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6 毫秒
1.
He J  Qiu Y  Yan Y  Niu Y 《中华眼科杂志》1998,34(3):202-204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红细胞膜磷脂成分和过氧化脂质(lipidperoxide,LPO)水平的改变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方法对44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20例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患者及30例正常人的血脂、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hemoglobin,HbA1c)、红细胞膜磷脂成分、LPO及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peroxidase,GSHPX)活性等进行检测及分析。结果糖尿病患者红细胞膜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肌醇、磷脂酰丝氨酸、磷脂酰胆碱、神经鞘磷脂、红细胞SOD及GSHPX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溶血磷脂酰胆碱、LPO、甘油三脂、胆固醇及HbA1c则显著高于对照组,这些改变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更为明显。结论糖尿病患者红细胞膜脂质过氧化、膜脂质成分改变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理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患者虹膜病变与视网膜病变的关系[英]/BandelloF…BrJOphthalmol.-1994,78(7).-542~545糖尿病患者微血管变化可见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及糖尿病性虹膜病变(DI),这些病变可直接影响许多眼科手术的过程及...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白细胞粘附及变形能力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白细胞粘附功能和变形能力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WYJ-Ⅱ型体外血栓血小板粘附两用仪和DXC-300型红细胞变形能力测定仪,对35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DR)、35例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患者(NDR)及35例性别、年龄相当的正常人白细胞粘附功能(LAF)和白细胞变形能力(LD)进行检测,并与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进行了分析。结果 糖尿病患者LAF明显高于无糖尿病组,糖尿病患者中DR患者又明显高于NDR患者,而LD则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其中又以DR组下降最为显著,LAF的下降与LD,FBG,HbA1c及病程密切相关。结论 糖尿病患者LAF和LD的变化与DR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EGF、TNF、SOD水平和血液流变学改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的上皮细胞生长因子(EGF)、肿瘤坏死因子(TNF)、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方法 测定30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29例糠尿病无视网膜病变者(NDR)和29例对照者(C)的EGF、TNF、SOD水平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 糖尿病患者的EGF、TNF和血液粘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而SOD均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增殖型DR患者的EGF、T  相似文献   

5.
多焦视网膜电图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不同病期诊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评价多焦视网膜电图(MERG)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不同期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4名(35眼)正常人及63名(96眼)糖尿病患者分别进行眼科常规检查、眼压测定、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Octopus视野及MERG检测,并对MERG与视野进行相关性分析,对比MERG与其他视网膜功能检查方法的异常检出率。结果:MERG总反应波的P1波反应密度在临床未见DR(NDR)的糖尿病患者低于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检测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报告30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30例正常对照组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测定结果。结果表明:糖尿病眼底正常组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的血清SOD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0.01)。血清SOD有随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进展而逐渐降低的趋势。提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与血清SOD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何剑峰 《眼科》1998,7(2):83-85
为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发生发展的有关因素,而对34例DR患者,20例糖尿病无DR患者及30例正常人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了检测,结果糖尿病组血浆纤维蛋白原,血液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线,血液触变指标则低于正常对照组,这些变化在DR组患者更为显著,提示:DR的发生发展与血液为学异常所致的微循环功能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大鼠视网膜抗氧化酶类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组织中抗氧化酶类的变化。方法对糖尿病大鼠发病后4、6、12和16周视网膜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peroxidage,GSH-Px)的活性以及脂质过氧化物(lipidperoxide,LPO)水平进行了检测。结果在各实验时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组织中SOD和CAT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LPO水平则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抗氧化机能显著降低,这种变化可能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oabetoc retompatju.DR)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 对44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ed blood cell C3b roeetor rosette,RBC-C2bRR)、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BC immune complex resetle,RBC-ICR)及其调节因子活性进行了检测,同时检测了患者的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糖化血红蛋白(heuloxlobin glycosylation,HbA1c)和血脂水平,并与性别、年龄相当的正常人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RBC-C3bRR明显降低(P<0.01),免疫粘附促进率降低,免疫粘附抑制率显著增高(P<0.01),而RBC-CCR则无明显改变(P>0.05)。RBC—C2bRR降低与免疫粘附抑制率、FBG、HbAlc及血脂呈负相关。结论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红细胞免疫机能处于低下状态。糖代谢紊乱和红细胞免疫粘附抑制因子增多是导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红细胞免疫机能下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陈松  杨锡兰 《眼科研究》1995,13(2):86-88
对42例AMD和36例正常对照组血浆过氧化脂质(LPO)和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测定。结果发现,AMD患者血浆LPO浓度显著高于,红细胞SOD活性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1);湿性AMD患者血浆LPO浓度高于干性AMD患者,差异有统计显著性(P〈0.05)。揭示AMD患者清除自由基(FR)的能力降低,测定血浆LPO和红细胞SOD对诊断和治疗AMD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视网膜脱离PVR形成与脂质过氧化关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田清芬  郭希让 《眼科研究》1999,17(3):220-222
目的 探讨视网膜脱离(RD)后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形成与脂质过氧化反应的关系。方法 建立成年健康家兔RD模型9只眼,临床观察PVR形成情况,同时视网膜脱离前后脱离后5,15,30天分别抽取血及玻璃体标本,测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总活力(TSOD)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及脂质过氧化物(LPO)含量。结果 (1)视网膜脱离5天后,血清及玻璃体LPO活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与红细胞变形能力(erythrocyte deform ability,ED)、红细胞膜磷脂成分及红细胞膜收缩蛋白(spectrin,SP)变化的关系。 方法 108例Ⅱ型糖尿病患者根据视网膜病变的有无分为DR组(55例)和非DR(nondiabetic retinopathy,NDR)组(53例),检测其ED、红细胞膜磷脂成分和红细胞膜收缩蛋白二聚体(spectrin dimer,SPD)、四聚体(spectrin tetram er,SPT)相对含量的变化。并与正常对照组53例的相同检测结果作对比。 结果 DR患者红细胞滤过指数(erythrocyte filtration index,EFI)、SPD、SPD/SPT、神经鞘磷脂(spingom yline,SM)/磷脂酰胆碱(phophatidylcholine,PC)明显增高,而SPT、SM、PC、磷脂酰丝氨酸(phophatidylserine,PS)和磷脂酰乙醇胺(phatidylthanolam ine,PE)明显降低,与对照组和NDR 组比较有显著差异(F= 8.  相似文献   

13.
早期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率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调查早期糖尿病患者(病程<5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对本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糖尿病患者(经WHOIDDM诊断标准确诊,病程<5年)72例144只眼,双眼散瞳详细检查眼底,对可疑及有明确病变的患者行FFA检查确诊。结果:72例患者144只眼中眼底镜下有明确病变的4例5只眼,可疑14例,该18例患者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检查,最后确诊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6例7只眼,占8.3%。结论:要高度重视早期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患者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孔雀绿比色分析法对40例DR患者、20例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患者及20例正常人的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进行检测,并将其结果与红细胞内Na+、K+浓度、红细胞变形指数(erythrocytedeformabilityindex,EDI)、空腹血糖(fastingbloodglucose,FBG)、糖基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hemoglobin,HbA1c)及病程等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糖尿病患者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下降,DR患者下降更为显著;Na+K+ATP酶活性下降与红细胞内Na+、K+浓度、EDI、FBG、HbA1c的变化及病程长短密切相关。结论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改变对红细胞变形能力有影响,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的异常下降可能参与DR病变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5.
于强  张欣  陈景荣  刘杏  余敏忠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0,18(12):758-760,T001,T002
为了解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区的组织结构的改变及其相应的视网膜功能变化的关系。我们应用了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及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phy,m-ERG)检测了Ⅲ~Ⅳ期糖尿病视风膜病变患者38例60眼,结果显示OCT图像特征大致可分五种形态,m-ERG反应密度图形可以反映出黄斑的视网膜功能并与黄斑区的组织形态的改变有较密切的关系。OCT及m-ERG的应用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黄斑病变的组织形态和视网膜功能的评价及随访提供可靠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患者的眼动脉和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士军  白景山  王瑛 《眼科》2000,9(4):223-225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显像(colorDoppler flow imaging,CDFI)检测糖尿病患者,以探讨其血液动力学变化,提供有参考价值的数据。方法:应用CDFI检测了30例糖尿病患者和50例正常对照组的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的收缩期血流峰速、舒张末期流速、平均流速、血管阻力指数和搏动指数。结果:糖尿病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或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O  相似文献   

17.
无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儿的视野缺损[英]/MastropasquaL…∥ActaOphthalmol,1995;73(2):125~128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引起青年和中年人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患者发病10年后大约有60...  相似文献   

18.
测定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视网膜病变(DR组)患者20例红细胞膜ATPase活力及红细胞内离子水平,并与无急慢性并发症的单纯性NIDDM(DM组)患者和健康志愿者(C组)各20例比较。结果DR组Na+-K+-ATPase和Ca(2+)-ATPase活力明显低于正常C组,红细胞内Na+和Ca(2+)明显高于正常C组,Mg(2+)明显低于C组,Mg(2+)-ATPase及K+与C组比较差别不显著。上述变化在DM组亦有表现,但在DR组更为明显,其中Mg(2+)在DR组明显低于DM组(P<0.05)。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激光多普勒视网膜血流分析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采用海德堡视网膜血流分析仪(HRF)对糖尿病患者108例216只眼及正常对照组32例64只眼进行检查,检测视盘旁视网膜的血流量、血流速度、红细胞移动速率。将糖尿病患者分为无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NDR)组和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组,其中NDR组27例54只眼;NPDR组共 81例162只眼,NPDR组又分为轻度NPDR组26例52只眼、中度NPDR组24例48只眼、重度NPDR组31例62只眼。同时对糖尿病患者及对照组部分人员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测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NDR组、NPDR组患者颞侧及鼻侧视盘旁视网膜血流参数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视网膜病变程度的加重,NDR组及轻度NPDR组鼻侧及颞侧视盘旁视网膜的血流速度及红细胞移动速率呈上升趋势,至中度NPDR组达顶峰,随后下降,这种变化趋势以视网膜的血流速度表现更明显。中度NPDR组的颞侧和鼻侧视盘旁视网膜的血流量均高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度NPDR组的颞侧和鼻侧视盘旁视网膜的血流速度、红细胞移动速率高于轻度NPDR组、ND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度NPDR组的颞侧视盘旁视网膜的血流速度、红细胞移动速率均高于ND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糖值与视网膜病变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172,P=0.046)。糖尿病患者FAZ面积与颞侧视盘旁视网膜的血流速度及红细胞移动速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268, P=0.000;r=0.275, P=0.000)。糖尿病患者FAZ面积与黄斑病变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559,P=0.000)。 结论 HRF作为非侵入性的血流测量技术,对于揭示病变的机制、病变的程度及治疗的选择具有重要的价值。(中华眼底病杂志,2007,23:256-259)  相似文献   

20.
杨朝忠  耿燕 《眼科研究》1997,15(2):81-82
目的报告单疱病毒性角膜炎患者红细胞和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对比研究。方法对32例复发性实质型单疱病毒性角膜炎患者同时进行红细胞和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检测,并对照分析。结果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降低,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升高;CD+3花环率明显降低,CD+4稍降低,CD+8则显著升高,CD+4/CD+8比率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复发性实质型单疱病毒性角膜炎患者的红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呈一致性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