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辽宁中医杂志》2015,(5):1136-1139
目的:为深入研究肝胃不和证的发生机制,提出从抑郁致功能性消化不良进行肝胃不和证的研究思路。方法:采用文献分析法,分析抑郁致功能性消化不良与中医肝胃不和证在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动物模型等方面的相关性,以及脑肠肽变化与抑郁致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的关系。结果:抑郁致功能性消化不良与中医情志抑郁所致肝胃不和证在发病原因和临床表现上高度相似,且部分脑肠肽的改变同时存在于抑郁症与肝胃不和证的发病过程中,为肝胃不和证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结论: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基于抑郁致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肝胃不和证的相似性,可以从"脑-脊髓-胃"脑肠轴通路途径,深入研究中医肝胃不和证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证候分布及其与病因的关系,为临床辨证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客观填写临床观察表,将调查结果建立数据库,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结果: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证型以脾胃湿热证、脾虚气滞证、寒热错杂证、肝胃不和证为主要证候;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与中医的“心”、“肝”、“脾”三脏关系密切。结论:功能性消化不良按中医证候分类可分为多种证型,其发病与中医的心、肝、脾三脏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柴芍六君汤加味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柴芍六君汤加味治疗,对照组给予多潘立酮片口服治疗,治疗2周后观察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治疗,治疗组和对照组改善胃脘部胀满效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中医证候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柴芍六君汤加味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疗效显著,在改善胃脘部胀满和中医证候方面均有较好的疗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名老中医夏度衡经验方之肝胃百合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疗效及对CCK的影响。方法:将6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门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给予肝胃百合汤治疗;对照组30例,给予依托必利片治疗,两组均以治疗30d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血液中CCK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中医证侯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皆能降低血液中CCK水平,治疗组较对照组更明显(P<0.01)。结论:肝胃百合汤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型的有效方药,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血液中CCK(Cholecystokinin,胆囊收缩素)的含量。  相似文献   

5.
介绍迟莉丽教授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经验。迟教授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病在脾胃,与心肝相关,针对肝脾不和证、肝胃不和证、心脾不和证、心胃不和证,提出了肝脾同调、肝胃同治、心脾同调、心胃同治的治疗大法,行之于临床,无不应手而效。  相似文献   

6.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由于外邪犯胃、情志内伤、劳倦过度等多种因素引起胃失和降、肝失疏泄、脾失健运的一组临床症候群,病位在胃,与肝、脾相关。临床中多使用疏肝和胃、健脾益气、调和寒热、益木扶土等方法治疗。肝脾相关理论体现了中医整体观思想,在以辨证论治为指导原则的中医临床实践中,通过运用肝脾相关理论,在指导确定证型和用药选择上发挥独特优势。该文旨在探讨肝脾相关理论在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发挥的作用,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治疗带来启发。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01例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患者,采用掷币法分组,对照组50例予以西医常规治疗,研究组51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健脾疏肝汤,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血浆P物质、胃动素、胃泌素水平高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疏肝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患者疗效较好,能显著提高胃肠激素水平,促进胃肠排空,改善临床症状体征,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相关影响因素,以期为中医防治该病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9年12月—2022年4月在广西梧州市中医医院住院及门诊治疗的130例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调查表的方式开展研究。结果:本研究130例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其中医证型分布情况为脾虚气滞证>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寒证>脾胃湿热证>寒热错杂证,各证型间差异明显(P<0.05),男性患者以脾虚气滞证与脾胃湿热证较为常见,女性患者以肝胃不和证与脾虚气滞证较常见。130例患者平均年龄与证型关系,从高到低依次为脾胃虚寒证>脾虚气滞证>寒热错杂证>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抑郁量表(HAMD)评分从高到低依次为肝胃不和证>寒热错杂证>脾虚气滞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寒证。焦虑量表(HAMA)评分从高到低依次为肝胃不和证>寒热错杂证>脾虚气滞证>脾胃虚寒证>脾胃湿热证。年龄、HAMD评分、HAMA评分不同中医证型间均差异明显(P<0.05)。不同中医证型的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析舒胃汤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诊治的106例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为研究资料,按随机分配原则将其分为2组,每组5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舒胃汤治疗,对比分析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6.22%,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3.02%(P0.05);经治疗后,观察组的中医症状积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舒胃汤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效果较为显著,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临床上具有应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杨蓓  叶枫 《北京中医药》2008,27(1):12-14
目的 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证候特点与证候分布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客观填写统一的病例调查表,将调查所得数据建立数据库,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结果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症状以胃脘胀满、食少纳呆、呃逆、胃脘疼痛出现频率最高;中医证型分布为脾胃湿热型35.4%,肝胃不和型33.8%,脾胃虚弱型14.6%,饮食停滞型9.2%,寒热错杂型6.9%;不同诱因在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候分布中有显著性差异;不同证型症状分布有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疏肝和胃汤联合针刺疗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50例,治疗组采用疏肝和胃汤联合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多潘立酮片联合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治疗。观察比较2组综合疗效、中医证候积分、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随访2个月,比较复发率。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 0%,对照组为82. 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2组中医证候积分、SAS评分、SDS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2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疏肝和胃汤联合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以改善患者焦虑状态和抑郁状态。  相似文献   

12.
<正>叶松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20余载,尤精于脾胃病的诊治与研究,其中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各证候特点及治疗也有自己的独见。笔者有幸侍诊老师左右,获益匪浅,现就导师辨治肝胃郁热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证思想和经验浅述如下:1病因病机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最常见的上消化道症状群,是排除消化道器质性病变和肝、胆、胰疾病所致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柴胡疏肝散加味联合认知疗法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两组各25例,治疗组采用柴胡疏肝散加味联合认知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黛力新加多潘立酮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及HAMD、HAMA评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8.0%,对照组为64.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医证候积分、HAMD及HAMA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柴胡疏肝散加味联合认知疗法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有较好疗效,可有效缓解患者症状及改善患者抑郁和焦虑情绪。  相似文献   

14.
吗丁啉中药性味归经及功效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吗丁啉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分布与中医证型间的关系,以及吗丁啉西药中药概念化后的性能,即性味、归经与功效。方法用病例随机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吗丁啉在中医10个证型间的疗效分布规律。结果吗丁啉对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肝郁脾虚和脾胃湿热4个证型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显著高于总有效率(P均<0.01);而对脾虚湿盛、脾胃虚弱、胃阴不足和脾胃虚寒4个证型的疗效显著低于总有效率(P均<0.01);对胃络瘀血和寒热错杂2个证型的疗效与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吗丁啉对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肝郁脾虚和脾胃湿热4个证型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确切,关系密切,依此可初步总结出吗丁啉的西药中药概念化后的性味、归经与功效,为吗丁啉的辨证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柴枳平肝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5-羟色胺(5-HT)与生长抑素(SS)水平的影响。方法将94例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多潘立酮治疗,治疗组给予柴枳平肝汤治疗,治疗4周后统计2组患者临床疗效及随访3个月复发率,观察2组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中医症候积分和血清5-HT、SS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和血清SS水平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血清5-HT水平明显升高(P均0.05),且治疗组血清5-H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柴枳平肝汤能够有效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有效率,可能与有效调节血清5-HT和SS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6.
功能性消化不良辨证分型的胃泌素,胃动素改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有助于阐明脾胃虚弱证、肝胃不和证的实质,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辨证属上述两个证型者79例,进行了血清胃泌素、血浆胃动素的测定。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存在着血清胃泌素、血浆胃动素含量的变化,其变化数值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有着一定的关系。因此,血清胃泌素、血浆胃动素的检测,可作为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健胃消胀颗粒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属中医肝胃不和的临床疗效及初步探讨其治疗机理。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治疗组服用健胃消胀颗粒(厚朴、枳壳、青皮、姜半夏、陈皮、砂仁等),对照组服用吗叮啉片,两组均设28d为1疗程。观察两组主要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测定空腹血浆胃动素(MTL)水平。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治疗后症状积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MTL水平均升高,而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提示:健胃消胀颗粒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效果显著,促进胃动素的分泌是其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中医辨证治疗法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效果。方法:82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根据中医临床辨证治疗理论分为湿热壅滞症、肝胃气滞症、脾虚气滞证和肝胃郁热症四大类,其中实验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患者服用潘立酮片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根据不同症候采用不同处方。比较两组疗效。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后各症型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使用中医辨证治疗方法得到了确切的疗效,在临床治疗中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采用鸡矢藤、天胡荽等中草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型32例,无毒副作用,疗效显著。结果表明:在辨证准确、诊断明确的基础上,应用中医的保守疗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型疗效显著,对患者的自觉症状有明显改善。提示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型,相比西药治疗,中草药治疗效果更可靠,可以避免西医药物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20.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证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蓓  叶枫 《北京中医》2008,27(1):12-14
目的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证候特点与证候分布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客观填写统一的病例调查表,将调查所得数据建立数据库,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结果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症状以胃脘胀满、食少纳呆、呃逆、胃脘疼痛出现频率最高;中医证型分布为脾胃湿热型35.4%,肝胃不和型33.8%,脾胃虚弱型14.6%,饮食停滞型9.2%,寒热错杂型6.9%;不同诱因在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候分布中有显著性差异;不同证型症状分布有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