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合并粗隆下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1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合并粗隆下骨折.结果 本组随访12~24个月,所有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为2~8个月.根据黄公怡临床评定标准:优12例,良5例,差1例.结论 应用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合并粗隆下骨折具有简单实用,安全有效,创伤小,内固定牢固,能早期活动和负重的优点,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股骨重建钉治疗股骨上段复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1年12月至2004年5月应用股骨重建钉固定治疗股骨上段复杂骨折25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8个月。粗隆间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6~10周,粗隆下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8~14周。25例中20例一期愈合,一期愈合率为80%。1例粗隆间骨折术后轻度髋内翻,术后4个月骨折未愈合,经去远端锁钉动力化后2个月骨折愈合。本组没有发生股骨头坏死、骨不连、感染、内固定松动断裂的情况。结论股骨重建钉是治疗复杂股骨粗隆间骨折、粗隆下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对4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随访6~24个月,骨折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4~6个月.疗效按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20例,良19例,优良率93%.结论: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适合于各种类型的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高能量伤股骨粗隆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18例股骨粗隆下骨折。结果 18例均获随访11-30个月,平均(21±5.4)个月。骨折均骨性愈合,愈合时间4-9个月,平均(6±2.4)个月。髋关节功能按Sanders评分:优14例,良4例。结论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高能量伤股骨粗隆下骨折能取得良好疗效,骨折愈合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
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新林  樊道斌  邢飞 《骨科》2011,2(1):20-22
目的 评估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手术治疗32例不同类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进行内固定.结果 32例均获随访,时间6~14个月,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4.5个月.无畸形愈合、肢体短缩、髋内翻发生,无钢板断裂、松动、断钉及螺钉切割股骨头现象.按Harris髋关...  相似文献   

6.
PFN治疗老年股骨粗隆周围骨折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周围骨折的疗效。方法应用PFN治疗股骨粗隆周围骨折21例。其中股骨粗隆间骨折19例,按AO分型:A1型7例,A2型10例,A3型2例;股骨粗隆下骨折2例。结果21例经4~18个月随访,平均11个月,所有患者获得骨性愈合,畸形愈合2例,无感染及主钉断裂现象。根据Harris髋关节评分,优良率90%。结论PFN治疗股骨粗隆周围骨折具有手术创伤小、固定可靠、应力分布分散、防旋转功能,可早期功能锻炼,其并发症可通过提高手术技术避免,是固定股骨粗隆周围骨折较理想的内固定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应用股骨远端锁定钢板治疗Vncouver B1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股骨假体周围骨折Vncouver B1型17例,采用切开复位,股骨远端锁定钢板内固定,骨折远端用双侧骨皮质锁定螺钉固定,髓内假体部分用单侧骨皮质锁定螺钉固定,对于骨缺损较大者予以自体髂骨植骨处理.结果 患者均达到骨性愈合,愈合时间3~7个月,平均4.8个月,未出现畸形愈合及骨不连,无假体松动,患者术前术后Harris评分无明显差别.结论 应用股骨远端锁定钢板治疗Vncouver B1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简单有效,固定效果好,据骨缺损情况予以植骨,可获得良好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对4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随访6~24个月,骨折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4~6个月。疗效按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20例,良19例,优良率93%。结论: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适合于各种类型的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加长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1月~2013年1月采用闭合复位加长型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粗隆间骨折1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按Evans分型,Ⅰ型10例,Ⅱ型2例。股骨干骨折按AO分型,A1型2例,B1型1例,B2型2例,B3型4例,C1型2例,C3型1例。术中利用牵引架闭合复位股骨干骨折,通过提拉钉纠正旋转及分离移位,再复位股骨粗隆间骨折,在C形臂X线机透视引导下,于大粗隆顶点打入导针,根据股骨髓腔大小插入合适直径的PFNA主钉,近端打入螺旋刀片,远端静态锁定。结果手术时间62~155 min,平均86.4 min。术中出血量80~240 ml,平均92.3 ml。11例随访6~24个月,平均12个月:均获得骨折愈合,股骨粗隆间骨折愈合时间8~12周,平均10周,股骨干骨折愈合时间16~36周,平均24周;无螺旋刀片切割、退出,髋内翻畸形及下肢短缩等并发症;按髋关节功能评分:优9例,良1例,可1例,优良率90.9%(10/11)。结论闭合复位加长型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粗隆间骨折,操作简单,固定可靠,是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理想内固定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与股骨重建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并粗隆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02—2017-06诊治的9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并粗隆下骨折,50例采用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锁定钢板组),40例采用股骨重建钉内固定(重建钉组)。结果 9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9(12~36)个月。与重建钉组比较,锁定钢板组手术时间与切口长度更长,股骨粗隆间骨折愈合时间、股骨粗隆下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开始负重时间更短,术后3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2组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与股骨重建钉内固定均为老年股骨粗隆间并粗隆下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后骨折愈合更快,建议优先选择;对于高龄且需微创手术的患者,也可考虑由丰富经验的医师采用股骨重建钉内固定。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探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老年转子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31例老年转子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患者,男12例,女19例。年龄65-85岁。平均74.3岁。采用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骨折愈合、肢体功能恢复、有无并发症评定临床疗效。 结果 28例获得临床随访,随访时间9-21个月,平均13.5个月。骨折均愈合,无骨不连,内固定松动,无髋内翻及其他并发症。结论 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疗老年转子间骨质疏松性骨折固定牢靠,临床疗效满意,是治疗老年转子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良好选择。 【关键词】股骨转子间骨折;锁定加压钢板; 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外固定支架与锁定加压钢板在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06年5月~2008年9月收治62例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外固定支架组27例,锁定钢板组35例。外固定支架手术在必要时可作小切口行有限内固定,锁定钢板组根据骨折块位置采用掌侧或背侧入路。[结果]62例患者随访时间13~40个月,平均17个月。两组术后1年腕关节Sarmiento[2]标准评定的优良率和腕关节活动范围无统计学差异,外固定支架组术后1年握力的恢复显著优于锁定钢板组。外固定支架组出现2例钉道感染,锁定钢板组有1例发生肌腱激惹。[结论]外固定支架和锁定加压钢板对于桡骨远端骨折没有一种方法具有明显的优势,外固定支架应在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上拥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3.
锁定钢板系统在四肢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总结微创锁定钢板治疗四肢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5年5月至2006年10月,分别采用微创内固定系统(less invasive stabilization system,LISS)与锁定加压钢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对64例70处四肢骨折进行治疗,男45例,女19例;年龄17-69岁,平均36.8岁;股骨远端骨折16例19处,胫骨近端骨折28例31处,胫骨远端骨折8例8处,肱骨近端骨折12例12处.50处股骨远端与胫骨近端骨折采用LISS固定,20处胫骨远端与肱骨近端骨折采用LCP同定.在影像增强器监视下先行闭合复位,复位满意后采用经皮微创接骨术于肌肉下骨膜外置入LISS或LCP,再次确认位置满意后通过导向器经皮拧入锁定螺钉.结果 随访时间4~22个月,平均8.8个月.全部伤口均一期愈合,无一例发生感染、骨折再移位、成角畸形或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骨折临床愈合时间8~16周,平均12.3周.膝关节功能HSS评分70~95分,平均87.5分,ROM 90°~130°,平均122°;踝关节AOFAS评分82~95分,平均91.4分;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82~94分,平均90.6分.患肢功能均恢复良好.结论 微创技术结合锁定钢板治疗四肢骨折具有软组织创伤小、对骨骼血供影响小、骨折愈合快、手术感染率低、功能恢复好等优点.锁定钢板无须紧贴骨面即可获得可靠的固定,不易发生骨折冉移位或内固定松动.  相似文献   

14.
锁定加压钢板(LCP)在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应用锁定加压钢板(LCP)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并评估其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8月~2003年8月使用LCP内固定术治疗的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24例。结果 经过平均7.8个月的随访,优19例,良3例,差2例,优良率为91.67%。结论 虽然理论上LCP具有比普通钢板更高的力学稳定性,但是临床上的初步应用未显示突出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5.
掌侧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回顾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研究掌侧锁定加压钢板(LCP)固定治疗不稳定、背侧移位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利用掌侧LCP治疗不稳定、背侧移位桡骨远端骨折55例,允许患者手术后活动腕关节。分别在手术后的第5周、3个月、6个月、1年后进行随访。术前术后标准腕关节正侧位X线片测量掌倾角、尺倾角、径向长度、尺骨差异、关节面落差。采用改良Gartland和Werley评分标准评定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并采用上肢功能评定表问卷调查。结果经摄X线片复查显示,本组患者术后1年桡骨径向差异平均9mm,平均掌倾角22°,尺倾角平均1°,关节面平均落差0mm。通过1年的随访,根据系统的Gartland和Werley评分为100%,腕关节活动度良好,上肢功能评定表评分平均为6分,显示了患者高度的满意度。无感染病例以及复杂区域疼痛综合征、肌腱断裂、肌腱炎、神经损伤或内固定失败等。结论对不稳定背侧移位桡骨远端骨折掌侧LCP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有效防止复位丢失、减少结构性植骨、避免肌腱激惹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锁定加压钢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在桡骨远端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11例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经掌侧或背侧切口进行切开复位、LCP内固定,其中3例给予自体骨移植,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结果 术后随访5~24个月,骨折愈合良好,根据改良McBride评分和纽约骨科医院腕关节评估标准:优8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达90.9%,疗效明显。结论 LCP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临床疗效满意,尤其适合合并骨质疏松的老年病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LCP双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远端C型(AO分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1例肱骨远端C型骨折采用切开复位LCP双接骨板内固定治疗。术后3 d开始保护性功能锻炼。按照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系统(MEPS)及X线片评估术后疗效。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8~43个月,均骨性愈合。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平均活动度:屈伸87°±3°,屈曲114°±4°,伸直27°±6°,旋前65°±4°,旋后67°±5°。肘关节Mayo功能评分:55~100(87±4)分,优13例,良3例,可4例,差1例。术后并发症:4例出现暂时性尺神经麻痹,1例关节僵硬,1例有创伤性关节炎表现。结论切开复位LCP双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能提供坚强内固定,允许早期功能锻炼,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总结应用锁定加压接骨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3例桡骨远端骨折(按AO桡骨远端骨折分类:属A2型4例,A3型3例,B1型2例,B3型2例,C1型7例,C2型2例,C3型3例)的患者,应用锁定加压接骨板行内固定治疗,术后进行早期功能锻炼。结果 术后随访4~25个月,采用腕关节功能及X线片测量指标进行综合评定:优13例,良8例,差2例,优良率达91.2%。结论 采用LCP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具有良好的手术效果,但同时需强调微创技术。  相似文献   

19.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in distal tibial fractures jeopardises fracture fragment vascularity and often results in soft tissue complications. Minimally invasive osteosynthesis, if possible, offers the best possible option as it permits adequate fixation in a biological manner. Seventy-nine consecutive adult patients with distal tibial fractures, including one patient with a bilateral fracture of the distal tibia, treated with locking plates, wer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The 4.5-mm limited-contact 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 (LC-LCP) was used in 33 fractures, the metaphyseal LCP in 27 fractures and the distal medial tibial LCP in the remaining 20 fractures. Fibula fixation was performed in the majority of comminuted fractures (n = 41) to maintain the second column of the ankle so as to achieve indirect reduction and to prevent collapse of the fracture. There were two cases of delayed wound breakdown in fractures fixed with the 4.5-mm LC-LCP. Five patients required primary bone grafting and three patients required secondary bone grafting. All cases of delayed union (n = 7) and nonunion (n = 3) were observed in cases where plates were used in bridge mode. Minimally invasive plate osteosynthesis (MIPO) with LCP was observed to be a reliable method of stabilisation for these fractures. Peri-operative docking of fracture ends may be a good option in severely impacted fractures with gap. The precontoured distal medial tibial LCP was observed to be a better tolerated implant in comparison to the 4.5-mm LC-LCP or metaphyseal LCP with respect to complications of soft tissues, bone healing and functional outcome, though its contour needs to be modified.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掌侧锁定接骨板与普通接骨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长期疗效.方法 对2005年9月-2007年11月间,采用切开复位掌侧锁定接骨板或普通接骨板内固定的45例随访资料完整的患者,进行两种疗法的比较.其中23例行锁定接骨板内固定,22例行普通接骨板内固定.按照AO分型:A型11例,B型11例,C型23例.随访内容包括:腕关节活动度(屈曲、背伸、尺偏、桡偏),前臂旋前、旋后活动范围,影像学资料(尺偏角、掌倾角、桡骨高度),应用DASH上肢功能评定标准和Gartland/Wertey腕关节评分法进行评分.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平均为18.8个月(12~36个月).腕关节活动度中,锁定板组背伸及两组的桡偏范围低于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的基本范围.两组DASH值、腕关节活动度及前臂旋转范围,握力、捏力的恢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普通接骨板治疗组优于锁定接骨板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掌倾角均值两组都低于正常范围,尺偏角与桡骨高度均值在正常范围内,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掌侧锁定接骨板与普通接骨板在桡骨远端骨折治疗中具有相同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