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1 毫秒
1.
目的:分析尖锐湿疣(CA)复发的危险因素,并探讨相应的干预对策.方法:回顾自2006年6月份以来,入我院治疗的尖锐湿疣(CA)患者的资料,对患者的一般情况如性别、年龄、婚姻情况及受教育程度,个人行为如饮酒、吸烟、熬夜情况、野游史、安全套的使用情况、传染性伴侣的情况,患者的皮损发生部位、范围、颜色、数目、感染HPV病毒的亚型、复发的情况,采用卡方检验、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和多因素非条件 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筛选采用Stepwise法,评价影响尖锐湿疣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显示嗜酒(OR=1.769,95% CI:1.420-2.115)、熬夜(OR=6.447,95% CI:1.826-22.769)、皮损发生在肛周(OR=0.863,95% CI:0.709-1.051)、皮损HPV型别为16型(OR=1.539,95% CI:1.042-2.635)、皮损HPV型别为复合型(OR=3.640,95% CI:2.169-6.193)等是尖锐湿疣(CA)复发的主要促进因素.结论:针对尖锐湿疣(CA)复发的危险因素,我们提出了尖锐湿疣(CA)患者应注意禁止饮酒、不熬夜;在肛周,治疗时的物理疗法,深度要达到疣体的底,范围要大于疣体.  相似文献   

2.
尖锐湿疣复发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影响尖锐湿疣(CA)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一对一问卷调查,收集286例CA患者社会人口学和行为学资料;采用基因芯片分型技术确定患者感染HPV病毒的亚型;结合流行病学资料与病毒分型结果,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影响尖锐湿疣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嗜酒(OR=2.43,95%CI:0.90-6.51)、熬夜(OR=29.24,95%CI:10.70-79.90)、皮损发生在肛周(OR=3.87,95%CI:1.26-11.88)、皮损HPV型别为16型(OR=5.90,95%CI:1.09-31.86)、皮损HPV型别为复合型(OR=5.87,95%CI:1.07-31.02)等是CA复发的主要促进因素。结论患者感染HPV型别、皮损部位、不良生活习惯与CA复发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影响珠海市女性性工作者(FSW)梅毒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珠海FSW人群中的梅毒病人为病例组,1∶4匹配选择梅毒初筛阴性者为对照组。通过广东省梅毒综合防治示范区FSW人群调查专用问卷获取一般情况、性行为特征、毒品接触史、梅毒知晓情况、精神障碍情况等信息,采用拟合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对数据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结果:调查发现27名梅毒阳性感染者,对照组匹配108名。单因素分析显示,周平均接客6~15人是感染梅毒的危险因素,OR值为2.87(95%CI:1.04~7.87);而一个月内每次都使用安全套和知晓梅毒预防知识是感染梅毒的保护因素,OR值分别为0.14(95%CI:0.09~0.42)和0.29(95%CI:0.17~0.90)。多因素分析显示,一个月内每次都使用安全套和知晓梅毒预防知识是感染梅毒的保护因素,OR值分别为0.25(95%CI:0.11~0.90)和0.34(95%CI:0.21~1.25)。结论:坚持每次都使用安全套和知晓梅毒预防知识是感染梅毒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卡介菌多糖核酸预防尖锐湿疣(CA)复发的疗效。方法:136例CA患者,在所有CA皮损用CO2激光一次性清除后,治疗组采用肌肉注射卡介菌多糖核酸1mlqod,36d为一疗程。一疗程结束后停药半月,再用一疗程。对照组仅用CO2激光治疗。术后3个月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复发率为7.04%,对照组复发率为21.54%,两组复发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4.84,P〈0.05)。结论:CO2激光结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可减少CA的复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天疱疮和类天疱疮患者糖皮质激素诱导性糖尿病(GDM)的发生情况和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收集2011年12月至2013年1月接受糖皮质激素(激素)治疗的天疱疮和类天疱疮住院患者,比较发生GDM和未发生GDM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病理类型、糖皮质激素的起始剂量、日激素最大剂量、糖尿病家族史、免疫抑制剂治疗等因素的差异。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应用χ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对计数资料进行分析;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危险因素分析。 结果 经糖皮质激素治疗的68例天疱疮和类天疱疮患者中,26例(38.2%)发生了GDM。在发生和未发生糖尿病两组患者间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激素起始量(P < 0.05;OR 1.023;95% CI 1.002 ~ 1.044)、日激素最大剂量(P < 0.01;OR 1.037;95% CI 1.013 ~ 1.062)、激素治疗时间(P < 0.05;OR 1.143;95% CI 1.028 ~ 1.271)、BMI(P < 0.01;OR 1.265;95% CI 1.080 ~ 1.481)、地塞米松使用(P < 0.01;OR 6.0;95% CI 1.887 ~ 19.076)是天疱疮和类天疱疮患者发生GDM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P < 0.05;OR 1.223;95% CI 1.017 ~ 1.471)和日激素最大剂量(P < 0.05;OR 1.037;95% CI 1.009 ~ 1.065)是GDM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38.2%的天疱疮和类天疱疮患者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发生了GDM,BMI和日激素最大剂量可能是GDM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尖锐湿疣(CA)患者感染不同型人乳头瘤病毒(HPV)与临床复发的关系。应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147例CA患者疣体HPV6/11、HPV16/18,并对101例低危型(HPV6/11)和40例高危型(HPV16/18)所致CA患者采用二氧化碳激光配合干扰素治疗,随访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临床复发率。结果:高危组CA患者复发率明显高于低危组(P<0.05)。高危型HPV(16/18)引起的CA临床上较易复发。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儿血管瘤中导致复发的因素.方法 对235例口服普萘洛尔治疗且已经停用普萘洛尔6个月的血管瘤患儿复发因素进行调查,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 235例患儿停药6个月内复发66例,复发率28.1%(66/235),其中15例属于严重复发,占复发病例的22.7%(15/66).复发的危险因素包括服药剂量为1.5 mg· kg-1·d-1(OR=3.566,95% CI:1.306~ 9.739),首次服药时年龄>8周(OR=5.043,95% CI:1.248 ~ 20.376),服药疗程≤6个月(OR=17.661,95% CI:4.899 ~ 63.665),停药时年龄<1岁(OR=6.089,95% CI:1.835 ~ 20.204).结论 影响普萘洛尔治疗婴儿血管瘤复发的危险因素较多,应针对这些危险因素采取措施,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上海男男性接触者肛周及肛管内尖锐湿疣患者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基因分型情况及不同基因型别与临床复发的关系。方法 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对57例MSM尖锐湿疣患者肛周及肛管内皮损进行HPV基因分型研究,并随访高危型组,低危型组经CO2激光治疗后尖锐湿疣的复发率。结果 57例MSM尖锐湿疣患者肛周及肛管内皮损检测出56例HPV阳性,占98.2%,共检出11种HPV基因亚型,以HPV11(42例,占75%)和HPV6(30例,占53.6%)为主,检出病例数从高到低依次为HPV11 > HPV6 > HPV16 > HPV18 > HPV33、59、cp8304 > HPV31、35。56例HPV阳性患者中低危型感染36例,占64.3%,均为HPV11和(或)HPV6;高危型感染20例,占35.7%,其中17例为低危型与高危型混合感染,占高危型感染的85%。56例患者经CO2激光治疗后随访6个月,高危型组复发率为95%,低危型组复发率为66.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上海男男性接触者尖锐湿疣HPV基因型主要以低危型HPV11、6为主,高危型感染大多合并低危型感染,高危型组复发率明显高于低危型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中国红斑狼疮(LE)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从中国人群LE多中心病例对照研究(LEMCSC)中获得数据,以统一标准纳入样本及收集临床资料.用EpiData 3.1录入数据和SPSS 18.0统计数据.结果 共有1 006例LE患者(女性87.6%)纳入分析,其中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887例(女性89.9%),无内脏系统受累的皮肤型红斑狼疮(CLE) 119例(女性70.6%).SLE患者各系统受累情况是皮肤(72.7%)>关节(69.2%)>血液(60.8%)>肾脏(48.5%)>浆膜(18.2%)>神经系统(5.7%).LE特异性皮损的出现可增加伴发关节炎风险[OR=1.612,95%可信区间(CI)1.181 ~ 2.200],却可降低伴发肾炎和浆膜炎的风险(OR分别为0.218及0.311;95% CI分别为0.157 ~ 0.303及0.218 ~ 0.443).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皮损的出现是伴发系统受累的危险因素(OR=4.931,95% CI 3.232 ~ 7.524),而慢性皮肤型红斑狼疮皮损的出现却是伴发系统受累的保护因素(OR=0.355,95% CI 0.234 ~ 0.541).LE非特异性皮损的出现与内脏受累密切相关.结论 揭示中国LE患者的基本临床特征以及LE相关皮损与内脏器官受累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5-氨基酮戊酸(5-Aminolevulinic acid,5-ALA)光动力(Photodynamic therapy,PDT)疗法对尖锐湿疣(Condyloma acuminatum,CA)疗效预后的影响因素,为改善患者的预后提出指导建议。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97例CA患者,均采取5-ALA PDT疗法治疗,按照患者预后情况分为痊愈组及未痊愈组,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经4周治疗后,CA患者痊愈66例,显效17例,进步11例,无效3例,痊愈率68.0%;97例患者均获得有效随访,其中痊愈组复发3例,复发率4.5%,未痊愈组复发6例,复发率19.4%,痊愈组复发率显著低于未痊愈组;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非生殖器部位皮损、疣体面积≥1.5cm^2、疣体高度≥0.5mm、性伙伴个数≥3及存在PDT照射停顿是影响CA患者痊愈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存在上述因素的CA患者多具有更差的治疗效果及更高的复发率,应采取心理干预、健康宣教等护理措施,并注重治疗的连续性,以保证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影响老年人社区获得性肺炎(CAP)预后的风险因素。方法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111例CAP患者,男68例,女43例,(78.1±7.9)(65~98)岁,病死率的风险因素。结果病死率为25.2%单因素分析发现卧床、合并基础疾病的数量、合并神经系统疾病、意识改变、血白蛋白〈3.0g/dl、血D-二聚体升高、入住ICU、休克、肾功能衰竭、机械通气、APACHEⅡ评分和PSI评分较高均为影响病死率的风险因素,而卧床、休克、APACHEⅡ评分较高为其独立风险因素。结论老年人CAP的病死率较高,影响老年人CAP病死率的风险因素甚多。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尖锐湿疣(CA)患者及健康查体者宫颈或尿道口,肛周是否存在人乳头瘤病毒,探讨CA患者人乳头瘤病毒亚临床感染与复发的关系.方法:根据临床及病理结果,收集215例女性CA患者、184例男性CA患者及125例健康查体者的宫颈/尿道口和肛周拭子标本.基因芯片技术检测HPV病毒及其亚型.结果:CA患者中,女性阳性率为46.5%(100/215),正常对照组女性阳性率为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性CA患者阳性率为32.6%,正常对照组男性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性和女性CA高复发组均以HPV6/11型为主,低复发组以HPV16/18型为主.结论:CA患者存在HPV病毒感染的潜在病灶可能是CA复发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复发性尖锐湿疣(CA)患者的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亚型和感染模式,以及其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情况。方法:据纳入标准,选择135例初诊CA患者,将治疗3个月后疣体复发患者81例设为复发组;疣体治疗消失后,随访3个月内未复发患者54例设为治愈组;治疗前对两组患者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检测HPV亚型;在治疗和随访3个月的截止点采血,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并与2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比较。结果:复发组和治愈组HPV感染均以低危亚型HPV6/11为主。复发组单一亚型感染40例(49.38%),混合亚型感染41例(50.62%);治愈组单一亚型感染36例(66.67%),混合亚型感染18例(33.33%),两组HPV感染模式的构成比有统计学差异(2=3.93,P0.05)。复发组外周血T细胞与治愈组比较,CD3+总T细胞[(68.13±8.03)%]降低,CD4+T细胞百分率[(32.42±4.88)%]降低,CD8+T细胞百分率[(38.61±4.19)%]升高,CD4+/CD8+比值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复发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D4+T细胞、CD8+T细胞和CD4+/CD8+比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HPV亚型混合感染模式和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功能异常是促使尖锐湿疣复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妊娠晚期人乳头瘤病毒(Humanpapillomavirus,HPV)潜伏感染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05年9月-2011年3月间收治的孕期28周以上孕妇共467例,进行HPV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将其分为感染组与对照组,观察两组孕妇的妊娠结局,并探讨影响因素。结果:共有213例孕妇检出HP~阳性,HPV感染率高达45.6%;感染组产妇顺产115例(54.0%),剖宫产79例(37.1%),产钳助产19(8.9%)例,均为单胎生产,新生儿出现呼吸道乳头瘤2例(0.9%),携带HPV病毒74例(34.7%);对照组产妇顺产177例(69.7%),剖宫产69例(27.2%),产钳助产8例(3.1%),新生儿未出现呼吸道乳头瘤及携带HPV等症状;HPV感染组患者文化水平较低(OR6.837,95%CI1.526—3.237)、首次性生活年龄较小(0R7.942,95%CI1.368—17.305)且有吸烟史(OR5.352,95%CI2.262—17.485),而首次怀孕年龄非影响妊娠晚期HPV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妊娠晚期HPV感染对妊娠结局有着不良影响,而文化水平、首次性生活年龄及吸烟史是影响妇女HPV感染的高危因素,应普及HPV相关知识,从根源上控制HPV感染,提高人口质量。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分析白癜风共病糖尿病危险因素,并构建、验证预测模型。方法 110例白癜风共病糖尿病患者(共病组)及4 505例白癜风未共病糖尿病患者(对照组)来源于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2010年1月至2021年9月的病历数据库,按照性别、年龄进行1∶4倾向性得分匹配。匹配完成后,按照4∶1随机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使用训练集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的人口学和临床特征,筛选差异因素,构建预测模型,使用五折交叉验证进行内部验证,并通过测试集进行区分度(曲线下面积,AUC)、校准度(Hosmer-Lemeshow检验)和准确性(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评价。结果 共病组107例与对照组428例成功匹配,训练集430例,测试集105例。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预测模型纳入白癜风病程[比值比(OR) = 1.04,95%可信区间(CI):1.02~1.07,P<0.001]、高糖/高脂/高盐饮食(OR = 3.19,95% CI:1.38~7.38,P = 0.007)、糖尿病家族史(OR = 23.23,95% CI:9.72~55.50,P<0.001)、代谢性合并症(OR = 12.53,95% CI:5.60~28.07,P<0.001)、自身免疫性合并症(OR = 5.89,95% CI:2.52~13.76,P<0.001)及肢端型白癜风(OR = 3.84,95% CI:1.45~10.19,P = 0.007)6个预测指标。五折交叉验证显示该模型预测效果良好,训练集AUC为 0.902(95% CI:0.864~0.940),验证集AUC为 0.895(95% CI:0.815~0.974)。在测试集上应用构建的模型,评价结果显示其具有良好的区分度(AUC = 0.814,95% CI:0.715~0.913)、校准度(Hosmer-Lemeshow检验P = 0.068)及准确性(灵敏度 = 0.810,95% CI:0.574~0.937;特异度 = 0.786,95% CI:0.680~0.865;阳性预测值 = 0.486,95% CI:0.317~0.657;阴性预测值 = 0.943,95% CI:0.853~0.982)。结论 基于白癜风病程、肢端型白癜风、高糖/高脂/高盐饮食、糖尿病家族史、代谢性合并症和自身免疫性合并症6个预测指标构建的白癜风共病糖尿病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校准度及准确性,能够为筛查高危人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分析副肿瘤性天疱疮患者原发肿瘤切除后皮肤黏膜发生感染的情况及危险因素,总结相关护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21年1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确诊并接受原发肿瘤切除的副肿瘤性天疱疮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术后皮肤黏膜感染情况,分析常见的感染病原体,并通过逻辑回归分析确定感染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共44例副肿瘤性天疱疮患者纳入本研究,男25例(56.8%),女19例(43.2%),年龄(33.8 ± 15.4)岁。术后21例(47.73%)发生皮肤黏膜感染;感染患者术后住院时间M(Q1,Q3)为38(25,60) d,显著长于无皮肤黏膜感染的患者[21(12,23) d,Z = -4.08,P < 0.001]。最常见的病原体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15例(34.09%)]。患者单位体重糖皮质激素剂量(OR = 1.21,95% CI:1.00 ~ 1.46,P = 0.047)、接受辅助通气治疗(OR = 9.20,95% CI:2.01 ~ 42.13,P = 0.004)是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经积极的治疗和护理,出院时37例(84.1%)恢复良好。结论 皮肤黏膜感染是副肿瘤性天疱疮患者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其病原体多为耐药菌,且可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需关注术后皮肤护理;术后糖皮质激素单位体重剂量高及接受呼吸机支持可能与患者术后的皮肤黏膜感染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影响梅毒治疗后血清转归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26例HIV阴性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驱梅治疗1年后血清痊愈或血清固定发生的情况,对影响血清固定的患者年龄、病期、性别、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初始滴度、治疗用药等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226例患者中,154例(68.1%)血清痊愈,72例(31.9%)发生血清固定,随着病期延长,血清固定发生率增加。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驱梅治疗后发生血清固定的因素包括:女性患者(OR=2.517,95%CI:1.159~5.464)、初始RPR滴度≤1:16(OR=4.370,95%C1:1.311-14.562)和非苄星青霉素治疗(OR=4.959,95%CI:1.650-14.901),而与血清学痊愈相关的临床特征包括:一期梅毒和二期梅毒患者和年轻患者(≤25岁)(均P〈0.05)。结论梅毒治疗后血清学痊愈或固定与患者病期、性别、年龄、RPR基线滴度、治疗药物有关。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 了解2019—2021年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诊断为海分枝杆菌感染病例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分析2019—2021年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海分枝杆菌感染病例的资料,描述患者的人口学特点、临床特征及预后。采用t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组间差异;采用卡方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患者诊断时间(从患者首次出现皮肤表现至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诊断为海分枝杆菌感染经过的时间)>12个月的影响因素,并计算比值比(OR)及95%置信区间(95% CI)。结果 2019—2021年,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共诊断海分枝杆菌感染373例,2021年的病例数是2019年的4.06倍;男女性别比为1∶1.49,年龄(54.24 ± 14.04)岁。211例(56.57%)有鱼虾等水产品刺伤史,其中,海鲈鱼刺伤占24.17%(51/211)。327例(87.67%)皮损累及单侧肢体,188例(50.40%)仅累及手或手腕部,258例(69.17%)为多发皮损。有治疗方案信息的341例患者中,105例(30.79%)使用1种抗生素治疗,214例(62.76%)使用2种抗生素联合治疗,15例(4.40%)使用3种抗生素联合治疗。治疗有效率为98.77%(321/325),诊断时间[M(Q1,Q3)]为5.03(3.00,8.37)个月。多因素logistic分析表明,男性[OR(95% CI) = 1.95(1.11 ~ 3.41),P = 0.020]、年龄>55岁[OR(95% CI) = 1.82(1.04 ~ 3.18),P = 0.040]、皮损仅累及手、手臂或下肢[OR(95% CI) = 3.48(1.83 ~ 6.61),P<0.001]患者诊断时间>12个月的比例较高。结论 2019—2021年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诊断海分枝杆菌感染的病例数逐年增加,鱼刺伤是主要的暴露原因;最常选择的治疗方案为两种抗生素联合,治疗有效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