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慢性肾脏病基础上的急性肾衰7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慢性肾脏病基础上的急性肾衰竭(A/C)的病因及肾活检对A/C诊断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A/C患者的临床诊治及转归情况。结果药物引起的急性间质病变或间质肾小管病变、肾前性原因、慢性肾脏病并发严重的感染、是常见原因,占75.00%;恶性高血压占9.21%;狼疮肾炎(LN)活动占9.21%;肾病综合征(NS)伴特发性ARF占6.58%。积极治疗原发病,尽早去除诱因,52例患者肾功能恢复到基础水平,16例患者血肌酐(Scr)下降大于15%,8例患者肾功能无明显改变,其中1例进入维持性透析。53例行肾活检,35例通过肾活检修正诊断,改变原有治疗方案。结论A/C临床并不少见,早期诊断、正确的治疗绝大多数患者肾功能有所改善。肾活检对明确A/C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基础上的急性肾衰竭(A/C)的发病情况、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对确诊为A/C的93例患者的基础肾脏病、ARF原因、转归等进行分析。结果:在导致A/C的诸多病因中,青壮年组与中老年组有明显的差异,青壮年组以恶性高血压(30.00%)、原发病活动(26.67%)等为主要病因,而中老年组以肾毒性药物(30.30%)、严重感染(30.30%)等常见。在93例A/C患者中有17例与药物相关(18.28%)。基础肾脏病中,以慢性肾小球肾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狼疮性肾炎较为常见。在原发病活动中以狼疮性肾炎为主(84.62%)。在93例A/C患者中有33例患者进行血透治疗(35.48%),治疗后有18例(54.54%)患者脱离透析。出院时4,1例(44.09%)患者血肌酐恢复至正常水平(Scr〈133μmol/L)。结论:A/C并不少见,经过积极治疗后,大部分患者的肾功能好转,因此,早期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对A/C的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廖常志  邹玉蓉  李贵森  张萍  王莉 《四川医学》2010,31(10):1420-1422
目的分析肾活检时表现为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Scr≥130μmol/L)的患者病理类型及特点。方法选择我院2006年1月~2008年12月行肾脏活检时表现为血清肌酐升高(Scr≥130μmol/L)的所有慢性肾脏病患者共104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临床和病理特点。同时重点分析了增生硬化型IgA肾病的特点。结果 104例慢性肾脏病患者在肾活检时表现为肾功能异常,占同期肾活检患者的11.9%。这些患者的平均血清肌酐(235.11±114.4)μmol/L。临床诊断主要为:慢性肾小球肾炎63例,肾病综合征27例,系统性血管炎4例,系统性红斑狼疮3例。其中78例(75.0%)患者有高血压。病理类型主要表现为IgA肾病(46.2%,其中有70.8%的患者主要表现为增生硬化性肾炎),其次是间质性肾炎,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新月体肾炎,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IV型狼疮性肾炎。其中,增生硬化型的IgA肾病患者血压升高更为突出,但是尿蛋白量更少。结论表现为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病理上主要为IgA肾病,其中增生硬化性肾炎是主要病理表现,其次是肾小管间质病变。慢性病变是主要的病理特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慢性肾脏病基础上的急性肾衰竭(A/C)发生的诱因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5年来诊治的43例A/C患者临床资料。结果A/C发生的诱因有药物(37.2%)、肾前性因素(32.6%)、感染(11.6%)、狼疮活动(9.3%)、恶性高血压(9.3%)等;33例(76.7%)患者肾功能完全或部分恢复,7例(16.3%)未恢复,3例(7.0%)死亡。结论A/C发生的诱因多种多样,早期诊断和正确治疗对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肾脏病导致甲状腺功能异常并不少见,但其发病机制以及甲状腺激素的变化情况目前认识尚不一致。为了在这方面做进一步探讨,我们对71例住院肾脏病患者进行了实验室检查和临床治疗观察。1对象与方法1·1观察对象肾病综合征27例(男15例,女12例),其中慢性肾小球肾炎24例,狼疮性肾炎2例,糖尿病肾病1例,年龄32~75岁;慢性肾功能衰竭44例,原发性慢性肾小球肾炎26例,慢性肾盂肾炎9例,狼疮性肾炎3例,高血压肾损害4例,糖尿病肾病1例,痛风肾1例。按肾功能分期,氮质血症13例(男10例,女3例),年龄2…  相似文献   

6.
老年慢性肾脏病基础上的急性肾衰竭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老年慢性肾脏病基础上的急性肾衰竭(A/C)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36例老年A/C患者的病因、治疗和转归及预后因素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36例A/C患者中医院获得性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患者23例(63.9%),社区获得性ARF者13例(36.1%).导致老年慢性肾脏病患者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为药物(36.1%)、肾前性因素(22.2%)、感染(13.9%);观察终点20例(55.6%)患者肾功能恢复,11例(30.5%)未恢复,死亡5例(13.9%).高肌酐水平、衰竭器官数和少尿持续时间是预示老年A/C患者肾功能预后不良的因素.结论 老年慢性肾脏病患者易受多种因素、特别是医源性因素如药物的作用导致ARF的发生.老年A/C的预后较差,但早期诊断并及时适当治疗可使部分患者肾功能的部分或完全恢复.  相似文献   

7.
彭仕君 《中外医疗》2013,(32):88-89
目的探讨分析慢性肾脏病基础上形成的急性肾衰竭(A/C)的相关发病情况与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9年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96例ARF/CKD患者的临床资料,将他们分为两组,肾科组与非肾科组,再分析病因、和基础肾脏病的关系及影响预后的因素。肾科组中28例利用肾活检后确诊。有13例经确诊后被修正,实际误诊率31.1%。某些系统性疾病和原发性肾病(炎)是该病的基础病因。因此,治疗关键是将这些具体诱因都清除掉,选择激素与免疫抑制剂治疗。非肾科组经检查得知,他们发病的主要诱因是由于某些肾损害药物或出现肾后梗阻问题,当消除上述因素后,绝大部分病例的肾功能都基本达到原来水平,甚至可以恢复至正常水平。结果肾科组的常见病因为:严重感染有16例;有13例属于原发病进展;有8例属于恶性高血压;有6例由于使用肾损害药物造成;还有2例是伴有其它疾病,如心衰或上消化道出血。非肾科组中主要的病因如下:应用肾损害药物23例,比重为43.4%;出现严重感染或肾后梗阻的各有9例;行手术的有5例,其它突发情况,如心衰或休克的有6例。肾科组中有2例病死,均患有狼疮性肾炎合并严重感染。结论 A/C是导致急性肾衰竭的重要因素,对于该病的治疗预防是关键,应尽量消除各种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8.
慢性肾脏病发生急性肾损伤5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慢性肾脏病发生急性肾损伤(A/C)的主要诱因及预后.方法对昆明医学院附属延安医院。肾内科2004年7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慢性肾脏病并急性。肾损伤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诱因及预后.结果慢性肾脏病并发急性肾损伤的主要诱因:(1)严重感染(35.7%);(2)严重高血压(23.2%);(3)原发病加重(19.6%).预后:(1)。肾功能恢复(82.1%);(2)无改变(10.71%);(3)慢性化(3.57%);(4)死亡(3.57%).结论A/C患者肾功能具有很大的可逆性,早期及时诊断,积极治疗是改善患者肾功能,降低病死率,延长患者生命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和成人相比,儿童肾胆病的发病率相对较低,病因学和成人差异也很大,1999年来自印度报道,慢性肾小球肾炎占37.5%,梗阻性肾病和间质性肾炎占52%,遗传性肾病占6.3%.而成年人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原因则是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和慢性肾小球肾炎分别占第一、二和三位.过去由于儿童肾脏病治疗多数采用综合保守治疗,约占肾病总人数的50%左右,到达终末期肾脏病时,治疗方法非常少,效果也很差,而且儿童慢性肾衰治疗特点和成人明显不同,因为要考虑到儿童的营养和生长发育问题.  相似文献   

10.
慢性肾脏病患者贫血患病现况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的贫血患病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2007年1月至3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肾脏科门诊及住院的CKD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资料,调查CKD患者贫血患病率,对肾性贫血发病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根据K/DOQI和我国贫血诊断标准,845例CKD患者的贫血患病率分别为69.47%和56.09%。根据K/DOQI贫血诊断标准,年龄<30岁、30~50岁、50~70岁、>70岁患者贫血患病率依次为47.83%、63.20%、71.95%、82.99%;CKD Ⅰ~Ⅴ期患者贫血患病率依次为22.00%、36.96%、45.4%、85.11%和98.29%;经eGFR矫正后,各种不同肾脏基础疾病患者的贫血患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糖尿病肾病(76.83%)、高血压肾病(67.49%)、慢性肾小球肾炎(66.05%)和多囊肾(61.45%)(P<0.05);透析组与非透析组CKD患者的贫血患病率分别为98.24%和52.05%(P<0.001)。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肾功能及透析方式均与贫血患病率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仅肾功能情况与贫血患病率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慢性肾脏病患者贫血患病率高,发病早。肾功能减退、年龄等是贫血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测定肾脏病患者血清胱抑素C(Cyctatin C)的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免疫比浊法测定12例肾病综合征,2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简称慢性肾衰)患者的血清胱抑素C,其中7例慢性肾衰患者经肾移植好转后再次测定,另外测定了10例血清肌酐(Scr)含量正常的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炎)患者血清胱抑素C含量。并以20例体检正常者作对照。结果 肾病综合征和慢性肾衰竭患者的血清胱抑素C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7例慢性肾衰患者肾移植好转后胱抑素C明显下降(P〈0.01),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急性肾炎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胱抑素C有助于肾小球滤过功能的评估,血清胱抑素C可能是肾脏病患者肾小球损害程度判断和疗效观察的一项有价值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IgA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病理类型两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评价肾活检在肾脏病诊治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对300例有肾穿刺活检适应症的患者行B超介导下肾活栓,并作光镜、免疫组化检查,对其中确诊为IgA肾病者作病理及临床特点分析。结果102例IgA肾病患者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者21侧,急性肾小球肾炎者3例,血尿者12例,隐匿性肾小球肾炎者27例,慢性肾小球肾炎者37例,妊娠合并慢性肾小球肾炎者1例,肾病综合征伴急性肾功能不全者1例。而病理类型轻微病变型为18例(17.65%);系膜增殖型为19例(18.63%);系膜增殖型伴局灶节段性硬化为31例(30.39%);增生硬化型为9例(8.82%),FSGS型为13例(12.75%)。结论IgA肾病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与病理表现的严重程度并不一定相符,肾活栓对明确肾脏疾病的病理类型,确定有效的治疗方案及评估预后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阿胜  张汀  田娜 《宁夏医学杂志》2011,33(8):725-727
目的 研究分析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合并急性肾衰竭的病因、临床特征、病理类型及预后,提高此类并发症的防治水平。方法 调查收治的 38 例肾病综合征(NS)合并急性肾衰竭(ARF)患者的临床特征、病理类型、治疗方法和预后情况。结果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引起急性肾衰竭的,有明确肾前性因素 5 例,合并感染 5 例,肾静脉血栓 1 例,药物因素 5 例,病理类型重者 7 例,病因不明者 15 例。临床特征有大量蛋白尿、高度水肿,含并胸腹腔积液多见,病程中肾功能急性衰竭。肾脏病理类型:肾小球轻微病变,肾间质水肿多见。经积极去除诱因、控制感染,利尿消肿、抗凝、激素和细胞毒药物应用等综合治疗,肾衰竭大多逐渐好转,但 2 例新月体肾炎的病例肾功能无回复,转为慢性肾衰竭。结论 本症病因多种多样,应尽早明确诱因,积极治疗,可改善预后,病理类型也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HUA)在中国的患病率超过13%(男性高达18.5%),并且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高尿酸血症可影响肾脏,直接导致急慢性尿酸性肾病或尿酸结石,并表现为以尿酸引起的慢性间质性肾炎、肾纤维化等为特征的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CKD 是慢性病程的肾脏结构和功能发生障碍的进展性疾病,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该文综述了高尿酸血症对肾脏的影响和尿酸与CKD 的相关性、致病机制及治疗策略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5.
非卧床持续性腹膜透析(CAPD)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延缓其进展的有效方法。脑出血是其危重并发症之一,病死率高,传统的治疗方法是甘露醇、地塞米松等降颅压并加用止血药物,在治疗老年CAPD并发脑出血中,用地塞米松加止血药较用甘露醇加止血药疗效好、病死率低,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选住院的老年慢性肾功衰竭尿毒症患者19例,其中男14例,女5例;年龄62~71岁(平均65.7岁)。按1985年第二届全国肾脏病学会诊断标准,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4例,糖尿病肾病7例,高血压性肾病2例,多囊肾2例,梗阻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101例IgA肾病的临床与病理的分析来观察IgA肾病的临床病理特点与其内在联系。方法经皮肾穿刺活检获取IgA肾病患者的病理结果,并将临床表现及病理结果进行分类分型,同时获取IgA肾病的病理资料,并进行分组讨论。结果IgA肾病的临床表现以无症状性血尿/尿检异常及慢性肾小球肾炎为常见分别占35例(34.7%)和32例(31.7%),其次为肾病综合症26例(25.7%),其中成人IgA肾病临床表现以慢性肾炎为主伴有肾功能不全,有急进性肾炎的表现,而青少年IgA肾病以无症状性血尿/尿检异常为主不伴有肾功能不全且无急进性肾炎的表现。病理类型以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最常见,成人局灶节段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青少年,而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局灶节段硬化性肾小球肾炎、新月体肾炎及硬化性肾炎较青少年多见。慢性肾小球肾炎、无病状血尿/尿检异常和肾病综合症主要表现为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其次为局灶节段性硬化。IgA肾病以轻系膜增生为主,成人的重度系膜增生、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肾小球硬化大于20%、球囊粘连、新月体形成、肾缺血改变、血管葱皮样改变、肾间质小管慢性化的比率均高于青少年。结论成人IgA肾病临床表现较青少年严重,病理类型比青少年差,病理特点显示预后较青少年差,但仍有少部分的青少年IgA肾病存在慢性化表现,提示预后较差,建议早期行肾活检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7.
我院1988年2月~1998年2月应用大黄、牡蛎、蒲公英煎水灌肠治疗非透析的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25例,取得了较好疗效,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CRF患者sl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5例,男11例,女14例,平均年龄(55±11)岁。病因:慢性肾小球肾炎19例,慢性肾盂肾炎2例,糖尿病肾病2例,慢性问质性肾炎1例,肾小动脉硬化症工例。对照组26例,男12例,女14例,平均年龄(53±12)岁。病因:慢性肾小球肾炎20例,慢性肾盂肾炎2例,糖尿病肾病2例,狼疮肾炎1例,肾小动脉硬化症1例。1.2治疗方法治疗组用大黄109,后下,锻牡…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马兜铃酸肾病(AAN)的临床特点及诊治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AAN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服用含马兜铃酸(AA)的药物种类、临床表现、肾脏病理及治疗效果、预后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7例患者均在服用含AA的中药后出现肾功能不全,9例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6例经保肾对症治疗6月-2年后进入终末期肾病(ESRD),行维持性透析治疗,2例肾体积正常患者给予激素等药物治疗后,肾功能好转。结论:①含AA的中药肾毒性明显,临床特点以慢性肾小管损害为主,肾脏病理表现为小管间质病变。②该病目前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肾上腺皮质激素可能有一定疗效。③该病临床进展迅速,临床医师应引起高度重视,以减少AAN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用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洛河新(苯那普利)治疗慢性肾脏病62例,现分析报道如下。1对象和方法1.1对象1997年3月至1998年2月在本院住院的慢性肾脏病患者共62例,年龄17~72岁,平均43.6岁。其中肾小球肾炎39例,糖尿病肾病8例,痛风性肾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药物性肾损害的发病概况、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987年6月至2007年6月在我院泌尿内科住院的59例药物性肾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9例中急性间质性肾炎和急性肾小管坏死28例;慢性小管-间质性肾炎31例.药物所致的28例急性间质性肾炎和急性肾小管坏死患者经治痊愈者23例,转为慢性肾功能不全者2例,放弃治疗1例,死亡2例,治愈率为82.14%.对药物所致的31例慢性间质性肾炎患者(其中已经进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者24例)经治好转者19例,治疗无效转为替代治疗者9例,死亡3例.有效率为61.29%.结论:本研究显示药物引起的急性间质性肾炎综合征应用中医药辨证治疗配合西医的血液净化等对证治疗,可以明显改善危重患者的预后,较之单纯应用西药治疗的50%~70%的治愈率要高.而药物引起的慢性间质性肾炎中的镇痛剂肾病停用镇痛药后,应用冬虫夏草制剂、及益气养血、补肾固涩、酸甘化阴、化瘀降浊等中草药治疗后,其肾功能恶化的趋势多能趋缓,部分患者的肾功能检验指标还能得到改善;而马兜铃肾病停用相关药物后,患者的肾功能则大都继续衰退,应用上述治疗方案多无明显疗效,可在2~3年内进展至肾功能衰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