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自汗症与健康志愿者汗液无机离子的差异.方法:根据临床辨证,分为心气虚组、肺气虚组和正常对照组,采用紫外分光光谱仪分别对三组受试者汗液、血液中的钠、氯、钙、钾无机离子浓度进行检测.结果:自汗患者汗液中钠、氯、钙、钾离子浓度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汗液、血液的上述4种离子浓度呈负相关趋势.结论:汗液的无机离子测定为中医自汗症的辨证提供了一种客观方法.  相似文献   

2.
汗,是人体津血在阳气的蒸化下而外出于肌肤的液体。在正常情况下,汗液的排泄有助于疏通腠理、抗御外邪、调整气血、保持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若非其时而有其汗,或适其时而无其汗,均为病态。由于汗,液的正常分泌是依靠人体的营卫,特别是卫气的调节。所以,有汗、无汗,汗多、汗少,均与人体气血津液的盈亏、营卫的和谐与否有着密切的关系.故此,汗在辨证中具有  相似文献   

3.
汗出是判断病情的重要症状,也是临床常见临床症状,问汗是《中医诊断学》问诊的重要内容。笔者尝试基于汗出机理对中医采集病史的两大症状之一"问汗"内容进行重新梳理,发现影响汗出的三个要素为津液、腠理及阳气,并围绕该三要素的异常变化及其对汗出量的影响分析病理性汗出的病因和机理。认为特殊汗出和局部汗出是汗出的特殊表现形式,要着重讲授临床表现,汗出的发生机理是贯穿问汗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4.
问汗是《中医诊断学》问诊中重要的部分,汗出有无及特点在临床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汗是津液的组成部分,为人体阳气蒸化津液达于体表而成,具有调节体温、滋润皮肤、排出废物等作用。如《素问·阴阳别论》说:"阳加于阴谓之汗"汗液分泌,虽资于阴精,运用于阳气,但还须依靠人体卫气之调节,腠理玄府开合适宜,才能汗出有度,从而保持体内之阴阳平衡。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将教材问汗部分内容做相应调整,以问汗的要点:汗出有无,在疾病过程中,尤其是对外感患者,询问汗的有无,是判断感受外邪的性质和卫气盛衰的重要依据。汗出时间我们从两个方面来看,一个是昼夜时间点,一个是疾病发展变化时间点。按昼夜时间不同,常见的汗出类型有自汗、盗汗。疾病发展阶段变化时间点,我们谈战汗;汗出量多少,是汗出量的评价,大体可以划分无汗、微汗、汗多、大量汗出不同程度;汗出部位及兼证为纲目,清醒时经常汗出不止,活动之后更甚的表现称自汗;熟睡之后汗出,醒后汗止,称盗汗。盗汗主阴虚内热证;战汗是疾病病情发展的转折点,病势深重阶段,先见恶寒战栗,而后汗出者,使初学者便于理解和掌握。  相似文献   

5.
汗液为津液通过阳气的蒸腾气化从玄府排出的液体。汗液的分泌与排泄,与外界环境及机体阴阳盛衰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温邪侵犯机体后,影响体内气血阴阳的变化,汗液的分泌与排泄就会出现异常。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对汗证作了详细的论述,对温病临床辨证有着重要意义,现归纳探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祖国医学对于“汗”的生理病理及临床意义有着独特的认识。馕问·宣明五气篇》中说:“五脏化液心为汗。”所谓“汗为心之液”,是因为心为阳,主血,阳动则汗出。因此汗不能单纯视为外泄于体表的汗液。从广义讲汗属于津液,由气血所化生,排出体外为汗。温病学中认为汗液是由人体津液蒸化而成。故《温病条辨·汗论》中说:“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盖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阴精有余,阳气不足,则汗不能自出……阳气有余,  相似文献   

7.
《黄帝内经》认为汗是由人体阳气蒸化阴液经玄府排泄而成,来源于水谷精微所化的津液,与血液、脏腑关系密切;其排泄受多种因素影响,特别是卫气的调控。而汗出异常的病因病机繁多,如六淫邪气、情志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等。历代医家认为汗出异常与中风病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汗出异常是中风病的先兆症状,也是其常见症状,可见于中风病的各个阶段。而从中医角度阐释汗出形成的机制以及汗出异常在中风病发生发展中的意义,可为中风病的预防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8.
汗为心液,属于五液之一。汗液是体内阳气蒸化津液,出于体表而成。而出汗是人体正常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但是出汗过多,损伤人体津液,出现不适,则属于中医的“汗证”。 汗证病机复杂,种类繁多,仅以常见证型例举。按出汗时间,可分为“自汗”和“盗汗”。接出汗部位的不同,可分为“头汗”,“半身汗”和“手足心汗”。按出汗颜色不同,可分为“黄汗”和“血汗”。  相似文献   

9.
津液,是人体内各种正常水液的总称,这些正常的水液有以下几种,各脏腑组织器官本身的液体,如肺津、肾水等;体内正常的分泌物、诸如唾液、胃液、肠液、关节腔内的液体、涕、泪等;水液代谢的产物,如汗、尿等。津液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相似文献   

10.
急性肺损伤是重症急性胰腺炎最常出现的并发症之一,病死率较高,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本文结合中医整体观、络病学说、中医时空学,基于“气血津液-络病-肺浊”理论,明确疾病病位及传变规律。该病以气机不畅为主,气血津液失衡为始动因素,气血津液失常导致络病,痰瘀毒是关键病理产物和致病因素,由络及脏,病理因素积聚肺脏形成肺浊。病理演变过程为早期气血津液输布异常,中期痰瘀毒胶结,由络及脏,晚期脏腑失司。治疗应调畅气机,调节气血津液运化输布,兼顾痰瘀毒,脏腑同调,注意病位、病性改变,为重症急性胰腺炎相关肺损伤提供辨证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血管重构变化,并与正常人对照,探讨其规律性。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105例和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正常人35例(对照组),全部对象在治疗前接受中医辨证分型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常规探测双侧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等部位,检测动脉血管重构指标及血流速度指标。结果:105例原发性高血压病中医证型分布如下:肝火亢盛证24例(22.9%)、阴虚阳亢证37例(35.3%)、痰湿壅盛证16例(15.2%)、阴阳两虚证28例(26.7%)。高血压病患者平均内膜增厚数和平均斑块形成数明显高于对照组。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患者及对照组颈动脉血管重构计数指标比较中,阴阳两虚证和痰湿壅盛证患者的颈动脉内膜增厚和动脉硬化斑块形成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颈动脉各部位血管重构计量指标比较中,对照组的大部分LCCAIMT、RCCAIMT、LB IFIMT、RB IFIMT、LICAIMT和R ICAIMT等内膜-中膜厚度指标均明显低于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患者(均P<0.05),而各证型高血压患者组间比较中,肝火亢盛证和阴虚阳亢证等证型组的上述指标也明显低于阴阳两虚证和痰湿壅盛证组(均P<0.05)。在颈动脉血流速度指标比较中,对照组的大部分PSV、EDV、PSV/EDV和V等血流速度指标均明显高于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患者,而PI和R I多数指标明显低于前者(均P<0.05)。各中医证型上述指标组间比较中,肝火亢盛证和阴虚阳亢证等证型高血压患者的PSV、EDV和V等部分指标也明显高于阴阳两虚证和痰湿壅盛证组,PI和R I少数指标明显低于前两者(均P<0.05),而各组间多数PSV/EDV指标无明显区别(均P>0.05)。结论:各中医证型高血压常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血管重构和血流速度异常表现,特别是阴阳两虚证和痰湿壅盛证病人,对后者控制血压的同时,进行辨证施治有可能改善颈动脉血循环和减少靶器官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通”为常,“不通”则病.通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通法是指宣通郁滞、通利二便.广义通法是指疏通脏腑经络气机,消除体内壅滞,畅行气血津液.  相似文献   

13.
慢性肾脏病肾虚证患者尿液渗透压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尿渗透压与慢性肾脏病(CKD)患者的肾虚的关系。方法:121例CKD患者按慢性肾炎(前期)中医辨证标准积分分为肾阴虚组63例和肾阳虚组58例,30例无肾脏疾病,中医无肾虚证者为对照组,检测肝肾功能、尿常规、尿渗透压。结果:CKD患者中,尿渗透压结果与中医症状积分有显著的相关,即在肾阴虚病人中医症状积分越高,尿渗透压结果越高,肾阳虚病人,中医症状积分越高,尿渗透压结果越低。结论:尿渗透压可以作为CKD的中医辨证的客观化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水淫玄府与隐性水肿假说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刘河间提出的广义之玄府作为遍布机体的至微至小的一种结构 ,具有流通气液、渗灌津血等功能。玄府功能发生病变 ,流通气液障碍 ,必然导致津停为水 ,充斥玄府 ,瘀滞玄府 ,形成水淫玄府。水淫玄府有轻重微甚之异。轻者水淫局部玄府 ,形成隐性水肿证 ;重者水淫全身玄府 ,形成显性水肿证。认为水淫玄府是中医学的基本病机之一。强调从微观的角度 ,认识水肿的发生和病因病机 ,有助于丰富中医学理论 ,正确的决策临床干预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维吾尔医不同体液证型患者胰岛素抵抗、胰岛β细胞功能有关指标的变化,探讨各体液证型与胰岛素抵抗、胰岛β细胞功能状况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住院治疗的131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维医理论进行分型,观察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并采用稳态模型评估法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评价胰岛素抵抗,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及△I30/△G30分别评价基础状态下及糖负荷后早期胰岛β细胞功能,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异常黑胆质型2型糖尿病的构成比为48.09%,几乎与其它3种维医异常体液类型2型糖尿病的总和相当。异常黑胆质型2型糖尿病组FPG明显高于异常血液质型及异常胆液质型2型糖尿病组(P0.05),异常黑胆质型2型糖尿病组2hPG及HbA1c明显高于其他3组维医异常体液类型2型糖尿病组(P0.05);异常黑胆质型2型糖尿病组HOMA-IR明显高于异常血液质型及异常胆液质型2型糖尿病组(P0.05)。异常黑胆质型2型糖尿病组HOMA-β明显低于其他3种维医异常体液类型2型糖尿病组(P0.05);异常黑胆质型2型糖尿病负荷后早期胰岛素分泌(△I30/△G30)明显低于异常血液质型、异常胆液质型及异常黏液质型2型糖尿病组(P0.05)。结论:异常黑胆质型2型糖尿病是2型糖尿病维医体液分型的主要证型。与其他3种维医异常体液类型2型糖尿病比较,异常黑胆质型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代谢紊乱状况更明显,胰岛素抵抗及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药辨证雾化吸入辅助治疗小儿肺炎的疗效。方法:患儿随机分为三组,辨证组50例,在基础治疗同时,采用中药辨证处方雾化吸入治疗;西药组50例采用西药超声雾化吸入,成方组用固定中药处方雾化治疗。观察三组各自治疗效果。结果:辨证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中药辨证雾化吸入辅助治疗小儿肺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作用机理。方法:应用^51C标记技术和冷冻蚀刻电镜技术对30例CAA患者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前后的红细胞寿命进行了测定,对其膜蛋白形态和分布进行了观察,并与健康人作对照。结果:CAA患者RBC寿命缩短,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RBC寿命延长并接近健康人;治疗前RBC质膜内片劈裂面和外片劈同均见蛋白微粒料形态异常,数量减少和分布,治疗后膜蛋白微粒好转,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CAA)作用机理。方法 :应用51 Cr标记技术和冷冻蚀刻电镜技术对 3 0例CAA患者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前后的红细胞(RBC)寿命进行了测定 ,对其膜蛋白形态和分布进行了观察 ,并与健康人 (3 0名 )作对照。结果 :CAA患者RBC寿命缩短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 ,治疗后RBC寿命延长并接近健康人 ;治疗前RBC质膜内片劈裂面和外片劈裂面均见蛋白微粒形态异常、数量减少和分布不均 ,治疗后膜蛋白微粒好转 ,并接近健康人。结论 :RBC寿命与膜蛋白的形态、数量、质量及分布密切相关。中西医结合治疗CAA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疗效 ,且有稳定膜蛋白、延长RBC寿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李春香  陈进成  丁芳  王亮  孙琦 《中医杂志》2011,52(6):515-516
目的比较桂枝与桂枝汤对大鼠的发汗作用,为揭示桂枝汤的配伍机制提供可能依据。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桂枝组和桂枝汤组,每组20只。分别给大鼠灌服等量生理盐水、桂枝、桂枝汤,30min后观察大鼠后足跖肉垫汗腺分泌着色点数和分泌量。结果桂枝组大鼠足趾汗腺着色点数及足趾汗腺分泌量明显多于桂枝汤组及空白组(P<0.01)。结论桂枝对大鼠足趾汗腺分泌作用明显优于桂枝汤。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医证型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DWI)表现的相关性,为急性脑梗死的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方法303例患者予以中医辨证分型及头颅MR-DWI检查,观察患者梗死病灶部位、大小及表现弥散系数(ADC)值。结果按照中医辨证分型分为风痰阻络证125例,风火上扰证49例,气虚血瘀证64例,阴虚风动证38例,痰热腑实证27例。不同梗死病灶部位与中医证型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梗死病灶在基底节区以风痰阻络证多见,梗死病灶在脑干部位以阴虚风动证、气虚血瘀证多见,梗死病灶在脑叶部位以痰热腑实证多见,梗死病灶在小脑部位以风火上扰证多见(P<0.05)。不同梗死病灶类型与中医证型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腔隙性脑梗死中风痰阻络证、风火上扰证、阴虚风动证居多,局灶性脑梗死中气虚血瘀证多见,大面积脑梗死中痰热腑实证多见(P<0.05)。不同中医证型梗死病灶ADC值之间,以及各组对侧正常脑组织ADC值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不同中医证型患者梗死病灶ADC值明显低于对侧脑组织(P<0.001)。结论不同中医证型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之间MR-DWI成像表现中梗死病灶部位及大小有显著差异,MR-DWI可作为诊断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方式,可以为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