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26例老年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和20例健康人血清EDF浓度,结果发现,老年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EDF浓度明显低于正常,心力衰竭程度越重,血清EDF浓度越低;心力衰竭纠正后,血清EDF浓度明显升高;合并有房颤患者血清EDF浓度低于窦性节律患者,但无统计学上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不同透析模式对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浆内皮素(endothelin,ET)和血清内源性洋地黄样物质(endogenous digitalis-like substance,EDLS)的影响。方法选择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75例,随机均分为3组,分别行低通量血液透析(low-flux hemodialysis,LFHD)、高通量血液透析(high-flux hemodialysis,HFHD)和血液透析滤过(hemodiafiltration,HDF),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治疗前后血液ET和EDLS水平并与20例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浆ET和血清EDLS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LFHD组患者治疗后,血浆ET水平由(74.58±11.09)pg/ml升高至(89.97±26.09)pg/ml,而血清EDLS由(246.59±25.73)pg/ml降至(211.96±25.01)pg/ml,两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HFHD组患者治疗后,血浆ET水平由(75.27±17.58)pg/ml升高至(80.70±23.83)pg/ml,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EDLS由(250.92±28.71)pg/ml降至(212.56±27.40)pg/ml,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DF组患者治疗后,血浆ET水平由(76.66±17.53)pg/ml降至(68.69±17.48)pg/ml,血清EDLS由(251.17±23.13)pg/ml降至(210.65±20.60)pg/ml,两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ET水平在LFHD组和HFHD组升高,而在HDF组下降,其变化程度较LFH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血清EDLS均有明显下降,但下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种透析模式均可有效降低血清EDLS,HDF可明显降低血浆ET。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血浆脑钠肽与围生期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我院ICU科2009年1月-2010年6月收治的41例剖宫产终止妊娠后并发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终止妊娠后第1天均行肝肾功能、脑钠肽、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30例剖宫产终止妊娠后无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与结论剖宫产终止妊娠合并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脑钠肽浓度较对照组高(P〈0.001),血浆脑钠肽浓度越高,患者入住ICU的时间则越长,其病死率也越高。  相似文献   

4.
内源性类洋地黄物质(EDLS)是存在于人和动物体内的一组生物活性物质,属钠利尿激素的一种。本文观察了37例肾脏疾病和30例健康人血清EDLS的含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 1.肾脏疾病共37例,其中男18例、女19例,年龄14~81岁,平均38.24岁。其中急性肾功衰7例,慢性肾功衰15例,肾病综合征15例;15例慢性肾功衰(CRF)中8例有高血压。 2.健康对照组为本院献血员30例,男、女各15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浆脑钠肽对围生期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评估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36例剖宫产终止妊娠后并发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为观察组,同时选择28例剖宫产终止妊娠后无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为对照组,分别于终止妊娠后进行血浆脑钠肽浓度、血液常规、心电图、心脏射血分数检查。结果观察组血浆脑钠肽浓度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的心脏射血分数低于对照组。血浆脑钠肽水平和心脏射血分数呈负相关。在住院期间内,观察组的全因死亡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围生期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血浆脑钠肽浓度检测,是判断患者心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有助于对其预后进行评估,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低钠血症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婷 《临床医学》2002,22(2):28-29
目的:探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发低钠血症与心力衰竭的转归关系。方法:134例慢生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32例并发低钠血症,102例血钠正常,比较低钠血症组与非低钠血症组死亡率及低血钠范围与充血性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和死亡率的关系。结果:低钠血症组与非低钠血症组死亡率有显著差异。结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血钠浓度与死亡率有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7.
《新医学》1995,(12)
轻中度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神经激素激活及雷米普利疗效神经激素因素是充血性心力衰竭病情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浓度估计预后可能比常规测定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更敏感。研究对象为利尿剂治疗的223例充血性心力衰竭,随机口服雷米普利(ramipril...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B型脑钠肽(BNP)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预后的关系。方法2008年1月-10月收治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100例,均符合美国心脏病协会分级标准(NYHA)Ⅲ~Ⅳ级,快速检测BNP,观察心血管事件发生组与未发生组患者血浆BNP浓度差异。结果发生心血管事件患者血浆BNP浓度显著升高,未发生心血管事件患者血浆BNP浓度下降。血浆BNP浓度与心血管事件发生有密切关系。结论BNP水平可以指导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并可以预测失代偿期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B型钠尿肽(BNP)浓度变化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及预后判断价值.方法:比较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45例在入院、治疗48小时和出院时血BNP浓度,观察住院期间和出院后6个月内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随着心功能分级级数的增高,BNP水平逐渐升高,Ⅳ级组显著高于Ⅱ级组、Ⅲ级组,P<0.01;治疗后BN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出院随访6个月,发生心脏事件者入院时血BNP浓度明显高于未发生心脏事件者(P<0.05);3例死亡患者临终前24小时内血浆BNP水平较入院时明显升高(P<0.05).结论: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BNP浓度增高,提示近期预后差;BNP浓度降低幅度大的患者近期预后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中循环内皮细胞(CEC)、乳酸(LA)、一氧化氮(NO)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变化。方法应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荧光分光光度法和光电比色法测定37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中CEC、LA、NO浓度的动态变化,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中的CEC、LA、NO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CEC数量与NO值,LA值分别呈明显的正相关。结论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在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氧化氮和乳酸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发展和预后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脑钠素用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诊断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观察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中脑钠素(BNP)浓度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诊断的意义。方法选择该院心血管内科2004年1月~2005年5月住院患者,经临床诊断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114例,对照组42例,采用微粒子酶免疫法测定脑钠素浓度,心脏彩超测定受试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并依据美国纽约心脏协会(NYHA)分级方案对心衰患者进行心功能分级。结果心衰组BNP142.77(11.04~3419.83)pg/ml显著高于对照组16.56(0.00~100.02)pg/ml(P<0.01)。心衰组中各心功能分级组间的BNP浓度、LVE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VEF与BNP呈显著负相关(r=-0.708,P<0.01)。BNP诊断心衰的灵敏度为56.1%。按心衰分级的灵敏度,分别为Ⅰ级9.5%、Ⅱ级38.9%、Ⅲ级55.6%、Ⅳ级83.3%。结论BNP浓度是诊断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对患者进行心功能分级的一个较好的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并发低渗性脑病24例临床分析,观察低渗性脑病对慢性充血性心衰预后的影响。方法:测定24例慢性充血性心衰并发低渗性脑病患者的血渗透压浓度,按心功能(NYHA)分级,比较不同程度心衰的血渗透压浓度,观察低渗透压性脑病组与正常血渗透压组的病死率。结果:低渗性脑病中血浆渗透压随心功能的恶化呈进行性下降,心功能各级之间有显著差异,低渗性脑病组与正常血渗透压组病死率有显著差异。结论:慢性充血性心衰并发低渗性脑病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3.
马莉  李晓惠  陶凌  刘云庆 《临床荟萃》2010,25(11):927-929
目的 现察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不同血清肌钙蛋白Ⅰ(cTnI)浓度与1年病死率的关系.方法 入选2008年1~12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诊断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225例,根据住院测定的cTnI浓度将患者分为正常组与异常组,异常组再分为轻度增高组、中度增高组、增高组,记录其住院期间及随访1年发生的心脏性事件.结果 225例患者随访1年发生心脏性事件58例(25.8%),异常组病死率依次高于正常组(60.0%>40.8%>24.0%>18.4%,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TnI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结论 cTnI增高是随访1年发生心脏性事件的危险因素(P<0.05),是死亡的预测因子.血清cTnI>0.10 μg/L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为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14.
巯甲丙脯酸是一种强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证实,它具有扩张血管,减少钠水潴留的作用,因而改善心功能。本文应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9例巯甲丙脯酸治疗充血性心衰及9例常规治疗充血性心衰前、后血浆心房肽、肾素、血管紧张素Ⅱ的浓度,初步探讨了巯甲丙脯酸对血浆心房肽、肾素、血管紧张素Ⅱ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血清镁浓度与充血性力衰竭(CHF)时室性心律失常(VA)发生率及其相互关系尚存争议。本研究通过观察66例CHF患者血清镁浓度及其VA发生情况,对其关系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血脑钠肽水平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型的关系,探讨脑钠肽作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医辨证分型客观指标的可行性.方法:89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入院后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和NYHA心功能分级并测定血脑钠肽水平,分析血脑钠肽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不同心功能分级、不同中医证型之间血脑钠肽水平不同,有统计学差异(P<0.01),其浓度随中医证型和心力衰竭程度加重而升高.结论:血脑钠肽水平可能成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内皮素(ET-1)的变化及贝拉普利对其影响,方法:采用放免法检测58例充血性心力衰患者及32例正常健康人血中ET-1的浓度。将58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入选30例,给予传统的强心,利尿、扩管治疗;B组入选28例,在且的基础上加用贝拉普利10mg,每日一次,使用一两月,结果:(1)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ET-1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2)A、B两组治疗前后心衰症状均有明显改善,但加用贝拉普利组治疗后ET-1水平显著下降(P<0.05)。结论:ET-1与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有关,贝拉普利治疗可降低充血性心力衰患者ET-1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脑钠肽(BNP)浓度与心电图QTc的关系。方法选择2008年5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74例。分析不同BNP浓度患者的QTc和QTd的差异;QTc及QTd与BNP浓度、左心室舒张末容积和左室射血分数的相关性。结果随着BNP水平升高,QTc及QTd增大,BNP水平大于3 000 pg/ml组与小于1 000 pg/ml组相比QTc及QTd明显增加(P值均〈0.01)。QTc及QTd与BNP浓度、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及左室射血分数呈直线正相关(P值均〈0.05),QTc与QTd呈直线正相关,即QTc越宽,QTd越大(P值〈0.01)。结论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着BNP浓度的升高QTc延长和QTd增加。QTc及QTd与BNP、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呈直线相关。QTc和QTd呈直线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比索洛尔联合坎地沙坦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疗效。方法:将200例CHF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比索洛尔和坎地沙坦,疗程为6个月。分别于用药前及给药6个月后测定血浆BNP浓度、LVEF(心脏射血分数)、FS(左室短轴缩短率)。结果:治疗组EF、FS改善(P均〈0.01),BNP浓度显著降低(P〈0.01)。结论:比索洛尔联合坎地沙坦可改善CHF患者的心功能,显著降低血浆BNP浓度,对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很好。  相似文献   

20.
观察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尿酸水平的变化,为判断心衰临床治疗效果提供参考。将88例临床确诊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根据心功能分级分为3组,比较各组治疗前后血尿酸水平,以此来评鉴治疗效果。血尿酸水平随心功能升级而上升,不同心功能级别之间有显著差异(P0.01);不同病因引起的心衰其血尿酸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HF纠正后血尿酸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血尿酸水平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临床监测血尿酸水平有助于评估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