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肺炎患儿3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呼吸机相关肺炎(VAP)为机械通气患者的院内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增加呼吸衰竭的治疗难度和医疗费用,并严重威胁患者的预后。国外报道重症监护室VAP的发生率10%-65%,我院儿科重症监护室2003年6月至2007年6月共收治59例机械通气患儿,发生VAP33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室(ICU)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相关因素及相应护理对策。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0月于本院住院治疗的70例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VAP危险因素以及制订相应护理对策。结果未发生VAP患者37例,发生VAP患者33例,机械通气时间、意识状态、误吸等与VAP发生有关。结论重症监护室VAP患者病死率高,临床需要针对重症监护室患者发生VAP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护理对策以减少VAP的发生,对于机械通气患者采取综合护理措施,规范呼吸机管路的管理、加强消毒隔离,避免声门下吸引防误吸等,对降低和控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呼吸机相关肺炎(VAP)为机械通气患者的院内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随着呼吸机的广泛应用,VAP日益增多,成为影响小儿抢救成功率的重要因素之一。本院儿科重症监护室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共收治82例机械通气患儿,发生VAP44例,分析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孙乐标 《河北医药》2011,33(18):2852-2853
机械通气是重症监护病房(ICU)抢救危重症患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是机械通气常见的并发症,定义为机械通气持续治疗48h后或拔管48h以前发生的院内获得性肺炎,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笔者对71例VAP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和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希望找出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导致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机械通气患儿并发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NICU行机械通气的410例患儿的一般资料、原发疾病、VAP感染发生比例及病原学检查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10例机械通气患儿共发生VAP 50例,其中早产儿21例,足月儿29例,VAP发病率为12.20%(50/410);VAP病原学检查结果 显示,革兰阳性菌占74.00%(37/50),革兰阴性菌占24.00%(12/50),真菌占2.00%(1/50);2011年行机械通气183例,发生VAP 12例,感染率6.56%(12/183),2012年行机械通气227例,发生VAP 38例,感染率16.74%(38/227),2年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近2年NICU机械通气患儿VAP的发生有增加趋势,病原菌感染以革兰阳性菌多见。  相似文献   

6.
王龙梅  俞兴群 《安徽医药》2017,38(3):301-303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老年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病原菌分布及危险因素,为防治老年患者VAP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 10月至2015年 12 月ICU收治的机械通气48 h以上的80例患者,36例患者发生VAP(VAP组),44例患者未发生VAP(非VAP组),分析VAP患者病原菌分布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VAP主要致病菌依次为鲍曼不动杆菌(26.0%)、肺炎克雷伯菌(16.0%)、金黄色葡萄球菌(16.0%)、铜绿假单胞菌(10.0%)、溶血葡萄球菌(8.0%)等。两组患者在机械通气≥5 d、APACHE Ⅱ评分≥15 分、意识障碍、误吸、留置胃管、营养状况、抑酸剂、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其中机械通气时间≥5 d、误吸、意识障碍、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是发生VAP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VAP主要致病菌为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等,VAP的危险因素有机械通气时间≥5 d、误吸、意识障碍、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等。  相似文献   

7.
机械通气是抢救危重病患者生命的重要措施,在危重病的抢救治疗过程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机械通气能为原发病的治疗赢得时间,但也会出现相应的并发症,机械通气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VAP发病率高,治疗困难,病死率高,近年来日益受到重症监护病房(ICU)医师的广泛重视;  相似文献   

8.
护理干预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ICU重症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的影响。方法将75例机械通气患者分为干预组35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按常规护理,干预组除实施常规护理外,改进了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治疗效果、VAP发生率。结果通气前、后,组内、组间比较,各项血气监测指标均有改善(P〈0.05)。干预组发生VAP9例(21%),对照组发生VAP20例(50%),干预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危重患者机械通气治疗期间,实施改进的护理干预措施,有助于降低VAP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重症患者营养状态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关系。方法 58例机械通气患者分为VAP组23例和未发生VAP组35例,另选健康志愿者15例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的血清前白蛋白(PA)、血清白蛋白(ALB)、血清转铁蛋白(TRF)、血清胆碱酯酶(ACHE)、淋巴细胞计数(TLC)及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序贯器官衰竭估计(SOFA)评分。结果 VAP组入科48h时的PA、入科96h时的TLC及入科1周时的TFR、TLC均低于未发生VAP组,入科96h、1周时SOFA、CPIS评分均高于未发生VA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营养不良的机械通气患者易发生VAP,可选半衰期较短的PA和TRF作为监测指标。早期积极地营养干预可能会降低VAP的发生率,改善已发生VAP的危重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ICU神经外科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病率、病死率、危险因素以及诊治体会,为预防和治疗VAP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外科重症监护中心(ICU)神经外科患者机械通气下发生VAP的患者的临床特征、各种临床资料和痰培养结果,总结诊治经验,并提出相应防治措施。结果在ICU监护的神经外科VAP发生率为37.76%,死亡20例(54.05%),相关危险因素:年龄〉60岁、昏迷、各种侵入性操作、气管切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3d(P均〈0.05)。主要病原体为绿脓杆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和真菌。结论重症监护室神经外科患者VAP发生率高,长期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使用时间增加了VAP发生率,且对预后造成不良影响,应尽可能早脱机。  相似文献   

11.
陈加宏 《黑龙江医药》2010,23(5):823-826
摘要目的:探讨有创一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严重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5例COPD急性期合并严重呼吸衰竭患者予有创后脱机拔除气管插管序贯无创机械通气治疗,23例采用传统有创机械通气治疗,记录并分析比较两组间患者治疗初基础情况和在有创机械通气时间、住重症监护病房时间、总的机械通气时间、总住院时间,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再插管率等。结果:序贯机械通气治疗COPD急性期合并呼吸衰竭疗效显著,有创通气时间、住呼吸重症监护病房时间、总住院时间序贯组较传统组均缩短P〈0.05,VAP发生率、再插管率均低于传统组P〈0.05。结论:在患者支气管一肺部感染控制好转,痰液性状改善情况下停有创,序贯无创治疗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12.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是机械通气中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着患者的预后与转归。随着呼吸机广泛应用于重症患者抢救,并发VAP临床经常碰到,同时,如何更好地治疗VAP已成为目前一大难题。我院自2003年5月至2008年5月对96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早期行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肺泡灌洗吸痰,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赵学群  陶家驹 《天津医药》2004,32(11):712-713
机械通气是治疗呼吸衰竭的重要手段,但容易产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ion associated pneumonia,VAP)。随着机械通气在急危重症抢救中应用的增多,VAP也越来越受到临床的重视。为了解VAP的临床特点及探讨其防治措施,现将我院2001年1月—2002年12月入住呼吸重症监护室行机械通气且临床资料完整的VAP病例40例次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4.
孟勤 《中国实用医药》2010,5(30):196-197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是指患者行机械通气48h以后而发生的肺部感染。VAP是重症监护室患者院内获得性感染的主要病因。国外文献报道,在重症监护病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集柬化治疗措施对重症监护病房(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预防作用。方法采用随机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将102例机械通气时间大于或等于48h患者分为传统治疗组50例和集束化治疗组52例.比较两组VAP发生率和病死率及机械通气和入住ICU的时间。结果集束化治疗组能明显降低VAP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减少机械通气和入住ICU时间。结论集束化治疗方案可以有效预防ICUVAP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心脏术后的患者多需机械通气(MV)辅助呼吸,呼吸机相关肺炎(VAP)成为ICU发病率最高的院内感染之一,是导致患者住院日延长,治疗费用增加及院内感染死亡的主要原因。VAP诊治和转归均有别于普通肺炎,目前经验抗生素治疗是VAP治疗的主要手段,而经验用药的依据是当地的流行病学资料。为了解VAP在心脏外科术后MV患者的发生情况,将2002年1月~2004年9月施行心脏手术进行机械通气的106例患者行回顾性分析,对VAP的病原学及耐药性进行监测和探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重症监护室(ICU)运用集束化护理干预体系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效果,探讨预防VAP有效的护理方法。方法将ICU2010年6月-2011年10月收治的160例行机械通气治疗超过48h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80例,实验组采用集束化护理干预体系,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分析集束化护理对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胸部放射线、纤维支气管镜目测检查的好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发生特殊耐药菌感染的病例数明显降低,VAP的发生率南原来的42.55例/1000机械通气日降到19.05例/1000机械通气日,差异有显著性垆〈0.05)。护士执行护理措施的依从性也明显提高。结论集束化护理干预体系能明显降低VAP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预防及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有效护理措施。方法选择我院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患者60例,通过重症监护室环境管理、严格无菌操作,加强医护人员手卫生,气道管理及口腔护理,合理使用抗生素等措施,以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结果60例机械通气患者通过积极预防与护理,12例发生VAP,47例成功脱机,8例病情恶化死亡,5例放弃治疗。结论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减少VAP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随着呼吸机的普遍使用,呼吸衰竭患儿的病死率明显降低,但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率则有增多的趋势,是机械通气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了危重新生儿的抢救成功率。VAP是指经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48h后出现的医院获得性肺炎,是机械通气常见的并发症,可造成撤机困难,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甚至导致机械通气失败,威胁患儿生命。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于2009年7月至2012年6月进行常频机械通气137例,其中48例并发VAP,现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及病原菌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危险因素及病原菌的构成。方法回顾性收集重症监护室(ICU)收住的118例机械通气患者中VAP发生的危险因素及病原菌培养结果进行调查分析。结果VAP的发病率为44.9%,其中年龄、机械通气时间、意识障碍、气管切开、抗生素的联合应用是医院获得性肺炎的重要危险因素,53例VAP以G-菌感染为主(68.2%),其次为G-菌(25.9%)和真菌(5.9%),病原菌存在多重耐药性。结论多种临床因素与VAP的发病有关;VAP病原菌以G-菌为主,耐药率高;VAP的发生将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