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缺血性中风从痰瘀致毒论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余勃  许鹏 《陕西中医》2006,27(2):193-194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从痰瘀致毒论治的机理。方法:本文从痰瘀致毒与缺血性中风发病的相关性入手,对其发病机理进行了论述,进一步论述预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措施。结果:认为缺血性中风其病机主要是痰浊与瘀血互结,蕴结于脑,化生内毒,损伤脑络,发为中风。结果:化痰祛瘀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采用清开灵注射液合洗心汤加减治疗中风痴呆病痰火扰蒙脑窍证10例,痊愈5例,有效3例,无效2例。痰火扰蒙脑窍是其重要病因病机之一,清火逐痰法是其相应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明珠平肝合剂在中风急性期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风是由于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以突然昏迷、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包括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我院中风科自2001年5月开始,运用本院制剂明珠平肝合剂,治疗急性期中风128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痰瘀致毒与中风的关系。方法:根据临床经验对命题进行论述。结论:诸多脑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极易形成"痰瘀交结致毒"。痰可生瘀、瘀可生痰、痰瘀互结从而引起颅脑痰瘀交结;痰饮致毒、瘀血致毒、痰瘀互结致毒致使毒邪痹阻脑内;痰瘀毒邪引起中风。用以指导临床治疗,有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刘清林 《光明中医》2008,23(5):666-666
脑属阳,五行同心属火。痰瘀渐生,积于脑中之脉,至使脉道阻塞,气血不通,也成中风之变。中风病机当为:痰瘀阻络,阳气不布,阴气不应。中风,脑之重疾,人之大患,证起须臾,变化多端,故名之以风。  相似文献   

6.
缺血性中风从痰浊论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血性中风从痰浊论治体会晁卫红(江西省南昌市洪都中医院南昌330006)关键词缺血性中风中医药疗法治疗体会缺血性中风,是指脑动脉硬化和血栓形成,使管腔变狭窄或闭塞,导致急性脑供血不足所引起的脑局部组织坏死。包括动脉硬化性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等,临床以...  相似文献   

7.
出血性中风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纠正中医对出血性中风的错误认识和治疗方法。从理论上对中风病中医无出血性中风之诊断和病名进行了分析论述。结果 :通过对 10 2例中风脑出血患者的资料分析 ,应用开窍法治疗的 4 8例病人中死亡率达 64% ;而不用开窍法治疗的 5 4例病人 ,死亡率为 4 1%。结论 :对于脑出血性中风 ,传统中医理论的病机和治法用药是错误的。并提出中风脑出血的病机应为 :肝阳暴涨 ,阳化风动 ,气血并逆 ,上犯于脑 ,充破脑络 ,血溢清窍 ,瘀血与痰浊互结 ,壅阻脑髓 ,神明失用。治法首先应 (平肝或育阴 )潜阳熄风 ,引血下行 ,挟火者泻火 ,兼痰者涤痰 ,待肝平风熄 ,血随气降而血宁 ,则出血自止。而不宜早期应用开窍法。  相似文献   

8.
临床解惑     
《中医杂志》2006,47(10):793-794
中风后遗症的主要治法有哪些? 答:中风后遗症以“本虚”为主,兼以“标实”。“本虚”乃为气血不足,肝肾阴精亏虚,脑脉失养,髓海空虚,肢体功能活动障碍。“标实”即痰浊、瘀血阻滞脑窍脉络,而痰浊瘀血之稽留又为正气亏虚所致。中风后遗症的主要治法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9.
肖俊杰  陈辉焕  周婕  李淑蕾  陈红霞 《新中医》2023,55(24):188-192
中风多因风、火、痰、气、虚、瘀六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引发气血逆乱,上扰脑窍而发病。 然历代医家对中风论治角度各有不同,治法繁多。中风论治从关键致病因素切入有助于取得更理想疗效,而痰 湿与中风关联密切。本研究从“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理论出发,通过中医古籍和文献研究发现,痰 湿既与中风危险因素高度相关,又是中风的关键致病因素和病理产物,与气虚、瘀血等互相影响转化,贯穿于 中风各阶段,并表现出相应临床症状。故治疗中风应重视痰湿,注重调补脾肺,具体可按中风病情发展分期而 治,早期应化痰通腑以祛邪实,后期宜培土生金以补脾肺。  相似文献   

10.
田卫卫 《四川中医》2009,27(6):31-32
探讨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中医病因病机。提出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形成是由于脏腑虚衰、痰浊、瘀血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病机为脏腑虚衰,痰瘀壅塞脑络,髓海失养,神机失用;旨在为中医防治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中风病机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清林 《光明中医》2008,23(6):839-840
脑属阳,五行同心属火。痰瘀渐生,积于脑中之脉,至使脉道阻塞,气血不通,也成中风之变。中风病机当为:痰瘀阻络,阳气不布,阴气不应。  相似文献   

12.
辨证治疗急性中风852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将急性中风852例病人,分阴虚血瘀型、痰热血瘀型、气虚血瘀型3类,病位在脑,中药、针刺联合应用治疗急性中风,总有效率89.6%。指出在辨治中风时,须长期运用活血化瘀中药,中风急性期辨证论治最主要依据是舌诊。  相似文献   

13.
临床上治疗中风急性期常选用张锡纯的镇肝熄风汤,此方具有重镇降逆、敛肝柔肝泻肝之功。王永炎教授则宗张洁古法,且有创新,认为中风急性期多为痰热中阻,枢机不利,清阳不升,气血不能上承,脑窍失养;又胃气失降,传化失常,浊邪不降,痰热不去,转而上逆,上扰脑窍,浊毒损及脑之脉络,神机失用,而成痰热腑实证,故治疗采用化痰通腑法,使痰热渐化,腑气得通,浊邪下行,无上扰清窍之虑。  相似文献   

14.
本文旨在探讨常见脑病中医辨证分型与经颅多普勒(TCD)检测结果之间的关系,对261例脑病患者进行了TCD检测及中医辨证分析。结果表明:脑动脉血流信号消失、收缩期血流速度低于正常、脑动脉硬化等TCD频谱图像,多为气虚血瘀型或气虚痰阻型脑病,而颈内动脉血流信号缺如、颈内动脉血流速度减慢多见于气虚血瘀型,推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减慢多见于气虚痰阻型;脑血管收缩期高流速信号,多属肝肾阴亏风阳上扰,中脏腑风阳痰热内闭中风;脑动脉硬化兼狭窄的多普勒图像,多见于肾精亏损兼瘀血型脑病。并从中医病机角度探讨了常见脑病出现TCD检测结果的机理。  相似文献   

15.
脑出血多属祖国医学中的中风中脏腑证,主要表现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中风之“风”主要指病势而言,中脏腑也不过表示病情的轻重、病位的浅深而已,并不能真正显示本病的发病机理,也不易解释临床上所出现的征象。其发病部位在脑之络脉,为肝阳偏亢,气血挟痰火上逆,横窜经络,或痰阻血瘀,阻塞脉络,血  相似文献   

16.
中风的中医药治疗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秀胜  吴明华 《陕西中医》2011,32(10):1354-1355
中风始源于《内经》,风、火、痰、瘀、虚是其最基本的病理因素,而以痰瘀标实最为多见,肝肾阴血亏虚为其本;治疗仍以辨证施治为大法;恢复期配合针灸推拿、肢体功能锻炼、脑反射、高压氧治疗等康复手段,促进肌体功能康复;完善卒中单元体系,发挥中医药特色。  相似文献   

17.
浅析益肾调督针法在中风病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督脉有络脑通髓,总督神明;联系脏腑,统诸阳经;关乎诸经,主司动力之生理功能.而督脉治疗中风的病理联系关键是:病位在脑;脏腑阴阳失调(尤其是心、肝、肾三脏功能失司).在脏腑阴阳失调的病理基础上,产生风、火、痰、瘀等病理产物,阻滞督脉,耗损精气,进而损伤髓海,见中风之症.中风偏瘫,病虽在肢节,其源实在脑."益肾调督针法"治疗中风,是以肾经、督脉穴为主,加少量配穴,以达到肾气充,肾精足,机体元气充沛,经脉气血流畅,脑和肢体均有所养之目的.验之临床确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8.
李留霞 《光明中医》2007,22(5):14-15
缺血性脑中风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其病位在脑之脉络,病理基础是本虚标实,脏虚为本,痰瘀为标;痰瘀互结、阻络壅窍是中风发病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9.
新安医家王仲奇在《王仲奇医案·中风》中详述中风诸案,其辨治特色对于中风的临床诊治大有裨益。本文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分析医案中临床症状、脉象、治法、中药和药物属性并加医案典例阐释。王仲奇认为中风虽病位于脑,实与心、肝、脾、肾关系密切,肝肾阴虚是病机关键,其次是痰瘀阻络。其中风临床医案篇相对于中风常用的镇肝息风、豁痰开窍、活血通络等治法,更侧重于安神养脑、补肝肾及息风豁痰。常用甘枸杞、女贞子补益肝肾,牡蛎、龙骨、茯神等补虚安神,半夏、天麻息风豁痰,豨莶草、鹿衔草、威灵仙等补肾强筋骨,因脑为髓海,肾主骨生髓,肾精足则髓足,髓足则脑充,治疗上体现了肝肾并补、安脑生髓及息风豁痰的特色。  相似文献   

20.
辩证治疗急性中风85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之勇  熊功臣 《陕西中医》1995,16(3):110-111
将急性中风852例病人,分阴虚血瘀型、痰热血瘀型、气虚血瘀型3类,病位在脑,中药、针刺联合应用治疗急性中风,总有效率89.6%。指出在辨治中风时,须长期运用活血化瘀中药,中风急性期辩证论治最主要依据是舌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