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 030例PICC带管肿瘤患者进行上肢静脉超声检查并分析临床资料。结果 PICC带管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为5.44%;其中无症状血栓占76.79%,有症状血栓占23.21%。肠外营养的使用、导管相关并发症、高血压、带管时间、年龄60岁5个因素对血栓的发生有显著影响(P0.05,P0.01)。结论 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临床表现多数无症状,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风险因素较多,需针对风险因素进行预警管理干预,以降低其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乳腺癌化疗患者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和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2014-01—2015-06间携带PICC化疗的780例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观察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并分析发生静脉血栓的相关因素。结果 780例乳腺癌患者发生PICC相关静脉血栓36例(4.62%)。PICC留置时间60~136 d,中位时间92 d。发现血栓时间在置管后7 d内3例(8.33%),7~30 d 18例(50%),30~92 d 12例(33.3%),≥92 d 3例(8.33%)。贵要静脉穿刺发生静脉血栓25例(3.68%),肘正中静脉和头静脉穿刺发生血栓11例(10.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与患者年龄、穿刺肢体、血小板总数、化疗药物无关(P0.05)。结论穿刺血管是乳腺癌化疗PICC相关血栓的主要影响因子,穿刺血管首选贵要静脉。导管留置时间延长,并不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2例肿瘤患者合并发生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和血流感染(CLABSI)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4月我院863例肿瘤患者PICC置管中合并发生的2例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和血流感染患者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2例患者经抗凝、溶栓、全身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后,感染及骨髓抑制得到控制,局部症状消退,出院后继续口服抗凝治疗,一个月后随访无特殊不适;合并发生PICC相关性血栓和CLABSI的原因可能与患者维护依从性差、自身卫生状况差、皮疹、抵抗力低下等因素有关。结论同时发生CLABSI和CRLVT是一个严重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CLABSI同时应检查有无血栓形成。临床护理工作中加强对PICC置管患者的护理应有针对性,规避以上可能的危险性因素。  相似文献   

4.
背景与目的 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为需要长时间输注化疗药物的肿瘤患者提供了一条安全的静脉治疗通道,然而,随着PICC在临床上的普及,血栓、感染、静脉炎、导管脱落、移位等相关并发症也越来越多,尤其是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CRT),严重干扰肿瘤相关科室的诊疗活动,同时影响患者的预后。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肿瘤患者CRT的会诊意见及处理结果,探讨肿瘤患者CRT的处理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23日—2020年1月10日由海南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会诊的92例放疗科CRT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由彩超检查明确诊断,其中无症状74例(80.4%),感染症状9例(9.8%),血栓症状9例(9.8%)。会诊的主要问题包括:拔管时机及能否续用;是否进行抗栓治疗;是否需要制动等。结果 48例(52.2%)建议直接拔除导管(无症状者43例、感染症状者3例、血栓症状者2例);30例(32.6%)建议继续使用导管(无症状者23例、感染症状者3例、血栓症状者4例);14例(15.2%)建议延迟拔管并暂停使用导管(无症状者8例、感染症状者3例、血栓症状者3例)。32例(34.8%)建议行抗凝和(或)抗血小板等的抗栓治疗(无症状者20例、感染症状者4例、血栓症状者8例),另外60例(62.5%)未建议受抗栓治疗。共4例(4.3%)建议行患肢制动(感染症状者1例,血栓症状者3例),余88例(95.7%)未建议患肢制动或会诊中未提及。所有92例患者遵照会诊意见处理,无症状性或致死性肺栓塞发生,无血栓新发或加重事件等发生。在74例无症状患者中分析显示,是否行抗栓治疗以及患肢是否制动均对该类患者肺栓塞的发生无明显影响(均χ2=0,P>0.05)。结论 无症状CRT患者可直接拔管或继续使用导管,并适当活动患肢,抗栓治疗无明显临床获益。合并感染患者应个体化处理,感染较重者,可适当抗凝、制动;感染较轻,不推荐抗凝,并可适当活动患肢。症状性CRT患者建议按上肢深静脉血栓的诊疗规范及相关指南行规律抗凝及制动等处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Caprini、Padua、Seeley三种评分表对PICC相关上肢深静脉血栓的预测效能。方法选取PICC置管患者216例,应用三种评分表对患者进行连续性评估,计算各评分表的最佳临界值、灵敏度、特异度、预测值和ROC曲线下面积。结果三种评分表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4.5、3.5、5.0分;灵敏度分别为86.21%、29.31%、53.45%;特异度分别为17.09%、77.22%、84.81%;阳性预测值分别为27.62%、32.08%、56.36%;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7.14%、74.85%、83.23%;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16、0.529、0.713,Seeley评分ROC曲线下面积显著高于另外两种评分表(均P0.05)。结论 Capri、Padua和Seeley评分均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肿瘤患者PICC相关上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其中Seeley评分的预测力较理想,但其敏感性较低。  相似文献   

6.
血液高凝恶性肿瘤患者PICC同步抗凝效果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血液高凝状态恶性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同步抗凝治疗预防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将60例血液高凝状态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PICC置管期间按常规方法预防静脉血栓发生,观察组增加同步抗凝治疗即低分子肝素钠5000U皮下注射,1~2次/d,使用时间≤15d。结果观察组PICC置管后15d血小板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未发生静脉血栓,PICC置管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血液高凝状态恶性肿瘤患者PICC置管同步抗凝治疗可显著改善其血液高凝状态,预防静脉血栓形成,延长PICC置管时间,有利于患者顺利完成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寻找合适PICC置管体位,以预防或减少头颈部肿瘤患者导管颈内静脉异位的发生。方法将92例需行PICC置管的头颈部肿瘤患者按置管顺序单双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取常规体位,即患者平卧,置管侧上肢外展90°,穿刺成功送管,至导管末端到达肩关节位置时,嘱患者将头偏向穿刺侧,下颌紧贴锁骨,继续送管至预测长度。观察组取改良体位,即患者平卧,头枕5cm高枕头,置管侧上肢外展45°~90°,穿刺成功送管至导管末端到达肩关节位置时,患者配合抬高穿刺侧上肢,操作者继续送管至预测长度。结果观察组导管颈内静脉异位发生率为2.17%,对照组为23.9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体位改良能有效降低头颈部肿瘤患者PICC颈内静脉异位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肿瘤患者PICC导管内移防范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降低肿瘤患者PICC导管内移发生率,提高PICC留置安全性。方法将2016年6月233例患者作为改进前组,行常规PICC导管维护管理;2016年12月249例患者作为改进后组,对发生的PICC导管内移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制定改进措施,包括对护理人员进行专项培训,制定导管内移处理流程,在导管固定环节增加贴膜内胶带增强固定度,强化患者健康教育等。结果改进后组PICC导管内移率(12.45%)显著低于改进前组(27.47%,P0.01),未发生内移相关并发症;改进前组内移患者发生心慌胸闷2例、右心房血栓1例。结论改进管理措施可有效降低PICC化疗患者导管内移,保障患者PICC留置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经股静脉中段置入PICC与经股静脉置入CVC在置管困难血液肿瘤婴幼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6月置管困难肿瘤婴幼儿140例的临床资料,其中67例采用经股静脉中段置入PICC,73例采用经股静脉置入CVC。比较两组导管成本费用、置管时间、导管留置时间和导管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PICC组费用总支出、平均每日维护费用、置管时间低于/短于CVC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CVC组(均P0.01);两组出口部位感染、堵管和总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而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滑脱和静脉炎等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经股静脉中段置入PICC在成本支出、置管时间、留置时间和导管并发症方面均优于股静脉CVC,是置管困难血液肿瘤婴幼儿安全、可行的静脉通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经股静脉置入PICC堵管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开展相关护理措施提供参考。 方法 回顾性分析241例经股静脉置入PICC患者临床资料,经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导管堵管的影响因素。 结果 24.07%患者发生了导管堵管,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导管堵管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伴有导管脱出、首次置管、经常行走以及导管类型为耐高压材质(均P<0.05)。 结论 经股静脉置入PICC堵管发生率较高,临床实践中应加强关注导管堵管的独立风险因素,并开展针对性干预或相关健康教育,降低堵管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