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UC)结肠黏膜中的黏蛋白MUC2、MUC5AC以及肠三叶因子(TFF3)的表达规律及其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选择UC患者74例,其中大肠湿热证组48例,脾胃气虚证组26例,另外选10例健康体检人群为正常对照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测定3组人群肠黏膜上皮中MUC2、MUC5AC以及TFF3的表达情况。[结果]MUC2在UC大肠湿热组、脾胃气虚组患者表达较正常对照组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湿热组、脾胃气虚组MUC5AC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3.3%和23.1%,正常对照组均为阴性,大肠湿热组MUC5AC阳性表达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脾胃气虚组与正常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肠湿热组TFF3阳性表达率为79.2%,高于脾胃气虚组的53.9%,两者的阳性表达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气虚组与大肠湿热组间MUC2、MUC5AC以及TFF3的表达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C大肠湿热证MUC5AC的表达上调和TFF3的表达下调可能与UC的发生、发展有关,而且对临床诊疗、判断预后也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YB-1和P53蛋白在结直肠肿瘤不同发展阶段表达水平的差异及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结直肠20例正常组织、30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织、30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织和50例癌组织中YB-1和P53蛋白的表达.结果:YB-1蛋白在结直肠正常组织(NCM)、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织(LGIN)、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织(HGIN)和癌组织(CRC)中的强阳性率分别为0%、76.7%、80.0%、80.0%,低级别、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织和癌组织中的强阳性表达率均与正常组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癌组织中其强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有关(P<0.05);P53蛋白在结直肠正常组织、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织、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织、癌组织中表达分别为0%、6.7%、40.0%、60.0%,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织和癌组织中其表达率均与正常组织和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在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有关(P<0.05).在癌组织中YB-1和P53的表达呈正相关性(r=0.306,P<0.05).结论:YB-1和P53蛋白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转移中起重要作用,YB-1和P53蛋白的联合检测可能为判断结直肠癌恶性程度和转移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比较上皮内瘤变或早期食管癌(early esophageal cancer,EEC)患者内镜活检与内镜切除术后病理差异。[方法]收集经内镜活检诊断的182处食管上皮内瘤变或EEC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术前后病理结果,分析患者临床及内镜特点,探索发生术后病理升级的危险因素。[结果]活检提示食管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LGIN)43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GIN)112例,EEC27处。术前活检与金标准比较总体符合率为68.7%(125/182),病理升级率为31.3%(57/182);LGIN组符合率为37.2%(16/43),HGIN组为73.2%(82/112),EEC组为100%(2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变表面有结节、联合碘染色或窄带成像技术(narrow-band imaging,NBI)或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und,EUS)的靶向取检以及标本最长径与术后病理升级有关(P0.05)。[结论]内镜活检对于食管上皮内瘤变及EEC的病理诊断存在局限性,活检诊断LGIN发生术后病理升级较为多见,因此对于表面有结节及长径较长的病灶,联合碘染色或NBI或EUS进行靶向取检对提高术前评估准确性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食管癌变过程中细胞周期蛋白B1(CyclinB1)、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1(cyclin-dependent kinases 1,CDK1)的变化及其相关细胞周期调控因子p53、Rb的表达及相互关系.方法:选取35例食管鳞癌组织(同一个病例同时存在鳞癌、上皮内瘤变组织及正常食管黏膜),采用组织芯片及免疫组织化学En Vision二步法,分别观察食管鳞状上皮癌变各阶段Cyclin B1、CDK1、p53和Rb的蛋白表达变化并分析其相互关系.结果:(1)Cyclin B1、CDK1与p53在食管鳞癌组中均呈高表达,且与正常上皮、低级别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Rb除鳞癌组与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表达率接近外(P0.05),其他各组间表达率均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3)Cyclin B1、CDK1、p53及Rb在食管鳞癌组中的表达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1)在食管癌变的过程中,Cyclin B1、CDK1、p53及Rb基因蛋白过表达并协同作用;(2)Rb蛋白的过表达参与了食管上皮内瘤变的演进过程,是食管癌变的早期事件;(3)联合检测Cyclin B1、CDK1、p53和Rb蛋白表达将有助于食管癌的早期诊断及病变发展的评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L1衣壳蛋白在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病变中的表达差异性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经胃镜检查获得的100例哈萨克族食管病变标本,采用HC2二代杂交捕获法检测HPV DNA,其中56例为阳性,阳性标本采用CytoReact HPV L1试剂盒检测壳蛋白在食管脱落细胞中的表达,并追踪其相对应的病理结果,依据病理学结果进行分组,其中食管炎组32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3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6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15例。结果 56例患者HPVL1壳蛋白的总阳性率为42.8%(24/56),其中食管炎、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食管鳞状细胞癌HPVL1壳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2.5%(20/32)、66.7%(2/3)、33.3%(2/6)、0(0/15)。炎症组及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HPV-L1衣壳蛋白阳性率明显升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及食管鳞状细胞癌组HPV-L1衣壳蛋白阳性率明显下降。食管鳞状上皮癌组与炎症组、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0 05、0.000 7、0.000 09),炎症组与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二者间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与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VL1壳蛋白在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病变中的阳性表达随病变程度的加重而呈下降趋势,表达存在差异性,提示其有望成为预测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前病变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筛选早期胃癌可能存在的特异性蛋白标记物。[方法]采用CM10蛋白质芯片和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技术,对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EN)患者,Ⅰ/Ⅱ期胃癌患者及Ⅲ/Ⅳ期胃癌患者各24例的血清蛋白质谱进行分析。[结果]与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EN)患者对比,胃癌组有37种蛋白存在表达差异。这37种蛋白中有9种在Ⅰ/Ⅱ期胃癌组与Ⅲ/Ⅳ期胃癌组存在不同丰度的表达(P0.05),其中2687.5Da、6271.2Da及6779.3Da表达差异显著(P0.01),2687.5Da在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EN)组、Ⅰ/Ⅱ期胃癌组及Ⅲ/Ⅳ期胃癌组中表达上调,6271.2Da及6779.3Da在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EN)组、Ⅰ/Ⅱ期胃癌组及Ⅲ/Ⅳ期胃癌组中表达下调。以这三个蛋白质构建预测诊断模型,经盲法验证,该模型的灵敏度为77.78%,特异度为88.89%。[结论]这3个蛋白或将成为早期胃癌诊断的特异性生物蛋白标志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分析全血细胞计数参数在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诊断意义。方法:收集胃癌前病变患者,其中肠化生(AGIM组)49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组)80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组)87例及胃癌患者(GC组)74例,另选择68例正常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NC组),分析比较不同组别全血细胞参数指标。结果:HGIN组、GC组血小板计数(PLT)、中性粒细胞比值(NRUT)、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LGIN组、AGIM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C组PLT、NRUT、NLR,与HGI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NRUT、NLR对胃癌前病变、胃癌均具有较高诊断价值。全血细胞参数值(PLT320×10~9/L、NRUT1.5、NLR4.2)高患者中胃癌发生率高、生存率低。结论:全血细胞参数PLT、NRUT、NLR与胃癌及癌前病变相关,与患者预后存在相关性,建议进一步扩大样本量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肿瘤细胞表面标志物CD24和Lgr5在结直肠息肉和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方法选择行结肠镜检查或治疗患者100例,选择同期肠镜下活检,病理证实正常的结直肠黏膜20例作为对照组。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CD24和Lgr5的表达,所有病理切片由两名病理科医师独立阅片后统计分析。结果 CD24在正常肠黏膜和炎性增生性息肉组不表达,在腺瘤性息肉和腺癌中强表达,CD24在非腺瘤、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腺癌中阳性表达逐渐增高,CD24阳性率与息肉病理类型有相关性(r=0.627,P0.01);CD24阳性率随着息肉直径的增加而逐渐递增,CD24阳性表达与息肉大小有相关性(r=0.345,P0.05);CD24阳性率随着无异型增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腺癌逐渐递增,两变量相关分析显示CD24阳性表达与异型增生程度呈显著相关(r=0.579,P0.05);年龄40岁的患者CD24阳性率明显低于≥40岁患者(χ~2=5.401,P0.05);CD24和Lgr5阳性率在男性和女性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gr5在正常肠黏膜和炎性增生性息肉组不表达或低表达,在腺瘤性息肉和腺癌中表达率高,且为强表达,Lgr5在正常结直肠黏膜、炎性息肉、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腺癌中的阳性表达逐渐增高,两变量相关分析显示Lgr5阳性表达与息肉病理类型呈相关性(r=0.563,P0.05);Lgr5阳性表达率随着息肉直径的增加而逐渐递增,但两变量相关分析显示Lgr5阳性率与息肉大小有相关性(r=0.419,P0.01),但是直径1.0 cm息肉组与1.0 c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gr5阳性率随着无异型增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腺癌组逐渐递增,但两变量相关分析显示Lgr5阳性表达与异型增生程度有相关性(r=0.524,P0.01)。但无异型增生组与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和腺癌组之间两两比较,Lgr5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gr5阳性率在40岁和≥40岁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5,P0.05)。结论 CD24和Lgr5都是结直肠息肉恶变的重要参考指标,对它们的检测可以为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Bax、环氧合酶(COX)2和DNA结合抑制因子(ID)1蛋白在胆囊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2000-2013年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病理科经病理检查证实胆囊腺癌标本70例,另取20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30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及20例胆囊炎症标本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4组进行Bax、COX2和ID1蛋白检测。采用四格表的精确概率法,对相应数据进行χ2检验,Bax、COX2和ID1之间相关性应用Spearman相关分析,生存数据应用Kap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腺癌的Bax表达分别与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炎症组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腺癌的COX2和ID1表达分别与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炎症组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分别与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炎症组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高分化胆囊腺癌中Bax阳性率显著高于中、低分化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OX2和ID1在Nevin分期Ⅰ~Ⅲ期组织中阳性率显著高于Ⅳ~Ⅴ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0、0.022)。生存分析显示,Bax阳性患者生存率显著高于COX2和ID1阳性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COX2与ID1呈正相关(r=0.329,P0.05)。结论 Bax、COX2和ID1与胆囊腺癌的发生相关;联合检测Bax、COX2、ID1对胆囊腺癌判断预后有重要的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抑癌基因PTEN、P53、P16蛋白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及其三分型中表达变化,探讨3者在LST发展进程中作用。[方法]选取经内镜下ESD治疗切除的90例大肠组织为LST组,另选取同时期80例经内镜下ESD治疗切除的大肠隆起型腺瘤(PA)大肠组织为PA组,以及70例结肠镜检查为全结肠未见器质性病变的患者正常大肠组织为对照组。在内镜下将90例LST分为颗粒均一型(LST-G-H)27例、结节混合型(LST-G-M)25例及非颗粒型(LST-NG)38例,并比较其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SP法)检测PTEN、P53、P16蛋白水平。[结果]LST及其三亚型患者病变直径均明显大于PA患者(P0.05)。LST病变多分布于直肠,PA病变多位于远端结肠,2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ST患者中组织学类型所占比例依次为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管状腺瘤、锯齿状腺瘤;PA病变中管状腺瘤所占比例最高,无锯齿状腺瘤;其中,LST-G-H、LST-G-M中以绒毛状腺瘤为主,LST-NG中管状绒毛状腺瘤所占比例最高。LST癌变率显著高于PA(P0.05)。PTEN、P16蛋白表达LST患者最低、PA患者次之、对照组最高;P53蛋白表达LST患者最高、PA患者次之、对照组最低。LST-NG患者PTEN蛋白表达显著低于LST-G-H组、LST-G-M组(P0.05),P53、P16蛋白阳性率明显高于LST-G-H组、LST-G-M组(P0.05)。[结论]PTEN、P16在LST患者大肠组织中表达下调,P53表达上调,可能参与LST特别是LST-NG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隆起糜烂性胃炎(raised erosive gastritis,REG)脾胃湿热证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REG患者70例,按中医辨证标准分为脾胃湿热证组34例、脾胃虚弱证组36例;设正常对照组13例。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胃黏膜中IL-8、TNF-α、IL-10的表达情况。[结果]脾胃湿热证组、脾胃虚弱证组TNF-α的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脾胃湿热证组、脾胃虚弱证组IL-10的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脾胃湿热证组、脾胃虚弱证组IL-8的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湿热组与脾胃虚弱组IL-8、TNF-α、IL-10的表达水平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8在REG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不是主要的促炎因子,TNF-α可能在促进REG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IL-10可能在防止REG的组织损伤中起着重要作用,IL-8、TNF-α、IL-10在REG脾胃湿热证与脾胃虚弱证之间表达无差异。  相似文献   

12.
胃癌和胃癌前病变中环氧合酶-2、p16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密切监测胃癌前病变是预防和及早发现胃癌的关键。目的:观察胃癌及其癌前病变中环氧合酶-2(COX-2)、p16的表达,探讨两者对胃癌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以免疫组化染色检测20例正常胃黏膜、60例肠化生、60例上皮内瘤变和60例胃癌组织中COX-2和p16的表达,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正常胃黏膜、肠化生、上皮内瘤变和胃癌组织中的COX-2表达呈递增趋势,p16表达呈递减趋势。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早期、进展期胃癌组织COX-2、p16表达阳性率与正常胃黏膜和肠化生组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前三者之间以及后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COX-2、p16表达阳性率在小肠化生、完全型大肠化生与不完全型大肠化生之间以及早期与进展期胃癌之间无明显差异,但在高级别与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2表达与p16表达呈负相关(P〈0.001)。早期胃癌组织中COX-2表达阳性同时p16表达阴性的比例显著高于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织(P〈0.05)。结论:COX-2、p16或两者联合检测有助于监测和随访胃癌前病变、筛选胃癌高危人群,为胃癌的早期诊断提供了重要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胃黏膜上皮内瘤变癌变患者的临床特征,以期提高胃早癌的检出率。方法收集2011年7月-2013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检出的胃黏膜上皮内瘤变患者294例,其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患者170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患者124例,发现癌变患者72例,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癌变患者一般情况、病灶形态、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胃黏膜萎缩肠化等方面与非癌变上皮内瘤变患者的差异。结果癌变组患者平均年龄、贲门胃底发生率、H.pylori总感染率、萎缩发生率、肠化率与非癌变组相比均明显增高(P0.05);癌变与非癌变患者在性别、临床表现、形态上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患者年龄较大、病变位于贲门胃底且伴有H.pylori感染、胃黏膜萎缩肠化的HGIN应高度怀疑其癌变,加强内镜随访。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观察隆起糜烂性胃炎(Raised Erosive Gastritis,REG)中医证型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和p53、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之间的关系,以期更好的协助指导中西医结合防治REG。[方法]选择REG中医辨证符合脾胃湿热证、脾胃气虚证、脾虚湿热证的患者63例,并设正常对照(正常)组18例,所有受试者均行胃镜检查,取胃窦部活检标本行快速尿素酶试验及组织染色法检测Hp及p53、PCNA。[结果]REG组各证型的p53、PCNA表达均较正常组增加(均P0.01);各证型的p53、PCNA阳性表达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证型Hp阳性与Hp阴性者p53、PCNA阳性表达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REG胃黏膜处于高增殖状态。REG中医各证型间与Hp感染及p53、PCNA表达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Fascin基因在大肠管状腺瘤和腺瘤癌变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TMplus两步法的方法,研究82例散发性大肠管状腺瘤伴上皮不同程度异型增生、76例大肠管状腺瘤癌变和40例大肠黏膜中Fascin的表达情况。结果在大肠黏膜、散发性大肠管状腺瘤伴上皮不同程度异型增生、大肠管状腺瘤癌变中Fascin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0%、30.5%、64.5%。在大肠管状腺瘤伴异型增生和大肠管状腺瘤癌变组中Fascin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大肠黏膜组(P<0.05),而且大肠管状腺瘤癌变组中Fascin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大肠管状腺瘤伴上皮不同程度异型增生组(P<0.05)。大肠管状腺瘤伴上皮不同程度异型增生组中Fascin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5%(轻中度)、47.7%(重度),阳性表达率逐渐增高。在大肠管状腺瘤癌变组中Fascin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有关(P<0.05),与性别、年龄均无关(P>0.05)。结论大肠管状腺瘤癌变过程中Fascin的阳性表达率逐渐升高,Fascin可能参与了大肠管状腺瘤癌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黏膜上皮内瘤变(GIN)的自然转归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上海市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经胃镜及活组织病理检查诊断为GIN的468例患者,收集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访内镜形态学和活组织病理检查结果。结果 GIN主要见于年长者(≥55岁占72.86%),病灶主要位于胃窦和胃角(81.41%)。内镜下表现: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组主要表现为Ⅰ型隆起型(86.03%),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组主要表现为Ⅲ型凹陷型(57.27%)。LGIN组随访后290例消退(81.01%)。HGIN组最终检出胃癌64例(58.18%),HGIN组胃癌检出率显著高于LGIN组(P0.05)。病灶≥15mm、伴有黏膜肠化是影响GIN转归的因素(P均0.05)。结论 LGIN的患者建议保守治疗为主,HGIN(尤其是凹陷型病灶)患者建议行内镜下治疗、腹腔镜或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结直肠腺瘤临床、内镜及病理组织学特点,总结结直肠腺瘤发生上皮内瘤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2014-01/2016-04以电子结肠镜检出并经病理证实为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657例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依据是否存在上皮内瘤变分为上皮内瘤变组和非上皮内瘤变组,组间采用χ~2检验,腺瘤发生上皮内瘤变及其恶变程度的相关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结直肠腺瘤多发生于左半结肠,上皮内瘤变总发生率为22.68%,年龄、息肉直径、蒂的长度、病理类型是腺瘤上皮内瘤变的危险因素,可纳入Logistic回归方程:logit P=-4.384+0.796X2(年龄)+0.324X3(息肉直径)+1.296X4(蒂部形态)+0.944X7(病理类型).性别、年龄、息肉大小是腺瘤高级别内瘤变的危险因素,可纳入Logistic回归方程:logit P=-2.939+1.036X1(性别)+0.853X2(年龄)+1.023X3(息肉直径).低级别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均显著高于无上皮内瘤变组(P0.05).高级别上皮瘤变组在低密度脂蛋白、尿酸(uric acid,URIC)均显著高于无上皮内瘤变组(P0.05).而三组之间高密度脂蛋白、癌胚抗原无明显差异.结论年龄40岁、直径1 cm、有蒂及绒毛管状腺瘤更易发生上皮内瘤变,男性、息肉直径、年龄是结直肠腺瘤发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危险因素.结直肠腺瘤发生上皮内瘤变可能与血脂、URIC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真核细胞起始因子4 E(eukaryotic initiation factor 4 E,eIF4E)、C-myc及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cyclin-dependent kinase 4,CDK4)在胃癌及胃癌前情况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胃黏膜活检组织及外科手术切除标本共202例,包括慢性非萎缩性胃炎23例,慢性萎缩性胃炎30例,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25例,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7例,胃癌97例(同时收集距肿瘤边缘2~3 cm的癌旁组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上述标本中eIF4E、C-myc及CDK4的表达。[结果]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胃黏膜中均未检出eIF4E蛋白阳性表达;eIF4E蛋白阳性表达率从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及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高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胃癌组逐渐上升(P0.01),且胃癌组中有淋巴结转移者、进展期者eIF4E蛋白阳性表达率在分别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早期者(P0.01)。在胃癌癌旁黏膜组织eIF4E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其非癌对应黏膜组织(P0.01或P0.05);而且癌旁与相应癌灶eIF4E蛋白检测结果存在显著正相关(r=0.343,P0.01)。C-myc和CDK4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均未见阳性表达,在胃癌前情况及胃癌中其阳性表达率逐渐升高(P0.01);胃癌组与胃癌前情况各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及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相比差异亦有显著性(P0.01或P0.05)。胃癌组织中eIF4E分别与C-myc及CDK4呈非常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652、0.494,P0.01),而胃癌前情况各组中eIF4E分别与C-myc及CDK4亦呈非常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775、0.694,P0.01)。[结论]追踪胃癌前情况患者胃黏膜eIF4E蛋白表达可能有助于提高胃癌的早期诊断率;胃癌及胃癌前情况中C-myc及CDK4表达水平增高可能与eIF4E高表达有关,为深入研究胃癌的发病机制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的价值及影响其非治愈性切除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经ESD治疗的92例食管HGIN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评估ESD治疗食管HGIN的效果,并根据ESD后大体病理结果分为治愈性切除组(79例)和非治愈性切除组(13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变部位、红斑、糜烂、结节、活检块数及大体类型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统计分析2组病灶内镜下特点的差异及影响其非治愈性切除的预测因素。[结果]92例患者中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分别为100.0%、85.9%、85.9%,术后复发率为2.3%,3年生存率为97.7%。单因素分析提示治愈性切除组与非治愈性切除组间存在差异:病变2cm(X~2=6.891,P=0.009),表面覆盖白苔(X~2=9.291,P=0.002),黏膜下层病变(X~2=9.291,P=0.002)及卢戈氏碘未染色(X~2=10.408,P=0.015),纳入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变大小2cm(OR=6.737,95%CI:1.443~31.454,P=0.015)、黏膜下层病变(OR=8.333,95%CI:1.771~39.215,P=0.007)及卢戈氏碘未染色(OR=1.996,95%CI:1.233~6.230,P=0.005)是ESD治疗食管HGIN非治愈性切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ESD是治疗食管HGIN的有效方法。对于ESD术前诊断为食管黏膜HGIN的病变,如病变2cm、黏膜下层病变及卢戈氏碘未染色,需警惕ESD非治愈性切除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初步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大肠息肉发病关系。[方法]收集行结肠镜检查和血清学Hp检查1 605例患者临床资料,息肉组842例,结肠镜检查正常为对照组763例,比较2组Hp感染率情况。[结果]息肉组及其管状腺瘤息肉者、管状绒毛状腺瘤息肉者Hp感染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增生性息肉者Hp感染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息肉组Hp感染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生性息肉者Hp感染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者Hp感染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径1cm、直径≥1cm息肉组Hp阳性率高于对照组,单发息肉组、多发息肉组Hp阳性率高于对照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肠息肉者具高Hp感染率,尤其女性明显;息肉大小、数目与Hp感染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