA)水平。结果血吸虫病流行区粪检阳性人群特异性同种型抗体水平显著高于流行区粪检阴性人群和非流行区人群(P均<0.001),流行区粪检阴性人群除SEA和AWA特异性IgG2、IgG4和抗AWA IgE抗体外,其他同种型抗体水平均显著高于非流行区人群(P均<0.05)。流行区粪检阳性人群中,儿童SEA、AWA特异性IgM和SEA IgG1水平显著高于成人,AWA特异性IgG水平则显著低于成人(F=6.136,P=0.014);男性除AWA特异性IgG(F=4.677,P=0.032)和IgG1(F=5.55,P=0.020)显著高于女性外,其他抗体同种型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3个月后,SEA抗原特异性IgG1、IgG3、IgG4抗体水平显著下降(P<0.001,P=0.029,P=0.044);治疗12个月后,除SEA特异性IgE、IgM和AWA IgG4、IgM外,其他抗体均显著低于治疗前水平(P均<0.05)。结论血吸虫病流行区粪检阳性人群血吸虫特异性同种型抗体水平显著高于流行区粪检阴性人群和非流行区人群,治疗12个月后,大部分同种型抗体水平显著下降;流行区粪检阴性人群血吸虫特异性抗体水平高于非流行区人群。抗体诊断试剂盒研制应注意阴性参考血清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日本血吸虫NP30抗体检测方法的优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为了提高单克隆抗独特型抗体NP30抗体检测系统在大山区日本血吸虫病疫区的诊断效能,在原有的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优化、改良,建立间接ELISA血清学诊断方法。方法通过正交设计,选用L27(313)正交表,对NP30腹水包被酶标板的浓度、血清浓度、血清孵育时间和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抗人IgG的二抗孵育时间共4个因素的3个水平进行不同组合的实验,确定该间接法的最佳实验条件。并用建立的方法对50份云南大山区日本血吸虫粪孵阳性病人血清样本和50份非疫区正常人血清样本进行检测,评价其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确定的该间接法最佳检测条件为:NP30腹水4μg/ml包被酶标板,血清浓度为1∶100,37℃孵育60min,二抗为37℃孵育30min。该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8%和96%。结论该方法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用于大山区日本血吸虫病疫区的诊断检测。  相似文献   

11.
为了获取日本血吸虫特异的cDNA克隆,用日本血吸虫病流行区化疗后再感染人群血清筛选构建于表达载体λt11的日本血吸虫成虫cDNA文库,再以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鉴定免疫筛选的阳性cDNA克隆。结果对cDNA表达库中约8.6×104个噬菌斑进行了筛选,初筛时共挑出59个可能的阳性斑,经两次复筛后,有11个噬菌斑仍呈阳性反应。以阳性噬菌斑DNA为模板,经PCR均扩增出一定大小的片段,从564bp到740bp不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日本血吸虫组织蛋白酶B DNA疫苗(Sj31B1N)抗生殖免疫的可能机理。方法 用Sj31B1N免疫小鼠,每2周1次,每次免疫前均尾静脉采血1次,作血清抗体动态变化分析,免疫4次后尾蚴攻击感染,感染后45天,计数成虫负荷和肝、肠组织内虫卵数。结果 用Sj312B1N免疫小鼠后第2周部分小鼠血清中出现了抗体,随时间延长,出现抗体阳性组小鼠数量增多,抗体滴度增加。抗体阳性组小鼠与阴性组小鼠对比,成虫减少率40.6%,肝组织减卵率为48.0%,肠组织减卵率为45.4%。结论 核酸疫苗Sj31B1N可有效地诱导小鼠产生抗体,并且具有免疫保护作用。核酸疫苗Sj31B1N所诱导的体液免疫可能是抗日本血吸虫生殖免疫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以提取天然香菇菌多糖和茶叶多糖混合物为佐剂,探讨混合型植物多糖对血吸虫疫苗的保护性免疫增效作用。 方法 构建日本血吸虫重组质粒pVIVO2-IL12?鄄Sj23。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A组每鼠股四头肌注射生理盐水100 μl 为对照,B组每鼠注射pVIVO2-IL12-Sj23 100 μg,C组每鼠注射pVIVO2-IL12-Sj23 100 μg加等量多糖混合物。小鼠接种后第4 周以日本血吸虫尾蚴40±2条经皮肤攻击感染,感染后6周剖杀,计算减虫率及每克肝组织减卵率,同时用ELISA测定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水平。 结果 C组减虫率和每克肝组织减卵率分别为64.3%和79.9%,B组则分别为45.5%和58.3%, B、C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IgG水平均较A组显著升高(P<0.05),但B、C两组IgG抗体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以天然香菇菌多糖和茶叶多糖混合物为佐剂,对日本血吸虫重组质粒pVIVO2-IL12-Sj23的免疫效果有一定的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IHA检测结果的群体特征与疫区疫情、传播状态或人群感染趋势的关系。方法采用Kato-Katz法(2粪6检)和IHA(定量检测)方法连续2年同时对1个血吸虫病疫区村常住居民进行调查,分析IHA的诊断效率、IHA阳性率和抗体水平变化与感染状态变化关系及血吸虫感染"真阳性者"和"真阴性者"的IHA抗体水平分布。结果以Kato-Katz法为金标准,IHA在疫区现场实际应用时,其敏感度较高,为77.27%~85.48%,阴性预测值〉94%;但特异度〈60%,且特异度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降低,在低年龄组人群(〈15岁人群)的特异度最高。IHA的人群抗体阳性率远高于粪检阳性率,但其年龄分布趋势与Kato-Katz法粪检阳性率的年龄分布一致。IHA的假阳性率为41.90%~44.56%,假阴性率为14.52%~22.73%。感染者(粪检阳性)治疗后,IHA的抗体阳性率下降缓慢,而且"真阴性者"和"真阳性者"的抗体水平分布有相当大的重叠。结论在我国目前疫情状态下,IHA在群体水平上更具应用价值,采用IHA对疫区人群查病宜注意同时存在"扩大化疗对象"和"漏检传染源"的问题,在目前血防"达标"进程中,现场应用免疫诊断方法时更应谨防其"假阴性"的出现。  相似文献   

15.
采用三株分别定位于日本血吸虫表皮膜、肠道上皮和虫卵的单克隆抗体A6,SJ31/32和SE9作为捕获抗体建立检测三类循环抗原的斑点酶联免疫吸附实验(DOT-ELISA)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和普通ELISA分别观察了日本血吸虫感染家兔血清中三类循环抗原和IgG抗体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感染日本血吸虫家免在经砒喹酮治疗之后的第8周,睦相关抗原,可溶性虫卵抗原和肠相关抗原的转阴率分别为80%,70%和20%,而减后第18周全部转阴;IgG抗体一直维持较高水平。因此,MAA和SEA具有改好的疗效考核价值,GAA的疗效考核效果较差,IgG抗体不具有疗效考核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基于纯化的日本血吸虫31/32kDa分子抗原,建立一种敏感、特异、简便、快速诊断血吸虫病的试剂盒。方法采用Chappell方法分离纯化Sj31/32kDa抗原并建立快速ELISA,检测急、慢性血吸虫病人,并以肺吸虫病人、肝吸虫病人及正常人血清作为平行对照。结果血吸虫病人457例,阳性检出率为94.3%,67例肺吸虫病人及76例肝吸虫病人血清均未出现明显交叉反应,正常人群假阳性率为1%。结论提示采用纯化的优势诊断抗原分子建立的快速诊断试剂盒有较好的现场应用潜能,且具有简便、快速、无需特殊设备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鉴定纯化的重组日本血吸虫线粒体相关融合蛋白(rSj338/26GST)的免疫原性。方法:对已构建的阳性表达菌pGEX-6p-1/Sj338进行大量诱导表达,并对纯化蛋白进行活性分析。将粗提包涵体蛋白、复性包涵体蛋白、经分子筛纯化并复性的蛋白分别免疫新西兰家兔2只。用Western blot及Dot-ELISA方法检测特异性抗体的免疫原性及各组抗体水平。结果:用分子筛纯化的融合蛋白rSj338/26GST经SDS-PAGE电泳鉴定显示达电泳纯;Western blot显示纯化蛋白能够被日本血吸虫重感染兔血清及rSj338/26GST免疫兔血清识别。Dot-ELISA法检测结果表明,经分子筛纯化并复性的rSj338/26GST融合蛋白免疫兔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的滴度最高,为1:51200。结论:纯化后的融合蛋白rSj338/26GST具有较高的纯度及较强的免疫活性,可望作为日本血吸虫病疫苗候选分子,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日本血吸虫再感染相关基因克隆的筛选与鉴定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获取编码可能指示再感染倾向的日本血吸虫特异免疫分子的cDNA克隆。方法:用日本血吸虫病流行区化疗后再感染人群高特异性IgG4水平的混合血清筛选构建于表达载体λgt11的日本血吸虫成虫cDNA文库,以PCR鉴定免疫筛选的阳性cDNA克隆插入片段选择插入片段大的克隆进行序列测定及基因数据库同源性检索。结果与结论:对cDNA文库中约8.6×104个噬菌斑进行了筛选,有11个噬菌斑呈阳性反应,其中有可能编码日本血吸虫的线粒体蛋白的基因克隆及可能与人群日本血吸虫再感染相关的基因克隆等4个日本血吸虫基因克隆。  相似文献   

19.
摘 要:目的 探讨树突状细胞(DC)DNA混合多价疫苗抗日本血吸虫感染保护性免疫作用机制。方法 BALB/c小鼠耳廓分别注射Sj26、Sj23和Sj14基因转染DC(A组)、Sj26基因转染DC(B组)、Sj23基因转染DC(C组)、Sj14基因转染DC(D组)、pcDNA3转染DC(E组)、未处理DC(F组)和RPMI-1640(G组),共免疫3次,间隔2周,末次免疫后第2周,每鼠经皮肤感染40条日本血吸虫尾蚴。ELISA法检测血清特异性IgG抗体、干扰素-γ(IFN-γ)和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双夹心ELISA法检测脾淋巴细胞经ConA和可溶性虫卵抗原(SEA)刺激后培养上清中IFN-γ和IL-4水平,噻唑蓝(MTT)法检测脾淋巴细胞的增殖。结果 A组小鼠末次免疫后第2周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水平显著升高(与G组比较,P<0.001)。A组小鼠免疫后血清IFN-γ水平明显升高(P<0.01),而血清IL-4的水平,各组小鼠免疫前、后无明显变化。A组小鼠脾淋巴细胞经ConA和SEA刺激后诱生的IFN-γ水平显著增高,而IL-4水平显著降低(与G组比较,P<0.001)。A组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刺激指数高于其他各组(与G组比较,P<0.001)。结论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参与了DC DNA混合多价疫苗诱导的保护性免疫作用,其中Th1型免疫应答在抗日本血吸虫感染的保护性免疫中起主要作用。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树突状细胞;DNA疫苗;保护性免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