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期慢性缺氧往往使机体处于一种严重的代谢与机能障碍,从而影响正常的生理和代谢活动,如不及时给予处理,就会导致慢性高原病的发生。慢性高原病是青藏高原特有的常见病,其病理生理特征为严重的低氧血症、红细胞过度增殖和持续性肺动脉高压。据流行病调查,海拔3500m以上地区,慢性高原病的患病率是10.1%,并随海拔高度的上升而增加,而且移居者明显高于世居者,严重影响着青藏高原人民的身心健康。藏药是我国尚待开发的民族药物,在我国传统医药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掘、整理、研究藏药对进一步开发利用藏药具有深远意义。本研究在以往藏药抗急性缺氧研究基础上,对十五味沉香散等5种有一定抗急性缺氧效果的藏药进行抗慢性低氧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我国对慢性高原病的认识较早,且现代医学的研究较成熟,但传统医学却对其研究整理较少,对慢性高原病的理论阐述尚没有形成统一的体系。从慢性高原病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方面阐述中医对慢性高原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通常将海拔3000m以上地区称为高原。在高原环境中,由于短期或长期适应不全引起以缺氧为突出表现的一组疾病称为高原病。此病可分为急性高原病、亚急性高原病和慢性高原病。本文就藏医药治疗慢性高原病-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原高血压合并高原心脏病,取得了理想疗效。  相似文献   

4.
阿祥仁  张鑫生 《中草药》2006,37(11):1705-1706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igh altitude polycy-themia,HAPC)是慢性高原病中的一种常见类型,也是危害高原居民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既往研究表明HAPC对机体的影响几乎涉及到每一个脏器,最易受累的是心、脑,其次为肺、肝、肾等。其主要病理生理是由于缺氧导致机体红细胞过度增生使体内血液黏稠性增高、血液阻力增大、血流缓慢、脏器充血、水肿加重了组织的缺氧而引起的一系列的临床症状。近期研究证实,HAPC患者体内存在着严重的氧自由基代谢失衡,氧自由基代谢失衡是导致HAPC发生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1]。利舒康胶囊是最新研制成功的调节…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高原病患者的体质分布特点,分析慢性高原病与中医体质之间的相关性。方法:运用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对青海和西藏两省区的600名慢性高原病患者进行横断面的问卷调查,分析患者的体质特点,同时采用对应分析的方法探讨中医体质与病情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慢性高原病的患病体质以虚性体质居多,不同中医体质类型之间病情程度差别对比有统计学意义,对应分析显示病情初期临床症状时较轻时的体质多表现为气虚质和平和质,疾病中后期,体质基础则出现由虚性体质向实性体质的转变,当患者表现出较重的临床症状时,患者体质表现出与瘀血质、气郁质的明显相关性。结论:慢性高原病患者患病的体质基础以虚性体质为主,且其病情程度与中医体质类型存在明显相关。体质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贯穿于慢性高原病的发病与转变整个过程中,从体质类型上研究本病并进行有效的干预是本病中医临床治疗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刘璠 《世界中医药》2010,5(5):307-309
从高原地区特殊的气候环境出发,论述体质因素对慢性高原病发病、性质、治疗、预防与康复的指导作用,为中医体质理论扩大了应用范围,也为慢性高原病中医临床诊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明确高原环境对人体的生理指标的影响.方法:将2001年~2009年职工“工中”体检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和分析,找出高原环境对血常规指标(RBC、Hg、Hct)的影响,分析造成生理指标异常的原因及对健康的影响并找出发生潜在慢性高原病的原因.结论:高原环境(缺氧)会使人体生理指标发生异常.  相似文献   

8.
慢性高原病作为高原地区最常见的疾病之一,随着近些年来患病率的逐年上升,其患病的个体差异性也引起越来越多关注,从体质的角度研究慢性高原病的患病因素、其产生的病变类型、变化规律,以及对治疗、预防与康复的指导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对慢性高原反应、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原肺水肿、高原心脏病、高原脑水肿、高原血压异常症等共404例进行辨证分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高原病的中医基本证候类型、高原病气虚证的证候及病位特点,并从病性、病位等方面归纳和概述了各类高原病的中医病理特点。  相似文献   

10.
作者从高原缺氧、严寒、气燥三方面探讨了高原病的中医发病机理。认为急性高原病以气虚、阳虚为主;慢性高原病病因病程较久、五脏俱为所累、属虚实夹杂之证。虚,指肺、肾、心、脾之脏气虚损及气血阴阳俱亏;实,指瘀血阻滞,兼有肝郁气滞、水停及痰凝,但偏于阴虚血瘀,故舌多紫绛、光而少苔。同时指出,慢性高原病血瘀之脉多弦滑兼数,重按觉虚,此点与平原血瘀之细涩脉不同。  相似文献   

11.
孙小红 《山西中医》2010,26(11):7-9
慢性心力衰竭又称慢性心功能不全、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也是心血管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它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心脏舒缩功能障碍,心脏排血量不足,致使组织血液灌注减少,难以维持组织正常代谢的需要,以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为特征的一种心脏终末期的病理生理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和最终结局。  相似文献   

12.
张文青  刘旭生 《河北中医》2006,28(4):319-320
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 renalfaiure,CRF)是由多种慢性疾病造成的肾单位严重毁损,使机体在排泄代谢废物和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方面出现紊乱的临床综合征证候群。尿毒症则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终末阶段,此时代谢产物大量潴留而呈现消化道、心、肺、神经、皮肤、血液等严重的  相似文献   

13.
胰岛素抵抗(IR)是糖尿病(DM)、肥胖和脂质代谢紊乱、动脉硬化、高血压等多种慢性代谢相关性疾病的共同病理生理基础和Ⅱ型糖尿病的显著特征,已被公认.  相似文献   

14.
大黄延缓慢性肾功能衰竭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总结近年来以中药大黄治疗慢性肾衰的概况 ;同时阐明了大黄延缓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机制 :从而改善氮质代谢、抑制肾脏代偿性肥大和高代谢状态、改善系膜细胞的生理活动 ,也具抑制系膜细胞增殖、拮抗促肾生成因子及清除氧自由基等作用  相似文献   

15.
急重症在临床上变化莫测,倘若辨证准确、治疗急时、用药精当,往往能起沉疴、克顽疾、收奇效。现择典型急重高原病、农民肺、硬皮病、克山病各举一例,以为证之。高原病(生理不全反映症) 毛某,男,19岁,解放军,系四川省甘  相似文献   

16.
脂质代谢紊乱是诱发肥胖症、高脂血症和2型糖尿病等慢性代谢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也是代谢综合症等慢性疾病预防的关键目标。植物多酚以多种方式参与调控机体的胆固醇吸收、甘油三酯合成和分泌以及血浆低密度脂蛋白氧化等生理进程,在维持或改善机体脂质代谢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文就近年来植物多酚在预防和改善脂质代谢紊乱及其相关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心功能不全是指各种不同病因的心脏病发展到一定严重程度时,心脏虽有足够的前负荷,但所排出的血量仍不能满足机体各组织器官的代谢需要,而产生的一种临床病理生理综合征,又称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心功能不全,依据其临床表现等在中医学属“心悸”、“水肿”、“喘证”...  相似文献   

18.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研究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莎莎  王旭 《中医杂志》2008,49(3):276-278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其基本病理生理为绝对或相对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胰升糖素活性增高所引起的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的代谢紊乱。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DM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可累及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及自主神经。  相似文献   

19.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组复杂的临床症候群,是各种心脏疾患的严重阶段。心力衰竭中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肌机械力减弱(心肌衰竭)或心脏前后负荷过重或异常,以及心室舒张功能障碍,引起心功能失代偿,即使有足量静脉回流的情况下。由于脏泵血功能减退,其排出的血量不足以维持机体组织代谢的需要而产生临床病理生理综合症,常是各种心脏病的最终结局。  相似文献   

20.
舒芬 《中国中医急症》2006,15(8):867-867
慢性肾功能不全是多种慢性肾脏疾病晚期出现的严重综合症候群,多不可逆。当临床出现代谢功能失调,表现出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酸碱失衡及全身各系统症状,则处于危及生命的急危重状态。笔者近年采用中药口服配合以大黄为主灌肠液进行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26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