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冠心病心绞痛中医疗效评价标准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委托,基于多中心的800例经冠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采用多种统计方法,并结合两轮专家咨询的意见,确定了冠心病心绞痛中医疗效评价量表的条目。并采用M指数非线性量化等多方法对量表条目进行综合量化,形成了冠心病心绞痛中医疗效评价量表。本标准(量表)供中医内科、中西医结合内科医生临床使用,适合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中医临床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2.
冠心病心绞痛血瘀证疗效评价标准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委托,基于多中心的481例经冠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心绞痛血瘀证患者,采用多种统计方法,并结合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和协调程度,确定了冠心病心绞痛血瘀证疗效评价量表的条目。采用M指数非线性量化等多种方法对量表条目进行了综合量化,最终形成了冠心病心绞痛血瘀证疗效评价量表。本标准(量表)供中医内科、中西医结合内科医生临床使用,适合于冠心病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3.
冠心病心绞痛病证结合证候诊断标准正在不断完善,如何评价临床疗效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筛选出2000-2007年间国内中文核心期刊发表的中、西医冠心病临床研究资料,从症状、体征、实验室指标等不同层面系统分析了冠心病心绞痛常用疗效评价指标和方法,以期为冠心病心绞痛中西医临床疗效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
学术探讨冠心病痰瘀同治的临床应用曹洪欣 张华敏 (1·1)………病证结合模型的研究思路郭书文 孟庆刚 王硕仁 (1·2 )……………………………………………………………中医情志量化初探赵建明 刘雁峰 (1·4)…………………中西医结合治疗前房积血的疗效评价徐国旭 刘艳丽 杨爱荣等 (1·2 1)……………………………………………温阳法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与思考李永健 方肇勤 (2·1)……………………………………………………………中医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雏议杨颖 杜文旭 (2·3)………脑梗塞中医治疗思路之我见郝金凤 吕讳贤 (2·4)…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对冠心病患者实施中医情志护理的效果,以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对72例冠心病患者分别采取仅实施基础护理和基础护理结合中医情志护理的护理方法,对护理前后分别进行SAS和SDA评分。结果:两组冠心病患者护理后的SAS和SDS评分较护理前均有显著下降;接受护理后,情志护理组患者SAS和SDS评分的下降幅度较基础护理组的下降幅度更大,P〈0.05。结论:对冠心病患者实施中医情志护理,可更好的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对患者的心理康复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医与西医防治冠心病各有优势和特点,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则是目前冠心病诊治的最佳选择。从中西医结合现状、存在问题、结合靶点与展望4个方面进行探讨。认为确立正确的诊治思路,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在临床上使中、西医两种不同理论体系的医学理念和方法相互渗透,取长补短,运用循证医学原则的中西医结合方法诊治冠心病,有利于提高治疗质量和效果。  相似文献   

7.
新型医学模式对心理及社会等主观指标的关注,亟待寻找替代指标来完善慢性心衰疗效评价体系。中医药在改善症状及生存质量的优势、中西医规范方案的成功研制以及将症状等主观指标量化技术手段的创新,使得中西医能够在防治和评价理念上将中西医相契合,形成慢性心衰中西医结合综合疗效评价体系临床研究的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8.
冠心病(CHD)属于中医学"胸痹"、"心痛"等范畴,冠心病中医证型客观化研究是近年来中西医结合研究的热点,旨在探索中医证候与客观量化指标的关系,为辨证论治提供客观依据.本文对近五年冠心病中医证型客观化研究进展情况进行归纳,从生化检查指标及仪器检查指标两大方面进行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冠心病心绞痛中西医结合诊治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骆丰 《江苏中医药》2003,24(12):7-9
加深对中西医结合诊治冠心病心绞痛的认识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从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应用中西医药互补治疗方法、采用循证医学研究方法四个方面进行探讨。认为确立正确的诊治思路,在临床上使中、西医两种不同理论体系的医学理念和方法相互渗透,取长补短,运用符合循证医学原则的中西医结合方法诊治冠心病心绞痛,有利于提高治疗质量和效果。  相似文献   

10.
冠心病统属胸痹,在临床治疗方法中以中西医结合治疗为主。现代研究显示,冠心病临床中医证型分类以血瘀、气虚证型居多。本文结合近年文献,分别从冠心病气虚血瘀证证型及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法及临床研究方面做一概述,为中医辨证用药提供客观化研究基础,丰富临床诊疗思路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邵玉佩  张庆乾 《新中医》2017,49(12):176-178
通过现代医学诊疗技术与中医学辨证论治理念的融合,针对卵巢肿瘤治疗,分别从分辨肿瘤良恶性质、理清辨病与辨证的关系、根据分期优化中西医治疗手段、分阶段中医辨证用药、注重情志因素影响等方面提出个体化诊治思路,以发挥中西医结合的最大优势,为今后中西医结合个体化治疗卵巢肿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从循证医学的角度评价情志与腹泻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Meta分析专用软件Review Manager4.2对近来国内22篇关于情志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关系相关文献的病例对照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情志与腹泻关系相关明显,疏肝理脾药物或结合心理疗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明显有效(Z=10.65,P<0.00001),合并OR值为4.11(95%CI,3.17,5.33)。从情志角度切入治疗腹泻有效地提高了治愈率,并可降低疾病的复发率。结论:情志是腹泻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临床治疗中重视情志对疾病的影响,可有效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3.
《陕西中医》2016,(9):1270-1271
中医情志理论最早在《黄帝内经》中形成,笔者在本文中对情志内伤病症的含义及现阶段的理论进行了阐述,从中西医两个方面分析了情志内伤病症的发病机理,对如今的中医治疗现状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与情志内伤病症相关的治疗体系,总结出了情志病症应在中医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加以物理治疗和心理疏导,并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量西药治疗,是一套行之有效,思路清晰,操作相对简易的治疗方案,可为临床诊疗情志病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分析肝火证、A型行为类型、冠心病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血管内皮功能变化的角度探讨了情志因素在冠心病(胸痹)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为中医病因病机学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并为冠心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围手术期中西医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围手术期应用中西医护理干预的效果评价。方法:资料随机选自2011年4月-2013年4月在本院诊治的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92例,将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方法分为两组,每组46例,予以常规护理患者作为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基础上的情志心理、针灸、营养支持等综合中西医护理干预患者作为研究组,分析两组患者免疫指标、精神程度和生活质量评分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免疫指标、精神状态和生活质量评分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的围术期予以情志心理干预、肠内营养、针灸等中西医护理干预,成效显著,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冠心病发病率、死亡率明显上升,已发展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一大疾病。越来越多的临床观察发现,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多与情绪因素有关,冠心病患者因长久服药、年老体衰等因素易伴发忧思恼怒等不良情绪,而此不良情绪将加重疾病的发展。中医基础理论亦认为情志内伤是冠心病发病的重要因素,遂在治疗冠心病时尝试从情志方面入手,在使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情志疗法。薛一涛教授善用情志疗法治疗冠心病,重视患者情绪变化,及时进行心理疏导,综合运用中医情志理论进行辨证论治,以行气化痰、活血化瘀、疏肝解郁、养心安神等方法综合治疗冠心病。  相似文献   

17.
《辽宁中医杂志》2013,(6):1077-1079
目的:以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为示范,建立一套突出中医特色的、中西医结合的疗效评价指标体系。方法:通过德尔菲法(Delphi)和层次分析法(AHP)的联合应用建立中西医结合的疗效评价指标体系。结果:分别求出了各指标在疗效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权重系数。结论:Delphi法结合层次分析法(AHP)是建立疗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方法,使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疗效评价的定性描述定量化。  相似文献   

18.
张西静 《陕西中医》2007,28(6):704-706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研究单疱角膜炎的思路。方法:归纳相关文献资料,对命题进行分析论述。结论: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应当是诊断和辨证的规范化和准确性,治疗的整体化和个体性,诊断和疗效的标准化临床设计的规范化需要有量化标准,应强调整体用药,应从复方的协同作用与拮抗作用研究入手,中药药理研究应着力找出中西药作用的共同基础。  相似文献   

19.
焦虑和抑郁是冠心病最常见的精神心理异常合并症之一,被视为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之外的独立危险因素。焦虑、抑郁等均属中医“郁证”范畴,“郁”可致气滞引起血行不畅而致血瘀。“血瘀”涉及血液流变学异常、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慢性炎症反应、血脂代谢异常等多机制的综合病理变化,是冠心病的核心中医病机。“郁”可通过多途径促进血瘀加重冠心病的发展。活血化瘀类方药可通过活血(改善生理功能)与化瘀(消除病理变化)发挥临床防治效应。在临床上加强对冠心病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筛查从而给予尽早、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和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预后。该文首次提出“因郁致瘀”的学术观点,结合现代医学对于血瘀证生物学实质的认识,探讨了中医“郁证”促进血瘀进而加重冠心病的现代生物学研究进展及活血化瘀方药的干预效应,以期为后续开展中医药防治冠心病伴情志异常的系统化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张丽萍 《环球中医药》2010,3(3):168-171
近10年来,中医学界相关情志病证研究工作已取得一定进展:理论研究在融入现代医学及心理学知识的基础上,重视个体差异性的病因研究,注重脏—情关系机理研究;临床研究不仅重视传统中医药疗法的灵活运用,而且注重借鉴心理测量等新手段的综合应用;实验研究中,单一情志刺激伤脏主要集中在"怒伤肝"、"恐伤肾",深入到肝主疏泄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作用,恐的情绪遗传等层面。从整体研究现状分析,情志病证的辨证及疗效判定、量化标准尚待规范,情志病证的多学科融合研究模式尚需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