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CT室护理管理在CT室工作中的意义,从而改善CT室服务,提高工作质量。方法:对CT室护理人员的管理、CT患者就诊管理、CT药品、物品及预防院内感染管理和CT室护理管理四个方面进行探讨。结果:通过CT室护理管理和提供优质的服务,CT室工作质量有了很大提高。结论:在CT室的所有相关工作中,护理管理的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为更快捷的管理浙江地区CT机运行状况数据,我们设计了CT机性能检测信息管理系统。按照CT设备的具体特点,我们使用VC设计界面和编写操作数据库代码,用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建立数据库。该软件操作简单、管理数据高效、安全,管理的信息量大。使用该软件方便了管理CT设备。  相似文献   

3.
山东省CT配置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CT配置与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以普查的方式,对山东省的CT配置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49.14%的CT集中分布在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全省CT平均利用率仅为42.4%,平均投资回收期为4.07年,不同地区间CT利用率无明显差异。分布不均、管理欠规范、操作维修人员素质低是CT在配置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此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室医院感染隐患与正确管理措施,为降低CT室引发医院感染的风险,对其提出了应对措施,保障医疗活动安全有效进行。方法 2012-2013年CT室检查患者共14 508例,将2012年检查患者作为对照组,2013年检查患者作为观察组,各7 254例;对照组仅给予常规管理措施,观察组根据以往工作经验结合相关资料制定适合CT室医院感染管理对策;记录两组CT室相关医院感染发生率、医患纠纷发生率、患者对CT室工作满意度及CT室人员对自身工作满意度,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CT室相关医院感染发生率为0.33%、医患纠纷发生率为0.17%,均显著低于对照组CT室相关医院感染发生率1.09%、医患纠纷发生率0.5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CT室实施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可显著降低医院感染及医患纠纷发生率,利于维持良好的医患关系,保障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充分发挥CT的功能,进一步提高CT的使用效率,节约卫生资源浪费,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方法:对徐州市拥有CT的所有市直属医疗单位、省部属及企业厂矿二级以上医疗单位进行调查,回收了38份有效问卷。结果:徐州市配置了42台CT,全新率为78.6%,完好率为88.1%,57.1%的CT使用效果好,CT检查阳性率中位数为74.0%,超时限运转率为38.1%,超时间运转率为100%,但是病人占机率中位数为3.75%。结论:近年来徐州市CT的配置数量急剧上升,但效率低下,提高设备工作量的潜力很大。医院应加强对CT的管理,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GE Hispeed CT/I型CT为例,论述了CT机技术管理与预防性维修的内容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海南省CT机性能状况及其应用中存在的质量问题,为提高医疗质量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使用管理办法》和GB/T 17589—1998《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装置影像质量保证检测规范》对CT机进行性能检测。结果 39台CT机各项性能的合格率为100%。其中头部空间分辨力为0.60~1.25 mm,低对比度分辨力为2.5~4.5 mm。结论海南省现用的39台CT机性能较好。但还应进一步加强该省CT机的应用质量监测与管理,特别是县级医院和经济不发达地区的CT机。  相似文献   

8.
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给出的相关建议对CT临床X射线剂量管理进行探讨。探讨内容包括:CT剂量表征量的选择;空气中CT剂量指数Ca,100的测量方法;标准头模和体模中测量计算CPMMA,100,c、CPMMA,100,p和CW的测量方法;CT扫描中患者剂量计算。前三项获得CT设备有关剂量的客观数据,后一项获得特定CT检查的患者剂量,用来对比诊断参考水平,进行风险评估。另外,还对CT剂量测量管理的不确定度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9.
CT综合质量管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CT质量综合管理的标准化程序,更好地为临床服务。方法:对我院几台不同规格CT的质量控制所采取的措施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出提高CT质量的最佳综合管理方法。结果:经分析比较及实际统计表明:CT质量综合4步管理法最能提高CT综合质量。结论:CT质量综合4步管理是提高CT质量管理的较佳方法。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新建医院CT机房建设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梳理了CT机房的建设流程,并从组织管理架构、关键工作分解、工作界面划分、重要时间节点管控、设计管理要点等方面探讨了新建医院CT机房建设的管理思路.  相似文献   

11.
从我国PET/CT装备现状看合理配置卫生资源的重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我国PET/CT装备情况和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并从合理配置卫生资源的角度,提出应加强对PET/CT引进的管理,提高卫生资源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研究CT室内的医院感染的隐患,并对其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以本院在2013年的病患为对照组,以2014年的病患为观察组;观察组实行新的管理对策,并对两组在全年的医患纠纷和医院感染情况进行统计学的分析.观察组在医患纠纷和医院感染上显著低于对照组.对CT室的制定的相应的管理对策能够显著的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几率.  相似文献   

13.
高科技医疗设备为医学科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它也是造成目前医疗费用急剧上涨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对其进行技术经济学分析,合理配置设备,提高效益,降低浪费,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等成为医院管理领域一个广为人们关注的问题。本文对四川省CT进行了抽样调查和分析,旨在为加强和完善CT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2007年四川省各市州CT的利用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评价不同等级医疗机构间CT的利用情况,为卫生行政部门合理管理CT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统计现有CT的基本情况,计算年开机利用率、年时间利用率、年能力利用率等有关指标,进行比较.结果:省内现有CT利用情况较好,阳性率及诊断符合率两个质控指标均超出一般水平,但也出现了部分CT超负荷运转而部分CT利用率较低的两极分化现象.结论:随着CT数量的不断增加,无论是医疗机构还是卫生行政部门,都应加强对CT利用的管理,对于利用率较高的设备要加强监管,避免诱导需求,而对于利用不足的设备则要给予扶持,不断提高其运营水平.  相似文献   

15.
通过检修CT事故发生规律的分析,指出检修作业中搞好安全风险分析和危险点控制的重要性,提出了安全风险管理需要把握的安全准则,并对CT检修安全风险和危险点控制的过程管理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6.
在影像学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设备就是螺旋CT机,医务人员在使用该设备时,能够对患者病情进行诊断和分析,掌握病情的变化情况,为后期治疗提供有效依据。但是,这类设备在应用过程中,随着频率的增加,也会产生某些故障,从而对临床诊疗造成不良影响。基于此,本文主要对螺旋CT机相关概念进行阐述,分析螺旋CT机常见故障原因,研究螺旋CT机常见故障的主要维修方法和螺旋CT机养护管理措施,有望对相关人员提供帮助和参考,将螺旋CT机有效应用在医疗行业,提升医疗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17.
医用CT性能检测及常见故障维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用CT作为医疗卫生单位为患病者诊断疾病的一种重要的精密的诊断设备.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其进行质量控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保证CT设备在临床应用中的最大效率和患者的安全,我所采用美国体模实验室制作的CatphanTM 500型性能测试体模、CT吸收剂量体模、瑞典RTI公司Barracuda剂量仪及长杆电离室对军区所属医院的医用CT进行性能检测,取得了较好的质控管理效果。  相似文献   

18.
《现代医院管理》2016,(6):39-41
目的探讨提高大型医院CT设备使用效率的方法,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检查需求,使放射科更好地服务于患者和临床。方法选取四川大学华西医院16层和128层CT各1台纳入分析,与国内外相同机型的平均数据进行比较。借鉴华西医院放射科的经验,对CT设备的维保和使用实行精细化管理。结果统计时间内华西医院16层CT和128层CT检查人次分别为125 311人次、141 024人次;开机率分别为99.2%与99.4%。单个球管曝光时间16层CT为108.5万秒,128层CT为128.7万秒,球管使用寿命较长,高于国内平均水平。结论通过改变CT使用模式、建立和落实CT设备的维保制度等方法,可以极大地提高大型医院CT设备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19.
CT室应用微机管理经验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T诊断医生在处理日常的报告书写和病案归档管理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更科学规范地书写诊断报告书及对CT原始资料进行完整的归档管理,作者用汉化FOXBASE关系数据库编制了“报告系统”及“档案管理系统”二个应用软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为保证CT方舱的实用性,对CT方舱CT机的选择和舱内布局进行了研究。结合应用需求,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对常用CT机的功能、结构、尺寸等进行了对比和分析,对舱内布局进行了多种方案设计和比较。通过综合分析最终确定了CT方舱最佳设备型号和最优舱内布局方案。该结果为CT方舱设备选型和科学布局的优化提供了重要依据,使得CT方舱能够发挥最佳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