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6 毫秒
1.
成分输血在抢救产科DIC患者中的临床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成分输血在抢救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患者中的作用。方法参照DIC诊断标准、治疗原则和成分输血方案,分析18例产科DIC患者经监测凝血功能,合理输注悬浮红细胞、单采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等成分血制品,并使用小剂量肝素的综合治疗的效果。结果应用成分输血后,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和凝血功能指标均有所提升。结论成分输血在抢救DIC时具有重要作用。早期输注成分血对去除病因,赢得抢救时间有一定的作用。去除病因后应用成分输血,疗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2.
成分输血抢救治疗产科DIC2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成分输血抢救治疗产科DIC的疗效。方法选择2001年10月~2005年10月产科DIC患者20例,参照DIC诊断标准、治疗原则,制定成分输血等综合治疗方案,合理输注悬浮红细胞、血小板、冰冻血浆、冷沉淀、小剂量肝素等,检测出凝血功能,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20例产科DIC患者应用成分输血、小剂量肝素等治愈18例,围产儿存活19例。结论成分输血在产科DIC抢救治疗中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FFP、冷沉淀、机采血小板联合运用治疗产科DIC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FFP、冷沉淀、机采血小板治疗产科DIC继发性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消耗所致出血的疗效。方法对20名产科DIC患者在维持有效循环血容量的同时联合输注FFP、冷沉淀及机采血小板。结果20名患者输注前1h与输注后24h TT、PT、APTT、Fbg、Plt等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产科DIC严重出血患者及时补充足量的凝血因子可消除其凝血障碍。  相似文献   

4.
成分输血抢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出血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目的 探讨成分输血抢救DIC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血站技术操作规程制备冷沉淀、机采浓缩血小板、红细胞悬液、新鲜冰冻血浆等血液成分 ,对确诊的 7名DIC出血病人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 ,根据病人的出血情况及时输注适量的血液成分和肝素 ,并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测。结果经成分输血抢救 ,7名病人的出血症状均得到控制 ,除 1例严重溶血性输血反应于肾衰外 ,6例均获得良好疗效 ,有关实验室检测结果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结论成分输血抢救DIC出血可获得良好止血效果 ,为其它治疗措施提供时机  相似文献   

5.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8月~2012年10月应用成分输血配合其他治疗措施抢救的10例产科DIC患者,治疗方法主要有:去除病因、给予抗感染与抗休克治疗;阻断凝血、合理使用肝素(纤溶亢进患者不使用肝素);成分输血。结果本组患者均治愈,无死亡病例。成分输血的止血效果迅速,是目前抢救产科DIC的有效方法之一,值得临床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治经验,提高产科DIC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产科DIC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诊治情况。结果:本组发生产科DIC 21例,占同期孕产妇的0.014%,给予积极去除病因、应用凝血因子及肝素,抢救成功17例,死亡4例。结论:早期诊断、快速去除病因——终止妊娠或切除子宫、大量补充凝血因子并辅以小剂量肝素是抢救产科DIC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研究按《特殊情况紧急抢救输血推荐方案》指导的ABO同型血液储备无法满足需求时发生紧急抢救输血患者术前凝血功能,探讨术中血液制剂用量与出凝血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本院2015年8月-2016年12月外科患者术中用血1 600 ml的病例218例,分为凝血功能正常组(A组,106例)和凝血功能异常组(B组,紧急抢救输注O型红细胞患者31例)和未输注O型红细胞患者(C组,81例),比较各组患者基本信息,术中输注悬浮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病毒灭活冰冻血浆(virus-inactivated frozen plasma,VIFP)、新鲜冰冻血浆(fresh frozen plasma,FFP)、冷沉淀血浆(cryoprecipitate plasma,CP)、血小板(platelets,Plt)(ml),术前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的数据;分析用血量和凝血功能的相关性,对患者输血前及输血后24 h、3 d、7 d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未结合胆红素(indirect bilirubin,IBiL)、不规则抗体筛查、直接抗球蛋白试验(direct antiglobulin test,DAT)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患者输血前及输血后安全和疗效。结果:A组和B组患者年龄及血型分布无统计学意义(P0.05),B1组患者A型和AB型比例、输注RBC、FFP、CP和Plt量最高(P0.05);B组和C组的PT、APTT、INR、FIB明显异常(P0.05),与RBC、FFP、C的输注量相关(P0.05)。各组患者输血前DAT和不规则抗体阴性,输血后未检出新的不规则抗体,C组患者输血后Hb与输血前无统计学差异,且输血后IBiL无明显升高(P0.05),提示紧急抢救输血安全有效。结论:术前凝血功能是术中血液制剂输注量的影响因素之一,是临床术前评估患者术中出血和用血的依据,而紧急抢救输注O型红细胞可以达到ABO同型输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和血小板(Plt)在抢救并发凝血功能障碍的产后出血病例中所发挥的作用。方法根据入组及排除标准,回顾性收集本院2012年11月-2015年7月全部17例伴有凝血功能障碍的产后出血病例。通过对产前、抢救前及抢救成功后2 h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Plt计数的分析,判断导致凝血功能障碍所缺乏的主要凝血成分,同时分析各类血液成分输注在修复凝血功能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入组研究的17例患者,输注红细胞制品17例,输注新鲜冰冻血浆15例,输注冷沉淀13例,输注血小板8例。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均在抢救早期进行输注,血小板输注时间相对滞后。结果入组病例抢救前PT、APTT、FIB和Plt数值均较产前有改变。抢救前APTT延长达到输血临界值(参考区间中值1.5倍)的有13例,其明显高于Plt降低至输血临界值(50×109/L)的2例(P0.001);抢救前与抢救成功后2 h凝血相关指标对比分析显示,反映凝血因子指标的APTT和FIB变化分别有统计学差异(t=4.09,P0.01;t=5.88,P0.01;),而Plt无统计学差异(t=1.28,P=0.22)。结论产后凝血功能障碍主要是因凝血因子消耗性缺乏所致。及早输入足量含有各类凝血因子的新鲜冰冻血浆或冷沉淀,是重建凝血功能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在凝血障碍的同卵双生子中进行的实验结果提示:输注FFP能纠正凝血障碍,使FFP广泛用于PT轻至中度升高病人.但依据凝血试验变量预测出血风险的假设正受到挑战.大量的研究用于评估中心静脉插管、肝脏活组织检查、胸腔穿刺术、穿刺放液术和腰穿后的出血情况,均表明出血风险与输前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T)或血小板计数轻度异常无相关.尽管如此,在PT轻度延长患者行侵入性操作前使用FFP非常普遍.这种输血措施的持续可能与FFP能纠正凝血功能异常的观念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分析应用不同成分血液在抢救产后出血伴凝血功能障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13-12—2016-10于某院诊治的产后出血伴凝血功能障碍产妇16例,依据抢救前患者血流动力学以及凝血功能指标,判断血流动力学状态及凝血功能障碍所缺乏的主要凝血成分,进而给予针对性输注各类血液成分。分别于抢救后1 h、2 h再次检测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等血流动力学指标,于抢救后6 h、12 h检测血小板(PLT)计数及凝血酶原时间(PT)等凝血功能指标。结果 16例患者中,输注血小板6例,输注冷沉淀9例,输注新鲜冰冻血浆15例,输注红细胞制品16例。抢救前、抢救后1 h及2 h患者MAP、CVP、红细胞比容(HCT)均呈升高趋势,而心率(HR)呈下降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抢救前、抢救后1 h及2 h患者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以及凝血酶时间(TT)呈下降趋势,而纤维蛋白原(FIB)呈升高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抢救后PLT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出血伴凝血功能障碍多存在外周循环不足以及凝血因子消耗性缺乏,依据血流动力学和凝血功能指标,给予针对性的成分输血可有助于改善患者循环状态,重建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1.
The thromboplastic activity of amniotic fluid (AF) from women in labor may be a significant factor in amniotic fluid embolism (AFE) and obstetric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Infusion of AF from women in labor into laboratory animals was found to depress the platelet count, as seen in DIC. In this study we also investigated the ability of heparin and aspirin to block the thromboplastic activity and thrombocytopenia subsequent to AF infusion. In animals, heparin prophylaxis before infusion of AF prevented thrombocytopenia, whereas aspirin prophylaxis did not. Heparin prophylaxis may be useful in the management of coagulation defects associated with AFE and labor.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凝血与纤溶系统水平对围术期产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07年10月-2012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 DIC 产妇40例(DIC 组),选取在我院体检正常的健康孕妇40例(健康孕妇组),同时选取40例健康非孕妇(健康非孕妇组)为研究对象,对三组凝血与纤溶指标进行检测并比较分析。结果健康孕妇组与健康非孕妇组比较显示,PLT、FIB 明显升高,PT、TT、APTT 及 D-D 二聚体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DIC 组与健康孕妇组比较发现,PLT、FIB 明显降低,而 PT、TT 和 APTT 明显延长,D-D 含量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DIC 组与健康非孕妇组比较,PLT、FIB 降低,而 PT、APTT 及 D-D 二聚体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除 APTT 与 PT 之间无关外,DIC 组组内其他的凝血与纤溶指标都具有一定的相互关系(P <0.05)。结论凝血与纤溶系统水平对于围术期产妇 DIC 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APTT、PT 和 TT 水平的升高提示患者凝血功能下降,而 D-D 的升高则说明纤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凝血及纤溶指标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产妇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28例产科DIC产妇为观察对象,DIC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进行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的测定,并进行对比。结果28例发生DIC的产妇治疗前DD明显上升,FIB减少,APTT延长,PLT进行性下降,治疗后各指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检测D-D、FIB、APTT、PLT对产科DIC的诊治具有一定的意义,有助于临床诊断和监测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严重创伤患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预防和治疗,以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 1998年1月—2002年1月,我科收治严重创伤患132例,发生DIC24例,予以控制病因,纠正休克,改善微循环及控制并发症等积极治疗。结果 发生DIC的24例中,治愈15例,死亡9例。结论 早期消除病因及诱因,防止休克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发生,严密观察DIC发生的早期征象,提高对凝血机理及成分输血的认识,是预防及抢救DIC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救治前后 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部分凝血酶活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本院2009年1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28例DIC产妇为观察对象,在患者DIC发生前后及至救治成功进行动态DD、FIB、APTT、PLT(每6 h一次,病情稳定后每天1~2次)的测定,观察治疗前后的测定结果。【结果】28例产妇发生DIC时,DD明显上升,FIB减少,APTT 时间延长,血小板进行性下降,治疗后各指标明显改善,两阶段比较差异明显(P <0.05)。28例患者经救治后均康复出院。【结论】对产科DIC患者动态检测DD、FIB、APTT、PLT有助于临床诊断和监测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6.
Three patients, diagnosed as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nd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were treated with THP-ADM in combination with heparin and intensive platelet transfusion. Two of the three patients achieved complete remission. The remaining one patient also responded favorably to the therapy and achieved marrow aplasia, and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of coagulopathy was observed after chemotherapy. However, he suddenly died of intractable congestive cardiac disturbance ten days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THP-ADM induction therapy. The mechanism of this unique delayed anthracycline-associated cardiotoxicity wa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7.
凝血与纤溶指标在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裴兵  刘利  吴辉 《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2):100-100,102
目的探讨凝血与纤溶指标的动态变化在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健康非孕妇和健康产妇的产前状态及发生DIC的产妇的产前状态和产程状态的标本各50例进行凝血和纤溶指标的检测。结果与非孕妇比较,健康产妇的各种凝血相关时间缩短,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升高;而发生DIC的产妇在产前状态时就有各种凝血时间延长,Fib降低,D-聚体升高,并随着DIC的发展而发生进行性变化。结论产科DIC的各种凝血与纤溶指标在产前就已发生明显变化,但由于孕妇的高凝状态等因素的干扰,无法正确反映DIC时凝血因子的消耗程度,因此要给予动态监测才能对D1C做出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治疗、抢救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本院发生的33例产科DIC的资料。结果:33例产科DIC抢救成功29例,成功率87.9%。结论:早期正确诊断,及时去除诱因,适时结束分娩,及时切除子宫,合理应用肝素,输入大量新鲜血,补充凝血因子及抗纤溶药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孕妇孕期血小板抗体的阳性率,初步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7月进行产检的孕妇62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固相凝集法进行血小板抗体的筛查,分析孕妇孕期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与输血史、生育史、ABO血型等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疾病分布特征。结果 620例孕妇中血小板抗体阳性55例,阳性率为8.87%;有输血史的孕妇血小板抗体阳性率(14.13%)高于无输血史的孕妇血小板抗体阳性率(6.65%),有生育史的孕妇血小板抗体阳性率(10.46%)高于无生育史的孕妇血小板抗体阳性率(3.5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O血型对孕妇孕期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无影响(P>0.05);血小板抗体阳性的孕妇主要分布在前置胎盘、瘢痕子宫、胎盘植入、血小板减少症等疾病中。结论输血史、生育史、疾病类型对于孕妇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均有一定的影响,孕妇进行血小板抗体的筛查对于预防和减少孕期流产以及新生儿同种免疫血小板减少性紫癜(NAITP)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