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分析龙岩市2014年甲乙类传染病发病趋势和流行特征,为制订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监测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龙岩市2014年无甲类传染病报告,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196.82/10万,死亡率0.35/10万.发病病种以乙肝(占39.31%)、梅毒(占20.22%)、肺结核(占19.25%)为主,累计占78.78%;死亡病种为艾滋病(6例)、肺结核(2例)、乙肝(1例);男性发病高于女性(发病率男女性别比为1.72∶1);职业以农民(54.76%)、家务及待业(11.83%)和不详(7.66%)为主;青壮年(20~59岁)是甲乙类传染病的主要发病人群(占73.41%).全市传染病构成已由上世纪90年代初以肠道传染病为主,转变为目前以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为主.呼吸道传染病为第二大类传染病,近年来呈逐年下降势头.肠道传染病趋于平稳.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的构成比相对稳定在低水平状态.结论 应重点关注乙肝、肺结核、艾滋病等对我市居民健康有重大影响的传染病,认真落实艾滋病、肺结核等国家重点传染病防控方案;同时还应注意人禽流感、登革热、疟疾、布病等新发或传入的虫媒及自然疫源性疾病危害,将虫媒及自然疫源性疾病纳入我市当前传染病防控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2.
传染病肆虐人类的历史不下数千年,直至本世纪中期依然相当严重.二战结束后,随着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及药学等均取得迅猛发展,从而为更有成效地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奠定了坚实基础.四五十年代抗生素、磺胺类药物和高效杀虫剂的陆续投入使用以及人们生活生产条件的明显改善,使长期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许多急慢性传染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有效控制,全球传染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比例也由19世纪的50%~60%下降到当前的10%以下,人的死因顺位也发生了由以传染病为主转向以心脑血管病、肿瘤及意外伤害等为主的重大变化.在此大好形势下,一些专家或卫生行政官员曾信心十足地认为“医学领域中传染病的问题已初步解决了”,“今后人类与疾  相似文献   

3.
李辉  胡茂红  戚京城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5):1084-1086,1094
目的探讨南昌市近20年甲乙类传染病的增长态势。方法收集1990~2009年南昌市甲乙类传染病各类传染病年发病数及当年人口数,应用Excel进行数据分析和作图,应用平均增长速度比较主要病种的增长速度差别。结果 1990~2009年南昌市甲乙类传染病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004年前分类构成以肠道传染病为主,其次为血源及性传播疾病;2004年后以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为主,其次为呼吸道传染病,而肠道传染病逐年减少。年平均增长速度比较,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中以梅毒(0.56)、艾滋病(0.43)较高;呼吸道传染病中肺结核病例所占比较高,流脑和百日咳的年平均降低速度分别为0.21、0.19。结论从南昌市传染病的年增长趋势看,应加强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梅毒、艾滋病、丙肝)及肺结核的控制工作;免疫规划工作对呼吸道传染病(肺结核除外)的降低意义重大,应持续强化该项工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淮安市2007-2011年甲乙类传染病的发病情况,掌握流行规律,为制定传染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研究的方法,对淮安市2007-2011年甲乙类传染病疫情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7-2011年淮安市共报告甲乙类传染病21种,计35 362例,死亡101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35.02/10万,年平均死亡率为0.39/10万,年平均病死率为0.29%.肠道传染病发病率逐年下降,呼吸道和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发病率波动较大,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保持在较低水平.5年间发病数排前5位的分别为肺结核、病毒性肝炎、麻疹、痢疾、梅毒.结论 以肺结核为主的呼吸道传染病和以乙型肝炎为主的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应为淮安市目前传染病防治的重点,应采取多种预防控制手段,将传染病的发病率控制在更低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壮族自治区平果县法定传染病流行趋势,为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7-2011年平果县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7-2011年无甲类传染病报告,累计报告传染病22种(乙类15种,丙类7种)16 179例,年均发病率为754.67/10万.报告死亡病例97例,年均死亡率为4.53/10万,病死率0.60%.肠道传染病年均发病率为498.17/10万,以手足口病为主.呼吸道传染病年均发病率为155.00/10万,以肺结核病为主.血源及性接触传播疾病年均发病率为99.77/10万,以梅毒为主.梅毒、艾滋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虫媒及自然疫源性疾病年均发病率为1.31/10万,以狂犬病为主.结论 手足口病、肺结核病是严重威胁平果县居民健康的主要病种,散居、托幼儿童和农民是这些疾病的高危人群,需要加强预防控制力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法定传染病发生情况、构成及流行特征,为制定传染病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2年各类网络报告法定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 2012年共报告乙丙类传染病20种,3 412例,总发病率317.76/10万,无甲类传染病报告.传染病构成以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为主,其中,发病率居前五位的分别是肺结核(88.47/10万)、其他感染性腹泻(65.19/10万)、病毒性肝炎(60.81/10万)、梅毒(30.92/10万)、痢疾(19.00/10万).结论 2012年涪陵区网络报告传染病以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为主,是今后传染病防制工作的重点.要特别加强对乙肝和肺结核的防控与管理力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郴州市近16年甲乙类传染病的流行情况,分析发病特点及流行趋势,为传染病预防和控制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的依据. [方法]收集1990~2005年郴州市甲乙类传染病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1990~2005年郴州市报告甲乙类传染病21种122 420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72.12/10万;历年发病率波动在125.00/10万~328.70/10万之间,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年平均发病率居前6位的依次是痢疾、肺结核、病毒性肝炎、伤寒、麻疹和淋病.肠道传染病由1990年的213.61/10万下降到2005年的42.03/10万,呈明显下降趋势;呼吸道传染病和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呈上升趋势. [结论]近16年来,郴州市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疾病谱以肠道传染病为主转为以呼吸道传染病为主.该市今后传染病防制的重点是加强以肺结核为主的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治,同时要加大对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和狂犬病的监测和防控力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某区部队近10年传染病发病情况及流行趋势,为部队传染病的防控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根据《军队疫情监测管理信息系统》,采用Excel软件,对某区部队2001-2010年传染病报告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2001-2010年该区部队报告传染病发病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以细菌性痢疾、甲型病毒性肝炎为主的肠道传染病构成比逐年下降;以肺结核、水痘、麻疹为主的呼吸道传染病和血源及性传播疾病构成比呈上升趋势.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肺结核占传染病总发病数的66.9%.此外,还有传染性非典、甲型H1N1流感等新发传染病出现.结论 近10年来,该区部队传染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效果.但仍需针对军地传染病流行态势,结合部队特点,做好以呼吸道传染病和肠道传染病为重点的防控工作,同时应加强对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和新发传染病的综合防范.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保山市隆阳区1989-2010年传染病发病情况,掌握其流行特征及规律,为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运用Excel 2003软件对1989-2010年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989-2010年累计报告传染病45 148例,年均发病率为253.15/10万;22年间甲乙类法定传染病发病以肠道传染病为主,其次是血液及性传播传染病,第三是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第四是呼吸道传染病,分别占发病总数的46.11%、22.76%、17.62%、14.51%;主要传染病发病以病毒性肝炎、痢疾、伤寒副伤寒、疟疾、肺结核为主。结论 1992年以后隆阳区的传染病疫情在300/10万~150/10万之间波动;2004年以前,以肠道传染病为主,之后以血液及性传播传染病为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重庆市綦江县法定传染病的流行规律和变化趋势.为制定本地区传染病防制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綦江县2007-2011年网络报告的各类传染病疫情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7-2011年綦江县无甲类传染病报告,共报告乙丙类传染病22种14 205例,年平均发病率为343.63/10万,2008年发病率最高,2010年发病率最低,其中乙类传染病呈下降趋势,而丙类传染病则呈上升趋势,死亡率为0.50/10万.传染病构成以呼吸道传染病、血源及性传播疾病、肠道传染病为主,其中发病率居前5位的分别是肺结核(94.77/10万)、梅毒(47.37/10万)、乙肝(43.51/10万)、菌痢(41.99/10万)、流行性腮腺炎(32.93/10万).农民和学生、散居儿童是最主要的传染病发病人群.结论 2007-2011年綦江县传染病发病呈缓慢下降趋势,应继续关注学校和幼托机构等人群聚集场所,进一步加强以肺结核为主的呼吸道传染病以及以梅毒、乙肝为主的血源及性传播疾病预防和控制工作力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2008年福建省医疗机构死因登记报告资料,探索导致福建省居民死亡危险性疾病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2008年全省医疗机构死亡病例通过网络直报并经审核及有根本死因编码的死亡个案资料作相关研究因素分析。结果 2008年全省医疗机构共报告死亡病例31 468例,占全省实际总死亡数的18.39%。其中慢性病死亡所占比例最高22 521例(占71.57%),其次伤害死亡4338例(占13.79%)、感染性疾病与母婴疾病死亡2 074例(占6.59%),2 535例(占8.06%)为死因诊断不明。在慢性病中心脑血管疾病所占比例最高(占45.74%),其次肿瘤(占27.05%)、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占12.08%);肿瘤主要以肝癌(占20.43%)、肺癌(占18.53%)、胃癌(占15.08%)为主;在感染性疾病与母婴疾病中居前3位的分别是肺炎(占54.58%)、围产期疾病(占25.89%)、传染病(占18.18%)。在伤害中交通事故死亡所占比例最高(占41.52%),其次为意外坠落(占19.46%)、自杀(占11.08%)。结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危害居民健康的主要死因,损伤与中毒是危害青少年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观察居民死因的特点及其变化情况有利于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群健康水平和卫生保健状况,帮助政府更有针对性地开展疾病防治。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过去传统的传染病逐渐被人们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逐步成为居民的主要死因,另外新型冠状病毒等过去未曾出现过的传染病也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分析死因的影响因素有助于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更好地配置医疗资源,降低疾病病死率,提高人们健康水平。本文以居民死因作为研究,就居民死因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作一综述,为今后开展死因方面的相关工作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了解元江县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及由死亡造成的寿命损失情况,为科学的制定卫生政策及预防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元江县2013年上报的户籍死亡个案使用Excel 2003、死因监测数据清洗与分析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结果]元江县2013年死亡个案1287例,死亡率625.17/10万,标化死亡率599.80/10万;三大类死因构成依次为慢性病、伤害、感染性母婴及营养缺乏性疾病;前5位死因构成分别为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肿瘤、伤害、消化系统疾病;PYLL前五位依次为伤害、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全人群平均期望寿命为75.72岁;去除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伤害的影响,元江县居民期望寿命将分别增加4.38、3.26、3.17、1.74和1.49岁。[结论]元江县2013年全人群死亡率为625.17/10万,平均期望寿命为75.72岁;构成居民死亡及减寿的主要疾病是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疾病、心脏病、恶性肿瘤为主的慢性病;伤害是造成我县居民"早死"的主要原因;预防和控制慢性病,减少伤害死亡是今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2004-2009年广西靖西县法定报告乙丙类传染病疫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靖西县近6年法定传染病的发病态势,分析其流行特征和规律,为制定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该县2004-2009年的法定传染病乙类和丙类疫情资料,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全县近6年报告乙类和丙类传染病共24种18,969例,人群年均发病率为536.21/10万,其中乙类传染病17种14924例,人群年均发病率为421.87/10万。年发病率居前5位的是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痢疾、梅毒和淋病。传染病死亡人数共109例,人群死亡率为3.08/10万,其中结核病患者占总死亡人数的61.47%,狂犬病患者占18.35%,AIDS/HIV分别占10.09%和5.51%。结论该县近6年乙丙类传染病发病率呈逐年增多趋势,存在旧病种复燃且不断出现新病种,结核病及AIDS/HIV患者死亡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是导致当地人群死亡的主要病种,而狂犬病及新生儿破伤风死亡人数在逐年下降,仍需进一步加强传染病的监控和预防。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贵阳市4个死因监测点常住居民主要死因及对期望寿命的影响程度,为制定疾病预防控制的政策措施和方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统计学方法以及编制简略寿命表和去死因寿命表计算2017年贵阳市死因监测点常住居民的死亡率、死因顺位以及期望寿命和去主要死因期望寿命。结果 贵阳市2017年死因监测点常住居民报告死亡率564.14/10万,标化死亡率为578.25/10万,其中男性报告死亡率656.83/10万,标化死亡率为663.21/10万;女性报告死亡率为466.88/10万,标化死亡率为488.50/10万。男女性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366.25, P<0.05)。2017年贵阳市死因监测点常住居民的前5位死因分别是恶性肿瘤(112.83/10万)、脑血管病(105.85/10万)、心脏病(101.11/10万)、呼吸系统疾病(83.82/10万)以及损伤和中毒(41.56/10万)。2017年贵阳市死因监测点常住居民人均期望寿命是77.96岁,其中男性期望寿命为75.38岁,女性期望寿命为80.88岁。男性在去除前5位死因后期望寿命可提高12.47岁,女性可提高8.41岁。结论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及损伤和中毒是目前贵阳市常住居民的主要死因,对贵阳市常住居民期望寿命影响较大的5大疾病分别是脑血管疾病、心脏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和损伤及中毒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广东省城乡居民死亡率水平、死因构成和变化趋势,掌握主要死亡原因和人群分布特征.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广东省抽取13个县区开展2004-2005年居民死因回顾性调查,对其中12个县区的资料进行分析,分析指标主要有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死因构成和死因顺位.结果 广东省12个调查点2004-2005年共死亡...  相似文献   

18.
The concept lifestyle disease is used about a number of different diseases such as coronary heart disease, diabetes, lung cancer etc. The concept indicates that people's behaviours cause the diseases. This is only partly true. All diseases, both so-called lifestyle diseases and infectious diseases, have multiple causes. Singling out only one type of causes, such as is implied in the concept of lifestyle diseases can lead prevention to focus only on changing people s behaviours or lifestyles, and thus to neglect other possibilities to improve health. Mortality due to chronic diseases has increased during the last century and the main cause behind this is the decrease in the mortality in infectious diseases among younger people. More people live long enough to develop the chronic diseases. The concept lifestyle disease gives a too narrow picture of causes death and should be abandoned and give place for a broader understanding of causes and preventive options.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新源县哈萨克族居民死亡现状,确定严重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方法 利用2008-2012年新源县的死亡监测数据,对哈萨克族居民粗死亡率、死因顺位、潜在减寿年数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新源县哈萨克族居民粗死亡率为613.79/10万,标化死亡率为535.50/10万。死亡原因居前五位分别是心脑血管疾病、损伤和中毒、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围生期疾病,占全死因的84.40%。潜在减寿年数为65 870人年,潜在减寿率为94.51‰。减寿原因居前五位的分别是损伤和中毒、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传染病、呼吸系统疾病。结论 损伤和中毒、慢性病危害突出,传染病造成的健康损失也不容忽视,同时需要关注孕产妇和婴儿的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广东省某市1964-2016年法定传染病发病谱变化趋势,为制订传染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分析不同年代、不同传播途径的法定传染病发病谱变化趋势。结果 1964-2016年,广东省某市累计报告甲乙类传染病29种共计1 128 322例,报告死亡病例933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 418.55/10万,年平均死亡率为1.17/10万。60~80年代甲乙类传染病发病以呼吸道传染病为主,麻疹、流感、痢疾、百日咳、病毒性肝炎为该时期传染病发病谱的主要优势病种。90年代至今以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为主,病毒性肝炎、淋病、梅毒、肺结核为该时期传染病发病谱的主要优势病种。肠道传染病从70年代开始呈现下降趋势,2015年发病率最低为9.80/10万。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从70年代开始发病下降,2010-2016年回升与登革热疫情流行有关。免疫规划相关传染病发病大幅度下降。结论 1964-2016年广东省某市传染病防控工作成效显著,法定传染病发病、死亡总体呈现下降趋势。53年间传染病发病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时期传染病防控工作仍然面临巨大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