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肠道微生物群与宿主一直互利共存的,并在宿主的新陈代谢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正常肠道微生物群以营养、代谢、生理和免疫功能等多方面影响着人体健康,而肠道微生物群菌群失调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如肥胖、2型糖尿病、炎症性肠病、心血管疾病等。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失调参与了导致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进展以及并发症的发生,而补充益生菌可能对CKD患者具有潜在的收益,本文就肠道微生物菌群与CKD的关系,综述如下。1肠道微生物群  相似文献   

2.
肠道菌群在人体健康和疾病转换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它不仅参与宿主的多项生理过程,还可通过菌群-肠-脑轴的活动影响中枢神经系统(CNS)功能,可能与神经递质、免疫、内分泌以及代谢产物等途径密切相关。当肠道菌群失调时,可对脑缺血、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多发性硬化、肝性脑病以及精神障碍等CNS疾病的发生发展产生影响。粪便微生物移植、运动训练、针灸推拿等疗法可改善肠道菌群失调,有望成为治疗和预防一些神经系统疾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肠道微生物与人类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道微生物是寄居于人体肠道的庞大群落,其像是一个器官,具备代谢、免疫和内分泌等多种生理功能,并与人体的其他器官相互作用。在遗传、饮食等外界因素影响下,肠道微生物菌群失调或与人体的平衡被打破,就会导致多种疾病。文章主要从肠道微生物与代谢综合征、心血管疾病、癌症、类风湿性关节炎(RA)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人体微生物群在调控黏膜局部稳态中的重要性受到广泛重视, 有关微生物群与免疫相互作用的研究在近几年亦取得了很大进展。肠道菌群作为人体微生物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维持肠道宿主防御和免疫耐受二者平衡方面发挥关键作用。肠道菌群失调也被众多研究证实与免疫系统改变相关。本文主要围绕肠道相关淋巴组织、天然免疫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几个方面, 阐述肠道菌群在天然免疫系统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肠道微生物群体参与肠道和大脑之间的双向通信是脑科学最重要的发现之一。肠道微生物生态失衡、局部和全身炎症反应以及肠-脑轴的失调可能是痴呆和阿尔茨海默病(AD)脑破坏机制的源头。肠道内常驻微生物群可对宿主大脑及行为产生影响,甚至可以作为人体"第二大脑",参与AD等神经退行性疾病过程。本文对肠道微生物群驱动炎症导致AD的发病机制研究进行归纳,为深入认识肠道微生物群对AD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提供新见解。  相似文献   

6.
肠道微生态(gut microbiome)系统是一个包含大量肠道微生物的复杂生态系统,也是人体微生态系统家族中最主要、最复杂的一员。肠道菌群对人体维生素合成、促进生长发育和物质代谢及免疫防御功能都有重要的作用。肠道菌群失调参与人体各系统多种疾病的发病过程,可引起多种全身性及消化系统疾病。肠道微生态在慢性肝病、炎症性肠病、功能性胃肠病、消化道肿瘤等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7.
通过整理当前的关键发现并对当前研究中面临的问题进行归纳。叙述了肠道菌群对阿尔兹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发病机制及影响。实验研究结果发现,微生物细菌分泌物对AD发病产生相关影响,如脆弱拟杆菌释放的脂多糖(BF-LPS),暴露于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后,促进AD病程的进一步发展,对机体免疫反应和认知功能产生显著改变。其次通过益生菌治疗影响人体肠道微生态平衡以及饮食方面的自主改变等外界干预,对逆转AD病程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约占全球所有新发癌症的10%。CR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由大量肠道微生物组成的肠道菌群位于肠上皮附近,参与机体能量获取、新陈代谢和免疫反应等生理活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失调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改变宿主的生理过程来影响CRC的发生、发展和对治疗的反应。此外,肠道菌群影响CRC的机制可以产生新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但仍有许多未知之处。  相似文献   

9.
微生态学是70年代新兴的一门边缘学科,对预防医学和保健医学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1-3]。人体有四大微生态系统,以肠道微生态系统最为复杂多样占人体总微生物量的78.67%,参与了人体的生理、生化、病原生理和药理过程[4-6]。不同年龄段微生态群都有其特定的平衡,这些平衡一方面有利于宿主进行某些生理过程;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各微生物种群共同生长繁殖[7]。肠道微生态系统的建立  相似文献   

10.
人体胆汁生理分泌量为800~1000 ml/d,胆汁进入肠道后参与食物消化与吸收等多种生理活动.胆汁丢失对人体多方面生理功能影响较大.故胆汁回输能维持电解质平衡、减少补液,改善营养状况,并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1.
岳欣毅  周庆博 《新医学》2023,(5):312-316
帕金森病是老年人第二大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最新研究为帕金森病肠道起源假说提供了证据,肠道菌群可通过肠道和大脑间的双向通信影响中枢神经系统。菌群异常通过引起α-突触核蛋白异常聚集在帕金森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帕金森药物与肠道菌群可相互影响,特异菌群与帕金森病临床特征相关,改善肠道菌群组成可降低帕金森病发病风险,延缓疾病进程。该文对帕金森病菌群异常的病理生理、临床特征及治疗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肠道微生物群落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机构来调节人体的代谢平衡,肠道菌群失调可能会影响到肝硬化的预后。文章就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肠道菌群失调在肝硬化的进展及其并发症发生中的意义、微生态制剂在治疗肝硬化中的主要作用进行综述。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3.
随着微生物与大脑相互作用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认识到肠道菌群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儿大脑和行为的重要性。目前,主要的研究集中于探究肠道微生物对ASD的致病机制。肠道微生物组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双向调节主要通过调节单胺类神经递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激活和神经免疫激活等途径来实现。微生物-肠-脑轴失衡可影响行为表型,导致ASD。因此,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组来治疗ASD是今后的研究热点。本文对ASD肠道微生物组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为肠道微生物组对神经心理的调控寻找更多的证据,以便能更好地理解微生物-肠-脑轴的潜在机制。  相似文献   

14.
正儿童的生长发育受多种因素影响,已有研究表明,遗传、营养、运动、睡眠及过敏体质等均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1])。新近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群在哺乳动物的生长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肠道微生物群是由数以万计的微生物组成,寄居于胃肠道之中,其编码的基因约是人类基因组的150倍~([2])。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群广泛参与了机体的生理反应,且与糖尿病~([3])、高血压~([4])、肥胖症~([5])等多种疾病相关。目前,在动物模型中,肠道微生物群与生长间相关性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进展。  相似文献   

15.
人体的气道、肠道都定植有大量的微生物,近年来研究发现气道、肠道菌群的变化影响慢阻肺急性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而肠道菌群的代谢产物又能经"肠?肺轴"参与调节慢阻肺患者肺部炎症和免疫反应.本文旨在对慢阻肺患者气道、肠道菌群在不同病程阶段的组成、多样性的改变,以及吸烟、治疗方式等对其的影响进行综述,以期为慢阻肺的治疗提供新方...  相似文献   

16.
栗冲  王硕  张志华 《临床荟萃》2021,36(4):374-378
肠道微生态由肠道正常菌群及其所生活的环境共同构成,肠道菌群承担着人体多种生理功能,包括免疫、代谢和内分泌功能等,被视为人体“器官”,在维持人体健康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抗生素常用于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抗生素可消灭患者机体的大多数致病菌,但同时也严重破坏了肠道微生态平衡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和各种急慢性疾病,抗生素对肠道微生物组成和结构的影响,取决于抗生素的种类、剂量和应用时间。本文综述了抗生素与肠道微生态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以期为临床中使用抗生素的利弊权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认知障碍是终末期肾病患者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之一,脑灌注异常被认为与认知功能改变有关。动脉自旋标记成像作为一种无创、可重复操作、无需对比剂的MR灌注成像技术,可不受血脑屏障的影响而定量评估脑血流量情况,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应用逐年增多。本文对动脉自旋标记成像在终末期肾病认知障碍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免疫系统在人体对病原微生物进行识别与抵抗,并参与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发挥着非常重要的生理和病理作用。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运动免疫学领域研究成果的总结,集中探讨了急性运动对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从而为如何进行运动来增强人体免疫机能以及科学地训练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免疫系统在人体对病原微生物进行识别与抵抗,并参与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发挥着非常重要的生理和病理作用。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运动免疫学领域研究成果的总结,集中探讨了急性运动对人体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从而为如何进行运动来增强人体免疫机能以及科学地训练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正人体肠道的微生物种类繁多,参与人体重要的新陈代谢,在肠道内保持动态平衡状态,一旦这种平衡状态被打破,将诱发疾病。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也称肠道微生态重建,是将健康人粪便中的功能菌群移植到患者胃肠道内,重建具有正常功能的肠道菌群,实现患者肠道及肠道外疾病的诊疗措施[1]。随着医学的发展,FMT这类特殊的器官移植已被广泛关注,因其对肠道微生态具有调节作用,已成为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CDI)、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等相关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2]。尽管FMT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但对于FMT临床应用及护理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共识。本文通过对FMT文献的回顾,从发展史、临床应用及护理进展进行概述,为制订标准化临床护理路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