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目的:研究乳腺癌骨转移的主要危险因素和放射治疗效果。方法:使用多重逐步Cox回归分析85例乳腺癌患者骨转移的主要危险因素,并回顾分析了30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接受放射治疗的效果。结果:20例治疗患者中疼痛完全缓解率75%,总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占85%。治疗后的1、2、3 a生存率分别为65%、25%、5%,中位生存期15个月。而10例未接受放射治疗患者的中位生存期6个月(P〈0.01)。通过多因素Cox逐步回归分析,发现骨转移的主要危险因素有3项:(1)临床分期,Ⅳ期-Ⅰ期发生骨转移的风险比为1.903;(2)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发生骨转移的风险比为1.041;(3)确诊时或手术时的年龄,35-50岁患者发生骨转移的风险比为2.132,年龄〉50岁患者发生骨转移的风险比为2.920。结论:乳腺癌骨转移行放射治疗可明显减轻疼痛、改善生活质量,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初诊时临床分期、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初诊时年龄是乳腺癌发生骨转移的主要危险因素,明确这些危险因素有利于骨转移的早期发现和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青年乳腺癌与老年乳腺癌患者的分子分型及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120例女性乳腺癌患者,选取其中年龄≤35岁的患者55例纳入青年组,将年龄≥60岁的同期乳腺癌患者65例纳入老年组。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的病理类型、病理分期及分子分型的特点。结果青年组与老年组乳腺癌患者分子分型总体分布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青年组乳腺癌患者以三阴性型居多(36.36%),老年组乳腺癌患者以Luminal A型居多(36.92%)。青年组与老年组乳腺癌患者在肿瘤直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淋巴转移方面分布不同,与老年组相比,青年组肿瘤直径>2cm的所占比例高,临床分期晚,病理分级高,容易有淋巴结转移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结论青年乳腺癌较老年乳腺癌更具有侵袭性,易发生淋巴结转移。青年乳腺癌较老年乳腺癌患者在病理类型、病理分期及分子分型存在明显的差异。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年龄≤35岁的年轻宫颈癌患者临床病理特点、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年龄≤35岁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产次、瘤体直径、病理类型、肌层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临床病理分期、治疗方式为影响预后的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瘤体直径≥4cm、淋巴结转移、临床病理分期、治疗方式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新疆地区宫颈癌年轻化趋势明显,且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情况,并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老年男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预后资料,研究老年男性乳腺癌复发以及总体生存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17例患者(44. 7%)术后发生复发,主要以局部胸壁以及腋窝淋巴结转移复发为主(23. 7%),其次是肺、肝脏、脑以及骨转移(21. 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TNM分期、腋窝淋巴结是否存在转移、激素受体ER和PR表达,术后是否放疗以及内分泌治疗是影响患者无病生存期和总体生存期的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发现,TNM分期以及腋窝淋巴结是否转移是影响男性乳腺癌患者术后无病生存期以及总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腋窝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是影响老年男性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诊断以及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是提高乳腺癌患者生存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乳腺癌患者中的表达以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2018年12月就诊的100例乳腺癌患者(乳腺癌组)及同期就诊的40例乳腺纤维腺瘤患者(乳腺纤维瘤组)的临床资料。对比两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并分析乳腺癌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情况与相关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乳腺癌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乳腺纤维腺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肿瘤直径、病理类型乳腺癌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阳性表达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年龄≤50岁乳腺癌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阳性表达率高于>50岁患者,未绝经乳腺癌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阳性表达率高于绝经患者,TNM分期Ⅱ、Ⅲ期乳腺癌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阳性表达率高于Ⅰ期患者,存在淋巴转移的乳腺癌患者内皮生长因子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未存在淋巴转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乳腺癌组织中呈现高表达状态,患者TNM分期越晚、合并淋巴转移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阳性表达率越高,可作为早期诊断乳腺癌转移的重要标志物。  相似文献   

6.
宫颈癌发病年龄与临床预后因素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宫颈癌发病年龄与临床预后因素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南方医院 1997年 1月至2 0 0 2年 12月收治的 93例宫颈癌 ,根据患者年龄分为年轻组 (≤ 35岁 )和中老年组 (>35岁 ) ,对其临床分期、病理组织学、细胞分化等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临床分期、组织学上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 35岁组 :≤Ⅱa期占 82 .6 1% ,≥Ⅱb期占 17.39% ,鳞癌占 86 .6 7% ,腺癌占 13.39% ;而 >35岁组 :≤Ⅱa期占 5 1.4 3% ,≥Ⅱb期占 4 8.73% ,鳞癌占 82 .98% ,腺癌占 17.0 2 %。从细胞分化程度分析 ,≤ 35岁组和 >35岁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而 >35岁组宫颈癌患者具有临床期别较高、腺癌较多的不良预后因素。【结论】年轻宫颈癌患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7.
牟辉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13):154-155,165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段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年龄分为≤35岁组、>35~<45岁组、≥45岁组,观察各组TNM分期以及乳腺癌组织中ER、PR、Her2、Ras的表达情况。结果≤35岁组患者TNMⅠ、Ⅱ期例数明显少于>35~<45岁组和≥45岁组;Ⅲ、Ⅳ期例数明显多于>35~<45岁组和≥45岁组;ER、PR的表达阳性率与年龄呈正相关,Her-2、Ras的表达阳性率与年龄呈负相关。结论≤35岁的年轻乳腺癌患者TNM分期差,原癌基因表达水平高而抑癌基因表达水平低,恶性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8.
子宫内膜癌158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治方法及预后因素。方法 对我院1991-1995年收治的158例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并全部随访。结果 158例平均发病年龄53.14岁,平均绝经年龄48.83岁,绝经后患者占52.53%,主要表现为绝经后阴道出血。绝经前组主要表现为阴道不规则出血。手术-病理分期Ⅰ期占77.22%,5年生存率为96.04%;Ⅱ期占13.29%,5年生存率为93.75%;Ⅲ期占8.23%,3年生存率为69.23%;Ⅳ期占1.27%,3年生存率为0。结论 重视子宫内膜癌发病相关因素及临床症状,争取早期诊断,严格手术病理分期,采用手术加放疗等方法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三阴性乳腺癌(TNBC)与非三阴性乳腺癌(non-TNB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生存差异,探讨影响TNBC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肿瘤中心、可手术切除的早期乳腺癌800例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方案、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及生存情况等资料。结果130(16.25%)例为TNBC,670例为non-TNBC。TNBC与non-TNBC患者在发病年龄、乳腺癌家族史、肿瘤长径、腋窝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病理类型、Ki-67指数、临床分期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月经状态、手术方式、放疗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TNBC患者3年(70.70%)、5年无病生存(DFS)率(62.30%)及5年总生存(OS)率(83.84%)明显低于non-TNBC患者(87.76%、78.06%、95.22%,P均<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TNBC患者DFS期和OS期的因素有肿瘤长经、腋窝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脉管或神经浸润。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长径、月经状态及临床分期是TNBC患者DFS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肿瘤长径是其OS期的唯一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与non-TNBC相比,TNBC具有发病年龄早、家族聚集现象、肿块长径大、早期易出现腋窝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高、临床分期偏晚、Ki-67指数高、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率高,远期预后较差等特点。尽早明确TNBC诊断及病理特征,给予个体化综合治疗及后续的规律复查对判断及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宫颈癌的发病年龄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将宫颈癌患者204例分为年轻组(≤35岁)和中老年组(〉35岁),对其临床特点、病理类型等资料对比分析。结果宫颈癌发病最高组46~50岁,≤35岁占19.60%。≤35岁组临床表现以接触性出血为主,≤Ⅱa期占94.5%,腺癌占10.0%。〉35岁组表现以不规则阴道流血和绝经后出血为主。两组临床表现、分期及病理类型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癌年轻化,≤35岁组腺癌发病率较高,临床期别早,预后好。  相似文献   

11.
我院自1994~2 0 0 3年采用外科手术治疗15 4例Ⅰ、Ⅱ、Ⅲ期乳腺癌患者,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5 4例,均为女性。年龄2 5~75岁,平均4 8岁。病程2个月~4年,平均1年。乳腺癌肿长径0 .6~10cm。根据国际抗癌联盟的TNM分期法进行临床分期:Ⅰ期39例(占2 5 .3% ) ,Ⅱ期4 6例(占2 9.9% ) ,Ⅲa期5 9例(占38.3% ) ,Ⅲb 期10例(占6 .5 % )。病理类型:导管内癌30例,浸润性导管癌5 1例,髓样癌2 8例,单纯癌4 5例。患侧腋窝淋巴结转移10 9例,占70 .8%。Ⅰ、Ⅱ期乳腺癌腋窝淋巴结阳性率为4 0 % (34/ 85 )。1.2…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不同年龄段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选择就诊的乳腺癌患者,根据年龄分为≤40岁组、41~54岁组、≥55岁组,观察TNM分期,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乳腺癌组织中雌受体激素(ER)、孕受体激素(PR)、乳腺癌1号基因(BRCA)、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Ras基因(ras gens)表达情况。结果≤40岁组患者TNMⅠ期、Ⅱ期例数以及ER、PR、BRCA阳性例数均明显少于41~54岁组、≥55岁组;Ⅲ期、Ⅳ期例数以及Her2、Ras阳性例数均明显多于41~54岁组、≥55岁组。结论≤40岁的年轻乳腺癌患者TNM分期差、原癌基因表达水平高、抑癌基因表达水较低,恶性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13.
浅谈乳腺癌围手术期的健康教育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王国英  雷小兵  梁琼 《护理研究》2003,17(4):209-209
乳腺癌是妇女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相当高 ,占女性恶性肿瘤的第 2位 ,发病年龄有向年轻化发展的趋势。目前治疗乳腺癌的原则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治疗的有效方法是手术切除加术后化学治疗或放射治疗。现将近几年我科乳腺癌病人围手术期护理及健康教育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我科自 1999年— 2 0 0 1年间共收治乳腺癌病人 12 6例 ,其中男 4例 ,女 12 2例 ,年龄 2 7岁~ 61岁 ,均由病理检查证实为乳腺癌。病理检查 :硬癌占总数的 72 %、单纯癌占 18%、髓样癌和腺癌各占 10 %。其中 16%的病人在术前病理检查证实为晚期乳腺…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早期上皮性卵巢癌的临床特点、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探讨早期患者的理想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1998年间湖南省肿瘤医院治疗的60例早期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平均年龄41岁,≤35岁22例,占36.7%.多因素分析显示FIGO分期及组织病理分级是独立预后因素.FIGOⅠA-B期患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分析影响新疆维(维吾尔族)、汉族女性乳腺癌患者术后复发及远处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汉族和维族临床诊断为Ⅰ~Ⅲ期可手术乳腺癌患者的完整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影响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纳入728例患者,维、汉族女性乳腺癌术后3年内发生复发转移率分别为28.4%、9.8%;其中局部复发者维吾尔族组11例(6.5%),汉族组9例(1.6%);远处转移者维吾尔族组37例(21.8%),汉族组45例(8.0%)。维、汉族女性在肿瘤大小、出现症状至就诊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类型、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临床分期、ER及PR表达情况、术后是否接受正规的辅助治疗是影响Ⅰ~Ⅲ期手术乳腺癌患者复发及远处转移的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维吾尔族乳腺癌患者复发转移率高于汉族乳腺癌患者,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理分型、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数是预测维、汉族乳腺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而ER阳性表达、术后辅助放化疗是保护因素。结论维吾尔族乳腺癌患者复发转移率高于汉族乳腺癌患者;病理分型、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数是乳腺癌复发及远处转移的危险因素,而ER阳性表达、术后辅助放化疗可能抑制乳腺癌的复发及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乳腺癌患者的治疗方案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经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根据年龄分为70岁组和70岁组。分析影响放、化疗效果的主要因素。结果 70岁和70岁患者的主要差异在术后化疗和放疗。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孕激素的表达、合并症及病理类型是影响老年化疗的独立影响因素;年龄、淋巴结转移及合并症是影响老年患者放疗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影响老年乳腺癌患者化疗的独立影响因素为年龄,孕激素的表达情况,合并症及病理类型;影响老年乳腺癌患者放疗的独立影响因素为年龄,合并症及淋巴结转移,在制定治疗方案中可以首先考虑以上因素。  相似文献   

17.
早期子宫内膜癌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妇女的生命健康.但子宫内膜癌亦是预后较好的女性肿瘤之一,早期病变占内膜癌的绝大部分,美国统计75%~80%的内膜癌为临床Ⅰ期,5年存活率可达80%~90%.对早期疾病的发现和治疗对于患者的生存和预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临床Ⅰ期内膜癌,现在标准治疗是先分期手术(全子宫、双附件切除,盆腔腹主动脉淋巴结清扫,腹水或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根据手术病理分期和高危因素确定治疗方案.据统计,临床Ⅰ期内膜癌约10%盆腔淋巴结转移,6%腹主动脉淋巴结转移,5%附件转移.对这些患者应按Ⅲ期方案处理.本文主要综述手术病理分期Ⅰ期内膜癌的处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为该肿瘤的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8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和随访结果.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56.2岁,5年生存率73.1%;临床表现以绝经后阴道出血最多,其次为月经量增多,不规则阴道出血,分别占43.9%、34.1%和22.0%,绝经前病例占36.7%;临床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存在很大误差率,达23.9%-77.8%,术前诊刮与术后标本病理类型符合率为86.5%;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率高,肌层侵犯的深度与淋巴结转移及病理组织学分级密切相关,深肌层浸润者,易淋巴结转移、病理组织学分级也差.结论 不规则阴道出血特别是绝经后出血是子宫内膜癌的主要症状;诊刮是诊断内膜癌以及判断有无宫颈受累的经典方法;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是目前治疗子宫内膜癌的首选治疗措施;术前临床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术前诊刮病理诊断结果与术后组织学类型间均存在差异,应进行综合检查及评估;临床病理分期、肌层浸润深度、病理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情况及孕激素的应用都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75岁以上高龄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于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310例老年(年龄≥60岁)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310例患者按年龄分为高龄组(年龄〉75岁,n=170)与老年组(年龄≤75岁,n=140),比较不同年龄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其预后差异,筛选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①高龄组男性、合并淋巴结转移、联合切除、肿瘤高/中分化、临床Ⅲ分期、肿瘤直径≥8cm、N3分期所占比例高于老年组(P〈0.05),其胃下段肿瘤及N2分期、可耐受化疗所占比例低于老年组(P〈0.05);②高龄组各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老年组,但仅腹痛、贫血、胃溃疡发生率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③高龄组3年、5年生存率均低于老年组,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④多因素分析显示联合切除、临床分期、N分期、淋巴结转移、耐受化疗是影响高龄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75岁以上高龄胃癌患者以男性多见,多伴淋巴结转移,患者肿瘤分化程度高、临床分期及N分期晚、肿瘤直径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对化疗耐受度低,预后较差;联合切除、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N分期、对化疗的耐受性均为影响高龄胃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与乳腺癌骨转移有关的临床、病理因素,探讨有助于预测乳腺癌骨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乳腺外科行改良根治切除术的124例乳腺癌患者的随访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其中52例发生骨转移.探讨骨转移与年龄、绝经状况、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ER、临床分期、HER-2、P53、肿瘤部位的关系.结果 乳腺癌骨转移好发于腰椎、胸椎、骨盆、肋骨,中位发生时间为31个月,乳腺癌骨转移的发生率为41.9%(52/124),肿瘤大小≤2cm组骨转移率30.8%,2cm<肿块≤5cm组骨转移率40.4%,>5cm组骨转移率75.0%,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临床分期Ⅰ-Ⅱ期组骨转移率19.8%,Ⅲ-Ⅳ期组骨转移率83.7%,二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淋巴结阴性组骨转移率21.4%,淋巴结1~3个阳性组骨转移率40.9%,淋巴结4~9个阳性组骨转移率64.3%,>10个阳性组骨转移率72.2%,四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HER-2阴性组骨转移率35.7%,HER-2阳性组骨转移率55.0%,二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而与年龄、绝经状况、组织学分级、ER、P53、肿瘤部位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HER-2是乳腺癌骨转移的高危因素,该类病例要开展密切随访及积极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