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9 毫秒
1.
顾苗  尤易文  王强 《山东医药》2008,48(39):78-79
对35例鼻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施行鼻内窥镜手术,术后随访24-60个月。结果35例均在鼻内窥镜下完全切除,随访期内治愈32例,3例复发。认为鼻内窥镜手术为鼻内翻性乳头状瘤治疗提供了较好的方法,面部不留疤痕,创伤小,手术视野清晰,能够准确完整的切除肿瘤,术后复发率低,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告了喉乳头状瘤显微外科23例,其中17例喉内显微手术切除,3例经喉裂开术切除肿瘤,3例显微手术后病理为癌变,1例施行了半喉切除,另2例行放射治疗。着重讨论了喉乳头状瘤的早期诊断、以及喉内显微手术的优越性和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内镜下套扎治疗食管乳头状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31例食管乳头状瘤患者的临床及内镜特点,并行内镜下套扎治疗,术后口服抑酸药物治疗,定期复查电子胃镜。[结果]31例患者内镜下套扎治疗均成功;其中术后1例出现胸骨后疼痛,1例表现为轻度吞咽困难,治疗3~5d后症状缓解。[结论]内镜下套扎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食管乳头状瘤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下呼吸道乳头状瘤(LRP)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纳入2008年10月至2020年10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病理学确诊的19例LRP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7例,按照年龄分为成人组7例,年龄(41.3±17.5)岁;儿童组12例,年龄(5.5±3.5)岁,其中10例起病年龄<5岁;分析其主要症状体征、临床、影像和病理学特点以及预后情况。结果本组患者的主要症状为咳嗽咳痰(13/19)、呼吸困难(15/19)、声嘶(10/19),主要肺部体征为喉鸣音或哮鸣音(7/19)。9例行胸部CT检查,观察到结节肿块影(9/9)、囊性薄壁空洞(4/9)、阻塞性肺炎(2/9)、肺不张(2/9)和毛刺征(1/9)。儿童组LRP患者均存在上呼吸道受累(12/12),成人组上呼吸道受累3例。18例(18/19)经支气管镜确诊,表现为桑葚样、乳头状肿物,1例(1/19)经胸腔镜确诊;4例为孤立性呼吸道乳头状瘤,15例为多发性呼吸道乳头状瘤。19例(19/19)病理组织学类型均为鳞状细胞乳头状瘤,病灶组织样本均进行HPV相关检测,2例HPV6/11型阴性,17例(17/19)阳性,其中单纯HPV6型(+)7例,单纯HPV11型(+)4例,HPV6/11型双重(+)6例;19例病灶组织HPV16/18型均为阴性。17例经支气管镜下介入治疗,其中15例复发,2例无复发;1例经胸腔镜行肺叶切除术,术后4个月死亡,1例放弃治疗。结论LRP临床少见,孤立LRP更少见,呈慢性病程,年幼起病常有上呼吸道受累,主要症状为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声嘶;胸部CT表现为结节肿块影、囊性薄壁空洞或气道阻塞征象,部分可强化;支气管镜下表现为乳头状肿物,确诊依靠病理学,以鳞状细胞乳头状瘤多见,其发病可能与低危型HPV感染相关;支气管镜下切除为主要治疗手段,易复发,治疗需兼顾上呼吸道病变,临床应重视针对HPV的病因治疗及预防。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下呼吸道乳头状瘤(LRP)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纳入2008年10月至2020年10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病理学确诊的19例LRP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7例,按照年龄分为成人组7例,年龄(41.3±17.5)岁;儿童组12例,年龄(5.5±3.5)岁,其中10例起病年龄<5岁;分析其主要症状体征、临床、影像和病理学特点以及预后情况。结果本组患者的主要症状为咳嗽咳痰(13/19)、呼吸困难(15/19)、声嘶(10/19),主要肺部体征为喉鸣音或哮鸣音(7/19)。9例行胸部CT检查,观察到结节肿块影(9/9)、囊性薄壁空洞(4/9)、阻塞性肺炎(2/9)、肺不张(2/9)和毛刺征(1/9)。儿童组LRP患者均存在上呼吸道受累(12/12),成人组上呼吸道受累3例。18例(18/19)经支气管镜确诊,表现为桑葚样、乳头状肿物,1例(1/19)经胸腔镜确诊;4例为孤立性呼吸道乳头状瘤,15例为多发性呼吸道乳头状瘤。19例(19/19)病理组织学类型均为鳞状细胞乳头状瘤,病灶组织样本均进行HPV相关检测,2例HPV6/11型阴性,17例(17/19)阳性,其中单纯HPV6型(+)7例,单纯HPV11型(+)4例,HPV6/11型双重(+)6例;19例病灶组织HPV16/18型均为阴性。17例经支气管镜下介入治疗,其中15例复发,2例无复发;1例经胸腔镜行肺叶切除术,术后4个月死亡,1例放弃治疗。结论LRP临床少见,孤立LRP更少见,呈慢性病程,年幼起病常有上呼吸道受累,主要症状为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声嘶;胸部CT表现为结节肿块影、囊性薄壁空洞或气道阻塞征象,部分可强化;支气管镜下表现为乳头状肿物,确诊依靠病理学,以鳞状细胞乳头状瘤多见,其发病可能与低危型HPV感染相关;支气管镜下切除为主要治疗手段,易复发,治疗需兼顾上呼吸道病变,临床应重视针对HPV的病因治疗及预防。  相似文献   

6.
食管乳头状瘤的研究近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食管乳头状瘤的研究近况郑赓唐,陈祝英食管乳头状瘤(esophagealpapillomas,EP)为良性鳞状上皮的息肉样肿瘤[1],近年国外有几宗较大病例的分析,使病例提高到100例左右,他们对EP的病因、病理和临床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现综述如下。1...  相似文献   

7.
内镜诊治食管乳头状瘤12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管乳头状瘤是发生于食管黏膜鳞状上皮的良性肿瘤,一般直径不超过5mm,因其组织学上呈现乳头状结构,轴心为血管结缔组织,表面被覆增生成熟的鳞状上皮,故称为食管鳞状上皮乳头状瘤,简称食管乳头状瘤。过去一直认为食管乳头状瘤比较罕见,近来文献报道逐渐增多,为探讨其发病情况、内镜下形态特征及内镜治疗效果,对我院内镜室1995年1月至2007年12月连续13年间经胃镜检出并摘除的120例食管乳头状瘤病例进行回顾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夏青 《胰腺病学》2003,3(1):32-32
目前对于如何处理胰管内乳头状黏液瘤切除术(IPMN)后的患者,浸润性IPMN治疗性手术后是否需要随访,以及IPMN手术切除的范围等尚无一致的意见。本研究的目的是明确IPMN术后的复发及长期生存情况,同时了解  相似文献   

9.
鼻内镜手术治疗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NIP)29例,观察其临床疗效.随访12~30个月,29例患者中治愈25例(86.2%),无效4例(13.8%),其中3例位于额隐窝、1例位于后筛,鼻内镜下将组织全部切除,随访跟踪1 a无复发.认为鼻内镜手术治疗NIP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对肿瘤广泛侵犯上颌窦者宜联合柯陆径路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0.
高岭  董明敏  程秀莲 《山东医药》2006,46(30):56-57
59例经病理确诊的儿童喉乳头状瘤病患儿。在小儿直达喉镜下切除肿瘤后,用减毒麻疹活疫苗喉内病变黏膜下注射。本组按计划完成治疗者48例,治疗1~5次后外转者4例,放弃治疗者7例。完成治疗者治愈35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死亡1例,无恶变病例。认为手术切除肿瘤加麻疹疫苗喉内病变黏膜下注射治疗儿童喉乳头状瘤病,治愈率高,方法简单,便于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寻找小儿喉乳头状瘤的特异性标记物。方法用免疫组化二步法(PV-9000)检测47份小儿喉乳头状瘤标本[初次手术标本15份(不典型增生7份),复发标本32份(不典型增生25份)]及13份腭扁桃体旁上皮组织标本中p63的表达。结果喉乳头状瘤与腭扁桃体旁组织均被覆鳞状上皮,上皮组织基底细胞层、棘细胞层与表层p63基因均见表达。喉乳头状瘤各层p6S表达均明显高于腭扁桃体旁组织,P均〈0.01;典型增生组织基底层、棘层063表型细胞数低于不典型增生组织,P均〈0.01;复发标本各层p63表型细胞数均明显高于初次手术标本,P均〈0.05。结论p63可作为小儿喉乳头状瘤特异性标记物,其上调可作为推测小儿乳头状瘤发生、发展及复发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食管乳头状瘤(esophageal papillomas,EP)是一种被覆鳞状上皮的息肉样肿瘤,有学者提出其为癌前病变,并常与其他部位肿瘤同时存在。我院成功地经内镜诊断和治疗食管乳头状瘤患者22例,分析其镜下诊断特点及治疗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ERCP在诊治胆管乳头状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ERCP检查时发现的6例胆管乳头状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例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3例,年龄52~83岁,平均72.8岁.患者均表现为复发性胆管炎或黄疸,其中表现为持续性右上腹疼痛5例,腹痛伴有皮肤、巩膜黄染4例,伴有寒战、高热3例.2例曾行部分肝叶切除术.5例在内镜下可见十二指肠乳头肿大,肿大的乳头开口类似鱼嘴样改变;1例见乳头占位性病变;乳头内均可见透明胶冻状粘液流出.造影下6例均表现为胆总管扩张,合并肝外胆管扩张3例,合并右肝内胆管扩张、主胰管扩张各1例.扩张的胆管内可见不规则、絮状飘浮的充盈缺损影,取石球囊清理胆道时常可见充盈缺损形状改变.5例多次行ERCP术,于内镜下置入内支架或行鼻胆管引流术(ENBD),已存活10~30个月.1例83岁患者球囊、网篮清理胆道、ENBD 10 d后死于胆管炎.结论 ERCP在胆管乳头状瘤诊断中具有典型的内镜学及影像学特征;对于术后复发或失去手术机会的患者,内镜下治疗是一种安全、方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食管鳞状细胞乳头状瘤1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管鳞状细胞乳头状瘤(ESP)是一种在临床上和病理检查中较罕见的食管良性鳞状上皮息肉样肿瘤.由于内镜等检查手段的应用,目前有关ESP的报道有所增加.ESP是鳞状上皮细胞不规则增生形成的乳头状良性肿瘤.现报道1例该病患者,并结合文献复习,对其临床特征、病理学特征和鉴别诊断进行探讨,以加深临床对此病的认识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食管乳头状瘤的临床,内镜及病理学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为探讨食管乳头状瘤(EP)的临床与病理特点以及病因及发病机制,回顾性总结和分析了27例EP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发现:1.EP临床表现无特异性;2.内镜见病变主要位于食管中下段(25例),且与食管炎有关,内镜易误诊为食管息肉;3.治疗后6例随访1月正常,其中4例随访2年未见复发;4.并发其它部位恶性肿瘤(4例);5.病理学无恶变证据,但2例有轻度不典型增生。认为1.EP是否属癌前病变值得进一步研究;2.加强对EP病人邻近脏器的检查和随访十分必要;3.粘膜的慢性炎症刺激等在EP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临床诊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0月至2008年12月间收治的10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0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1~39岁,平均24岁.中上腹部不适或疼痛为主要症状,4例体检触及腹部包块.B超、CT及MRI检查显示胰腺实性或囊实性占位.术前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异常,肿瘤标记物正常.所有病例均接受手术治疗,胰腺头颈部肿块6例,胰体尾部肿块4例.手术方式:肿块切除3例,胰体尾切除3例(2例保留脾脏,1例联合脾脏、远端胃及部分结肠切除),节段性胰腺切除3例,胰十二指肠切除1例.术后2例发生胰瘘,经非手术治疗治愈,无其他外科并发症.切除的肿块长径约5.9 cm.平均随访时间19.2个月(8~42个月),所有患者均存活,无肿瘤复发转移迹象.结论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是临床少见的低度恶性胰腺肿瘤,手术切除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的临床病理特点、影像学特点,总结诊疗经验。方法对2008年9月至2012年9月我院单中心收治的27例SFF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27例患者行手术切除,行胰十二指肠切除4例,保留十二指肠胰头肿瘤切除6例,胰腺中段切除5例,保留脾脏胰体尾切除5例,胰体尾+脾切除7例。27例患者中有12例合并不同程度的胰漏及发热,其中有1例术后出现脾动脉出血。全部患者随访中有1例术后2年出现复发并再次手术切除,余均未出现复发及转移,无死亡。结论胰腺SPT常见于青年女性,为交界性恶性潜能肿瘤,预后好。CT及MRI是最主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治疗原则建议行根治性手术切除,同时争取保留周边脏器结构功能完整。  相似文献   

18.
气管乳头状瘤二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乳头状瘤的发病率很难估计,在美国每年每百万人中药有7例新患者。病变主要在喉、鼻咽部,少部分在气管、支气管。赵燕玲等报道的75例乳头状瘤患者中,7例(9.3%)波及气管;  相似文献   

19.
用Reaferon(α_2-干扰素)治疗小儿呼吸系乳头状瘤病15例.年龄3~11岁.病程1~9年。乳头状瘤急剧生长.病情很严重.经常复发。曾多次施行手术和抗复发治疗无效。乳头状瘤定位于喉10例,扩散到气管4例.气管和支气管l例。入院时已作气管造口术5例。 手术切除乳头状瘤以后,再行Reaferon肌肉注射.  相似文献   

20.
<正>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作为常见肿瘤疾病,临床治疗时多采取手术治疗,疗效较好,但复发率高。临床采取中医联合手术治疗能有效降低患者的疾病复发率,有较好的临床意义〔1〕。本文就此分析苍耳子散加减联合手术治疗老年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临床疗效。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2月至2012年2月我院老年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82例,随机分为两组。均经常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