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硼替佐米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止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8月~2016年4月收治的38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作为本文研究对象,动态检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静脉滴注硼替佐米的前后血浆ET-1、TM、血小板MAR及患者的Fbg含量、抗凝因子、凝血因子的活性状况。结果:检测后发现,滴注硼替佐米1h后,患者凝血酶蛋白调节水平明显升高,输注前后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滴注硼替佐米血小板的聚集效率虽降低,但无显著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多发性骨髓瘤采取静脉滴注硼替佐米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控制血小板的聚集,并改变血管内皮细胞抗凝血的活性,使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能够减少静脉血栓等并发症,降低其他并发症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初发多发性骨髓瘤应用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某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初发多发性骨髓瘤患者74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37例,A组给予单一硼替佐米治疗,B组给予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B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A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A组与B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不存在统计学上的差异(P0.05)。结论:初发多发性骨髓瘤应用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时,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皮下注射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程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提供不同给药方式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在我院明确诊断并初次治疗的5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各25例.两组均予BDT治疗方案,对照组应用硼替佐米静脉注射,研究组应用硼替佐米予皮下注射,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结果 对照组OR率为68.0%,研究组OR率为72.0%,组间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x2=0.095,P>0.05).两组化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死亡病例;对照组血液学、神经系统、皮损、胃肠道、其他毒副反应占比分别为32.0%、32.0%、24.0%、52.0%、32.0%,研究组分别为28.0%、8.0%、28.0%、40.0%、28.0%;其中两组血液学毒副反应均以血小板减少为主,神经系统毒副反应均以皮肤感觉异常、乏力为主,皮损均以皮肤过敏、带状疱疹为主,胃肠道均以腹泻、恶心、便秘为主.两组血液学、皮损、胃肠道、其他毒副反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神经系统毒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皮下注射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能有效降低神经系统毒副反应发生率,相对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观察硼替佐米+环磷酰胺+地塞米松(PC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4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沙利度胺、环磷酰胺和地塞米松联合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硼替佐米、环磷酰胺和地塞米松联合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5.00%高于对照组的6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中出现3例便秘, 1例感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0%;对照组患者中出现感染和便秘各5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0%。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硼替佐米、环磷酰胺和地塞米松联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在临床上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补肾活血法联合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17年4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6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联合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取硼替佐米化疗方案治疗,联合组在此基础上采取补肾活血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联合组总有效率(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联合组骨痛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经过治疗,两组VA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但联合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联合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3.33%,对照组为2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补肾活血法联合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整体效果较优,有利于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硼替佐米为主化疗方案辅以中药治疗多发性骨髓瘤骨病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收治多发性骨髓瘤骨病患者共150例,以随机区组法分为A、B、C组,每组50例,分别给予VAD方案、VAD方案+硼替佐米及VAD方案+硼替佐米+祛瘀散结汤治疗,比较3组临床疗效,生活质量改善率、治疗前后疼痛数字评分(NRS评分)、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药物毒副作用发生率等。结果 C组患者临床疗效均显著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C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率均显著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C组患者治疗后NRS评分均显著低于A组、B组及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C组患者治疗后IL-6和CRP水平均显著低于A组、B组及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同时C组患者药物毒副作用发生率均显著低于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祛瘀散结汤辅助硼替佐米为主化疗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骨病可有效控制病情进展,改善生活质量,减轻疼痛程度和炎性反应水平,且有助于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含硼替佐米联合化疗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45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1例)和观察组(2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化疗方案治疗,观察组采用使用硼替佐米联合化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治疗前后血清胱抑素C水平。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低于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总缓解率91.67%高于对照组的66.67%,不良反应发生率12.50%低于对照组的38.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治疗中采用硼替佐米联合化疗方案可获得较理想的疗效和安全性,且能够降低血清胱抑素C水平,有效改善肾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硼替佐米在治疗多发性骨髓瘤中的临床疗效及其不良反应。方法选择我院2004年2月至2011年5月住院治疗的62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2组。治疗组(n=38)采用硼替佐米加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6疗程;对照组(n=24)采用VAD方案(长春新碱、阿霉素及地塞米松)治疗6疗程。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完全缓解率(CR)分别为39.4%和20.8%,总有效率(TERs)分别为81.6%和58.3%;不良反应中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率分别为34.2%和37.5%,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分别为28.9%和20.8%,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0.5%和8.3%;死亡发生率分别为2.6%(1/38)和0%。两组TER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不良反应(包括周围神经病变、血小板减少和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李婉  马圣宇  黄静 《现代药物与临床》2018,41(12):2313-2315,2348
目的 分析地塞米松联合硼替佐米对老年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2月在宿州市市立医院血液科进行诊治的41例老年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1例,对照组20例。两组均给予沙利度胺和环磷酰胺进行治疗,分别口服沙利度胺100 mg,1次/d,并分别于第1、8、15天静滴环磷酰胺300 mg/m2。同时,对照组于第1~4天静脉滴注地塞米松20 mg。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皮下注射硼替佐米1.3 mg/m2,1次/周,1个疗程为4周,2个疗程后进行综合评价。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检测两组治疗前后的β2微球蛋白、骨髓瘤细胞以及免疫球蛋白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的有效率为85.7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β2微球蛋白、骨髓瘤细胞以及免疫球蛋白水平均明显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且各不良反应通过停药或给予相应对症处理后均可得到缓解。结论 地塞米松联合硼替佐米治疗老年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效果明显,可作为初治、难治或复发老年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重组人促红素联合硼替佐米和地塞米松治疗老年多发性骨髓瘤临床效果,以期为老年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找到一种安全、高效的治疗方案.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21年4月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武鸣医院收治的80例老年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方法,研究组采用重组人促红素、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方法.比较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实验室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85.0%,高于对照组的7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血红蛋白、白蛋白高于对照组,肌酐、血清β2微球蛋白、血钙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采用重组人促红素、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方案可获得良好疗效,改善其血液指标,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旨在对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应用于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中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与探讨。方法将44例多发性骨髓瘤病患分为硼地组(22例);对照组(22例)。其中硼地组:采用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予以治疗;而对照组:则采用传统方法治疗。并对两种的治疗反应率及不良反应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硼地组治疗总反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统计学意义。而两组在不良反应上无明显差异。结论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应用于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中,其疗效显著,不良反应也较轻;具有较好的耐受性,可以有效改善病患的预后,极具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41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均给予硼替佐米为主的化疗方案治疗(硼替佐米1.0~1.3mg·m-1·d-1,第1、4、8、11天;多柔比星20mg/d,第1~4天;地塞米松20~40mg/d,第1~4天;联合或不联合沙利度胺100mg每晚睡前服用;21d为1个疗程)。根据硼替佐米应用剂量分为高剂量组(1.3mg·m-1·d-1)20例和低剂量组21例(1.0mg·m-1·d-1),患者分别接受1~6个疗程的治疗。结果 41例患者给予不同剂量硼替佐米化疗方案后,高剂量组总有效率为85.0%高于低剂量组的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出现不良反应14例,低剂量组出现不良反应10例,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硼替佐米应用高剂量(1.3mg·m-1·d-1)时对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疗效更好,虽有一定不良反应,但患者耐受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硼替佐米联合化疗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4例初治的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接受硼替佐米联合长春新碱、表柔比星、地塞米松(V+VAD)治疗。5例复发难治骨髓瘤患者接受硼替佐米联合马法兰、泼尼松、沙利度胺(V+MPT)、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V+D)方案治疗,每例患者至少接受2~6个疗程的治疗。按照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CI)(第3版)判断不良反应。随访6个月观察疗效。结果4例初治患者中2例完全缓解(CR),1例接近完全缓解(nCR),1例部分缓解(PR)。5例复发难治患者中,2例nCR,2例MR,1例无改变(NC)。主要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症状、不同程度的血小板减少、周围神经症状和乏力等。经对症治疗及调整用药剂量后均能改善。结论硼替佐米联合其他药物治疗初治、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是一种安全、可靠、有较好治疗前景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改良皮下注射硼替佐米在多发性骨髓瘤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72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采用随机抽样法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6例。两组患者均使用硼替佐米进行治疗,参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常规注射,研究组患者采用改良皮下注射。比较两组患者药物注射后躯体疼痛程度和注射药物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药物注射后,研究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为(3.05±2.21)分,低于参照组的(5.21±2.19)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药物后,参照组患者发生红斑3例、药物外渗5例、硬结4例、局部红肿3例,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1.67%(15/36);研究组患者发生局部红肿2例、硬结1例,不良事件发生率为8.33%(3/36)。研究组患者注射药物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改良皮下注射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疼痛程度低,且安全性较高,具有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硼替佐米为主的化疗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的近期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对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采用硼替佐米联合化疗方案治疗45例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37~ 78岁,平均(57±2)岁.其中15例接受PAD(硼替佐米、阿霉素、地塞米松)方案,15例接受PCD(硼替佐米、环磷酰胺、地塞米松)方案,8例接受PD(硼替佐米、地塞米松)方案,7例接受PDT(硼替佐米、地塞米松、沙利度胺)方案.按照欧洲骨髓移植协作组标准评价疗效(EBMT),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判断不良反应.结果 随访25(5 ~35)个月,采用PAD方案治疗的15例患者有效率93.3%,其中完全缓解+接近完全缓解7例、非常好的部分缓解3例、部分缓解2例、轻微反应2例、疾病稳定1例.采用PCD方案治疗15例患者有效率93.3%(14/15),其中完全缓解+接近完全缓解7例、非常好的部分缓解3例、部分缓解3例、轻微反应1例、疾病稳定1例.采用PAD与PCD方案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PD方案治疗8例患者有效率75.0%(6/8),其中完全缓解+接近完全缓解3例、非常好的部分缓解1例、部分缓解1例、轻微反应1例、疾病稳定1例、疾病进展1例.采用PDT方案治疗7例患者有效率85.7% (6/7),其中完全缓解+接近完全缓解2例、非常好的部分缓解1例、部分缓解1例、轻微反应1例、疾病稳定1例、疾病进展1例.采用PD与PTD方案2组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例患者出现外周神经病变,主要表现为肢端麻木、感觉减退,其中15例为Ⅰ~Ⅱ级.6例因同时使用硼替佐米、沙利度胺出现肢端麻木,停用沙利度胺后临床症状逐渐缓解,1例为Ⅲ级.主要不良反应为周围神经病变、胃肠道症状、带状疱疹及感染、血液系统不良反应、乏力、脱发.但通  相似文献   

16.
罗贞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7):142+146-142,146
目的:探讨不同的治疗方法对难治及复发性骨髓瘤的治疗效果以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6例难治与复发性多发骨髓瘤患者进行分组治疗,分为A组: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组,B组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干扰素治疗组。结果:16例患者,A组有效率为50%,B组有效率为75%,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75,P〈0.05);A组的平均生存期为(14.24±2.16)个月,B组的平均生存期为(16.18±2.57)个月,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硼替佐米联合干扰素、地塞米松治疗难治及复发性骨髓瘤的效果是明显的,延长了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阿米福汀在预防硼替佐米所致周围神经病变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多发性骨髓瘤患者(MM)54例,对照组接受硼替佐米+地塞米松治疗(30例),预防组接受硼替佐米+地塞米松+阿米福汀治疗(24例)。结果对照组周围神经病变发病率为46.7%,预防组为33.3%,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阿米福汀在预防硼替佐米所致周围神经病变中无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杨福冬  青胜兰  徐锋  周婕 《安徽医药》2020,24(11):2295-2298
目的评估硼替佐米每周一次与每周二次皮下注射联合环磷酰胺 +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 2015年1月至 2018年6月在德阳市人民医院初诊多发性骨髓瘤病人 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硼替佐米 +环磷酰胺 +地塞米松(BCD)周方案(28例)化疗,对照组采用传统 BCD方案(32例)化疗,分别于第 2、4疗程评估两组治疗反应率及反应程度,观察不良反应,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通过统计学分析,第2疗程结束,完全缓解(CR)+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4%比 46.8%,P<0.05)而总体反应(OR)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7.9%比 71.8%,P>0.05);第 4疗程结束,治疗组与对照组 CR+VGPR和,OR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4.3%比 62.5%,P>0.05,89.3%比87.5%,P>0.05)。在药物毒性方面, 3~4级血液学毒性、周围神经毒性以及感染发生率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分别为(10.7%比 46.9%,P<0.05)、(14.3%比 43.8%,P<0.05)以及(17.9%比 43.8%,P<0.05),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BC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反应率高,但周方案具有更低的神经毒性、血液学毒性及感染发生率,安全性及耐受性更好,且不降低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但BCD传统方案可能更早期达到更深程度的治疗反应,也许更适合肿瘤负荷高且预计耐受性好的病人。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硼替佐米、沙利度胺联合常规化疗对新发骨髓瘤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85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5例)与对照组(30例),观察组给予常规化疗联合硼替佐米、沙利度胺治疗,对照组给予单一常规治疗,比较两组肾功能改善及病情缓解情况。结果 观察组肾功能好转、肾功能逆转率分别为56.36%、21.81%高于对照组的36.67%、13.3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78.1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体有效率81.82%与对照组的53.3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常规化疗联合硼替佐米、沙利度胺治疗新发骨髓瘤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肾功能,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进行2012年3月至2015年2月9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分成不同组。对照组给予吡柔比星+地塞米松治疗,新型方案组则给予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对两组多发性骨髓瘤治疗效果,住院的时间,治疗前后患者生存质量SF-36量表评估值,治疗不良反应率进行比较。结果新型方案组多发性骨髓瘤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P <0.05;新型方案组住院的时间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前两组生存质量SF-36量表评估值相近,P> 0.05;治疗后新型方案组生存质量SF-36量表评估值优于对照组,P <0.05。新型方案组治疗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更好缓解病情,更好改善生存质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