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6 毫秒
1.
目的 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质量.方法 将188例AECOPD患者按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90例)与观察组(98例).两组均行规范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和肺功能锻炼,观察组根据对患者的BODE指数评分构建和实施A、B、C、D4级康复训练与护理方案.实施1年后评价效果.结果 对照组85例、观察组92例完成全程研究进入数据分析.观察组FEV1、FEV1/FVC%及6分钟步行测试距离显著优于对照组,生活功能量表的躯体功能、社会功能、情绪功能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对AECOPD患者,依据BODE指数评分构建和实施分级康复训练与护理方案,可有效持续改善患者肺功能水平及运动耐力,从而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基于肺通气功能状态的护理方案对肺通气功能障碍患者肺功能状态、运动耐力和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肺通气功能障碍患者,按照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根据肺通气功能评定结果实施功能状态相关护理方案。在入院当天和出院当天评价和比较两组患者的肺功能状态、活动耐力和心理状态。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的通气功能障碍分级、呼吸困难评分、肺功能状况与呼吸困难问卷评分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观察组呼吸困难评分、肺功能状况与呼吸困难问卷评分、医院焦虑抑郁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6分钟步行距离显著长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基于肺通气功能状态实施护理方案可促进患者肺功能状态的恢复,增强患者的运动耐力,减轻焦虑抑郁心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营养支持联合早期运动对肺移植术患者肺康复的作用。方法将肺移植术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术后进行常规护理、营养支持和康复运动。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营养支持联合早期运动方案,即结合相关指南推荐制定营养支持及早期运动方案并应用于肺移植术后患者。结果观察组氧合指数和呼出潮气量、血清白蛋白和总蛋白显著高于对照组,二氧化碳分压显著低于对照组,胃管留置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天数显著短于对照组,谵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对肺移植术后患者进行营养支持联合早期运动是安全、可行和有效的,可促进肺康复及营养水平,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4.
乒乓球运动疗法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乒乓球运动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选择住院治疗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60例,随机分戍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口服抗精神病药物并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乒乓球运动疗法。采用阴性症状量表(SANS)、住院精神病患者康复疗效评定量表(IPROS)评定其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SANS、IPRO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乒乓球运动可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及人际关系,促进患者早日重返社会,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构建并实施以个案管理师为主导的肺康复门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全程肺康复管理提供借鉴。 方法 构建由个案管理师,呼吸科、心理科、营养科、康复科医生组成的多学科团队,依托肺康复门诊,对10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实施以个案管理师为主导的全程肺康复模式。评价入院时、出院前和出院后3个月患者的肺功能指标及入院时、出院前的健康心理控制源倾向。 结果 患者入院时、出院前和出院后3个月的肺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出院前患者健康心理控制源内控评分显著高于入院时,他控和机遇控评分显著低于入院时(均P<0.01)。 结论 依托肺康复门诊,实施以个案管理师为主导的全程肺康复模式,规范推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康复开展,可以改善患者肺功能指标,提高患者健康心理控制能力,从而改善照护结局,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制定适合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综合家庭肺康复方案,以提高肺康复效果。方法 将60例病情稳定出院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组实施基于证据的综合家庭肺康复方案,干预6个月。采用呼吸困难评分、6 min步行试验、圣乔治呼吸问卷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干预3个月、6个月干预组呼吸困难评分及圣乔治呼吸问卷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6 min步行试验距离显著长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实施综合家庭肺康复,有助于改善呼吸困难症状、提高机体活动能力、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构建肺移植营养不良患者多学科营养管理方案,探讨该方案对术前营养不良患者肺移植术后营养状态及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按照住院时间将肺移植前营养不良患者分为对照组49例和干预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营养管理方案,干预组构建并实施包括运动处方、营养处方、药物治疗、心理管理等方面的多学科营养管理方案.结果 移植后1个月,干预组患者总白蛋白、白蛋白、竖脊肌横截面积、6分钟步行距离、呼吸困难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术后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多学科营养管理有利于改善术前营养不良肺移植患者的术后营养状态,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改善低体重指数(BMI)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将98例低BMI型COPD患者按自愿原则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予常规社区护理3个月;观察组立冬时入驻冬令营,实施营养支持、呼吸操训练、空气监测、低流量吸氧及健康教育等措施,连续3个月,于立春日结束。结果干预后,观察组BMI、6min步行距离及肺功能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干预前后QOL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冬令营式的综合干预可显著改善低BMI型COPD患者BMI及肺功能,从而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在早期肺癌患者肺康复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方法 将120例早期肺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6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健康教育;干预组在常规健康教育基础上,采用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进行肺康复健康教育。 结果 干预组健康教育内容掌握率、肺康复训练依从性、6 min步行距离、Barthel指数及健康教育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Borg气促与劳累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 结论 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用于早期肺癌患者肺康复健康教育,有助于患者对健康教育内容的掌握,提高肺康复训练的依从性及健康教育满意度,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基于运动危险分层评估构建心脏起搏治疗患者运动康复方案,并评价其应用效果。 方法 将行心脏起搏治疗的108例患者按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活动指导,观察组在常规活动指导基础上制订并实施基于运动危险分层的康复方案。术后第1天和出院前评价患者运动恐惧、上肢功能、活动状况指数、自我管理效能。 结果 对照组49例、观察组53例完成全程研究。干预后观察组运动恐惧、上肢功能、活动状况指数、自我管理效能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 结论 心脏起搏治疗术后患者实施基于运动危险分层的康复方案,可减轻患者的运动恐惧心理,提高自我管理效能,促进患者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11.
黄晓群 《护理学杂志》2012,27(17):27-29
目的 探讨肺功能档案用于稳定期COPD患者肺康复治疗的效果.方法 将62例稳定期COPD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31例.对照组出院后采用常规专科门诊电话随访(每个月1次),要求患者每年复查肺功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出院前建立肺功能档案,提出每年确保FEV1下降≤50 mL的目标,要求患者出院后3、6、12个月分别复查肺功能,根据肺功能档案内容进行动态干预.结果 干预12个月后,观察组肺功能指标及相关健康行为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建立稳定期COPD患者肺功能档案能使患者动态了解肺功能情况,增强患者自我健康管理行为,提高肺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康复运动的相关证据,为开展肺康复运动循证实践奠定基础。方法计算机检索美国国立指南网(NGC)、苏格兰校际指南网(SIGN)、美国/欧洲呼吸协会(ATS)、英国胸科协会(BTS)、JBI循证卫生保健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PubMed等网站以及数据库关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康复运动的指南、专家共识、证据总结、系统评价和随机对照试验,提取相关主题及证据,进行专家论证。结果共纳入35篇文献,最终形成最佳证据21条,包括适宜人群、肺康复时机、肺康复场所、患者评估、运动处方、持续时间、质量控制、其他运动方式、健康教育、效果评价10个主题。结论本研究汇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康复运动的实践证据较为全面,医疗卫生保健工作者可根据实际情境选择实践证据,促进患者健康。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肺康复训练对肺结核结构性肺病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90倒肺结核结构性肺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康复组各45例.对照组按常规进行专科护理,如氧疗、用药指导、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康复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肺康复训练,包括呼吸锻炼、有氧运动训练、有效的咳嗽和排痰训练.干预12周后,测评患者肺功能、动脉血气分析、生活质量.结果 干预后康复组FEV1、FEV1/FVC、6 min步行距离显著优于对照组,PaO2显著升高、PaCO2显著降低,生活质量总分及各维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肺康复训练能够显著改善肺结核结构性肺病患者的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改善肺功能和运动耐量,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OPD患者拒绝肺康复治疗的影响因素,为推广肺康复治疗寻求方略。方法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对18例拒绝参与或中途退出某项肺康复项目的 COPD患者进行深入访谈,根据扎根理论方法,应用NVIVO9.0质性分析软件辅助分析资料。结果 COPD患者拒绝肺康复治疗的影响因素可归纳为以下4个主题:个人因素、客观阻碍因素、家庭与社会支持、医护人员的影响。结论医护人员应识别COPD患者拒绝肺康复治疗的影响因素,有的放矢地采取应对措施,以提高COPD患者参与肺康复治疗的积极性与依从性,保证肺康复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Objectiv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on surgical morbidity and lung function in lung cancer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Methods: Prospectively, 22 lung cancer patients with COPD who underwent lobectomy between 2000 and 2003 were enrolled for this study as a rehabilitation group (Rehab. Group). The criteria of COPD were preoperative 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1 second (FEVl)/forced vital capacity (FVC) ≦70% and more than 50% of low attenuation area in a computed tomography. Preoperatively patients performed aggressive pulmonary exercise for two weeks and received chest physiotherapy postoperatively. As a historical control, 60 patients with lung cancer who fulfilled the same criteria but did not receive rehabilitation between 1995 and 1999 (control group) were entered in this study. Results: Patient backgrounds were all equival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However, FEV1 and FEV1/FVC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Rehab. Group (p<0.05). Prolonged oxygen supplement and tracheostomy tended to be more frequen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ratio of actual postoperative to predicted postoperative FEV1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in the Rehab. Group (p=0.047). Furthermore, postoperative hospital stay was significantly longer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003). Conclusion: Despite lower FEV1 and FEV1/FVC in the Rehab. Group, postoperative pulmonary complications and long hospital stay could be effectively prevented and FEV1 was well preserved by rehabilitation and physiotherapy.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家庭肺康复的自我体验,为医护人员认识及完善家庭肺康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质性研究中现象学方法对15例参与家庭肺康复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了解其在家庭肺康复中的自我体验。结果提炼出家庭肺康复后患者的变化,家庭肺康复的动力,家庭肺康复的阻力,对家庭肺康复的期望4个主题。结论医护人员要全面评估患者,制定个体化干预方案;加强家庭肺康复的教育和宣传;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合作,注重随访;调动患者家庭支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频次的居家督导呼吸康复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93例COPD患者按时间先后分为三组,在其出院后分别选择实施每周1次居家督导(干预1组32例)、每周2次居家督导(干预2组30例)及常规出院随访(对照组31例),均干预8周。结果三组干预前后六分钟步行距离(6-MWD)、呼吸困难量表(MRC)评定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组疲劳评定量表(FAI)的疲劳严重性因子评分差值、6-MWD测量结果和呼吸困难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COPD患者的家庭呼吸康复训练状况不容乐观,每周2次专业人员督导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探讨体外膈肌起搏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6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进行传统呼吸肌训练,观察组在传统呼吸肌训练基础上辅以体外膈肌起搏治疗,均干预20 d。干预前后采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CAT)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用力肺活量 (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评价干预效果。结果 干预后两组CAT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FVC和FEV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体外膈肌起搏能有效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