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2 毫秒
1.
目的探讨与大肠癌术后并发院内感染相关的危险因素,以指导临床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 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2月收住本院的80例大肠癌根治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8例,女性32例。患者年龄41~79岁,平均年龄(59.5 ± 18.5)岁。住院期间发生院内感染19例。对患者年龄、性别、病变部位、基因类型、感染部位、病原菌类型、围术期接受激素/抗菌药物的情况以及住院时间等维度的指标进行比较,考察与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相关的影响因素。 结果大肠癌患者术后是否发生院内感染,与其年龄(OR = 9.67,95%CI:1.13~16.83)、基因类型(HER-2)(OR = 7.32,95%CI:1.32~19.81)、感染部位(OR = 5.98,95%CI:1.25~10.74)、病原菌类型(OR = 6.44,95%CI:1.06~14.73)、围术期激素/抗菌药物的使用(OR = 0.66,95%CI:0.02~3.88)、住院时间(OR = 4.79,95%CI:1.00~9.91)等因素均有相关性,其中,> 60岁(χ2 = 11.18、P = 0.02)、HER-2(+)(χ2 = 9.89、P = 0.04),伤口/吻合口的感染(χ2 = 7.21、P = 0.01)、合并G-杆菌感染(χ2 = 11.33、P = 0.03)以及围术期使用激素/抗菌药物(χ2 = 10.94、P = 0.04)、住院时间长(χ2 = 5.91、P = 0.03)均是其相关危险因素。 结论临床科室需加强对大肠癌患者术后住院期间发生感染的监控和防范,合理应用激素或抗菌药物,加强对手术吻合口处的清洁和消毒,尤其对于老龄患者,需尽量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和提高免疫力,以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手术后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的危险因素,为医院相关控制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及χ2检验分析533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索HAP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果纳入的研究对象中共89例发生HAP,感染率为16.70%;采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为患者年龄、手术类型、麻醉类型、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美国麻醉师协会(ASA)评分、植入物、应用抗菌药物、术前住院天数、术后住院天数及全部住院天数(P均< 0.05);进一步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年龄(OR = 4.08,95%CI:2.18~7.65)、ASA评分(OR = 4.44,95%CI:2.06~9.59)及全部住院天数(OR = 2.90;95%CI:1.21~6.97)是HAP的独立危险性因素;而择期手术(OR = 0.54;95%CI:0.30~0.97)及使用抗菌药物(OR = 0.31;95%CI:0.12~0.79)是独立的保护性因素。 结论针对危险性因素做好有效的预防是控制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体质指数与糖尿病伴感染性疾病的相关性以及糖尿病伴感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 方法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长沙市中心医院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590例糖尿病伴感染性疾病患者(观察组)和610例未合并感染性疾病的糖尿病患者(对照组)的体质指数(BMI),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结果观察组患者体质指数低于对照组(t = 6.687、P < 0.001);按BMI进行分层,两组患者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50.128、P < 0.001)。观察组患者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占65.7%),其次为消化道感染(11.59%)、泌尿道感染(9.05%)、上呼吸道感染(7.78%)、皮肤(3.33%)以及其他部位感染(2.5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体质指数升高是糖尿病伴感染性疾病的保护因素(OR = 0.778,95%CI:0.648~0.934);而年龄增长、伴慢性阻塞性肺病和肝硬化是糖尿病伴感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OR = 1.614,95%CI:1.365~1.908;OR = 3.076,95%CI:1.745~5.424;OR = 6.717,95%CI:0.740~60.951),但肝硬化作为危险因素在回归方程中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糖尿病伴感染性疾病与体质指数相关,但需要进一步细化分析其作用;糖尿病患者特别是高龄及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肝硬化的患者应特别注意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的耐药性及其致医院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浙江省青田县人民医院2008年7月-2011年12月ESBLs^+菌引起的医院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病例80例,并按数字表法随机选择同期160例ESBLs-菌医院感染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危险因素,并使用K—B纸片琼脂扩散法测定其对16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住院时间≥10d,转入院或再次入院,给氧,侵入性操作,使用抗酸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7d,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及联合应用抗菌药物1〉3d与医院获得性下呼吸道ESBLs’菌感染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给氧(OR=8.613,95%CI:1.870—39.659)、侵入性操作(OR=5.900,95%CI:1.885~18.467)、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OR=7.465,95%CI:2.364—23.578)、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OR=4.481,95%CI:1.197~16.781),以及联合应用抗菌药物≥3d(OR=5.346,95%CI:1.717~16.643)是医院获得性下呼吸道ESBLs’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哌酮/他唑巴坦及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较低(〈30.00%),对大部分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及磺胺类药物的耐药率较高。结论医院获得性下呼吸道ESBLs’菌感染主要与医院的侵入性操作及抗菌药物的使用有关,ESBLs’分离的耐药率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的风险评估对医院感染的预防作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孝感市中心医院1 626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住院期间是否发生医院感染分为感染组(520例)和对照组(1 106例)。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并形成风险评估量表,对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352例住院患者进行医院感染风险评估。 结果住院时间> 15 d、使用三联抗菌药物、使用呼吸机、留置导尿管、全身麻醉、合并肝病、合并血液性疾病、合并糖尿病、激素治疗、放疗或化疗、手术时间> 3 h以及侵入性操作均为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 0.05)。建立风险评估量表后医院感染发生率为25.00%,低于评估量表建立前的31.98%(χ2 = 6.622,P < 0.05)。 结论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的风险评估模型可有效评估患者感染风险,为医院感染的预防提供依据,并可有效降低医院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骨科老年患者术后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为预防和控制骨科老年患者术后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8月本院骨科住院手术的老年患者1 336例,男534例,女802例,年龄60~98岁,平均(68.86±7.58)岁。回顾性调查所有病例资料,并对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2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医院感染率为3.14%。感染部位以泌尿系统感染(45.45%)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下呼吸道感染(31.82%),手术部位感染(18.18%)。经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表明:侵入性操作(OR=3.460,95%CI:1.512~7.919),曾住ICU (OR=3.488,95%CI:1.628~7.473)及住院时间长(OR=5.741,95%CI:1.351~24.389)是骨科老年患者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骨科老年患者术后易受多因素影响发生医院感染,应针对危险因素采取有效预防措施,降低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前列腺术后膀胱痉挛患者的院内感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分析360例前列腺疾病患者术后发生院内感染的情况以及患者的年龄、手术方式、导尿管留置时间、手术持续时间、原发疾病种类、合并糖尿病情况、合并高血压情况以及术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等因素。结果入组患者术后院内感染发生率为30.56%。≥65岁(x~2=9.752,P=0.013)、经尿道手术(x~2=10.751,P=0.009)、导尿管留置时间≥7 d(x~2=9.372,P=0.014)、手术持续时间≥60 min(x~2=6.273,P=0.028)、合并糖尿病(x~2=7.852,P=0.023)以及术前未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x~2=12.748,P=0.007)的患者感染发生率较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发生院内感染与年龄(b=1.783,95%CI:1.618~1.904)、导尿管留置时间(b=1.465,95%CI:1.288~1.593)、手术持续时间(b=1.465,95%CI:1.288~1.593)、合并糖尿病情况(b=1.587,95%CI:1.427~1.652)呈正相关关系;与手术方式(b=-1.273,95%CI:-1.394~-1.183)、术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b=-1.234,95%CI:-1.392~-1.178)呈负相关关系。结论高龄、开放手术、手术时间和导尿管留置时间长、合并糖尿病以及未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是前列腺术后发生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疾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 方法选取本院血液科2012年1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86例恶性血液疾病患者,根据是否发生医院感染,分为医院感染组和非医院感染组。统计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分析潜在可疑危险因素与恶性血液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关系,筛选发病的相关因素。 结果86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中34例发生医院感染,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为39.53%。医院感染组和非医院感染组在合并糖尿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糖皮质激素、住院时间、营养不良、中性粒细胞计数、中粒细胞缺乏时间、白细胞计数、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和住院季节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糖尿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糖皮质激素、住院时间、营养不良、中性粒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和住院季节为恶性血液疾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 0.05)。 结论合并糖尿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糖皮质激素、住院时间、营养不良、中性粒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和住院季节为恶性血液疾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LCBDE)及一期缝合术后发生胆瘘及胆总管狭窄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自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湖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2例行LCBDE胆总管一期缝合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行回顾性对列研究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全组患者术后胆瘘及胆总管狭窄发生率分别为11.9%(11/92)和18.5%(17/92)。合并糖尿病、胆总管直径<1 cm、由胆总管一期缝合手术操作例数<30例的主刀医师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胆瘘及胆总管狭窄的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上述三个因素是LCBDE胆总管一期缝合术后胆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糖尿病:OR(95%CI)4.782(1.176~19.439),P=0.029;胆总管直径<1 cm:OR(95%CI)5.743(1.535~21.481),P=0.009;胆总管一期缝合手术操作例数<30例:OR(95%CI)4.693(1.251~17.612),P=0.022],同时上述三个因素也是术后胆总管狭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糖尿病:OR(95%CI)3.455(1.147~10.406),P=0.028;胆总管直径<1 cm:OR(95%CI)4.667(1.500~14.518),P=0.008;胆总管一期缝合手术操作例数<30:OR(95%CI)3.094(1.049~9.121),P=0.041]。结论 合并糖尿病、胆总管直径<1 cm、主刀医师经验不足(操作例数<30例)是LCBDE胆总管一期缝合术后发生胆瘘及胆总管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存在糖尿病或胆总管直径<1 cm的患者应避免行胆总管一期缝合术;在学习曲线内的主刀医师应采取合理的胆总管一期缝合方式以避免术后胆瘘及胆总管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重症监护病房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影响因素及对院内感染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1128例重症患者,根据其是否发生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分为观察组(65例)和对照组(1063例)。应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重症患者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128例重症患者出现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65例,发生率为5.76%(65/1128)。65例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患者共分离病原菌79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43.04%(34/79);其次为真菌和革兰阳性菌,分别占25.32%(20/79)和24.05%(19/79)。两组合并糖尿病、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留置导尿管时间及24 h尿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及合并高血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糖尿病(OR=0.443,95%CI:0.228~0.860)、侵入性操作(OR=1.613,95%CI:1.163~2.104)、留置导尿管时间(OR=2.719,95%CI:2.314~4.106)、24 h尿量(OR=4.362,95%CI:1.974~10.915)是重症监护室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合并糖尿病、侵入性操作、留置导尿管时间等。医务人员应采取相关措施以避免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发生,从而进一步减少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产妇会阴侧切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的分布特征,分析影响产妇会阴侧切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会阴侧切切口感染的防治提供依据。 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2018年10月重庆市开州区人民医院产科收治的461例会阴侧切产妇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细菌培养结果分为感染组(46例)和未感染组(415例)。统计会阴侧切后切口感染病原菌种类和构成比,采用Logistic非条件回归分析产妇会阴侧切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 结果入组产妇会阴侧切切口感染率为9.98%(46/461);共检出菌株43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占53.49%(23/43),革兰阳性菌占39.53%(17/43)。大肠埃希菌和表皮葡萄球菌为会阴侧切切口感染主要致病菌,检出率分别为25.58%和23.26%。54.35%(25/46)产妇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原菌感染。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产妇会阴侧切术后切口感染与产妇BMI、阴道产检次数、胎膜早破、产程、切口长度、助产士工作年限、术后住院时间、妊娠期合并糖尿病、生殖道感染有关(P均< 0.05),而与产妇年龄、是否为初产妇、是否急诊分娩无关(P均>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产妇BMI (OR = 2.282、95%CI:1.958~8.265、P < 0.001)、阴道产检次数(OR = 1.855、95%CI:1.065~4.682、P = 0.002)、胎膜早破(OR = 2.085、95%CI:1.730~7.165、P < 0.001)、生殖道感染(OR = 2.732、95%CI:2.015~10.562、P = 0.015)、妊娠期合并糖尿病(OR = 3.337、95%CI:2.356~12.526、P < 0.001)、产程(OR = 1.714、95%CI:1.305~4.928、P < 0.001)均为产妇会阴侧切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受多种因素影响,产妇会阴侧切切口感染发生率较高,大肠埃希菌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要致病菌。临床应对增加切口感染发生率的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干预,以降低会阴侧切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延迟出院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7月择期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BMI、ASA分级、手术时间、麻醉方式、术中失血量、术中输液量、术中阿片类药物用量、术中血管活性药物用量、PACU停留时间、术后随访静息疼痛评分、术前住院时间、术前合并症、术后并发症及转归情况。根据术后住院时间将患者分为两组:正常出院组(术后住院时间≤14 d)和延迟出院组(术后住院时间>14 d),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延迟出院的因素。结果共纳入908例患者。单因素分析显示,与正常出院组比较,延迟出院组的年龄明显偏高,术中失血量明显增多,手术时间、PACU停留时间、术前住院时间明显延长,术前合并症、术后并发症明显增多(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0岁(OR=2.075,95%CI 1.287~3.346,P=0.003)、手术时间>3 h(OR=1.997,95%CI 1.181~3.375,P=0.010)、术中失血量≥800 ml(OR=2.898,95%CI 1.449~5.794,P=0.003)、PACU时间>60 min(OR=1.745,95%CI 1.064~2.859,P=0.027)、术前住院时间≥7 d(OR=1.805,95%CI 1.114~2.924,P=0.016)、术前有合并症≥2个(OR=2.912,95%CI 1.513~5.825,P=0.003)是导致患者延迟出院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患者年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PACU停留时间、术前住院时间及术前合并症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出院延迟的独立危险因素,针对危险因素进行有效干预是缩短住院时间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医院获得性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nKP BSI)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为治疗nKP BSI提供依据。 方法对2014年5月至2019年4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nKP BSI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年龄、性别、住院科室、合并疾病、感染原发灶、有创治疗措施、临床最终结局及药敏试验结果等)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28 d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90例nKP BSI患者中以男性居多(64/90、71.1%),年龄中位数为67.5(56.75,82.25)岁,来自本院16个诊疗单元,最常见于ICU(16/90、17.8%),其次为消化内科(12/90、13.3%)和肾内科(11/90、12.2%)。入组nKP BSI患者并发症中最常见为肺部感染(52/90、57.8%)。患者常见原发感染灶为下呼吸道感染(33/90、36.7%)、胆道感染(17/90、18.9%)和导管相关性感染(12/90、13.3%)。患者侵入性诊疗操作以尿管插入(38/90、42.2%)为主,其次为中心静脉置管(35/90、38.9%)。入组患者共分离90株分离株,其中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RKP)17例(18.9%),CRKP患者28 d病死率高达52.9%(9/17)。90例nKP BSI患者28 d病死率为31.1%(28/9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itt菌血症评分(PBS)≥ 3分(OR = 5.614、95%CI:1.298~24.577、P = 0.021),Charlson并发症指数(CCI)≥ 6分(OR = 6.862、95%CI:1.480~31.824、P = 0.014)及呼吸衰竭(OR = 18.534、95%CI:1.557~220.628、P = 0.021)均为影响nKp BSI患者28 d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nKp BSI多发于老年男性,下呼吸道及胆道感染为其常见的原发疾病,尿管插入与中心静脉置管为该病发生的重要医源性因素;该病患者PBS≥ 3分、CCI≥ 6分及合并呼吸衰竭为影响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此类患者应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PCNL)术后并发尿源性脓毒血症术前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运用Meta分析方法综合分析2006年1月至2016年12月PCNL术后尿源性脓毒血症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文献。 结果共筛选出相关文献18篇,经分析结果显示有9个危险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OR值及95%CI分别为:女性3.89(2.07,7.31);年龄(≥60岁)1.71(1.23,2.39);糖尿病3.15(2.10,4.72);血常规(白细胞≥10×109/L)2.86 (1.66,4.92);尿常规(白细胞≥+)2.43(1.35,4.37);尿培养(阳性)1.60(1.12,2.29);结石大小(≥2 cm)1.94(1.49,2.54);鹿角形结石3.07(1.78,5.31);肾积水(中重度)1.57(1.02,2.43)。 结论高龄(≥60岁)、女性、合并糖尿病或术前感染、结石≥2 cm、鹿角形结石、肾积水较重的患者PCNL术后更易发生尿源性脓毒血症。  相似文献   

15.
??Related risk factors of pancreatic fistula after pancreatic surgery: A report of 303 cases LIU Bao-chuan??GE Chun-lin. Department of Pancreatic Surger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Shenyang 110001??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GE Chun-lin??E-mail??gechunlin@139.com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isk factors of pancreatic fistula in patients after pancreatic operation.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303 cases of pancreatic operation performed from February 2012 to January 2015 in the First Hospital of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included 50 postoperative pancreatic Fistula cases. The potential risk factors of pancreatic fistula were analyzed by univariate and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s The un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risk factors of pancreatic fistula included sex, pathological type, dilatation of pancreatic duct, operation time,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preoperative Hb, pre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serum TBIL??P<0.05??. The multivariate nonconditional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risk factors of pancreatic fistula included gender??OR??12.001??95%CI 3.049—47.230??P=0.00??, duodenal cancer and vater cancer in pathological diagnosis??OR??1.605??95%CI=1.108—2.324??P=0.00??, dilatation of pancreatic duct??OR??1.177??95%CI 0.188—0.468??P=0.00??, time of surgery??OR=1.641??95%CI 1.173—2.339??P=0.00??,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OR=1.096??95%CI 1.094—1.099??P=0.00??,preoperative hemoglobin??OR=0.888??95%CI 0.823—0.921??P=0.00??, preoperative serum total bilirubin??OR=1.359??95%CI 1.335—1.381??P=0.00??, postoperative serum total bilirubin??OR=1.030??95%CI 1.064—1.004??P=0.00??. Conclusion Male??high serum total bilirubin before and after surgery, duodenal cancer and vater cancer in pathological diagnosis ar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of the incidence of pancreatic fistula??and dilatation of the main pancreatic duct can reduce the risk of pancreatic fistula.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个体化预测老年急性胆囊炎患者发生术后感染的风险列线图模型的建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因急性胆囊炎于眉山市人民医院行胆囊切除术治疗的233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使用单因素法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然后用筛选出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对模型的预测性及准确度进行验证。结果 年龄≥70岁(OR 3.032,95%CI 1.289~7.132)、糖尿病(OR 3.321,95%CI 1.452~7.599)、肝硬化(OR 2.543,95%CI 1.004~6.438)、胆囊结石(OR 9.051,95%CI 1.833~44.687)、胆囊周边积液(OR 3.264,95%CI 1.428~7.459)及白细胞计数>10×109/L(OR 3.873,95%CI 1.673~8.966)是老年急性胆囊炎患者发生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以上6项独立危险因素,建立相关列线图预测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验证,内部验证和外部验证的C-index指数分别为0.782和0.735。校正曲线分析显示,训练集和验证集的校正曲线和理想曲线拟合均较好,预测值同实测值均基本一致。ROC曲线分析显示,训练集和验证集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52(95%CI 0.821~0.883)和0.838(95%CI 0.812~0.864),说明本次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精准度。结论 年龄≥70岁、糖尿病、肝硬化、胆囊结石、胆囊周边积液及白细胞计数>10×109/L是老年急性胆囊炎患者发生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关列线图模型的建立对临床筛查高危人群和制定针对性防治措施具有指导意义,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肺孢子菌性肺炎(PCP)患者病情的影响因素。 方法分析2009年1月至2017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1 001例AIDS合并PC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PaO2将患者分为轻度PCP组(PaO2 ≥ 70 mmHg)(543例)和中重度PCP组(PaO2 <70 mmHg)(458例),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年龄、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增高、肺部混合感染、低蛋白血症和气胸等因素是否影响AIDS合并PCP患者的病情进展。 结果轻度PCP组和中重度PCP组患者气胸发生率分别为1.1%(6/543)和7.6%(35/4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7.027、P < 0.001);轻度PCP组和中重度PCP组患者肺部混合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86.4%(469/543)和95.0%(435/4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1.027、P < 0.001);轻度PCP组和中重度PCP组患者低蛋白血症发生率分别为29.47%(160/543)和42.58%(195/4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8.658、P < 0.001);轻度PCP组和中重度PCP组患者中LDH ≥ 350 U/L者分别为32.04%(174/543)和61.57%(282/4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87.338、P < 0.001)。单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年龄≥ 50岁、LDH ≥ 350 U/L、肺部混合感染、低蛋白血症和气胸等因素在轻度和中重度PCP两组患者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OR = 0.489、95%CI:0.354~0.676、P < 0.001,OR = 0.294、95%CI:0.227~0.382、P < 0.001,OR = 0.335、95%CI:0.206~0.545、P < 0.001,OR = 0.563、95%CI:0.434~0.732、P < 0.001,OR = 0.135、95%CI:0.056~0.324、P < 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引起AIDS合并PCP患者病情加重的独立风险因素为年龄≥ 50岁(OR = 0.410、95%CI:0.288~0.582,P < 0.001)、肺部混合感染(OR = 0.417、95%CI:0.251~0.692,P < 0.001)、LDH ≥ 350 U/L(OR = 0.298、95%CI:0.227~0.392,P < 0.001)、低蛋白血症(OR = 0.685、95%CI:0.516~0.908,P = 0.009)和气胸(OR = 0.172、95%CI:0.070~0.424,P < 0.001)。 结论年龄≥ 50岁、肺部混合感染、LDH水平过高(≥ 350 U/L)、低蛋白血症和气胸等风险因素均可导致AIDS合并PCP患者病情加重,对相关风险因素进行积极干预可减缓患者疾病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