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目的:探讨长骨骨巨细胞瘤平片及MRI表现。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骨巨细胞瘤患者的平片及MRI资料。结果:单纯囊型7例,囊实型11例。平片见病灶处骨皮质膨胀变薄,呈偏心性单囊状或多囊分隔状骨质破坏。单纯囊型肿瘤T1WI呈低信号,T2WI/STIR为高信号。囊实型肿瘤内见实体成分、多发囊变及分隔,T1WI呈稍低或等信号,T2WI/STIR为不均匀高信号,分隔各序列为等信号。合并少量出血2例,2例见软组织肿块。结论:综合平片与MRI表现,对长骨骨巨细胞瘤诊断具有价值。  相似文献   

2.
1骨密度减低1.1骨质疏松指一定单位体积内正常钙化的骨组织减少,即骨组织的有机成分和钙盐都减少,但比例正常。X线示骨质密度减低,长骨表现为骨皮质变薄,骨小梁变细、减少,间隙增宽;脊柱示纵行条纹,周围骨皮质变薄,椎体变扁。骨质疏松分广泛性和局限性两种,前者见于老年人、绝经后妇女、营养不良者、代谢或内分泌障碍病人。后者见于骨折后、感染、恶性骨肿瘤和骨关节活动障碍者。1.2骨质软化指一定单位体积内骨组织的有机成分正常,而矿物质成分减少。X线显示骨密度减低,其中以腰椎和骨盆景明显。由于骨质软化,承重骨骼…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软骨黏液样纤维瘤影像表现与病理的关系,以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骼软骨黏液样纤维瘤11例,术前分别经X线平片,CT平扫,MR SE T1WI、T2WI,增强T1WI扫描,仔细复习影像学结果并与手术病理作对照。结果:11例原发性骨骼软骨黏液样纤维瘤中,发生于长管状骨7例,骨盆2例,颅骨1例,脊柱1例。所有肿瘤呈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内可见骨性分隔9例,周边骨质硬化8例,软组织肿块3例。肿瘤直径3.2~16.9cm,平均4.7cm。7例位于长管状骨者,所有病灶位于干骺段,破坏区呈椭圆形,长轴与骨长轴一致,内可见增粗骨小梁,皮质膨胀,显著骨内膜增生,少数可见弓环状钙盐沉着。位于骨盆的2例中,1例呈地图样囊性骨质破坏,内可见少许分隔,并见硬化边;1例以巨大软组织肿块为主,境界欠清,可见明显弓状和环状钙化。1例位于鞍区,CT检查显示病灶密度低于肌肉密度,内隐约可见分隔和钙化,MR T1WI为低信号,T2WI显著高信号,内均可见低信号分隔,增强扫描分隔明显强化。1例位于腰椎的附件,MR T1WI为等信号,T2WI显著高信号,增强隐约可见强化。结论:软骨黏液样纤维瘤多位于长管状骨的干骺段,呈偏心性、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皮质膨出、增粗小梁以及大量骨内膜增生为其显著特点,病灶内软骨钙化少见。少数可侵犯骨盆、脊柱附件以及颅底等不规则骨,多呈不规则圆形或地图状,边缘常有硬化。软骨黏液样纤维瘤由软骨样物质、黏液样结构和纤维按不同比例构成,不同肿瘤三者比例不同,某一种成分比例过多可能影响诊断。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骨骼淋巴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13例骨骼淋巴瘤的影像学特征以探讨其影像学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骼淋巴瘤病例,术前均经平片检查,其中CT检查10例,MR检查9例。结果:4例何杰金淋巴瘤和9例非何杰金淋巴瘤分别累及脊柱6例,长管状骨5例,骨盆2例,病变主要累及脊柱的椎体和长管状骨的骨干,骨质改变为溶骨型9例(69%)和混合型4例(31%),骨质破坏以浸润性虫噬状骨质破坏为主;骨皮质破坏11例,但皮质破坏的程度总是很轻微;骨膜成骨3例(23%),软组织肿块形成7例(54%)。软组织肿块CT表现为低密度或等密度,境界清楚;骨骼MRI T1WI低信号9例,T2WI显示为略低信号2例,等信号2例,高信号5例;软组织肿块的MR信号变化少,T1WI略低于肌肉,T2WI总是略高于肌肉,MR动态增强扫描为轻~中等程度强化。结论:骨骼淋巴瘤影像学特征:①明显的浸润性虫噬状骨质破坏,而骨皮质破坏轻微,骨膜反应少见;②软组织肿块T2WI信号略高,且信号相对均匀。平片、CT和MRI等影像学检查可以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骨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BFH)的影像学表现及其病理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9例骨BFH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并与相应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19例均接受X线检查,15例接受CT检查,17例接受MR检查。X线平片BFH表现为不同程度膨胀性骨质破坏,病灶呈单房或多房状,骨皮质变薄。CT示BFH病灶边界相对清楚,周围可见硬化边,其内见不连续的骨性分隔,CT值0~75 HU,其中2例病灶中心可见新生骨。MR检查显示5例病灶T1WI呈等低信号,T2WI及快速反转恢复序列(TIRM)呈高信号;8例T1WI以等低信号为主,其间夹杂散在斑点状稍高信号,质子密度加权像(PDWI)及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4例T1WI及T2WI呈索条或斑片状低信号。术中见瘤体为黄褐色肉芽组织,镜下见5例BFH病灶以大量组织细胞为主;8例组织细胞、泡沫细胞、成纤维细胞混杂存在;4例以大量成纤维细胞为主;2例见大量新生骨小梁。结论 骨BFH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与其病理学特点相对应。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2岁10个月,拍片发现右胫骨近端肿物3d入院。查体:行走无跛行,右小腿近端可触及一肿物,大小约为3 cm×2 cm,稍突出皮肤表面,表皮无红肿,无明显触痛,右膝关节活动不受限。DR示右胫骨中上段见膨胀性骨质破坏区,骨皮质变薄,其内密度不均,可见多发纤细分隔(图1)。全身静态骨显像见右胫骨中上段核素分布异常浓聚(图2)。MRI表现:右胫骨中上段骨质膨胀,内见多发囊状长T1、长T2信号影,水抑制成像呈高信号,其内可见多发液-液平面,邻近骨皮质受压变薄(图3,4)。  相似文献   

7.
绝经后骨质疏松为老年性疾病之一,其发生机理不十分清楚.笔者应用皮质松质骨指数测量法测量175例绝经后腰椎侧位片,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发病率及测量方法.骨质疏松系指在一定单位体积内骨组织含量减少,X线表现为骨质密度普遍减低,骨皮质变薄,松质骨中小梁减少,脊柱骨疏松时椎体周边密度相对增高,似铅笔线勾画一样,椎体楔形变或双凹变形.  相似文献   

8.
非骨化性纤维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非骨化性纤维瘤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非骨化性纤维瘤的影像学资料,20例均行X线平片检查,CT检查12例,MR检查1例。结果19例病灶位于长管骨,包括胫骨11例,股骨6例,肱骨2例,另1例位于肋骨;干骺端11例,骨干5例,骨端4例。按影像学表现分为两型:皮质型(或偏心型)14例,髓腔型(或中央型)6例。皮质型病灶位于骨皮质内或骨皮质下,X线平片、CT表现为皮质内或皮质下的单房状(10例)或多房状(4例)偏心性骨质破坏区,伴有轻度膨胀,灶内可见纤细的残留骨嵴,病灶周围有清楚的硬化边,以髓腔侧明显。髓腔型病灶位于骨髓腔,X线平片、CT表现为呈中心性扩张的类圆形或椭圆形骨质破坏区,有薄层硬化边,可伴有轻微膨胀,骨皮质变薄。1例皮质型病灶MRI表现为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结论非骨化性纤维瘤在病理学上与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相似,但影像学特征不同,明确的影像学诊断能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典型病例单凭X线平片即可诊断;CT较X线平片更清楚显示病灶在骨内的位置,灶内及周围骨结构的详细情况,对明确诊断起重要作用;MRI显示软组织及骨髓优于CT,能帮助对个别病例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61岁,3个月前因外伤致L1、L2椎体压缩性骨折接受T12~L3椎体金属内固定术,术后感下腰痛。查体:背部正中见纵行术后瘢痕,L3、L4棘突及周围组织压痛(+)、叩击痛(+),脊柱活动受限,双下肢皮肤感觉未见明显异常。腰椎MRI:矢状位T2WI见T12~L3椎体内见金属内固定物伴短T2金属伪影,对应椎体及局部附件骨质显示不清,T12-L1见真空征,L2-S1 T2信号不同程度减低,L3-4上缘局部膨隆、显示欠清,L 3-5后缘膨出(图1A);诊断为腰椎内固定术后,腰椎退行性变,L3-5膨出。腰椎CT:矢状位传统CT去金属伪影(orthopaedic metal artifact reduction,O-MAR)重建图像示胸腰椎体内固定物金属伪影减少,周围及邻近椎体、附件仍见伪影;腰椎椎体骨质不同程度增生,L1椎体楔形变,L2椎体前缘骨质欠连续,L3-5高度降低,边缘硬化(图1B);双层探测器光谱CT矢状位O-MAR并钙抑制重建图像(钙抑制指数=60)示金属内固定物呈低密度,腰椎骨质轮廓清晰,椎间盘轮廓显示不清,L3椎体下缘见施莫尔结节(图1C);诊断为腰椎内固定术后退行性变,L3椎体施莫尔结节形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长管骨尤文氏肉瘤非典型平片与MRI表现.方法:搜集近4年来13例经病理证实为尤文氏肉瘤患者的资料,时其平片与MRI表现进行总结.结果:病灶位于长管骨偏干骺端,肱骨3例,股骨4例.胫骨6例.平片、MRI均见病变处骨皮质增厚.平片见髓腔密度斑点状增高5例,轻微层状、结节状骨膜增生8例,周围软组织肿胀5例.MRI示骨皮质内斑点状高低混杂信号(即"亮斑征"),压脂见髓腔及周围软组织内斑片状、斑点状高信号,骨膜增生为皮质外带状高信号(T2W1).合并骨骺侵犯4例,T1WI为稍低信号.T2WI、压脂为稍高信号.结论:长管骨尤文氏肉瘤非典型平片与MRI表现各有其特征性,综合两种影像表现,可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脊柱骨巨细胞瘤(GCTB)的多层螺旋CT(MSCT)及磁共振成像(MRI)表现,以提高其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对6例脊柱GCTB患者均行MSCT及MRI检查,观察6例患者病变的分布、大小、形态及影像表现。结果 6例患者中,发生于胸椎2例,腰椎2例,骶椎2例。2例单椎体受累,分别为累及胸12椎体与腰4椎体,其中胸12椎体处肿瘤侵及椎弓附件及左侧第12肋骨头,周围形成软组织肿块。4例多椎体受累,分别为胸7~8椎体、腰4~5椎体、骶2~4椎体、骶1~3椎体,周围形成软组织肿块,椎间盘不同程度受累。MSCT显示为偏心性、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骨壁变薄,并显示软组织密度影,其中4例突破骨皮质向外生长,边缘见骨包壳形成;3例见不规则骨嵴,2例骶骨病变位于骶骨中线两侧未侵及髂骨。MSCT增强扫描瘤体软组织肿块呈较明显强化。MRI显示2例单椎体受累者表现为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4例多椎体受累并形成软组织肿块表现为T1WI及T2WI均呈混杂信号,病灶占据椎体大部,软组织肿块内可见囊性坏死区;增强扫描瘤体软组织肿块呈不均匀强化。结论脊柱GCTB的MS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可以准确显示肿瘤累及的范围,为临床制定手术或放、化疗提供准确的影像信息。  相似文献   

12.
1病历摘要 男,22岁。自述无明显诱因右臀部疼痛7个月余,后患者缘于推摩托车时不慎腰扭伤,当地医院摄腰椎片及骨盆片,发现右坐骨支可见密度减低区,未做任何治疗,转入我院,拍骨盆CT片示:右坐骨支部分骨质呈膨胀性骨破坏,边界清楚,周边骨壳菲薄,破坏区内可呈分隔状,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22岁.颈部及右肩部酸痛、右手麻木约1年.临床及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颈椎X线正侧位、斜位片:C5椎体见小类圆形略低密度影,边缘模糊,椎体上缘骨质增生硬化,各椎间隙增宽.CT轴位及矢状位重建图像显示C4及C5椎体内分别见1个类圆形低密度透亮区,CT值为-850 HU,直径分别为0.2 cm及0.6 cm,边缘清晰锐利,骨皮质未见破坏,邻近椎间隙内见少量气体,周围软组织未见异常(图1).MR轴位、矢状位T1WI、T2WI显示C5椎体小圆形低信号病灶,边缘清晰.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43岁。左小腿反复胀痛1个月。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左小腿胀痛,与行走无关,无夜间痛、无活动障碍,且反复发作。曾有左踝扭伤史。体检及专科检查未见异常。X线平片:左胫骨中段骨髓腔见长椭圆形稍低密度区,边缘锐利,未见硬化缘。CT检查:左胫骨中段骨髓腔见一3.0cm×1.5cm大小软组织密度影,密度均匀,边界光整,邻近骨皮质受压变薄,呈弧形压迹(图1)。MR检查:左胫骨中段骨髓腔内见1.2cm×1.2cm×3.5cm大小异常信号,T1WI呈与肌肉类似低信号(图2),T2WI呈明显高信号,其内见不规则线状低信号(图3),边界清楚;增强T1WI病变明显持续不均匀强化(…  相似文献   

15.
纤维性骨皮质缺损与非骨化纤维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纤维性骨皮质缺损及非骨化性纤维瘤的影像学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9例纤维性骨皮质缺损及非骨化性纤维瘤的影像学资料。19例均有平片资料,其中9例有CT资料,1例有MRI资料。重点分析影像学特点。结果19例病灶均位于长管状骨,包括胫骨13例,股骨6例;部位:干骺端10例,骨干9例。X线平片、CT表现为皮质内或皮质下的单房状(6例)或多房状(13例)偏心性骨质破坏区,伴有轻度膨胀,灶内可见纤细的残留骨嵴,病灶周围有清楚的硬化边,以髓腔侧明显。1例病灶MRI表现为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结论非骨化性纤维瘤在病理学上与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相似,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明确的影像学诊断能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X线和CT是诊断非骨化性纤维瘤非常有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骨脂肪瘤及血管脂肪瘤的CT及MRI表现。方法收集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骨脂肪瘤及血管脂肪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9例术前8例接受CT扫描,3例接受MRI检查。结果9例中骨脂肪瘤6例,骨血管脂肪瘤3例。6例骨脂肪瘤发生于骨内4例,骨旁2例。骨内脂肪瘤跟骨1例,距骨1例,眶骨1例,肱骨1例。骨旁脂肪瘤颅骨1例,股骨1例。骨血管脂肪瘤发生于肋骨1例,颅骨1例,椎骨1例。骨内脂肪瘤CT显示病变骨质呈轻度膨胀性改变,边缘见轻度硬化环,病灶内见脂肪密度及条弧形、结节状钙化,MRI显示病灶T1WI呈高信号,PDWI及T2WI抑脂序列呈低信号。骨旁脂肪瘤CT呈不均匀高密度团块,MRI显示病灶T1WI呈高信号,T1WI及T2WI抑脂序列呈低信号。3例骨血管脂肪瘤CT显示病变骨质呈显著膨胀性改变,骨破坏边缘及内部见多发骨嵴及粗大骨小梁,高密度骨针呈放射状、簇状或不规则排列。结论骨内脂肪瘤及血管脂肪瘤CT及MRI表现均以脂肪成分为主要特征,骨旁脂肪瘤CT以骨化性团块为特征,骨血管脂肪瘤骨质膨胀性改变较骨内脂肪瘤显著,病灶边缘及中心以多发骨嵴及粗大骨小梁为特征。   相似文献   

17.
谢医生:男性患者,32岁.因右耳闷塞感半年余并间断流脓3个月入院.患者半年余前出现右耳闷塞感,抗感染后症状可缓解,病情反复.专科检查示右侧鼓膜内陷.下面是患者的CT及MR检查图像: 王医生:右侧颞骨见一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区.CT平扫示病灶呈软组织密度影,周围可见不连续的骨性包壳影,鼓室前上壁受侵蚀(黑箭头),右侧乳突内见大量软组织密度影填充.MRI平扫示病灶呈T1WI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T2WI FLAIR呈等信号,其内见低信号的纤维分隔影,周围见环状的低信号带,增强扫描见囊壁、分隔明显强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骨梗死的X线和MRI表现及其对比价值。材料与方法:对48例累及89处骨骼的骨梗死患者行DR和MRI检查,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并比较其优点,将骨梗死分为早、中、晚期。结果:病变主要累及股骨下段和胫骨上段,两者同时累及多见,常双侧对称性出现,单发者股骨比胫骨多见。骨梗死早期DR表现为骨质正常和局部骨质疏松,MRI表现为小斑片状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信号,STIR像呈高信号;中期,DR表现为小的虫噬样改变,可伴有斑点状钙化,MRI表现为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周围见低信号带,与正常骨髓间有线状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呈"地图样"改变。晚期DR片上可见不规则、蜿蜒状骨质硬化斑块,MRIT1WI及T2WI均呈不规则大片地图状混杂信号,边缘硬化见低信号环。结论:骨梗死的各期有不同的影像学表现,在早、中期,MRI检查比DR敏感,检出率高,是最有效的检查方法;在晚期,DR和MRI表现均有特征性表现,MRI表现更具有典型"地图样"改变。  相似文献   

19.
骨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骨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影像学特性,着重分析其MRI信号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1例骨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放射学和MRI表现.结果 单骨发病17例,多发4例;其中病灶位于脊椎14例次,骨盆11例次,长骨5例次,颅骨1例次.放射学表现:浸润性、溶骨性骨质破坏16例,不规则硬化并浸润性骨质破坏3例,溶骨性骨破坏并囊状膨胀2例;18例见大小不等的软组织肿块影,CT扫描见软组织肿块直径平均约7.36 cm,相应层面骨质破坏区直径约3.64 cm.MRI检查T1WI显示病灶呈等信号12例,等低混杂信号2例;T2WI呈中等-稍高信号12例,高信号2例;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者10例.结论 骨盆及脊椎为本病好发部位,多侵犯单骨.骨质破坏的范围小而软组织肿块大,T2WI信号不高,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为其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20.
疲劳性骨折CT与MRI表现(附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疲劳性骨折在临床较少见,以往诊断多依靠常规X线平片检查,关于其CT与MRI表现目前报告尚较少,本文报道2例疲劳性骨折的CT与MRI表现,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临床资料 病例1,女,35岁。以左小腿疼痛四个月入院。查体:左小腿外前方中段软组织稍肿胀,皮肤色泽无改变,压痛明显。X线平片:左胫骨中上段外缘局部骨膜增生,未见明显骨质破坏,周围软组织无明显肿胀(图1)。CT:左胫骨中段外侧缘骨皮质不规则破坏伴骨膜增生,骨髓腔内脂肪影密度增高,周围软组织轻度肿胀(图2)。MRI:胫骨中上段T_1见骨髓腔广泛信号减低,边界不清,局部骨皮质增厚(图3);T_2WI显示胫骨周围软组织呈带状信号增高。 本例经手术病理确诊为胫骨上段疲劳性骨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