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白细胞计数(WBC)在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合并肺部感染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行MHD治疗且肺部感染诊断明确的87例患者作为感染组,同时期无肺部感染或其他部位感染的MHD患者共75例作为非感染组,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临床检验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原发病、血常规、血生化、甲状旁腺激素、C反应蛋白、PCT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与非感染组相比,感染组的白蛋白、总胆固醇水平明显降低;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PCT、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PCT(OR=70.625,95%CI 13.783~361.891,P0.05)、WBC(OR=1.435,95%CI 1.133~1.817,P0.05)是MHD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3)PCT、WBC、PCT+WBC两者联合诊断MHD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0(0.828~0.932)、0.717(0.638~0.797)和0.905(0.859~0.951)(均P0.05)。结论 PCT、WBC是MHD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CT与WBC两者联合检测对肺部感染的诊断效能更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相关腹膜炎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和腹水透出液PCT检测的临床意义,为腹膜透析相关腹膜炎的早期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广西桂平市人民医院2014年6月至2017年2月行腹膜透析患者124例并进行分组,其中腹膜透析相关腹膜炎组(A组)63例(其中两次感染者12例,可疑感染18例),非腹膜炎组(B组)61例,检测抗感染治疗前后血清PCT、腹水透出液白细胞(WBC)计数及腹水透出液PCT等指标。同期选取健康体检人员62例(C组)作为对照。结果 A组抗感染治疗前血清PCT水平明显高于B组和C组,腹水透出液WBC计数及PCT水平亦明显高于B组(均P0.01),差异有极显著性。治疗后A、B、C三组血清PCT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腹水透出液WBC计数及PCT水平与B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均P0.05)。两次感染者血清PCT及腹水透出液PCT水平差异均无显著性(均P0.05)。可疑感染组与感染组比较,血清PCT及腹水透出液PCT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其均高于B组,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可疑感染组与B组透出液WBC计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其均低于感染组,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腹膜透析相关腹膜炎患者的血清和腹水透出液PCT水平有明显升高趋势,对腹膜透析相关腹膜炎的早期判断有一定的帮助,具有早期诊断价值和无创性操作等优点,同时也可用来评价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监测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水平的变化及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探讨PCT在SAP手术时机选择及术后并发症评估中的应用。方法研究对象选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09年9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因SAP合并不同程度胰腺坏死及感染行手术治疗的SAP患者93例。根据术前1 d血清PCT值,将93例患者分为了低水平组(PCT2 ng/m L)、中水平组(PCT2~10 ng/m L)和高水平组(PCT10 ng/m L)3组。同时记录术后患者发生的相关并发症。结果 93例患者中出现至少1种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9.4%(18/93);并发症包括术后腹腔出血13例,肠瘘14例,胰瘘18例,肺部感染4例,残余脓肿10例;行再次手术15例,死亡8例(死亡率为8.6%)。除肺部感染、A级胰瘘及C级胰瘘外,中水平组及高水平组的各项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低水平组(P0.05);与入院当天比较,发病1周时发生并发症的患者PCT值明显增高(P0.05);在出现术后肠瘘和残余脓肿患者中,血清PCT水平在术后1 d较术前1 d升高(P0.05);与术后1 d比较,术后1周时发生残余脓肿及死亡的患者其PCT值明显增高(P0.05)。在死亡患者中,术后血清PCT持续处于高水平。结论术前PCT水平越高,术后发生并发症以及死亡的风险越高。通过动态监测术前血清PCT值的变化,可用于指导SAP手术时机的选择及术后肠瘘、肺部感染和死亡风险的评估,对于改善SAP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与C反应蛋(CRP)水平在反流性胆管炎的临床诊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40例反流性胆管炎的患者资料,患者治疗前均行血培养、胆汁细菌培养检查,并检测治疗前及治疗后4 d血清PCT、CRP及血白细胞(WBC)值;比较各项指标治疗前的检测阳性率的差异以及PCT、CRP和WBC值治疗前后的变化,根据患者感染是否控制分组,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PCT、CRP和WBC治疗后/治疗前比值与感染是否控制的关系。结果:治疗前PCT、CRP、WBC、血培养、胆汁培养阳性检测率分别为92.5%、87.5%、57.5%、25.0%、100.0%,PCT与CRP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09),但均明显高于WBC和血培养(均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血清PCT、CPR值均明显降低(均P0.05),但血WBC水平变化不明显(P0.05);PCT比值对感染控制的判断ROC曲线下面积为0.827(95%CI=0.724~0.929,P0.001),灵敏度为87.5%,特异度为77.5%,CPR为0.764(95%CI=0.644~0.883,P0.001),灵敏度为92.5%,特异度为60.5%,而WBC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PCT、CRP水平是诊断反流性胆管炎的敏感指标,两者的变化对判断反流性胆管炎患者感染是否得到有效控制起到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白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在胆石症合并胆道感染及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笔者所在医院于2016年7月至2018年6月期间收住院的80例胆石症病例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SIRS组及非SIRS组,比较2组病例入院第1、4及7天外周血中的PCT水平、WBC计数及CRP水平,并计算入院时的急性生理、慢性健康标准评分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Ⅱ),分析入院第1天的PCT水平、WBC计数和CRP水平诊断胆石症合并胆道感染及SIRS的价值,并探索其与APACHEⅡ的关系。结果入院第1天和第4天时,SIRS组和非SIRS组患者的PCT水平、CRP水平和WBC计数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IRS组高;至第7天时2组的3项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CT水平、WBC计数和CRP水平诊断胆石症合并胆道感染及SIRS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1、0.78和0.72,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均有一定的诊断效能。PCT水平、CRP水平和WBC计数与APACHEⅡ评分均存在正相关关系(r=0.91,P0.01;r=0.88,P0.01;r=0.69,P0.01)。结论监测胆石症合并胆道感染及SIRS患者的PCT水平、CRP水平和WBC计数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指导治疗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能预测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和降钙素原(PCT)对老年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SCAP)患者病情和预后的评估价值。 方法收集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于本院进行诊治的60例老年SCAP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预后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检测两组患者入院第1天、第7天的PCT、白细胞(WBC)水平、肺部感染评分(CPIS)评分差异及其与CPIS的相关性。 结果与入院第1天相比,生存组患者治疗7 d后PCT水平和CPIS值显著下降(P均< 0.001);治疗前后WBC计数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入院第1天相比,死亡组患者治疗7 d后WBC、PCT和CPIS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7 d后,组间比较PCT和CPI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第1天SCAP患者WBC、PCT、CPIS与预后均无相关性;第7天SCAP患者WBC与预后无相关性(P > 0.05),第7天SCAP患者PCT及CPIS与SCAP的预后相关(r = 0.44、P = 0.023,r = 0.58、P = 0.017)。 结论PCT和CPIS与老年SCAP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相关,可作为评估SCAP预后的良好生物学标记,从而指导进一步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检测在小儿支气管肺炎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收集80例感染者样本(一般感染组和严重感染组患者各40例),另选择40例健康体检中心正常儿童为对照组。分别检测样本中PCT、hsCRP浓度、白细胞数(WBC)和Sepsis评分值,比较两个感染组患者与对照组血清PCT、hsCRP、WBC计数和Sepsis评分的差异,分别比较两个感染组患者PCT、hsCRP、WBC计数和Sepsis评分治疗前后的差异。 结果治疗前,一般感染组和严重感染组患者分别与对照组相比,PCT、hsCRP、WBC计数和Sepsis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治疗后,感染组患者的各项指标与治疗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治疗后,严重感染组与一般感染组患者各指标相比,PCT、hsCRP和WBC计数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但两组Seps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821、P = 0.241)。 结论血清PCT水平、hsCRP水平与小儿支气管肺炎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CT与hsCRP检测对小儿支气管肺炎的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术前及术后监测降钙素原对感染的早期诊断及尿源性脓毒血症预防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本院于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间收治的122例肾结石或输尿管上段结石并行PCNL手术治疗的患者,根据其术后是否发生感染将其分为感染组及非感染组,将感染组根据不同感染程度及不同SOFA评分进行分组,比较不同组间的炎症指标。根据ROC曲线分析PCT及CRP的诊断价值。结果术后感染组PCT、CRP、WBC水平均明显高于术前及非感染组术后水平(P<0.05)。不同感染程度患者治疗前的PCT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血清PCT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不同感染程度患者治疗后及脓毒症组治疗后的血清CRP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但严重脓毒症及脓毒症休克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SOFA评分,术后各组间PCT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RP在评分>9分的患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PCT的曲线下面积大于CRP(P<0.05)。结论患者血清PCT水平与PCNL术后感染程度有良好的相关性,动态监测PCT变化对术后早期诊断尿脓毒血症及准确判断其进展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骨生长相关因子检测用于创伤性骨折术后感染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以300例创伤性骨折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以病原菌培养确诊术后感染病例,比较术后感染与未感染者血液hs-CRP、PCT、WBC和骨生长相关因子(BMP-7、b FGF和TGF-β)水平差异,统计术后感染者血液骨生长相关因子与hs-CRP、PCT和WBC的相关性。结果术后感染者血液hs-CRP、PCT和WBC含量显著高于未感染组(P0.05);而BMP-7、b FGF和TGF-β含量显著低于未感染组(P0.05);术后感染者血液BMP-7、b FGF和TGF-β与hs-CRP、PCT和WBC水平均呈显著负相关性(P0.05)。结论骨生长相关因子检测对创伤性骨折术后感染的早期诊断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联合血清白细胞(WBC)、红细胞沉降率(ESR)、超敏C反应蛋白(hs CRP)连续监测在骨科内固定术后早期切口感染诊断中的意义。方法观察骨科内固定术后疑似切口感染者54例,分为感染组(21例)和非感染组(33例),术前1 d及术后第1、2、3、5、7天取空腹外周静脉血3 ml检测PCT、WBC、ESR、hs CRP。结果感染组术后第3、5、7天PCT高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各时间点WB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第1、2、3天ESR、hs 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术后第5、7天ESR、hs CRP明显高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监测PCT、WBC、ESR、hs CRP可以明确骨科内固定术后早期感染的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髓内钉内固定术后感染患者的血清降钙素(PCT)水平与感染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比较髓内钉内固定术后感染28例(感染组)和髓内钉内固定术后未感染28例(对照组)的血清PCT水平,同时检测比较2组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结果。结果感染组血清PCT在术后第3天开始明显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2组术后3、7 d血清CRP、ES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GustiloⅢ型骨折患者血清PCT水平高于GustiloⅡ型骨折患者,GustiloⅣ型骨折患者血清PCT水平显著高于GustiloⅡ型及GustiloⅢ型骨折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PCT的检测较CRP、ESR更能反映髓内钉术后感染患者的感染情况,临床上在术后第3天即可较为明确地判断出感染,并可作为开放性骨折分型系统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灌注压下上尿路腔内碎石术后肾损伤患者尿液肾损伤分子-1(KIM-1)、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ys-C)和降钙素原(PCT)的变化。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行微创经皮肾镜碎石术(MPCNL)、输尿管镜碎石治疗的128例上尿路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分别测定患者术前2小时和术后2、12、24、48、72小时的尿液KIM-1和血清Cys-C水平,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患者术前2小时和术后2、4、6、12小时的血清PCT浓度。以术中灌注压力≥13.33kPa为高压组,13.33kPa为低压组,分析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KIM-1、Cys-C和PCT水平的变化及其与灌注压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术前2小时和术后2小时的KIM-1和Cys-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2、24、48和72小时各时间点的KIM-1和Cys-C水平均显著高于术前,术后12、24、48和72小时各时间点高压组患者的KIM-1和Cys-C水平均显著高于低压组(P0.05)。术后4、6和12小时各时间点高压组患者的血清PCT水平均显著高于低压组。KIM-1、Cys-C和PCT水平均与灌注压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r=0.628,0.592,0.571,P0.01)。结论:肾损伤指标KIM-1和Cys-C、感染指标PCT均与灌注压密切相关;在确保手术疗效的情况下,最高灌注压为13.33kPa,能降低肾损伤和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检测创伤性感染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与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医院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80例创伤性感染患者作为本次观察组,另外选取80例同期入院治疗且未发生感染的创伤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抽取两组患者血液检测其血清降钙素原(PCT)与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观察组术后第1天PCT和CR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第4天、第9天则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未完全控制时,血清PCT水平持续升高并于术后第4天达到高峰,较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感染控制后,PCT浓度明显下降,而CRP于术后第9天达到高峰,迟于PCT;观察组检测PCT、CRP阳性率分别为91.25%(73/80)、97.50%(78/80),明显高于对照组10.00%(8/80)、8.75%(7/80),P0.05。本次研究中以血清CRP≥50 mg/L、PCT≥10 ng/ml作为阳性诊断标准,PCT、CRP 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0.95,检测CRP、PCT对创伤性感染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且两者诊断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相比较,P0.05。结论检测创伤性感染患者血清CRP、PCT对及早诊断感染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预防及治疗早期感染,更好的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直肠癌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相关性,探讨Hey作为直肠癌早期筛查潜在指标的可能性。选择我院直肠癌患者117例(直肠癌组),根据AJCC第7版分期标准进行分期,Ⅰ期22例Ⅱ期31例、Ⅲ期39例、Ⅳ期25例。检测同期42例直肠息肉患者(息肉组)及4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血清Hcy水平。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性检验分析血清Hcy水平与直肠癌的发生与分期的相关性直肠癌组4个亚组、息肉组2个亚组血清Hcy水平均高于对照组,直肠癌组Ⅱ期、Ⅲ期、Ⅳ期血清Hcy水平高于息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直肠癌组Ⅱ期、Ⅲ期、Ⅳ期CEA、CA199、CA125水平高于对照组和息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直肠癌组Ⅰ期CEA、CA199、CA125水平与对照组、息肉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肠癌组间Hcy水平比较:Ⅰ期与Ⅱ期、Ⅲ期、Ⅳ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Ⅱ期与Ⅳ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Ⅲ期与Ⅳ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建立直线回归方程,经Spearman相关性检验,Hcy水平与直肠癌的发生呈高度正相关(r=0.80P 0.001);与直肠癌分期呈正相关(r=0.742,P 0.001)。直肠癌的发生和分期与血清Hcy水平密切相关,提示其作为肿瘤标志物具有潜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围术期血清降钙素原(PCT)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水平与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在普宁市人民医院行髋关节置换术的148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3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两组术前,术后1、3、5、7、14 d血清PCT和BMP2水平;术后1、3、6个月按Harris评分评价观察组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估患者围术期血清PCT和BMP2水平与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术前,术后1、3、5、7、14 d血清PCT和BMP2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3、5、7、14 d血清PCT和BMP2水平均较术前降低(P0.05)。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优、良、可、差分别为69、51、22、6例。髋关节功能优良者手术前后各时相点血清PCT水平均较髋关节功能中差者低,而血清BMP2水平则较高(P0.05);术后髋关节功能与围术期血清PCT水平呈负相关(P0.05),与血清BMP2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清PCT和BMP2水平可作为评价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参考指标,围术期血清PCT水平较高而BMP2水平较低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较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分析颅脑外伤术后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血清相关指标水平进行检测分析,观察其与颅脑外伤术后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颅脑外伤术后感染患者76例。将76例颅脑创伤术后感染患者设为A组,另选取同时期体检中心健康者76例设为B组,将本院同期收治的颅脑创伤术后未出现感染患者70例设为C组。应用ATB-Expression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对感染患者病原菌分析,对3组患者外周静脉血进行采集并检测PCT(降钙素原)、eNOS(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BNDF(脑源性神经营养生长因子)、ET(内皮素)、NO(一氧化氮)指标水平。结果 76例颅脑创伤术后感染患者共分离出125株病原菌,革兰阳性菌中以肺炎链球菌(13.60%)和金黄色葡萄球菌(11.20%)为主。革兰阴性菌中以肺炎克雷伯菌(16.0%)、鲍氏不动杆菌(13.60%)及大肠埃希菌(11.20%)为主;A组患者血清ET、eNOS、NO、PCT指标水平明显高于B组与C组患者,而BNDF指标水平明显低于B组、C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血清ET、eNOS、NO、PCT均略小于C组患者,而BNDF指标水平均高于C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颅脑创伤术后感染患者的治疗应首先选用常见病原菌敏感药物,待细菌培养结果得出后再对药物进行相应调整。另外,颅脑创伤术后感染患者的血清ET、NO、PCT、eNOS指标水平明显增加,而BNDF指标水平显著降低,通过血清相关指标变化可早期诊断术后颅内感染,为临床治疗争取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脊柱术后感染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可溶性白细胞(Presepsin)、红细胞沉降率(ESR)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1月到2020年1月期间实施脊柱开放手术患者3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术后291例未感染患者作为对照组,9例感染患者作为研究组。在术前及术后分别检测并记录两组患者血清中PCT、CRP、ESR、Presepsin水平。结果术前,两组患者血清PCT、CRP、ESR、Presepsin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血清PCT、CRP、ESR、Presepsin水平均有明显升高,且研究组患者血清PCT、CRP、ESR、Presepsin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项指标对于脊柱术后感染均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联合诊断符合率高达97.8%,四项指标中PCT单独诊断符合率最高,为95.4%。结论血清PCT、CRP、ESR、Presepsin水平可作为诊断脊柱术后感染的监测指标,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及早治疗有重要意义,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血清β-防御素-3(HBd-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水平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假体周围感染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感染组纳入自2011-02—2018-11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假体周围感染92例,选取同期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未感染92例作为对照组。比较组内术前、术后1 d、术后3 d、术后7 d血清HBd-3蛋白与TNFα水平,比较组间术后1 d、术后3 d、术后7 d血清HBd-3蛋白与TNFα水平,比较组间术后3 d血清CRP、ESR、WBC。结果感染组与对照组术后1 d血清HBd-3蛋白、TNFα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感染组术后3 d、术后7 d持续升高,而对照组术后3 d恢复到术前水平。感染组术后1 d血清HBd-3水平低于对照组,但术后3 d、术后7 d血清HBd-3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感染组术后1 d、术后3 d、术后7 d血清TNF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感染组术后3 d血清CRP、ESR、WB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假体周围感染患者术后3 d血清HBd-3蛋白、TNFα水平与CRP、ESR、WBC呈正相关(P 0.05)。结论血清HBd-3、TNFα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假体周围感染患者中表达水平较高,且与CRP、ESR、WBC水平呈正相关,可能对早期假体周围感染有一定的预测和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继发肺部感染患者血清胆碱酯酶(ChE)、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8年4月医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继发肺部感染患者60例作为疾病组,选取同期体检健康人60例作为健康组,检测两组血清ChE、TNF-α水平;根据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将疾病组分为2个亚组:轻度组(CPIS≤6分),重度组(CPIS6分),比较两组患者血清ChE、TNF-α水平,分析两者与重型颅脑损伤继发肺部感染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疾病组血清ChE、TNF-α水平均低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血清ChE水平低于轻度组,TNF-α水平和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高于轻度组。经Spearman相关分析,疾病组患者血清ChE水平与CPIS评分呈负相关(r=-0.438,P=0.000);TNF-α水平与CPIS评分呈正相关(r=0.216,P=0.028)。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ChE、TNF-α联合诊断重度颅脑损伤并发肺部感染严重程度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26高于单一指标检测。结论重型颅脑损伤继发肺部感染患者血清ChE、TNF-α水平异常升高,随着感染加重ChE水平有所降低,TNF-α水平升高,两者联合可帮助评估患者感染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单肺通气时间对食管癌根治术后肺泡灌洗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值和血清炎症指标及早期肺部感染的影响。方法选择限期行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患者90例,按胸腔镜下单肺通气时间分为T1组(0.5~1.5 h)、T2组(1.5~2.5 h)和T3组(2.5 h),术后立即取左侧通气肺和右侧萎陷肺纤支镜灌洗液,ELISA法测定IL-6、TNF-α水平;分别在术后1、3、5 d检测患者体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计数(WBC)情况,观察术后3 d内各组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率。结果各组右侧萎陷肺IL-6值均较左侧通气肺升高,T2、T3组右侧萎陷肺TNF-α值较左侧通气肺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萎陷肺组间比较,随单肺通气时间延长,TNF-α、IL-6值逐渐升高,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肺通气肺组间比较,随单肺通气时间延长,IL-6值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3组TNF-α值较T1、T2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3组患者术后第3、5 d PCT值均较T1、T2组升高(P0.05),而三组患者各时点CRP、WB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组患者术后3 d内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T1组(P0.05)。结论随着单肺通气时间的延长,肺组织局部及全身炎症介质释放增多,肺部感染的发生几率越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