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80例恶性淋巴瘤患者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恶性淋巴瘤患者中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感染率及其与化疗后肝功损害发生和严重程度关系。方法对80例初诊恶性淋巴瘤患者不同性别、年龄、分期、分型中HBV感染进行评价,比较HBV感染的患者与非感染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肝功损害情况。结果 80例恶性淋巴瘤伴HBV感染者(HbsAg阳性)15例(占18.75%),男性感染率较女性高,30~60岁组感染率最高,伴HBV感染患者几乎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分期间感染率差别不大,B细胞与T细胞来源患者间HBV感染无明显差异;伴有HBV感染的恶性淋巴瘤患者化疗过程中肝功损害常见,且程度较严重。结论 NHL伴HBV感染率高,化疗后肝功损害发生率高,提早给予抗HBV病毒治疗可控制HBV复制,同时减轻化疗后肝功损害,为淋巴瘤患者正规治疗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对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化疗后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病例配对分析,比较67例HBsAg( )与67例HBsAg(-)的NHL患者化疗后肝功能变化情况。结果:经过二周期以上的正规化疗后,HBsAg(+)组肝功能损害发生率占53.7%(36/67),明显高于HBsAg(-)组肝功能损害发生率16.4%(11/67),(P<0.005)。结论:HBV感染的NHL患者化疗易引起肝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的恶性淋巴瘤患者化疗后肝功能变化。方法:收集本院确诊HBV感染恶性淋巴瘤接受化疗患者278例,检测并比较HBV感染合并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HL)及非霍奇金淋巴瘤(non hodgkin lymphoma,NHL)患者化疗后肝功能变化特点。结果:HBV感染的恶性淋巴瘤患者化疗后肝功能损害发生率47.8%(133/278)。HL组肝功能损害发生率37.0%,低于NHL组的54.7%(χ~2=8.263,P=0.003),HL组重度肝功能损害(Ⅲ度+Ⅳ度)率3.7%(4/108),低于NHL组的13.5%(23/170)(χ~2=7.271,P=0.005)。治疗前HBV-DNA>104copy/m L患者肝功能损害发生率42.3%(58/137),<104 copy/m L患者肝功能损害发生率53.2%(75/1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282,P=0.045);但是治疗前HBV-DNA>104 copy/m L患者重度肝功能损害发生率14.6%(20/137)高于<104 copy/m L患者重度肝功能损害发生率5.0%(7/141)(χ~2=7.355,P=0.006)。结论:恶性淋巴瘤合并乙肝病毒感染化疗后肝功能损害明显,NHL患者更易感染,临床诊疗时需注意监测并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恶性淋巴瘤发病的关系。方法检测69例淋巴瘤患者的肝功能和乙肝5项,随机抽取了69例其他恶性肿瘤患者(原发肝细胞肝癌及伴有肝转移患者除外)和69例初次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分析。结果淋巴瘤患者的HBsAg阳性率为26.09%,明显高于其他恶性肿瘤患者(11.59%,P=0.029)和健康对照者(8.70%,P=0.007)。HBsAg阳性的淋巴瘤患者化疗诱发的肝功能异常率33.33%(6/18),明显高于HBsAg阴性的淋巴瘤患者26.83%(11/41),本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淋巴瘤患者的HBsAg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恶性肿瘤和普通对照人群,有关淋巴瘤HBV携带者的化疗相关肝功能损害需要更大样本量的进一步研究来探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PHC)患者HBV感染及AFP的关系.方法:应用ELISA及放射免疫技术分别测定12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二对半(HBV-M)及AFP.结果:122例PHC患者中,HBsAg阳性110例(90.2 %),阴性12例(9.8 %) ,HBsAg阳性者AFP中位数1 110 ng/mL,阴性者147 ng/mL,二者有非常显著意义(P<0.005),HBsAg阳性的PHC患者AFP升高的高峰年龄与其发病高峰年龄大致相符.PHC患者HBV感染模式分析中,HBV感染117例,感染率为95.9 %,HBeAb及HBcAb各项感染率分别为90.2 %、0.8 %、7.4 %、71.3 %和89.3 %;感染模式"小三阳"77例(63.1 %),HBsAg及HBcAb二项阳性16例(13.1 %),"大三阳"9例(7.4 %),HBsAg及HBeAb二项阳性5例(4.1 %),全阴5例(4.1 %),HBeAb及HBcAb二项阳性4例(3.3 %),HBsAg单项阳性3例(2.5 %),HBsAb、HBeAb及HBcAb三项阳性1例(0.8 %),HBcAb单项阳性1例(0.8 %).PHC患者HBV-M及AFP结果对比,HBV-M阳性者AFP升高(68.4 %)的比例明显高于AFP正常组(31.6 %)(P<0.005),而HBV-M阴性者AFP升高(20.0 %)的比例明显低于AFP正常组(80.0 %)(P<0.01),HBV-M阳性者AFP升高(68.4 %)的比例明显高于HBV-M阴性者(20.0 %)(P<0.025).结论:HBV是原发性肝癌发生重要病因,在PHC患者中,AFP升高与HBV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南通地区初治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38例初治NHL患者临床资料,统计HBV血清学标志阳性患者的比例,并与同期急诊外伤患者HBV检出率比较。结果:138例NHL患者HBsAg阳性率13.77%,明显高于对照组5.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抗-HBc阳性率36.96%低于对照组54.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B细胞NHL与T细胞NHL患者HBsAg阳性率、HBsAb阳性率、HbcAb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17% vs 15.79%,54.17% vs 51.75%,41.67% vs 35.09%,P>0.05)。结论:在南通地区NHL患者HBV感染率高于普通人群,与NHL的发病有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7.
抗结核药对186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肝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段火生  岳华山  赵毅 《重庆医学》2005,34(11):1697-1698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不同感染状态合并肺结核化疗方案与肝损害发生率。方法以186例乙肝病毒感染合并肺结核患者为治疗对象,用SpnzL3v方案观察该方案对肝功能的影响。结果52例HBV核心抗IgM抗体(HBcAb IgM)阳性患者中14例(26.90%)出现肝损害,48例HBcAb IgM阴性患者3例(6.25%)出现肝损害,HBcAb IgM阳性与阴性肝损害率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HBV感染合并肺结核患者在化疗开始前作HBcAb IgM检测,对新近HBV感染,病毒复制活跃的肺结核患者选择SpnzL3v方案较为合理,同时应加强保肝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我校入学新生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感染情况,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对344名学生进行肝功检测和HBsAg筛选,肝功能异常及HBsAg阳性者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乙肝“两对半”。结果 肝功能异常者25例,阳性率为7.27%,HBsAg阳性率为11.34%。男性HBsAg阳性率为8.14%,女性为3.20%。25例肝功异常者中24例HBsAg阳性。39例HBsAg阳性者中,16例HBsAg和HBcAb皆为阳性(男9例,女7例)。受检男性的e抗原及e抗体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女性。结论 我校学生中肝功能异常与HBV感染关系密切,男性HBV的感染率明显高于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恶性淋巴瘤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以96例恶性淋巴瘤患者作为病例组,96例健康体检者和96例非原发性肝癌的恶性肿瘤患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和肿瘤对照组。结果96例恶性淋巴瘤患者中伴HBV感染59例,感染率为61.5%,与肿瘤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HBsAg阳性22例。阳性率为22.9%,与肿瘤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恶性淋巴瘤患者中,Ⅲ、Ⅳ期患者伴HBV感染明显高于Ⅰ、Ⅱ期(P〈0.01)。结论恶性淋巴瘤患者中伴HBV感染高于一般人群及其他肿瘤患者。HBV感染可能在恶性淋巴瘤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榆林市城区居民(健康体检者)1705例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及其乙肝“两对半”感染模式的调查。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定性检测被检者血清HBV标志物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五项指标,结果:1705份血清标本中HBsAg阳性者91份,阳性率5.3%;HBsAb阳性者724份,阳性率42.5%;“大三阳”17份,占所调查人群的1%,占HBsAg阳性者18.7%;“小三阳”47份,占所调查人群的2.7%,占HBsAg阳性人群的51.6%;HBsAg、HBcAb两项阳性者26份,占所调查人群之1.5%,占HBsAg阳性人群的28.6%,结论:榆林市城区居民HB sAg阳性的检出率明显低于资料报道我国人群HBsAg检出率(9.8%)[1];HBsAb阳性率较高(42.5%),可能与城区居民保健意识增强,接种乙肝疫苗有关,“小三阳”感染模式明显多于“大三阳”感染者“小三阳”模式与HBsAg、HBcAb两项阳性模式为HBsAg阳性者的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不同模式与乙型肝炎病毒外膜大蛋白(HBV-LP)及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载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临床上乙型肝炎的诊断及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与参考依据。方法:对1210例临床采集的血清标本同时检测其乙肝标志物、HBV-LP以及HBV-DNA载量。结果:I(大三阳)模式组,即HBsAg、HBeAg、HBcAb阳性的患者,HBV-LP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余各个血清模式组(P<0.05);同时I(大三阳)模式组HBV-DNA阳性率也高于其余各个血清模式组(P<0.05)。I(大三阳)组的HBV-DNA载量显著高于II(小三阳)组(P<0.05);II(小三阳)模式组与III(HBsAg、HBcAb阳性)模式组相比,HBV-DNA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感染模式中,血清HBV-LP与HBV-DNA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V-LP能较准确地反映HBV复制水平,是监测HBV感染者体内病毒复制疾病进展与疗效的较好指标;HBV血清标志物、HBV-LP和HBV-DNA载量三者联合检测有利于全面监测乙肝病情和提高乙肝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100例NHL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20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之间的HBV感染率和乙肝表面抗原(HVs Ag)阳性率,分析不同病例类型NHL患者的临床资料与HBV感染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的HBV感染率为39%(39/100),Hbs Ag阳性率为27%(27/100);对照组的HBV感染率及Hbs Ag阳性率分别为21%(42/200)和15%(30/200),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的感染率不但与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病理类型有相关性,而且也与其临床分期有明显相关性(P0.05),但是HBV的感染率与患者年龄和性别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NHL与HBV感染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临床上给予一定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上海宝山区民工子女乙肝流行状况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上海郊区民工子女现阶段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现状,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调查上海市宝山区9所民工子弟学校7~15岁非本地户籍民工子女7 239例和同年龄段城区本地户籍学生5 823例,检测外周血中乙肝标志物。调查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和乙肝感染率,并与该地区本地户籍同年龄例群及该年龄段全国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比较。结果民工子女HBsAg阳性率为3.0%,本地户籍儿童HBsAg阳性率为0.6%,两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1);民工子女中11~15岁组儿童HBsAg阳性率高于7~10岁组(2.0%vs 4.9%,P<0.001)。民工子女HBV感染率高于本地户籍儿童(6.1%vs 2.34%,P<0.001)。民工子女11~15岁组HBV感染率高于7~10岁组儿童(9.6%vs 3.8%,P<0.001);男生感染率高于女生(7.0%vs 5.0%,P=0.02)。民工子女乙肝疫苗接种率为75.86%,低于本地户籍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率(94.98%),两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民工子女HBsAg阳性率显著高于上海本地户籍儿童,且高于2006年全国乙肝血清学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中同年龄组例群HBsAg阳性率,乙肝疫苗接种率低是其主要原因,需进一步加强民工子女计划免疫接种的宣传和监督。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男性吸毒人群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状况及感染模式。方法采取现况调查的方法,随机抽取长沙市某戒毒所戒毒的452名男性毒瘾者,用ELISA法进行HBV感染标志物检测。结果该男性吸毒人群HBsAg携带率为36.5%,HBV总感染率为88.3%,明显高于全国一般人群;不同吸毒时长、不同注射吸毒时长HBV感染率有统计学差异;吸毒人群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模式有22种,其中以HbsAb:HbsAg、HbsAb:HbsAb、HbeAb、HbcAb;HbsAb、HbeAb;HbsAb、HbeAb、HbcAb;HbsAg、HbeAg、HbcAb等6种为多见,阳性构成分别为37.34%、12.53%、9.52%、7.02%、5.26%和4.26%。结论吸毒人员为HBV感染的高危人群,应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来控制该人群乙型肝炎的传播和流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梅毒合并感染肝炎患者乙肝病毒的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为临床研究提供有效的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7月—2013年1月在该院治疗梅毒的患者166例,将其设为观察组;同期选取在该院健康体检患者402例,将其设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观察组中乙肝病毒感染率30.72%,"大三阳"的阳性率为50.98%,"小三阳"的阳性率为39.22%;对照组中乙肝病毒感染率17.91%,"大三阳"的阳性率为30.56%,"小三阳"的阳性率为55.55%。两组患者乙肝病毒携带率、"大三阳"的阳性率及"小三阳"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健康患者,梅毒患者乙肝病毒的感染率较高,应对梅毒患者在乙肝病毒的传播上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阐明HBs、HBx基因与HBVM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以HCCs、LCir、SeCH、CHB以及ASCs作为研究对象,应用ELISA法检测研究对象血清中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应用PCR技术、探针杂交法及免疫化学自显影法定性检测HBs、HBx基因。结果:在研究对象中,HBsAg+HBeAb+HBcAb、HBsAg+HBeAg+HBcAb和HBsAg+HBcAb模式阳性率分别为:53.3%、27.0%和11.8%;除ASCs组外,各临床类型肝病HBsAg+HBeAb+HBcAb模式阳性率均高于HBsAg+HBeAg+HBcAb模式的阳性率,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SCs组比较,HCCs组的HBx基因阳性率明显高于ASCs组(P〈0.05),其余各组均无明显差别(P〉0.05)。与ASCs组比较,LCir和SeCH组病人中的HBs基因阳性率显著高于ASCs组(P〈0.025),其余各组无明显差异(P2〉0.05);以HBsAg模式作为对照时,各HBVM模式的HBs、HBx基因阳性率与HBsAg模式的阳性率无明显差别(P〉0.05);但在HBsAg+HBeAg+HBcAb模式中阳性率显著高于HBsAg+HBeAb+HBcAb模式的阳性率(P〈0.001);HBsAg+HBcAb模式中的HBx基因阳性率也显著高于HBsAg+HBeAb+HBcAb模式的阳性率(P〈0.001)。结论:HBsAg+HBeAb+HBcAb模式与肝病的发病关系似乎比HBsAg+HBeAg+HBcAb模式更为密切;HBx基因与HCCs的发生存在密切关系,而HBs基因与LCir、SeCH的发生关系密切。HBs、HBx基因与HBsAg+HBeAg+HBcAb模式关系密切,而HBx基因还与HBsAg+HBcAb模式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观察替比夫定及恩替卡韦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化疗期间抗病毒作用及不良反应。方法:NHL合并HBV感染患者50例,化疗前HBV DNA水平2×103~2×104 IU/mL,6周期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及强的松方案化疗同时服用替比夫定600 mg/d或恩替卡韦500 mg/d抗病毒治疗,对2种抗病毒药物间HBV再激活、病毒突破相关性肝炎突发、原发性无应答、肝衰竭、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服用替比夫定或恩替卡韦均有轻微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均无原发性无应答与肝衰竭发生;2周期化疗及4周期化疗后2组HBV再激活率及肝炎突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周期化疗后,服用替比夫定组HBV再激活率为28.0%,肝炎突发率为32.0%,服用恩替卡韦组HBV再激活率为4.0%,肝炎突发率为8.0%,2组肝炎突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HL合并HBV感染化疗前HBV DNA水平2×103~2×104 IU/mL的患者,口服替比夫定及恩替卡韦对预防原发性无应答及肝衰竭都有很好的效果,并且都有较好的药物安全性,但多次化疗后恩替卡韦比替比夫定有更低的肝炎突发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