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珠海市某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意外伤害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意外伤害的现状及流行病学特点,为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2004年10月整群抽取珠海市某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以不记名方式进行最近一年内意外伤害发生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共调查1736名学生,伤害发生率为40.73%。伤害类型按发生率大小前六位依次是中毒(54.15%)、锐器伤(37.44%)、骨头卡喉(35.43%)、跌伤(34.91%)、交通伤(31.57%)、碰伤(31.16%)。主要受伤部位是手指和下肢,发生率分别为16.01%和15.44%。受伤地点主要在校内,发生率为19.35%,其次是在家中,发生率为17.68%。结论该学校学生的意外伤害发生率较高。家庭的配合和指导、学校的高度重视和有效的防范措施是减少和有效预防青少年意外伤害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小学生在校意外伤害发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有效预防意外伤害。方法:对在校学生发生的26例意外伤害事故进行分析。结果:意外伤害发生率为1.6%,主要为体育运动伤、摔伤、刀割伤。结论:学校和家长应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及时制止和纠正不安全行为,预防意外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王萍  韦琳  覃彦香  曾宪柳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3):401-403,408
[目的]了解柳州市中小学生意外伤害的种类、原因及地点,以寻求有效的干预措施,控制与降低伤害的发生率。[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07年11月对柳州市18所中小学校3600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柳州市中小学生共发生12种不同类型伤害,发生率为11.28%。前3位伤害依次为跌伤(7.91%)、碰伤(2.76%)、交通伤(2.42%);以小学生伤害发生率最高(15.20%),其次为初中学生(11.37%),高中生为(7.66%)。伤害的发生率与性别有关,男性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χ2=29.58,P﹤0.01)。伤害的原因主要是玩要、家务劳动、运动和交通事故,此外伤害发生率还与其父母文化程度、职业、学生的上学方式有关。受伤地点主要在校内(40.51%),其次是在家中(29.75%)和公路上(12.26%)。[结论]伤害严重影响中小学生的健康和学习,应针对伤害的特点和发生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意外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蚌埠市中小学生伤害发生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安徽省蚌埠市中小学生伤害发生现况,分析其伤后失能情况.方法 分层整群随机抽取安徽省蚌埠市中小学生738名,回顾性调查1年间的伤害情况.结果 中小学生伤害发生率为36.86%,伤害发生率与年龄有关,初中生为高发人群(41.21%);家庭和学校是发生伤害的主要场所;排在前3位的伤害类型依次是跌落伤(54.68%)、刀或锐器割伤(17.25%)和烧烫伤(9.15%),常分别发生于运动、削水果和劳动时疏忽大意;伤害程度以轻度居多(58.64%),受伤后就医者113例(21.49%),自己人简单处理的207例(44.14%);23.16%的学生伤后暂时性失能,1.84%的学生伤后活动受限超过1个月.结论 中小学生伤害发生率较高,应加强安全管理教育,预防中小学生伤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广州市中学生道路交通伤害(RTI)流行现状,为建立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和自拟调查表,对广州市10所中学和2所职中16 321名学生进行RTI问卷调查。结果广州市中学生过去1 a发生RTI的共225人,发生率为1.38%;总人次为236人次,人次数发生率为1.45%(236/16321)。不同学校类型和性别的学生发生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受伤部位以四肢为主,受伤的主要责任人是自己,受伤地点主要是在道路上,受伤性质主要是轻伤,伤后处理以门诊/急诊或教师/家长自行处理为主,伤后"基本未请假,基本能够完全恢复"。不同学校类型和性别中学生伤害危险行为和认知情况有所不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危险行为、认知情况、性别、是否住宿、学习成绩、父母婚姻状况、家庭结构等与RTI的发生有关。结论应针对RTI的流行现状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积极预防和控制中学生RTI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西部山区农村学龄儿童跌落伤发生的情况、分析影响因素,为开展儿童跌落伤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调查获得跌落伤的相关信息。结果 抽取遵义市农村学龄儿童共2 854名(男1 437,女1 417),跌落伤年发生率为6.2%(178例),占伤害总人数的37.3%,且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跌落伤发生地点以家里(37.1%)和学校(29.2%)为主;伤害多在玩耍时发生(41.6%);伤害部位以四肢(72.4%)为主,而跌落伤预防相关知识平均掌握率为79.0%。结论 遵义市农村学龄儿童跌落伤发生率较高,是意外伤害的首位原因,且伤害预防相关知识仍不足,提示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创建安全环境,切实降低学龄儿童跌落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鄞县中小学生意外伤害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了解我县中小学生意外伤害现况及常见的意外伤害种类和原因,为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调查11所学校10568名中小学生在过去1年中的意外伤害情况。[结果]1年内有1207名学生发生意外伤害1757次,总发生率为16.63%,发生率以跌伤(5.95%),碰撞伤(2.55%),刀割伤(2.40%)为高;初中生发生率最高,男生高于女生;意外伤害主要在运动和玩耍时发生,有39.04%的病例去医院门诊,1.35%病例住院治疗,平均每例需休息3.24天,活动受限4.53天,缺课0.91天。直接医疗经费约149元。其父母文化程度与职业对子女伤害发生率有一定关系。[结论]伤害在中小学生中常见,多发,应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并积极预防。  相似文献   

8.
广州市天河区居民意外伤害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广州市天河区居民意外伤害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响因素 ,为开展伤害预防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 ,以问卷方式调查广州市天河区居民过去一年的意外伤害发生情况。结果 共调查天河区居民 2 85 3人 ,意外伤害发生率为 13.99% ,男、女分别为2 2 .0 8%和 17.19% ,男性高于女性 (P <0 .0 0 1) ,伤害次数发生率为 19.6 3%。跌倒 /坠落、扭伤和碰撞 /挤压伤是最常见类型 ,最常见的伤害地点是家里 /宿舍、学校 /幼儿园和道路。 2 .32 %的受伤居民需住院治疗 ,35 .89%的受伤居民需医院门诊处理。伤害的危险因素有中小学生、0~ 14岁儿童少年、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15~ 39岁青壮年、自评 (或家长自评 )性格外向者及家庭人均年收入 5 0 0 0~ 19999元的人群等。结论 意外伤害严重影响天河区居民的健康 ,给家庭和社会造成经济损失。预防重点是针对不同人群进行健康安全教育 ,尤其是培训家长和教师 ,提高其安全知识水平 ,以减少儿童青少年意外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李轶群  聂莲莲  何章飞 《职业与健康》2010,26(13):1520-1522
目的了解上海金山区学生伤害现状,掌握学生伤害发生特点和规律,及时分析学生伤害变化规律,为完善学生伤害报告和监测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上海市学生伤害回顾性调查工作方案》确定的调查表对金山区6所学校1719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在过去一年内伤害次数发生率4.94%(85/1719),男女分别为6.76%(58/858)和3.14%(24/861);高中生伤害发生率最高(9.21%),其次是小学生(5.56%)和初中生(1.12%)。按伤害次数发生率统计,常见的伤害种类依次是跌(摔、滑、绊)伤(2.91%)、碰撞、挤压伤(0.93%)、交通事故(0.41%)、砸、击伤(0.23%)和刀或锐器伤(0.17%)。根据伤害发生的人次数,伤害的地点依次为学校(87.06%)、校外(35.29%)和家中(17.65%)。结论该区中小学生伤害问题突出,不容忽视。应该重视中小学生因意外伤害对身心健康的影响。通过教育、消除环境危险因素等策略控制中小学生的意外伤害,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0.
于永  苏桂承  徐国堃  刘宁 《中国校医》2006,20(5):489-491
目的探讨中小学生伤害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响因素,为建立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南京市某区10所中小学的五年级、初二、高二共47个班2037名学生进行一年的伤害流行病学研究。结果伤害的年发生率为29.41%,小学生伤害发生率高于初中生;初中生伤害发生率高于高中生;男生的伤害高于女生;前五位伤害依次为:跌伤(15.58%)、碰伤(14.83%)、交通伤(10.56%)、刀割伤(7.59%),烧烫伤(5.21%)。伤害的发生地点主要为家中和学校;发生的原因主要有运动、骑车、玩耍及走路;发生形式以自伤为主,其次为他伤;伤害发生率与其父母文化程度有密切关系。结论应针对伤害的特点和发生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中小学生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学生伤害的流行现状,为儿童伤害的预防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广州市某区4所小学1 029名学生及其家长,对学生意外伤害发生情况进行1年内回顾性调查,对学生家长进行伤害认知及伤害相关知识知晓调查。结果 2015—2016年该区小学生伤害人次发生率为24.98%,其中男生为29.51%,女生为20.12%,男生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524,P0.05)。发生率居前3位的伤害为跌伤(6.8%)、扭伤(3.9%)、碰撞/挤压伤(3.8%)。在不同类别伤害中,交通伤的发生率男生高于女生(χ2=3.980,P0.05)。家中和学校为伤害的主要发生场所,占63.1%。只有20.7%的家长认为最容易发生伤害的地点是学校及家里。家长对伤害相关知识的知晓存在不足。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长伤害相关知识得分≥9分是学生伤害发生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要根据小学生伤害发生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预防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温州地区院前创伤患者特点,为提高创伤救治及预防和减少意外伤害提供依据。方法对2013年7月—2015年6月温州急救中心接诊的院前创伤患者的性别、年龄、致伤部位、致伤原因和受伤严重程度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调查院前创伤患者10 541例,其中男性占70.48%,女性占29.52%,男女性别比为2.39∶1;各年龄组受伤类型的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0~50岁组患者是主要受伤群体,受伤原因主要为交通伤害,50岁~组以摔伤为主;受伤严重程度(TI)评估显示轻伤患者占51.10%,中度伤占32.84%,重度伤占16.06%,50岁~组中,重度伤害所占比例较其他年龄组高(P0.01)。结论温州地区院前创伤的致伤因素主要以交通车祸伤和摔伤为主,需对创伤高发人群加强宣教,预防和减少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南京市中小学生意外伤害情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萧黎 《中国学校卫生》2004,25(3):366-367
目的了解中小学生意外伤害的发生情况及流行分布特征,以便探讨有效的干预措施.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对南京市4 067名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二年级学生过去1 a中发生的伤害进行现况调查.结果学生意外伤害的发生率为41.4%,前3位伤害依次是体育活动伤(39.4%)、跌伤(31.1%)、刀割伤(30.4%);高中生伤害发生率最高(58.7%);伤害的发生与学生的性别、活动行为、父母职业等因素有关联.结论中小学生意外伤害发生率较高,需针对原因加强安全教育.  相似文献   

14.
周跃  柯若  白霜霜 《中国妇幼保健》2023,(10):1874-1877
目的 分析温州市儿童伤害流行分布特征,为保证儿童人身安全、防止意外伤害提供指导信息。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温州市意外伤害儿童1 182例作为调查对象,获取儿童人群特征、伤害类型、部位及发生地点资料,分析温州市儿童伤害流行分布特征。结果 温州市意外伤害儿童1 182例中,资料齐全纳入研究1 064例,其中男619例(58.2%)、女445例(41.8%),年龄<1岁374例(35.2%)、1~3岁298例(28.0%)、4~6岁216例(20.3%)及7~12岁176例(16.5%)。伤害类型以坠落伤(195/1 064,18.3%)、交通骨折伤(171/1 064,16.1%)及农药中毒(159/1 064,14.9%)为主,局部受伤比例(657/1 064,61.8%)更高,地点以家和学校以外的其他场所发生率(402/1 064,37.8%)更高。不同性别、年龄的意外伤害儿童主要伤害类型、受伤部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害发生地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温州市儿童伤害以坠落伤、交通骨折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辽宁省城乡老年人意外伤害的发生水平和分布特征,为老年人的意外伤害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辽宁省内3个城市3个县抽取2877名老年人,对其过去1年中的伤害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辽宁省60岁以上老人意外伤害发生率为13.69%,调整率为15.48%,标化率13.98%,农村(17.94%)高于城市(11.16%),女性(15.04%)高于男性(12.19%),70~79岁老年人意外伤害发生率最高(15.16%)。发生率排前5位的伤害依次为跌倒(6.05%)、锐器割刺伤(3.96%)、撞击挤压伤(0.83%)、机动车交通事故(0.66%)和运动伤(0.52%);伤害性质的前4位为开放性伤口、扭伤、浅表伤和骨折,分别占38.07%,25.38%,19.29%,11.42%。跌倒的发生率随年龄增高而上升(χ2=9.59,P0.01)。结论辽宁省老年人意外伤害发生率较高,跌倒是老年伤害预防控制的重点,农村老年女性是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16.
广州部分中学生意外伤害现况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了解广州中学生常见的伤害种类和发生情况,归纳意外伤害的主要原因,制定中学生伤害预防措施,保障学生的安全和健康。方法 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以问卷形式调查广州市2所中学668名学生,对其伤害发生情况、伤害的认知及伤害造成的财产损失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68名学生的伤害发生率为58.50%,男、女生分别为56.60%和60.11%;常见的伤害类型依次是玩耍或运动受伤(39.67%)、车辆伤(11.70%)、被劫碰伤(8.08%)、宠物咬伤(3.30%)、刀割伤和烧烫伤(5.83%)。玩耍或运动受伤主要由打球和跑步所致,车辆伤由骑自行车跌下所致,碰伤由碰撞到建筑物所致,刀割伤和烧烫伤由做家务事所致。结论 中学生伤害的发生频率高,种类多,但有其分布特点和规律,是可以控制和预防的。  相似文献   

17.
了解北京市顺义区中学生伤害及危险因素流行状况,探讨学生伤害的有效干预措施和预防模式.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北京市顺义区初中生861名,高中生967名进行健康相关行为问卷调查.结果 中学生伤害发生率为18.38%,男生(24.40%)高于女生(12.93%)(P<0.01),初中生(20.67%)高于高中生(16.34%)(P<0.05).扭伤(91.4%)、跌坠伤(5.96%)、自伤(3.06%)是中学生最常见的受伤原因;骨关节伤(10.07%)、割刺伤(7.44%)是最常见的伤害症状;学校是伤害发生的最主要地点,占67.25%.性别、年级、家庭类型、学习成绩是伤害的影响因素;男生伤害发生的风险是女生的2.01倍,初中生是高中生的1.36倍,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的中学生伤害发生风险分别是核心家庭的1.81,3.89倍,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伤害发生风险是差等生的0.52倍.结论 应根据中学生伤害发生类型和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学校、家庭和社会各自发挥其作用,重点做好发生率较高的伤害的防范工作,预防和控制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大理学院下关校区大学生意外伤害发生情况,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将大理学院下关校区所有在校学生按年级分为5层,每层随机抽取1/8的学生共1 293人进行无记名意外伤害问卷调查,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总的意外发生率为78.80%,女生伤害发生率(80.60%)高于男生伤害发生率(75.20%),二年级的意外发生率(90.84%)高于一、三、四年级,常见的意外伤害类型依次为跌伤(35.89%)、动物伤(25.46%)、碰撞伤(24.72%)、钝/锐器伤(23.06%)、烧烫伤(18.17%)、交通伤(14.67%).结论 该校区学生的意外伤害发生率较高,预防学生意外伤害关键在于强化学生安全教育、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小学生意外伤害现状和安全教育需求,为学生安全教育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天津市两所小学的四年级学生及其家长554人,教师90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小学生意外伤害发生率为52.8%,伤害类型以多发伤害为主,占68.5%,跌倒是学生受伤的主要原因。不同性别、学习成绩学生间伤害发生率存在统计学差异。分别有98.8%的老师、98%的家长和89.3%的学生认为安全教育应该纳入学校的常规教学中。结论小学生意外伤害发生率较高,应将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中,开发教材及师资资源,建立社会-学校-家庭安全教育体系,使安全教育得以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南宁市2~6岁学龄前儿童的意外伤害现状,为预防和控制儿童伤害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2008年10月—2009年9月期间南宁市六县六城区2~6岁的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统一调查表进行意外伤害调查。 【结果】 南宁市2~6岁学龄前儿童的意外伤害发生率为25.9%,男女童之间、不同年龄组别儿童之间的意外伤害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害类型居前三位分别是跌倒/坠落(34.9%)、交通事故(27.7%)、碰撞/挤压(12.9%);受伤部位以头颈最多见(45.4%);伤害发生以夏季高发,发生地点排前三位是:家里(36.7%)、路上(34.3%),幼儿园(12.7%);大多数(90.4%)可治愈,少部分(5.8%)致残,伤害治疗以自费为主。 【结论】 南宁市学龄前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率较高,应加强学龄前儿童的安全管理和教育,制定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预防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